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反导条约》
  《反导条约》全称为《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美国和前苏联1972年5月26日在莫斯科签订,同年10月13日生效。根据该条约及美苏于1974年7月签订的补充议定书规定,每方只可部署一处反弹道导弹发射场,每个发射场可部署100枚反弹道导弹拦截导弹,除此之外不得部署保护全境或其他个别地区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或其组成部分。条约还禁止研制、试验或部署海基、空基、天基或机动陆基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并禁止使普通防空系统具有拦截战略弹道导弹的能力。
  《反导条约》是在美苏两国冷战期间进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历史背景下达成的,同时签署的还有《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SALTI)。由于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密不可分,《反导条约》目的在于限制发展、部署战略防御系统,确保自身受到战略核打击后仍具有报复能力,从而使双方在“相互确保摧毁”的前提下进行核裁军谈判。因此,人们称之为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石,两超进行核裁军的前提条件。此后美苏、美俄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ALTII)、中导条约(INF)、第一和第二阶段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TARTI和STARTII)都是在此前提下达成的。(楚山)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为什么要维护《反导条约》
  二十七年前,美苏两国签署《反导条约》,核武器无限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今天,美国千方百计企图修改条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应,核军备竞赛可能死灰复燃
  外交部军控司司长沙祖康
  1999年11月5日,联合国大会负责裁军与国际安全事务的第一委员会首次通过了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提出的“维护和遵守《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决议,决议呼吁条约缔约国不部署保护国家全境的反导系统,强调反导系统将破坏全球战略稳定,支持国际社会作出进一步努力,捍卫条约的不可侵犯性和完整性。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反对有关国家部署反导系统、修改《反导条约》的意志和决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反导条约》是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石,不容削弱
  《反导条约》是美国与前苏联于1972年达成的。它的核心规定是禁止两个超级大国部署保护全境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以使两国之间的攻防力量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与稳定。在此基础上,美苏才得以开始进行核军控与裁军谈判。冷战结束后,《反导条约》的作用并没有下降,它在反导系统方面使缔约国相互制约,使美俄双边削减核武器成为可能,并为推动多边核裁军进展提供了必要的安全框架。因此,《反导条约》尽管是双边条约,但自签署以来,一直是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石,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推动核裁军、促进国际安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美国谋求修约旨在为其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扫清法律障碍
  近来,国际形势出现的一些消极事态发展,使《反导条约》面临严峻挑战。美国为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和战略优势,大力发展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并与极少数国家加速联合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些计划不仅与《反导条约》的宗旨和目标背道而驰,而且也直接违反了该条约的核心条文。美国一再要求修改《反导条约》的真正目的是为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扫清法律障碍,从而使之合法化。可以断言,条约一旦被修改,今后则可能由于所谓形势的变化被一改再改,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废约。如此,《反导条约》将名存实亡,成为一纸空文。这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的警觉和严重关注。
  修改《反导条约》、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
  首先,它将对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反导条约》自达成以来,一直是维持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石。修改这一条约,发展反导系统,将破坏全球战略平衡,导致新一轮军备竞赛,并极大威胁世界和地区的稳定。
  历史证明,安全总是相互的。一个国家只有将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共同安全基础之上,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全的基础应该是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凭借自身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反导系统,并在国际事务中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这种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企图将本国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安全基础上的做法,无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相反,只会破坏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使各国失去安全感。在一个人人自危的世界里,各国将寻求一切手段保护自己,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将起更大作用,本该用于经济发展的大量财力和物力将不得不用于发展军备。在此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有真正的安全感,世界又怎能稳定呢?
  其次,它将严重阻碍核裁军进程。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相对稳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全球战略稳定是核裁军的前提。这一平衡与稳定一旦被打破,核裁军进程将停止,甚至发生逆转。
  《反导条约》的缔约国在反导系统方面相互制约,为其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为推动核裁军进程提供了保障。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条约和一系列《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谈判的进展,才有了《核不扩散条约》的无限期延长,也才有了《全面禁核试条约》的缔结和关于谈判《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条约》(《禁产条约》)的谅解。国际社会本应保持这一势头,加快核裁军进程。如果个别国家执意对《反导条约》进行实质性修改,使部署反导系统合法化,那么,战略稳定的前提没有了,安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谁能保证已达成的条约还能继续得到实施,已达成的谅解不会改变?谁又能保证准备进行的条约谈判能顺利进行下去?
