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外科手术写辉煌
  ——记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本报记者赵永新张玉来
  在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所花园式的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又称中日联谊医院。建院50年来,该院在外科手术方面创下了多项国内、省内纪录。
  年仅48岁的外科专家赵吉生院长告诉记者:“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以外科为优势,以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创伤治疗及组织器官移植为特点的综合性医院。50名教授、139名副教授、10名博导和63名硕导及数百名硕士、博士生构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在43个临床医技科室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骨科是卫生部重点学科,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骨科研究所、创伤骨科治疗中心、介入放射学研究所均设在我院。”
  由已故教授孟宪民创立的普外科,在肝移植、肝切除、肝极量切除方面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雄厚的人才储备。由于直、结肠癌被发现时大都已到中晚期,一般的手术切除极易殃及肛门,使患者失去大便自理能力。王巍主任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了保留括约肌和盆腔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不仅祛除了癌症,还可以保存病人的生理性排便、性功能等。由肝炎引发的门脉高压症很易导致脾肿大、腹水、呕血,对病人危害极大。何尔斯泰教授和刘秉义、张德恒副主任采用门奇静脉断流术或分流术,并辅之以介入手术疗法,可以成功地挽救危重病人,如今已救治病人上万例。
  实力雄厚的骨科又分为脊柱组、小儿组、创伤组和四肢组等4个专业病组。以往对四肢恶性肿瘤多采用截肢的疗法,患者往往苦不堪言。近年来他们开展了四肢长管状骨肿瘤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包括肩、肘、髋、膝关节置换,避免了截肢致残,深受患者欢迎。在脊柱方面开展的脊柱骨折脱位早期前、后路同时手术切开复位加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胸腰段骨折切开复位椎弓钉系列固定术、脊柱肿瘤切除人工椎体或植骨内固定术、人工全髋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脱位等,效果良好。小儿外科组开展的先天性髋脱位双侧同时一次性切开复位造盖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由著名专家肖连升创立的泌尿外科的肾移植居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该科室已施行手术1024例,5年生存率为70%,10年生存率达到60%。近年来,他们和院中心研究室一起借助于先进的流式细胞仪等现代化仪器,在组织配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王梦文主任介绍说,通过组织配型试验,选择与受者组织相容性近似的供者,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由于在组织配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吉林省亲子鉴定指定医院”将在该院筹建。
  该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可以说是历史辉煌,前途远大,曾经作过国内首例蝶鞍肿瘤经鼻手术的老主任卜国铉,不仅“刀艺”绝伦,还出版了《鼻神经外科学》和《鼻相关外科学》两本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杨占泉主任和副主任赵小冬介绍说,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其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鼻内窥镜治疗脑垂体瘤、颅底肿瘤、鼻窦肿瘤、恶性突眼症、脑脊液鼻漏等。
  神经外科凭借完整的医生梯队、先进的诊治设备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颅底各部位脑膜瘤、巨大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颅眶沟通瘤、听神经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唐山中医院推行优质服务
  门诊量三年增长十倍
  本报北京11月20日讯记者丁伟报道:面对日趋激烈的医疗竞争和医改压力,医疗机构何去何从?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以自己的成功实践做出了回答。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唐山举办现场经验交流会,号召全国中医医院向唐山市中医医院学习。
  唐山市中医医院曾一度陷入低谷,门急诊量和住院病人寥寥无几,医院只能靠拖欠药费发放工资。从1996年开始,以院长任凤蓝为首的新班子知难而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医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年来,医院的病床数量由200张增加到600多张,床位使用率由30%提高到95%以上;门急诊量由每天稀稀拉拉五六十人猛增到五六百人;年业务收入由960万元跃升到4000多万元。短短3年间,医院起死回生,完成了“艰难求生存,快速求发展,实力求精尖”的三次跨越,一举成为冀东乃至华北地区知名的三级甲等医院。
  顺应现代医学模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唐山市中医医院从改进服务质量、改善医院环境入手,实行“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给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他们投资上千万元,建设家庭化病房,在每个病房安装了空调、电视,在每个病区设立了配餐室,配备微波炉、煤气灶、消毒柜等灶具,专人负责,无偿为病人热饭、配餐;为密切医患关系,他们推行“六个一”等特色护理制,住院病人一进病房,即可享受到“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张祝福卡、一方手帕、一束鲜花和一杯热茶”。他们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将优质服务落实到每个细节,输液时有些药物刺激强烈,护士就在一旁为病人热敷,冬天有的病人怕冷,护士就给灌好热水袋放在脚下。
  倾心待患的同时,唐山市中医医院加大资金投入,不拘一格引进各类人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医院大胆引进包括西医、民族医在内的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形成能中能西、中西结合的综合优势。近3年来,医院共开展新技术项目21项,其中1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河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中心、河北省心脏病研究中心均设在该院。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记者来信

  素质教育呼唤优秀教师
  本报记者王娜梅
  重视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屡被提及的教育话题。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哪里?教师的素质水平将决定素质教育的前景。
