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为何欠缴养命钱
  ——对山西太原部分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调查
  本报记者彭嘉陵白天亮王政
  编者按:养老保险金是离退休职工的“养命钱”。养老保险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缴纳才有支付。然而,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欠缴养老保险费多达383亿元,占全年发放总额1600多亿元的24%,也就是说有1/4的养老保险统筹金收不上来。按照中央“两个确保”的方针,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一分也不能拖欠。虽然有的地方有些“存粮”可吃,但入不敷出,时间长了怎么能“确保”?
  基本养老保险费出现巨额拖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企业和职工认识上的差距,还是企业确有困难?养老保险费到底该不该交足?养老保险体制如何完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欠费比较严重的山西省太原市几家大型企业和省、市及国家社保部门的有关领导。
  贡献与受益
  企业欠缴巨额养老保险金,是不是有钱故意不交?社会养老保险金企业上缴得多,而从社保部门返回得少,是不是白白为社会作贡献,吃亏了?
  记者从太原市劳动保险公司了解到,目前该市企业欠缴养老费总计约4.9亿元,欠缴时间一般长达六七年。其中太原钢铁公司欠缴约2亿元,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欠缴3000多万元,太原化工集团公司欠缴5000多万元。这使太原市“养命钱”的发放十分窘迫。
  为什么会有企业欠缴如此巨额的养老保险费?而且拖欠时间这么久?这些企业是不是有钱故意不交?记者准备到企业去看个究竟。
  记者手记:最近,太原市劳动保险公司副经理郭皓明陪同记者去太原化工(集团)公司采访。一出发,就听见郭经理打传呼:“我和人民日报三位记者15分钟后到太化,请到门口碰头。”郭经理给我们解释:“今天一早我就给他们(指太化劳资处)打传呼,至今未回,只好再通知他们。”谁知,我们到了之后,劳资处长不知去向,其他同志根本不知我们要去。郭经理说:“我昨天与她通过电话,他们知道我们今天来。”这一趟虽没吃闭门羹,却坐了冷板凳。
  企业为什么怕见记者,怕见劳动保险公司人员?原来是怕催要保险费。
  这天,太化的老总们都不在家,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直言相告:不是我们不愿缴费,而是前些年我们交得太多了,返回得少,白作贡献了。他向记者倒了一肚子“苦水”:1992年以来,太化共须净上交1.8亿元。企业近些年经营困难,职工工资都发不起,却要交钱给别人养离退休人员,实在太吃亏。他的看法代表了许多欠费企业的看法。
  下午,记者终于在市里见到了太化总经理武树和。
  武树和:从1987年至1992年,太化累计净上缴1.2亿元。当时实行的是差额缴拨,也就是说,太化除了自己为离退休职工发放退休金外,还为社会贡献了1.2亿元。到了1992年,工资改革,全集团工资总额增加40%,这使企业净上缴部分又大大增加。太化在过去的12年时间里累计净上缴约3亿元!而至今还未能受益。
  林企曾(太钢副总经理):太钢交了这么多年的费,至今没能成为受益单位,今后数年也不太可能受益。太钢现在离退休职工有2万人,退休工资一直是太钢自己发的,另外还要向社保部门上缴2亿元,不是太冤枉了吗?