  核裁军离不开和平、安全、稳定和信任的国际大环境。大力发展和扩散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显然无助于促进国际核裁军的努力,相反,只会破坏核裁军进展所需的气氛和条件,孕育着引发更高水平上军备竞赛的危险。美俄核裁军进程已陷入停顿,多边核裁军努力也前途未卜。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应更加坚定地坚持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根本目标。核武器消除了,就既不会有核扩散,也不会有远程导弹扩散,导弹威胁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从根本上讲,要减少对和平的威胁,就应在裁军层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当前情况下,制止修改和违反《反导条约》的企图,维护这一条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于维护核裁军势头,推动核裁军进展至关重要。
  第三,它还将破坏国际防扩散努力。核裁军是无核国家信守无核承诺的前提。修改《反导条约》,将使发展和部署反导系统合法化,核裁军的前提和基础将不复存在。在此情况下,谁又能保证不会再有国家打破其无核承诺?军事大国在科索沃大量使用导弹,已充分“证明”了导弹在当今世界的军事效能。这无异于为这种武器作了最好的“广告”。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导致导弹扩散的正是那些将防扩散挂在嘴上的军事大国。
  还需指出,由于导弹技术与反导技术是相通的,用于反导系统的许多技术和设备可以转用于发展或改进进攻性导弹。因此,发展反导系统不仅不会阻止导弹扩散,反而会增加导弹扩散的风险,而且使原本用处就不大的《导弹及其技术扩散制度》更加没用。
  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有责任采取一切措施,维护《反导条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这一条约继续成为维持全球战略稳定和促进核裁军的基石。今年联大将维护《反导条约》列入议事日程,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中国作为该决议的共同提案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继续为推动核裁军目标,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而不懈努力。(附图片)李正明绘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热线

  美国谋求霸权
  本报驻美国记者马世琨张勇
  今年以来,美国对搞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劲头十足,前者意在使美国领土免遭外国导弹袭击,是里根当年“星球大战”计划的翻版;后者是为了保卫美国海外驻军、基地和盟友的安全。这两个系统都冠以防御二字,实际上防御和进攻功能兼备,而且极具进攻性。美国发展这种“只能它打别人,别人打不着它”的玩意,是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和战略优势,带给别国的则是威胁和不安全。
  对政府搞这两个东西,美国国内反对者不少。有的嫌太花钱,有的认为没啥用,有的担心会引发全球范围的军备竞赛,到头来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但发人深思的是,一向与克林顿政府处处作对的国会,在所谓关系“美国安全”的问题上却一反常态,立场与政府保持惊人的一致。
  然而,美国研制NMD、TMD,违反美苏1972年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要扫除法律障碍,使违法行为合法化,美国就必须设法修改这个条约。为了使俄罗斯点头,美国软硬兼施,煞费苦心。它一方面对俄罗斯“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目前形势与1972年时有很大变化,美国建立上述两个系统,是为了对付“无赖国家”,而不是针对拥有庞大核武库的俄罗斯。如果俄罗斯同意修改条约,可以从美国得到经济方面的好处。另一方面,它又对俄罗斯施加压力。一些国会议员甚至扬言,要是俄罗斯不肯通融,美国干脆退出这个条约,不必受它的约束。有的国会议员则蛮横地提出,如果俄罗斯不识相,就让它在别的方面付出代价,吃点苦头。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热线

  俄罗斯针锋相对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刘刚
  10月22日,美国首次就修改《反导条约》与俄罗斯正式磋商,令美始料不及的是,俄当场强硬地顶回了修改建议,并不顾美国的面子,于当天发表公告说,俄反对修改《反导条约》,一切修改建议都是破坏这一条约。俄还把美的修改意图拿到联合国讨论,修改建议成为众矢之的。
  俄罗斯直率地告诉日前到俄罗斯游说的美裁军署署长霍勒姆,任何修改《反导条约》的建议俄罗斯都视为对该条约的破坏行为;只有在美国保证不更改该条约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如果该条约遭到破坏,一切有关裁军的谈判都失去了意义。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向联合国提交“关于维护和遵守《反导条约》决议草案”,它呼吁美国全面、严格遵守该条约,不部署、不转让反导系统,维护条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俄罗斯的提案在联大获得通过。
  目前,在《反导条约》问题上俄美不仅唇枪舌剑,双方还各有行动。此前,美国已经成功地试发了一枚拦截导弹。叶利钦总统对美国的一系列举动非常担忧,他致函克林顿总统说,如果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而使《反导条约》破产,将会给包括核裁军在内的整个裁军进程以及国际安全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11月2日俄罗斯也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此前,俄还试发射了多枚洲际导弹。俄军方说,俄试发射导弹是针对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威胁的,俄空军有能力保卫自己的祖国。俄将大力发展进攻性战略武器,“如果受到武力威胁,俄可能首先动用核武器”。俄舆论认为,新的军备竞赛实际上已经开始,俄外长惊呼,“冷战完全可能死灰复燃!”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热线

