1999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焦点透视

  加强行业报刊发行管理
  确保党报党刊正常发行
  前不久,河南内乡县委宣传部为了摸清全县报刊征订的底子,确保2000年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顺利完成,组织人员采取抽样调查和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各级各类报刊在内乡县的发行征订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
  据查,1999年由邮局和有关部门在内乡县发行的报刊总数为1586种(1162种杂志和424种报纸),共约11万份,总金额近700万元。其中,通过邮局发行的有1336种(970种杂志,366种报纸),共6.4万份,总金额为438万元(含党报党刊7种,209.8万元);有关部门自办发行的有250种(196种杂志,54种报纸),共4.6万份,总金额近270万元;党报党刊占全县总发行份数的13.2%,订费占总数的30.1%。
  从总体上看,党报党刊占全县报刊发行总量的比例不到1/3;从具体单位的情况看,与该比例也大致相当。以王店镇为例,1999年度全镇报刊订费总额为32.2万元,其中党报党刊共7种866份,11.9万元,占总发行量的36.9%;有关部门发行的行业报刊63种2962份,共16.6万元,占总量的51.6%;其它报刊3.7万元,占总量的11.5%。
  县检察院订党报党刊25份,订费为3880元,其它报刊47种254份,订费达15809元;党报党刊订费仅占所订报刊总额的19.7%。
  上述情况表明,目前党报党刊的种类、数量和发行额都远远不及行业报刊。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报刊泛滥”和“订报负担过重”问题,实际上是“行业报刊泛滥”和“订行业报刊负担过重”。按全县党报党刊的总发行额209.8万元计算,即使全部均摊到农民身上,人均也只有3.68元;而事实上大多数村的人均报刊费用多达10元左右,多出部分主要是行业报刊造成的。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党报党刊加重了农民负担,而是各种行业报刊严重超范围大量发行,才加重了农民和基层单位的负担。
  二
  毋庸置疑,党报党刊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基层工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报刊在指导本行业和本系统工作中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几年来行业报刊不断创刊、扩版和超范围发行,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危害主要有三:
  一是直接加重了基层单位和农民的负担,占压和浪费了发展资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影响农村稳定。
  二是严重冲击了党报、党刊的正常发行。有些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强调行业报刊的重要性,不顾群众的承受能力,一味加码,与党报党刊争经费、争阵地、争读者,给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造成极大混乱,影响了他们订阅党报党刊的热情。
  三是造成财力的严重浪费。去年,内乡县财政收入约8500万元,而订报刊的费用就近700万元,约占财政收入的1/12。由于行业报刊绝大多数都是利用行业或部门特权硬性摊派,或利用关系用公款订阅的,所以对农村来说,加重了乡镇、村集体的负担,自然而然也就最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行业报刊由于发行渠道不畅,成捆、成沓堆放在干部的办公室或家里。
  三
  行业报刊的发行量,所以能远远超过党报党刊,并严重冲击党报党刊的正常发行,其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行政干预。由于各系统的上三级部门大都有一种或几种自己的行业报刊,发行时就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而且把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衡量下级部门工作成效的一个“硬件”。一些行业报刊在其上级主管部门的“硬指标”压力下,通过层层行政干预“硬塞”给基层单位,根本不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
  第二,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部门利用行业或部门特权,摊派其行业报刊,会得到可观的经济利益。一些报刊通过给予高达30%至40%的“发行费”,由其相关的下级部门借助“行政干预”和“物质刺激”,双管齐下进行摊派。据了解,不少报刊是依靠这种办法,不断扩大发行,年年递增的。
  四
  为了杜绝报刊发行中的不正之风,真正把农民和企业的负担减下来,确保党报党刊正常发行,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各地要切实加强对行业报刊发行的管理,对行业报刊要审定发行范围、发行份数和发行办法。对未经审批或审批后超范围发行的,要坚决追究其责任,直至停止征订发行。
  二、各单位要树立正确的报刊发行观,把行业报刊的发行作为学习行业政策、交流行业经验和信息,指导本行业工作的有效工具,千万不能把发行行业报刊当成谋取本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
  三、要理直气壮地拒绝订人情报、关系报,对于强行摊派者要勇于举报和抵制。要通过多种办法,鼓励人们自费订阅各种报刊,减轻公费订报的压力。
  河南内乡县委杨旗
编后
  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大战,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严重扰乱报刊市场秩序,影响党报党刊的正常发行。来自河南内乡县的这篇调查报告,以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报刊发行大战是因行业报刊违规征订引起的,不正当竞争是基层订报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
  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载体,是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搞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工作,历来是党的各级宣传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了不辱使命,各地应切实采取措施,对行业报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制止。同时,也应拿出确保党报党刊正常发行的办法来。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中间站不能站中间
  ——对咸宁车务段“引流开车,以客补货”的调查
  本报记者龚金星
  随着运输市场竞争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铁路提速战略的实施,介于大城市之间的铁路中间站在铁路运输中的职能处于日益衰减的状态,在铁路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被漠视。铁路中间站还有没有作为?出路在哪里?郑州铁路局武汉分局咸宁车务段用他们参与市场营销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
  咸宁车务段地处湖北省南部山区,管辖十二个三等以下的中间站,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资源相对贫乏、铁路运量很不稳定的市场。一九九六年,由于主客观原因,咸宁车务段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职工工资发放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武汉铁路分局在一九九六年底对车务段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咸宁车务段的干部和职工没有悲观,他们自我加压,积极在市场营销上想点子。他们响亮地提出了“中间站不能站中间”的口号,制定了“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引流开车,以客补货”的营销策略。三年来,他们不仅迅速摆脱了困境,而且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他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冲破常规,寻找市场。一九九七年初,咸宁车务段对周边的八个县(市)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发现有大量民工外出,且流向大都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地。这就是市场。他们果断提出了在鄂南山区三等小站开行民工专列的设想。时任武汉铁路分局局长的邵力平对这一设想非常支持,带领分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鄂南山区实地考察,证实这里每年有四十五万多外出打工的民工。随后,咸宁车务段的设想上报铁道部,得到全力支持。一个全新的“分流而治,随峰上能,梯次开车”的春运营销产品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今年春运期间他们共发送旅客十八点八万人,客票收入六百一十八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百分之十五点二和百分之十点八。
  走出家门,请客上门。过去职工把春运当包袱,如今视春运为财运,送票下乡、异地售票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大年初二,售票处的职工就离开家人,深入偏远山村,爬山路,走田埂,一村又一村,挨门逐户把一张张火车票送到要外出打工的农民手中。有的职工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山村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天。
  热情请进来,安全送到站。一些偏远地区的民工通常要换乘好几次汽车才能到火车站,很不方便。咸宁车务段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组织专车把民工直接送到火车站。同时,咸宁车务段考虑到一些民工旅客到达终点站后,还要转乘汽车才能到达目的地。他们便与目的地的一家汽车运输公司联手,在民工专列上设立汽车售票点,并以合同的形式确保民工到达终点站能及时乘上汽车,安全到达目的地。这种被民工称为“门口购票,汽车接送,中转换乘,一次到位”的全过程服务方式,因为使民工省钱省力又省心,倍受欢迎。
  比照春运民工专列成功的模式,去年以来咸宁车务段又成功地开行了“赤壁号”旅游专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专列和韶山革命传统教育专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段长戴江南说,铁路中间站作为市场主体的一个单元,能不能在市场营销中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种争上游的精神。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社会聚焦