  记者手记:目前太钢、太重、太化等大企业,在养老保险问题上的情况大同小异。一算账,这些企业觉得“吃亏”太大,因而有抵触情绪。
  一些企业领导说得很直白:太原市财政紧张,困难企业多,就是要拿我们这些好企业的钱去补给他们。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我保证了本企业离退休职工工资的发放,就是维护了一方稳定,已经为社会作了贡献,就别再让我“出血”了。企业真的吃亏了吗?如何看待贡献与受益问题?我们听听有关政府部门的看法。
  韩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局副局长):国家要求实行社会统筹,就是变过去的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使困难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证。如果效益好的企业都自己管自己,差的都推给政府,这跟过去的企业保险没什么区别。企业一旦经营出现困难,自身便无法保证离退休职工工资的发放。另外,从全社会来说,所有企业都有义务尽责任。你今天作了贡献,明天可能就会受益。贡献与受益,这是相对应的。
  李顺通(山西省劳动厅厅长):实际上,企业现在缴的养老费,是为在职职工交的,都记入了职工个人账户,作为这些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但过去由于实行收支一条线,差额缴拨,离退休工资仍由原企业发放,因而给企业和职工造成了“白为社会作贡献”的印象。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也有国家出资部分,就是用于补偿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
  姬和平(太原市副市长):好的企业都不交,差的企业的养老金发放就没有来源。就拿太原市来说,全市110家困难企业的5万多名离退休职工,每月须发放2200万元。其中停产半停产的军工企业就有2万多人,已无力缴纳养老保险,但还必须保证发放。今年上半年养老费发放的赤字高达6000万元,市里发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欠费总收不上来,今后养老金的发放将很难保证。目前只够发放两个月,已到了国家规定的警戒线之下。
  点评:任何企业都不能保证永远好下去,更何况这些所谓的好企业,自身也有很多难处。任何一个企业交不起养老金了,都要由别人来养。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作贡献问题,是许多企业都要重新认识的。据了解,太重从今年起已转成受益单位,太化明年也将成为受益单位。太钢人认为太钢不会成为受益单位,也是从太钢目前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前提出发的。
  眼前与长远
  企业的资金有限,交了养老金就无法维继生产,该顾哪头?如果交上养老保险金而企业生产却被拖垮,停工停产,职工的生活困难是不是还得由政府解决?等企业有钱时再补缴行吗?
  记者手记:在太原的欠费企业中,太钢的情况最突出:欠费最多,约两亿元,占太原市企业欠费的近一半;沟通也最难,与社保部门就缴费问题已拉锯一年多还没有达成协议,市委书记上门催欠也吃过“闭门羹”。太钢也不欢迎记者,我们几次联系采访都如石沉大海,最后是在太钢的大院里徘徊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太钢的副总堵在门口的。欠费不是件光彩的事,太钢究竟有什么难言的苦衷?
  林企曾(太钢副总经理):太钢是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职工6万多人,离退休的两万多人,按国家的要求,必须在今年补足欠费的50%,也就是1亿多元。可今年太钢的利润估计只有1000多万元。太钢交不起那么多欠费,非要砸锅卖铁来交,那企业可能是头天交了第二天就得停产。
  点评:太钢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你只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交了欠缴的养老金可能就无法维继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在企业当前的发展上又没有钱去交养老金,这时你该顾哪头?眼前与长远在这里成了一对矛盾,这种矛盾也同样存在于其他的企业中。
  冀明德(太重副总经理):太重每月的运转资金要6000万元,但由于货款拖欠严重,每月仅能回收3000万。太重绝不是有钱不交养老保险或者把钱挥霍了,实在是还盼着企业能熬过这段困难时期,首先是保生产,只要生产能继续,企业就还有希望。
  武树和(太化总经理):太化自1996年以来赶上了连续三次价格下跌,每年在价格上的损失近5个亿,现在成本已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但还是无法完全消化降价,太化的难处可想而知。现在太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活下去,是能生产。太化是山西中等偏上的企业,在养老缴费上真要把太化也勒死了,3万职工谁能担得起!