  我国师范教育支撑着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一度由于教师地位偏低,工资收入、住房水平等各方面的待遇较差,社会上流行着“不当孩子王”的说法。现在这种情形已有重大改变。199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师范学校229所,在校学生69万余人;中等师范学校875所,在校学生92万余人。大批素质优良的学生,包括毕业于综合大学的学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曾经成为普九教育瓶颈的大量教师学历不合格问题已经得到缓解。
  东北师范大学今年1月完成的一项对上海等6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学教师的素质调查表明,大部分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学教师除了自身的知识系统性较好外,还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超过9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材内容、知识结构掌握较透彻并能把握教学大纲要求,67.8%的教师能够与多数学生交流。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增多。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吃老本”,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只有不断地自我补充、更新知识,才不会被淘汰。相关调查表明,计算机、外语、知识更新与拓宽类课程、学科教学理论是目前教师最需要加强培训和提高的学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素质教育的根本还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经师”只管教学问,“人师”要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就心理品质而言,对为人师表的素质要求其实更高。
  前不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已经启动,在今后5年内,将以不同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含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河北省满城县积极组织农民依靠科学技术增加收入。该县种植草莓面积超过7万亩,带动全县5万农户走上了致富路。图为县委书记赵洪涛(右三)深入温室大棚了解情况。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医三院奖励有突出贡献专家
  本报讯近日,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李凤鸣、张丽珠、陈明哲、党耕町四位教授分别从侯宽永院长手中接过了“有突出贡献专家”的奖牌和5万元奖金。
  李凤鸣、张丽珠、陈明哲、党耕町四位教授分别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妇产科、内科和骨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们以满腔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为患者服务,受到好评。在国内外各自学科领域的临床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曾获北京市、卫生部和国际上的不同等级的科研成果奖和学术奖。本次奖励旨在激励医务人员勤奋工作,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张秀花)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与西班牙签订音乐机械复制协议
  本报讯日前,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西班牙著作者总协会在北京签订了两国关于音乐机械复制权保护的相互代表协议。签约后,两国音乐著作权人的音乐复制、出版及发行方面的权益在对方国家将得到相互保护。(胡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回国留学人员国际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回国留学人员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中外学者研讨了我国回国的留学生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等。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项目共同主办,欧美同学会、留日同学会等单位协办。(董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龙卷风”汽车装置可节油减污
  本报讯记者赵永新报道:美国龙卷风空气管理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龙卷风”汽车装置,日前被中华环保基金会和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联合推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绿色产品”。经中国轿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中国环科院大气所汽车实验室检测,该产品设计先进,结构科学,节省油料、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等效果明显,适用于化油器型、电喷型的点火发动内燃机及高压自动点火的柴油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医药高科技新产品推广会举行
  本报讯全国医药高科技新产品推广会日前在古都西安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个厂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代表们就中国制药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开拓国内外医药市场和中国制药企业如何走向世界举行研讨,并就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举行系列洽谈。(蒋建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本报网络版与前方记者密切配合
  第一时间报道“神舟”号新闻
  本报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陈智霞报道:今天凌晨3时41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与此同时,守候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本报记者杨健拨通了本报网络版的电话,通话只有简短的几个字:“成功,3点41分”,早做好充分准备的网络版工作人员随即反应,不到一分钟,网络版的主页上就出现了这条消息:“快讯:我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取得成功(21日3:41)”。本报网络版成为披露这一重大消息的第一家媒体。
  在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关于此次飞行试验的详讯、侧记和专访等多条报道都出现在网络版的主页上,几小时后,一个内容丰富的专题也诞生了,其中有本报记者在酒泉发射现场拍摄的20多张新闻照片,有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还有关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十几条科普背景资料。
  通过与前方记者的实时联系和密切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和多媒体的形式发布新闻,已成为本报网络版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本月15日15时50分,中美谈判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双边协议,与此同时,本报网络版的主页上出现了“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一致”的最新消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四库禁毁书丛刊》竣工