  豪华“香君楼”寒碜“魏源居”
  魏源,湖南省邵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曾在南京居住有日,现在该市龙蟠里20号、22号即为他当年的居处——“小卷阿”。
  李香君,明末清初青楼名妓,名列当时“秦淮八艳”之一。她的居所或曰“生意场”,也在南京,据考证为现在夫子庙秦淮河边的钞库街38号,俗称“媚香楼”。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魏源在其故居中孜孜不倦,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海国图志》。魏源与林则徐一样,是中国近代睁眼向洋看世界,以求民族振兴的先驱者,他的故居因此被定为“保护单位”。
  精于音律,妙于诗词的李香君,则因其与名士侯方域的一段恋情,经孔尚任的如花妙笔渲染而广为人知。
  如今,李香君的故居被修整得富丽堂皇,而作为“保护单位”的魏源故居则一片破败。
  一兴一败间,可以深窥时人的文化心理,也向时人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是要媚俗,还是给后人留下点儿什么?
  南京大学中文系苏克勤陈泓阿洵(附图片)
  上图:魏源故居旁的一株梅树为魏源当年手植,枝叶茂盛,而房屋却破烂不堪。
  左图:龙蟠里20号,魏源故居的大门门额上魏源亲题的“小卷阿”已不复存在。
  下图:位于夫子庙秦淮河畔的李香君故居。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各抒己见