  点评:太钢、太重与太化的资金运转也很紧张,不过在山西还属于相对不错的企业。在社保部门看来,差企业的养老金没能力交全得财政扛着,这无话可说,好企业也不交,养老保险还怎么运行?但企业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的:差企业已经垮了,养老保险全得依赖政府,好企业就应得到各方支持活下去。如果在缴费问题上把本来不错的企业也逼垮了,欠费是补齐了,但企业停产了那么多职工的生活问题不还要靠政府来支撑吗?顾眼前还是顾长远,这些欠费企业选择了眼前的发展。
  姬和平(太原市副市长):在清欠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国家的规定必须执行。我们有三条理由:其一,如果没有按时缴纳和清欠,那么两个确保将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太原欠缴的养老金是4个亿,不能收上来的话,现有的养老金只够发4个月。其二,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征收的,国家已在税前列支,并且打入了企业的成本,如不上缴,就相当于既逃了税又逃了费。其三,养老保险是在职职工的养命钱,万一企业哪天不行了,职工的养老保险又没交,让职工怎么办?
  记者手记:来到太重的挖掘车间。门口几位正在间休的工人被问及这一问题时都是一脸的茫然,表示企业欠费从未听说过。当记者把企业的养老金交纳情况告诉他们时,其中一位45岁的姚师傅十分关注,按照太重的做法,他再过5年就要内退了。他十分坚定地说,“我当然希望企业赶快把欠的养老费交了,退休了宁愿领得少点但有保障,也不要企业哪天不行了去要饭。”
  采访中发现,这几家企业的老总大多是新换的。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别人欠下的账现在让我来还,我又能干几年?把生产搞好就是立了功,养老金先往后靠一靠。”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企业在缴纳养老保险上的短期行为。
  郭皓明(太原市劳动保险公司副经理):企业不能想等哪一天一下子补齐,那样的话欠费会越来越难以还清。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把欠缴的养老保险补上进入社会统筹,职工会比较放心,相应地减轻企业改革和减员增效的压力,对企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记者手记:在太原的欠费大户中,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对这一点认识比较深刻。记者到太原采访时,这家企业刚刚一次性补齐了历年所欠的养老保险2000万元并加入了社会统筹。十三冶的经济效益也不能说好,全公司两万多人,去年的利润仅10万元。据了解,为了交这笔费用,十三冶降低了各种开支,本来准备买的设备改成了租,甚至卖掉了小汽车。十三冶是怎样权衡这件事的呢?
  张培义(十三冶总经理):今年初企业新班子上任想搞一些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减员分流,可是阻力很大。其时在企业内部,有不少工人已经很长时期没开工并且在外面找到了新的工作,但就是不愿意办下岗手续,主要是担心以后养老的问题。当时我们觉得企业不分流就无法脱困,要分流就非得把养老金这件事解决了,所以决定想方设法挤出钱来把养老金这件事办了。事实证明,养老保险交足了之后,企业分流的步骤明显加快,每月净减300人,3个月已减了1000多人。
  点评:从十三冶的例子看,缴纳历年拖欠的养老费,虽然会占用企业一定的资金,但究竟是因此使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还是会反过来减轻企业的负担推进企业的改革,还很值得琢磨。
  养命钱与活工资
  企业为职工上缴养老保险金,以“基本工资+活工资”为基础,而社保部门返回职工保险金却只以基本工资为基础,这是否合理?
  记者手记:记者在太原市劳动保险公司副经理郭皓明的陪同下去太重采访,接受采访的是常务副总经理冀明德。
  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谈到正题,即太重为何欠费3000多万元时,冀总一改初见时的平和,连珠炮般地道出了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困惑———退休人员当前从企业领取的退休工资与社会化发放后从社保部门领取的养老金之间的差额部分由谁承担?企业以职工全部工资为基数交了养老统筹,还要自己负担退休职工的“活工资”部分,究竟合不合理?
  陪同我们采访的郭经理作了有理有据的反驳,但经过激烈的争论,始终没有说服对方。
  冀明德(太重常务副总经理):比方说,我一个退休职工的退休工资是每月800元,加入养老保险后,社保部门也应该每月发给我800元的养老金。可是,按照现在的算法,退休职工每个月从社保部门领到的养老金只有400多元,剩下的钱还要企业想办法补齐。这和不入养老保险有什么区别?
