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对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来说,1999年10月具有历史意义。因为这个国家从此将步入一个民主改革的新时代
  印尼的机遇与挑战
  赵金川
  今年6月的多党议会选举产生了印尼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协商会议。4个月后的10月20日,人民协商会议选举著名的穆斯林领袖瓦希德为总统,印尼最大政党领导人梅加瓦蒂为副总统。会议还选举了人协主席和国会议长,并修改了包括宪法在内的多项法律法规。会议以民主改革派的胜利向世人表明:印尼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诞生了。
  瓦希德是拥有3500万会员的印尼最大穆斯林组织———伊斯兰教师联合会主席。作为一个温和的穆斯林学者和领袖,瓦希德一向主张民族、宗教和社会平等并为实现民族和解及反对种族歧视长期奔走呼号,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和爱戴。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在当前印尼面临政治经济危机和民族分裂威胁的严重时刻,各派势力均能接受的瓦希德当选印尼第四任总统可以加强国民的凝聚力,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和经济复苏。同时,在瓦希德支持下,民主斗争党总主席梅加瓦蒂当选副总统也使新政府更加巩固。梅加瓦蒂的党不仅得到民族主义者阶层的广泛拥护,而且得到中产阶段、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支持。另外,瓦希德同梅加瓦蒂相交甚密,两人在苏哈托时代均受到压制打击。印尼国内政治分析家常常把瓦—梅合作称为“两位一体”,认为他们是代表印尼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好一对搭档,他们的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10月26日,瓦希德—梅加瓦蒂宣布组成一个有35名成员的“民族团结内阁”,其中一半来自主要政党,1/3是专家学者,同时也吸纳了部分军方和前政府官员。鉴于印尼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时期,新政府初步勾画了近期政策重点,即社会稳定、经济建设、恢复法制和扩大国际交往。
  瓦希德认为,实现社会稳定是保障一切工作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为此,新政府将在所有公民一律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方式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地方分离主义、种族和宗教骚乱等问题。瓦希德还同副总统梅加瓦蒂进行分工,他本人负责解决最棘手的分离主义活动等问题,梅加瓦蒂负责西伊里安、安汶和廖内的种族骚乱问题。瓦希德还表示,中央政府将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在适当的时候还可能考虑实行联邦制。他还严厉批评前政府宗教部只为占总人口近90%的穆斯林服务,而忽视了其它宗教。为此,他特别指定由他亲自成立的民族觉醒党成员出任宗教部长。
  新政府的另一个紧迫任务是恢复经济发展。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印尼的经济严重衰退。1998年,印尼的经济增长率为-14%,通货膨胀率高达80%,失业率和贫困人口急剧增加,人均收入由近1000美元降至400美元。今年以来,在周边国家经济普遍开始复苏的情况下,印尼经济也有所好转。但是,由于政局不稳加之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使经济改革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复苏速度缓慢。因此,瓦希德就任后指出,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恢复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他说,印尼将继续实行市场经济,促进私营企业发展,鼓励外国投资。他还特别提出要大力开发印尼丰富的海洋资源。11月2日,瓦希德下令公布国际审计机构对巴厘银行贪污的审计报告,使印尼政府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得以恢复。该组织决定尽快恢复对印尼的贷款。这表明印尼决心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来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
  与此同时,印尼新政府还计划积极开展以亚洲为重点的外交攻势。瓦希德表示,他将首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然后访问日本和印度。印尼还计划加强同以色列的经贸关系。据新任外长谢哈布说,在当前,印尼将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开展外交活动。舆论认为,作为地区大国,印尼的外交政策调整将对地区战略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除上述问题之外,印尼新政府还面临着尽快解决前政府遗留的大量棘手问题。令广大民众欣喜的是,新政府已表示将重新审理被前政府停止的苏哈托贪污案件,全面彻底地查清有多名前政府高级官员参与的巴厘银行贪污案。这是新政府决心恢复法制、正本清源的一个良好开端。印尼正在经历着一个充满希望的破旧立新的艰难历史阶段,只要新政府按照人民的愿望继续推进改革进程,建立一个民主繁荣的新印尼的伟大目标就会实现。(新华社供本刊特稿)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风云百年

风云百年
  1983年
  1月8日,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4国外长在巴拿马孔塔多拉岛会晤,呼吁实现中美洲和平,这4国被称为“孔塔多拉集团”。
  3月23日,美国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次年1月,美国正式公布“星球大战”计划全文。
  9月1日,苏联战斗机在苏联领空击落一架韩国的波音747客机,机上269名旅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10月25日,美国出兵格林纳达,颠覆该国左翼政府。
  12月5日,阿根廷结束军人政权,民选总统阿方辛接管国家权力。
  1984年
  人类的太空技术又有新进展。2月7日,美国宇航员首次解开系绳在太空行走。3月5日,欧洲航天局研制的阿利亚娜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发射成功。7月,苏联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成为在太空行走的第一位妇女。10月11日,美国女宇航员凯瑟琳·沙利文也实现了太空行走。
  7月28日至8月12日,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苏联及许多东欧国家抵制了这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自1958年以来首次参加奥运会。
  9月26日,中国和英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3个附件在北京草签,12月19日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字。声明宣布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0月31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贴身警卫开枪打死,终年67岁。她的长子拉吉夫·甘地继任总理。
  持续的干旱使埃塞俄比亚等许多非洲国家遭受饥荒。国际组织克服重重困难,向埃塞俄比亚运送了数十万吨粮食。
  1985年
  1月10日,英国发明家和企业家克莱夫·辛克莱推出了C5型电动汽车,它靠一台洗衣机马达驱动,时速可达15公里。
  1月15日,巴西举行总统选举,长达20年的军人政权宣告结束。