  民间借贷纠纷多标本兼治当及时
  近年来,日照市诉至人民法院的民间借贷案件占债务案件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1至7月,日照市法院受理民事案件256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案件5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5%。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有以下特点:借贷金额比较大,数千元、上万元的借贷已相当普遍;双方约定的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高利贷;形式多样化,有的以集资、抬会、钱庄等形式借贷,还有的利用宗教组织变相借贷;涉及面广,跨乡镇、跨区、跨县借贷,人数成百上千,影响社会稳定;由过去的生活急需性借贷转变为生产经营性借贷;多数无书面合同,即使有合同,也不规范。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当事人忽视建立借贷关系的形式要件和程序,如无书面借贷协议,口头借贷又无他人证明,一旦一方当事人否认有借贷关系,就会引起争议。因此种原因而成讼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约占30%。有的债务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也有的债务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亏损,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还有的债务人规避法律,抽逃资金,不偿还债务。有些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显失公平,在借贷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有欺诈、强迫行为,或该项行为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导致合同无效。上述情况都极易引发纠纷。
  民间借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弥补了信贷资金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借贷的随意性、风险性,容易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如民间借贷利率高低不一,影响国家利率杠杆作用的正常发挥,使银行的居民储蓄分流,给银行的储蓄和贷款利率造成混乱,扰乱了金融秩序。又如民间借贷大多是半公开甚至是秘密进行的,借贷双方仅靠所谓的信誉维持,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无任何法律保障,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引发纠纷甚至刑事犯罪,直接影响社会安定。特别是高利贷,给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为防止和减少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发生,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有关方面应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使群众在建立民间借贷关系时,履行必要的手续,规范自己的借贷行为。同时,要使群众认识到高利贷的危害,自觉抵制高利贷。要切实加强民间借贷的管理,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的有关条例或法规,对借贷投向、利率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严厉制裁放高利贷者。
  山东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唐玉国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尊老敬老大家谈

  关注老人健身延伸夕阳余辉
  如今,年过花甲的父亲生活很有规律,清晨在跑步机上健身,闲时翻翻体育报刊,周末还转转乒乓球馆。看着他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的样子,我这个当儿子的喜上眉梢。
  今年年初父亲退休,我们兄弟几个把两位老人从乡下老家接到城市。我们细心地照顾着父母,常常陪着聊天、下棋,尽可能地奉献各自的孝心。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突然变得闷闷不乐,一向爱锻炼的他竟免去了晨跑。我们都以为他病了。后来,母亲的一次埋怨道出了真情。城市与乡村不同,适合锻炼的地方如公园、学校操场等挤满了锻炼身体的人,碰上雨天更是恼人。联想起前一阵子父亲晨跑差点被自行车撞着的事,我的心里惭愧极了。
  春节前夕,我一咬牙搬回家一台价值3000余元的多功能跑步机,让父亲在家“跑步”。大哥又订了几种体育娱乐杂志及老年人健康方面的报纸,说是辅助健身也健心。
  赣州市近年来体育娱乐市场发展迅猛,乒乓球馆、保龄球馆、健身房等设施相继“平民化”,我们常常在周末陪老人去健身。
  而今,天下的儿女总以为自己对老人照顾得很细致周到,其实不然。据一项调查显示,时下60%的儿女没有关注过父母的体育锻炼。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合理健身。关心老人,并不仅是缺钱时送点钱,不能自理时去搀扶,更应在平时呵护老人的身体。常言道:老人命长,子孙兴旺。关注老人的健康,也是为自己及后代灌输健康理念。体育娱乐市场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群,须多开发些适合老年人健身的器材。
  江西赣州市章贡区委宣传部梁晓俊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实话实说

  让“政策”进农家
  山东陵县县委宣传部任相国
  我曾经在报上读过两篇文章,第一篇讲的是,有人复印农民负担明白卡、《粮食收购条例》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等,走村叫卖,每套4元,不少农民掏钱买。另一篇讲的是农民到某县县委大院抄“政策”。
  农民买文件或进城抄“政策”,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广大农民开始懂得运用政策指导生产、生活;二是眼下确实存在上级政策规定在基层被“贪污”、“截留”甚至“涂改”的现象。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干部错误地认为,群众知道中央的政策越多,基层工作越难开展。个别地方甚至违背中央禁令,自己出台“土政策”。这些“土政策”即使与“大政策”撞车,群众因手里没有上级的“红头文件”,仅凭从广播、电视上得到的零星信息,也奈何不得。群众抄“政策”、买文件,目的是想知道当地的“土政策”是否符合“大政策”,想看看中央精神是否真正落实了。
  面对农民花钱买文件、进城抄“政策”的情况,我们的广大基层干部再也不能将有关政策束之高阁了,应该想办法让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文件直接进入百姓家。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有利于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了“红头文件”,群众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市场规律,面对大市场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和内容,同时也可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二、有利于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文件进家”,群众有了监督依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监督干部提高办事效率,扎扎实实落实中央精神,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政策”直接进入农家,让群众对中央精神心知肚明,无论对干部、群众还是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有百益而无一害。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基层见闻

  抚顺市怪事:
  驾驶员若想年审过关须订辽宁交通安全报
  辽宁省抚顺市一年一度的驾驶员审验由原来的一年审一次,改为按驾驶证办证月份年审。从今年5月开始,交通队实行了一条新规定:每位驾驶员在年审时必须交15元钱,订阅2000年的《辽宁交通安全报》,不订报纸就不给办年审手续。不给办年审司机就开不了车,开不了车就意味着下岗,司机敢怒不敢言。我们家三个驾驶员订了三份;抚顺市现有汽车驾驶员11.2万多人,人手一份就是11.2万多份。
  希望有关方面管管这件事,制止这种利用职权搞摊派的行为,减轻司机的负担。
  辽宁抚顺石油二厂运输公司李维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