  郭皓明(太原市劳动保险公司副经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所谓“基本养老保险”就是只保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前几年国家放宽对企业职工报酬的限制,允许根据效益增发一定量的“活工资”,但这完全是企业行为,由企业根据效益好坏决定发与不发、发多与发少,退休人员也一样。社保部门只能按统筹规定计发养老金,统筹外的部分应由企业依据本企业的效益自行确定。
  点评:把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社保部门承担退休职工全部退休金画上等号,这显然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相悖,也远远超出了因企业欠费资金运转本就已捉襟见肘的社保部门的能力。但是,前几年这几家企业日子过得正红火,职工效益工资大幅上涨,退休职工工资也水涨船高,有的效益工资甚至超过了基本工资。
  冀明德:可是,为什么向企业收取养老统筹时,以企业在职职工的全部工资为基数,而不以基本工资为基数?企业不是吃亏了吗?
  郭皓明:这里要明确一个替代率的问题。按照社保部门的计算,如果以企业在职职工的全部工资为上缴基数,可以保证职工退休后每月领到的养老金,为退休前每月全部工资的60%、相当于基本工资的80%—90%。60%的替代率是国际通行的标准,基本上是依据一个国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来确定的。如果以职工基本工资为上缴基数,那么职工退休后领到的养老金只是基本工资的60%,也就是两三百元,无法维持正常生活。
  冀明德:我的活工资部分高,我就上缴得多;他的活工资部分低,他就上缴得少,如果返还时没这么大的差异,我还是吃亏了!
  郭皓明:新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之初,确实会存在这个问题。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金计发上,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作用和劳动贡献差别。随着新的缴费办法逐步纳入良性循环,职工退休时领到养老金的多少将直接取决于职工个人账户金额的多少。当年上缴基数高的职工,个人账户金额就高,领养老金时收益会自然显现。
  点评:企业细算“经济账”,确实无可厚非,但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的强制性措施,这一点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由于养老金比原先由这些企业发放的退休工资少了1/3甚至一半,直接涉及老职工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决定找工人了解一下情况,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沿着狭窄的楼梯,我们来到了太重挖掘机厂退休职工王庆录师傅家。王师傅现年57岁,1998年正式退休,每月退休金798元,与退休前基本持平。
  “现在的退休金比在岗时没少!”王师傅挺满意,“前年得了心肌梗塞。每月光医药费就得好几百元,还净是些不能报销的药。幸亏企业挺关心我们,基本上没欠过养老金。”
  据郭经理测算,实行社会化统筹发放后,王师傅每月只能从银行领取500元左右,虽然按道理不足部分应由原企业补足,但补多少,也应由企业视效益状况而定。如此说来,如果企业不能补足差额,像王师傅这样身体有病、无法从事其他职业的退休职工,生活水平确实会下降很大一块。
  在王师傅家门口,几位退休职工正在聊天,我们也凑过去。
  “师傅,听说以后要到银行里领养老金了,您知道吗?”
  “管它到哪儿领,别欠就行。”
  “听说到银行里领的只是基本生活保障,才400多元,其他的还得企业补,企业效益不好恐怕就补不齐了,你们愿意吗?”
  “那可不行!我们是产业工人,干的活儿比别人苦,退休金就得比别人高。”
  点评:妥善安置好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确实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以前为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线退休职工,更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困难。但退休工资“上得去,下不来”的误区也应该打破。
  从政策上讲,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本养老金,实际上就是以前的退休金、退休费,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际上就是“活工资”的一种替代方式,由企业通过参加商业保险等多种方式实行。
  但是,对于目前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如何实施补充养老保险,既不损害职工的利益,又不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确实值得商榷和探讨。
  碰撞与完善
  企业欠缴养老金,征管部门为何征缴不力?现行制度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征收养老保险金是否应当立法,依法行事?