  5月29日,英国球迷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观看欧洲杯足球赛冠军争夺战时闹事,结果造成41人丧生、400多人受伤的惨剧。
  7月10日,“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船抗议法国举行核试验,结果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港被法国特工炸沉。(二十六)(薛飞)(附图片)
  △苏联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成为首位在太空行走的妇女。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10月30日,最后一批印度尼西亚军警乘坐军舰离开帝力,标志着印尼对东帝汶长达23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东帝汶:揭开历史新篇章
  徐楚辉
  根据今年5月联合国、印尼、葡萄牙三方达成的通过东帝汶人民公决来决定东帝汶未来地位一揽子协议,8月30日,东帝汶公民投票在联合国官员的参与和监督下正式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9月4日公布了投票结果,78.5%的东帝汶人选择了独立,21.5%的人选择自治。
  随后,当地局势一度恶化,独立派和反独立派之间连连发生暴力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任印尼总统哈比比于9月12日宣布同意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与印尼军队共同维持治安。1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向东帝汶派驻多国部队的1264号决议。按该决议,将立刻组建8000人的多国部队,由澳大利亚指挥,包括新西兰、东盟内部一些亚洲国家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参与。20日,由联合国授权的首批多国部队从澳大利亚进驻东帝汶。当天,由75名澳大利亚官兵组成的先头部队6时45分乘“大力神”运输机从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飞抵帝力,并马上控制了机场。在武装直升机掩护下,共2500名士兵相继飞抵帝力和东部城市包考。几艘载有装甲运兵车和后勤装备的澳大利亚军舰也于同日抵达离帝力不远的港口。27日,多国部队挺进东帝汶沿海城市利基萨。同日,印尼驻东帝汶部队指挥官基基·谢赫纳科里少将在帝力将东帝汶治安权移交给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多国部队司令彼得·科斯格罗夫少将,这标志着多国部队已全面接管东帝汶的治安事务。这一天,印尼军队开始分批撤出东帝汶。根据印尼军方与多国部队达成的协议,印尼军队将留下1500人负责守卫发电厂等重要设施,直到印尼人民协商会议(简称“人协”)开会就东帝汶前途作出最后决定为止。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后,曾与反对独立的民兵组织发生多次冲突,但未造成重大伤亡。随着当地安全形势逐渐趋缓,逃亡印尼、澳大利亚等地的难民也陆续返回家园。10月19日,印尼人协举行会议,通过第6号决议,接受东帝汶全民投票结果,撤销人协1978年有关批准东帝汶为印尼第27个省的规定,允许东帝汶脱离印尼。印尼人协决议的通过,意味着东帝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鉴于东帝汶自身未具备独立的条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0月5日建议建立一个行政机构来管理东帝汶,并在2至3年内把东帝汶引向独立。10月25日,安理会通过了成立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的1272号决议。决议规定,过渡行政当局的任务是行使对东帝汶事务的全权管理,包括建立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安全规章和措施、帮助设立当地公务员制度、协调人道主义援助和东帝汶重建;同时决定组成一支1640人参加的国际警察部队和一支8950名军人和200名军事观察员参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从目前情况看,东帝汶的前途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东帝汶反对独立的派别是否承认8月全民公决结果,放弃暴力行动;二、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后能否完全控制局势,重新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三、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能否顺利设立,设立后能否处理好与主张独立和反独立两派的各种关系,顺利履行使命。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
  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这种政治体制将封建时代的君主和控制上院的贵族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巧妙地结合起来。英王作为世袭的国家元首,根据宪法规定享有某些最高权力。同时,英王权力的行使要按照宪法的规定,并受到内阁的限制。今天,除英国外仍有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它们当中有日本、加拿大这样的西方大国,也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挪威、澳大利亚等欧洲和大洋洲国家。
  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而不理政”的。君主的权力虚有其表,其一切行动和政务都要遵照宪法的规定,完全服从内阁的控制与安排。这样,君主立宪制与专制君主制相比,就有了本质的不同。国王基于宪法而存在,而宪法又是国民意志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说,这些君主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民选元首已没有本质差别,所以人们形容君主立宪制是“世袭总统制”的变种。现代君王的权力虽徒有其表,但并非在政治实践中无所作为。由于他们远离政治,超然独立于党派的政治斗争之外,因此具有保全议会中的民主政治、保护行政连续性和抑制急剧变革的作用。
  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另一种政体形式。这种形式萌芽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正式确立,并在以后的200年间被多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所接受。
  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这种制度又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的国家,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政府,政府以总理为首脑并对议会负责,所设总统的职责是礼仪性和象征性的。在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集外交、内政大权于一身。总统定期选举产生,政府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但无权解散议会。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总统可行使否决权。美、法等国实行的就是总统共和制。(未央)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澳大利亚孕育已久的共和婴儿没有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呱呱坠地。在11月6日的全民公决中,实行共和的建议以45.3%对54.7%的结果败北。主流共和派承认暂时受挫,但认为共和的朝阳必将普照澳大利亚。深得人心的共和运动为何在公决中失利?共和派能否笑到最后———
  澳公决难以输赢论成败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两个极端的派别结盟后暗渡陈仓,联手提出了“对政客们的共和说‘不’!”