  英国态度暧昧
  本报驻英国记者蒋千红
  美国试图修改《反导条约》的举动,使它的西欧盟国普遍感到恐慌。他们担心西欧与美国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系将因此而受到削弱,并对在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开始一场危险的军备竞赛深存忧虑。面对美国国会支持克林顿政府策划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和部署计划的呼声不断增加,西欧国家提出警告,认为这样一个系统将使美国实施与它的西欧盟国不同的安全标准,并由此破坏美国与西欧分担风险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恰恰是北约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尽管工党政府执政以来强调“融入欧洲”,然而毋庸置疑英美特殊关系依然是英国外交的柱石。英美之间在安全防务,特别是核武器和情报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他们均注意协调立场,保持一致。但即使如此,据《先驱论坛报》的报道,英国首相布莱尔对美国准备实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和部署计划也有着很大程度的保留,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英国与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采取了同样的立场,对“维护和遵守《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提案投了弃权票的原因。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热线

  法国自有盘算
  本报驻法国记者马为民
  对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提出的“维护和遵守《反导条约》的议案,法国表述的立场是:“法国非常重视遵守《反导条约》,它是战略稳定与平衡的保障。破坏《反导条约》会导致因弹道导弹扩散而加剧的军备竞赛重新开始,并且使裁军会议正在进行的谈判永远陷入僵局。”法国曾试图提出一项“能为各方同意的”决议草案,但未成功,遂对中、俄、白议案提出修正案。其要点有二:做文字性改动,以模糊决议的针对性;把反导弹扩散同《反导条约》相联系。11月5日,法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在投票发言中说,鉴于它的意见被吸收,法国投票赞成中、俄、白提案。
  美国要求修改《反导条约》并且有违约行为,法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1月4日,希拉克总统批评美国国会存在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对美国试图摆脱条约约束表示遗憾,敦促它重新承担起责任。
  事情很清楚,一旦因《反导条约》遭破坏而重开军备竞赛,法国防务思想的基础核威慑就可能动摇甚至失灵,如果大国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法国的均势外交将更难施展。况且,竞相发展反导系统并非单纯的军事政治问题,它还会导致对尖端技术和科技人才的激烈争夺。法国一位负责官员说,那种形势“只会对最强者有利”。总之,美国的企图跟法国主张的世界多极化相悖,所以法国基本支持中、俄、白的有关立场;另一方面,法国是美国的盟国,法美关系近年来趋向紧密,因此它不愿意看到案文带有直接针对美国的色彩,并且通过强调反导弹扩散以突出在军控问题上跟美国的相同点。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热线

  日本故作姿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
  11月5日,在联合国第一委员会投票表决中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合提出的“维护和遵守《反导条约》”的议案时,日本耐人寻味地投了弃权票。这一举动似乎同日本近年来在该问题上的基本政策不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改变了支持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和部署的立场。
  众所周知,日本近年来一贯支持美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弹道导弹防御武器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特别是1998年9月之后,日本借所谓的北朝鲜“导弹威胁”,不顾国内的反对声浪,决定同美国合作研制和在东亚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日本政界和防卫当局对TMD联合研制不仅从日美同盟角度寄予厚望,而且,也竭力利用TMD的联合研制和今后在东亚的部署作为契机进一步扩展军力。
  在这次联合国一委会的投票中,日本之所以投弃权票,主要是一种“政治姿态”,目的是避免给人留下跟美国跟得太紧的印象。同时,还想为自己一贯标榜的“和平路线”涂脂抹粉。更重要的是,联合国一委会通过的决议只具有道义约束力,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日本投弃权票,对日美TMD合作研制和日本所支持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来说“无伤大雅”。而且,“弃权”也不等于说日本“支持”该项动议,只是“不表态”。“弃权”的举动,决不表明日本在该问题上已经改弦更张。相反,同样是日本支持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立场的又一次“宣示”而已。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风云百年

风云百年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一分钟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各国签署《欧洲单一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欧洲联合。