  记者手记:山西省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去年他们在太原市的繁华地段进行养老保险的宣传咨询,几天下来只遇到了两三个明白人。好多路过的人都很纳闷,听说过“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什么时候又冒出个“劳动保险”?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个小伙子兴冲冲地跑过来问:“有没有绝缘鞋?”把他们当成卖劳保用品的了。
  养老保险与人们密切相关,但真正对这一制度认识透彻的人却不多。有人这样形容目前的养老制度:“内行说不清,外行听不懂。”不光职工不了解,就连有的企业领导也缺乏应有的认识。
  郭皓明(太原市劳动保险公司副经理):每次开劳资会议,企业老总们都很重视,往往亲自前来;而开社保会议,老总们则派下属来,认为这与企业关系不大。长期这样,许多老总对社保缺乏起码的知识,以为我们就是来要钱的,自然对社保部门有意见。这中间当然也有我们宣传工作不到位的因素,社保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争取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记者手记:社保部门清欠力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企业的欠费行为。采访中不止一家欠费企业的老总表示,两个条例要是早几年出台,要是前两年缴费工作也抓得这么紧,企业紧一紧,也就陆陆续续地交上了,不会拖到现在一欠欠一大笔,还起来真困难。
  张强(太原市劳动保险公司经理):应该说,前些年多数企业是能够交上来的,但由于征缴不力,拖欠至今,反而不容易收上来了。但我们也有难处。当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国家的明文规定。我们收费不硬气,企业也是能拖则拖,致使许多大企业一拖就是好几年。
  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存在。部分企业欠费多,我们也想了一些惩罚措施,比如欠费企业不能买控办商品,欠费单位法人不能评劳模,欠费企业不给批退休,不给调工作等。但具体执行起来有的措施企业不理睬,有的需要其他职能部门配合,有的涉及职工个人利益又于心不忍。
  赵庆生(太原市劳动局局长):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必须进一步强化,要有与工商、税收具有同等制约效力的手段。例如企业每年要做工商和税收年检,并发检验合格证,养老保险也应该提到同等重要地位,成为考核企业的第三个本。太原目前正与工商协商也如此办理,已得到工商部门的支持。但由于养老保险至今尚未立法,没有法律依据,执行起来很难,所以我们迫切希望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尽快出台。
  何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副所长):企业反映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收缴比例偏高,负担过重,接近了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警戒线。根据我们作的一些调查,这种情况在不少企业是实际存在的。
  我国多年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为已经退休和行将退休的老职工建立起养老基金,他们在1995年以后建立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的。而要由国家出资对老职工的养老金积累的“隐性债务”进行补偿,这个缺口又太大了,保守的估计是二至三万个亿,不可能一下子填上。现阶段只能寄希望于用统筹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相当于用后代人的财富支付对上代人所作的保障承诺。
  对这一点各方也在作积极的探讨,比如国有企业在改制时出售一部分国有产权,用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或者将一部分国有产权交给社保机构,所得红利用于支付职工的养老金费用,都是很好的探索。作为一个转轨中的遗留问题,从制度的设计上来讲,当个人账户逐渐起作用后,企业缴纳的比例是可以降下来的。
  还有一个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问题,现在养老金只能买国债,是不是能将这个范围稍稍扩大,以此提高资金的回报率,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呢?参考国外的做法,是可以搞一些投资组合。为了降低风险,政府可以在政策上适度倾斜并进行全程监管。
  这次采访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过程。从劳动部门到欠费的企业,从专门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到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各种观点始终在不停地碰撞。我们也是在这争论与碰撞中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并逐渐认识到企业欠费不单纯是企业有钱不交或一味赖账,这其中有观念问题,有工作力度不够,有历史欠债因素,也有我们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的原因。从几十年一贯的现收现支制向个人账户制过渡,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必定要承受这转轨中的种种不适。但经历阵痛,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此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正是国家、企业和亿万职工所期望的。
(附图片)
  图片说明:领到了养老金的退休职工,脸上露出笑容。李新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