  本报北京11月20日讯记者孟宪励报道:共311册之巨的《四库禁毁书丛刊》,今天由北京出版社全部出齐,这也意味着历时3年的《四库禁毁书丛刊》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该项工程竣工庆典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及首都文史、出版界等专家、学者与会。
  由著名清史学家王钟翰担任主编的这套丛刊,以所收典籍的原始性、收书范围的丰富性、珍善孤本居多的珍稀性而惹人注目。在编纂的3年间,专家们奔波于全国各地图书馆,披沙拣金,不仅为学术文化界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罕见史料,还将散落在各地的许多残本补为足本。
  《四库禁毁书丛刊》是近年来我国古籍出版界中与《四库全书》相关的三项重要工程出版之一,它与此前已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比较清晰地揭示了到清末止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面貌。
  这套“丛刊”所收全部是清乾隆年间所毁的图书。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图书浩劫。20年间清政府共全毁或抽毁各类书籍近3000种,达10万部以上。经近年普查,现余存的禁毁书大约是1500种,大多由全国各类图书馆收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世纪龙”系列活动开幕
  本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由本报海外版发起主办,并纳入联合国第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重大活动之一的中华世纪龙大型系列活动于11月20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这次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发行中华民族龙年吉祥物——“中华世纪龙”艺术珍品;编纂出版《中华世纪龙谱》大型世纪珍藏金箔图书;举办“中华世纪龙”主题歌征集活动;举办“中华世纪龙”百万华人书龙、画龙、写龙大奖赛;组织“中华世纪龙寻根万里行”活动;举办“中华世纪龙”国际华夏龙文化研讨会等。
  活动的主体形象“中华世纪龙”艺术珍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主任、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昌教授总体设计。其造型由相对应的双龙构成,取汉代龙形风格,威武飞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海南“科教兴琼”形成特色
  西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本报海口11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尹鸿祝、本报记者毕全忠报道:海南省从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筹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办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科教兴琼”的重要依托。
  海南是我国最小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全省735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70%,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也颇具特色。因此,海南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其中“新兴工业”则指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保护热带生态环境,使海南成为“生态省”。海南建省以来,就根据这一发展全局来筹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条件是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因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一直是海南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省以来,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从1988年2.0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8.96亿元,累计已投入67.9亿元,年递增14.5%,均主要用于发展基础教育。
  建省以来,海南根据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需要,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提出“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办学方针,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海南的高等教育规模不大,但同样具有地方特色。建省以来,海南的高等学校没有铺新摊子,而且还合并了4所高校。也没有仿效其他省市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格局,而是根据海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结构、确定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本报西宁11月21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今年,西宁市180所小学的2万余名小学生开设了英语课,565个教学班开设了计算机课。这是西宁市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市教委领导介绍,如今,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72%。全市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取消重点初中和小学毕业后的升学考试,实行划片就近入学。西宁市还引进教师聘用机制,逐步推进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转岗、待岗培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打破教师的校际界线,扶持边远薄弱学校,使教师合理流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特别是对今年开设的英语和计算机两门课的任课教师,全部面向社会招聘,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为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市教委向省工行贷款近5000万元,用以建设学校的采暖工程及数理化实验楼。市、区二级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动员社会各界为教育投放资金,对“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和私人独资办学等方式,采取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并在各项基建规划中预留教育用地,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现已改建和扩建学校10所,而且全市小学的危旧房已基本得到改造,教师住房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