  2月22日,菲律宾军方发动政变,推翻统治菲律宾长达20年的马科斯总统,得到人民支持。5日,反对党领袖阿基诺夫人就任总统。
  利比亚与美国的关系急剧恶化。4月15日,美国空军空袭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住所及一些军事目标,卡扎菲幸免于难。
  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灾难是由这个核电站的一次火灾引起的。
  9月,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在乌拉圭举行。这一轮被称为“乌拉圭回合”的马拉松式谈判直到1990年12月才结束。
  11月4日,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公开证实美国曾秘密向伊朗提供武器,要伊朗帮助解救在黎巴嫩被绑架的美国人质。此事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政治危机,被称为“伊朗门事件”。
  1987年4月13日,中国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7月11日为世界50亿人口日。联合国确定当天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出生的一个婴儿为第50亿个出生的人。
  美国证券市场长期保持上升的牛市在10月19日星期一突然结束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下跌幅度是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溃下跌幅度的2倍,对伦敦和东京股市也造成巨大冲击。
  1988年1月2日,美国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从1989年起,两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自由贸易区。
  2月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将于5月15日起从阿富汗撤军,10个月内完成撤军任务。4月14日,苏联、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四方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
  6月18日,日本《朝日新闻》揭露里库路特公司对政界行贿的大案。9月,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竹下登首相涉嫌于次年4月辞职。
  7月3日,美国和伊朗的舰艇在波斯湾交战。美国击落一架伊朗客机,机上290名乘客全部遇难。
  8月17日,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乘坐的专机爆炸,齐亚·哈克遇难。12月2日,前总统布托之女贝·布托出任总理。
  8月20日,交战8年的伊朗和伊拉克签订停战协定。
  (二十七)(薛飞)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1972年以来国际核裁军进程
  (一)美俄(前苏联)双边核裁军情况
  1972年,美苏签订《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SALTI),确定双方将战略核导弹数量冻结在1972年7月1日的水平上。
  1979年,美苏签订《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ALTII),规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双方各自的进攻性战略武器总数不得超过2250件。
  1987年,美苏达成《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INF),规定销毁全部射程500—5500公里的中短程和中程导弹,这是美苏两国第一次从其核武库中销毁一整类的核武器。
  1991年,美苏达成《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I),规定在条约生效后7年内,两国各自将战略核武器运载工具削减到不超过1600件;双方核弹头各削减到不超过6000枚。条约于1994年12月生效,目前仍在实施中。
  1993年,美国与俄罗斯达成《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规定到2003年1月1日,美俄各自部署的战略核弹头不得超过3500枚。1997年3月,美俄首脑在赫尔辛基达成了STARTII议定书草案,1997年9月,美俄两国外长在纽约签署了该议定书,同意将条约规定的削减期限延长至2007年12月31日。美于1996年1月批准该条约。因条约对俄不利,加之美英轰炸伊拉克、北约东扩、空袭科索沃,以及美国大搞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等安全因素的影响,俄一直未批约。
  1997年3月,美、俄两国总统在赫尔辛基同意在俄批准STARTII后,立即开始谈判“第三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I),称STARTIII的目标是,于2007年12月31日前将各自的战略核弹头减至2000至2500枚。双方还同意在条约中增加战略核弹头的透明度,并首次涉及销毁核弹头问题。1999年6月20日,美俄首脑在德国科隆发表了《关于进攻性及防御性战略武器及进一步加强稳定的联合声明》,承诺全力推动STARTII的批约进程,尽早启动STARTIII谈判。据此,美俄于8月和9月就STARTIII谈判和《反导条约》(ABM)问题进行了两轮磋商。关于STARTIII,双方仅交换了对条约谈判的基本设想,未达成任何一致。
  (二)多边核裁军形势
  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无限期延长。
  1996年,达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从而禁止了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和任何其他核爆炸。
  199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范本(“93+2”计划),以加强机构保障监督体系的有效性并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机构探知无核武器国家未申报核活动的能力。
  (伊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