  如果从尤里卡抗暴算起,澳洲共和运动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50年来共和的幽灵一直在澳洲大陆的上空游荡。但真正提上政府议程的是基廷政府,这位爱尔兰裔的年轻总理于1993年宣布:时代在前进,澳大利亚成熟长大了,它可以斩断脐带自己管理自己了。当时他提出了一个由议会间接选举总统的共和设想。当年的民意测验表明,全国赞成实行共和制的达65%。
  1996年3月的大选期间,基廷曾将实行共和作为一个竞选口号。持保皇立场的反对党领袖霍华德为争取拥护共和的选民而许下诺言,如能当选,他愿意遵从民意,就此举行全民公决。这一高招立即将选民的情绪中立化了。执政后,这位总理决定先召开宪政会议议定是否共和;如果是,再确定一个具体共和模式,一并付诸公决。1998年2月,宪政会议在堪培拉召开。152位代表对4个共和模式进行讨论与表决后,获得出线权的选举模式是:总统先由社区推荐,再由一个委员会遴选,缩短名单后提交总理,总理在征得反对党领袖认可后提名议会,最后由议会联席会议2/3多数通过。此次付诸公决的就是这个模式。这一共和模式在宪政会议表决时,仅以75∶71获胜,未超过半数,是个相对多数。主张直选总统的共和派当时投的是弃权票,并不是反对票。但会后他们发现要求直选的澳人占压倒性多数,于是从共和派内部拉起了一支直选派队伍,发誓宁与保皇派为伍,也要否决上述议会选举模式。
  澳真心要维护君主立宪制的人数不多,大约在1/4到1/3之间,他们自知要独立对抗共和潮流必遭灭顶之灾。然而共和派的分裂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天赐良机。他们宣传说:如果你想要自己投票直选,那么现在就要对这个共和模式说“不”,只有否掉它,你才有下次机会来实现直选总统。一部分强硬的直选派果真跳上了保皇派的婚床,两个极端派别结成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婚姻。保皇派深知宣传英国女王做澳元首会让选民倒胃,因此他们绝口不提女王功德,只对准这个共和模式予以全力抨击,两方联手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口号———“不要信任政客,对政客们的共和说‘不’!”
  所谓政客们的共和有几重含意:首先,这是一个由宪政会议上的精英们所选出的模式;其次,这又是社会精英、学术法律界名流和传媒大亨们所推崇的模式;但最主要的含意却是,总统要由那些不可信赖的国会议员们(即政客们)代你选举产生。由于前些年两党政要们在议会辩论中的不良形象,更由于近年来部长和议员们说谎、受贿和骗取旅差费的丑闻层出不穷,人们早已对政治家失去了信任和好感,竟至把他们当贼看待。另一个原因是澳实行的是西敏寺政体,选民并不能直接选举总理,人们希望能在总统选举中有发言权和参与权。因此,这一口号恰好击中了这一由议会间接选举总统模式的要害所在。
  天平倾斜怪总理?霍华德说:“只要没有破碎,就不必修理它。”
  霍华德总理的保皇立场是众所周知的,他也从未隐瞒过自己的观点。在两次大选中他都声明:作为个人,他将投票反对共和,拥护君主立宪制;但作为总理,他将超脱争辩,领导公决,并宣布他的政府部长和党员们可以自由投票。然而事实上,他却难以超脱。10月26日,他发表长篇讲话,题目就是《(改行共和)将只有所失而无所获》。文章除高度赞扬澳君主立宪制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外,更列举了即将投入公决的共和模式的种种缺陷和弱点。
  他指出,目前这个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加强了总理对总统的任命权,人民没有发言权。他说,虽说社区可以推荐候选人,但总理有权无视这一推荐,而任人唯亲。霍华德总理指出的第二个弊端是,总理可以轻而易举地解除总统的职务,而不需要任何理由和说明,总统会因此产生不安全感而偏向到总理一边。
  霍华德维护现行君主立宪政体的理由是,它运行良好,保证了澳政局的稳定与安宁。他由此提出了一个颇具号召力的口号:“只要没有破碎,就不必修理它。”然而他的党内副领袖、国库部长科斯特洛撰文诘问道:1900年前的50年间,澳洲六个殖民地的政府运作良好,为什么要建立澳联邦?1930年以前女王任命英国人来当澳洲总督也已成为惯例,为什么后来要改由澳人来当总督?以前以“上帝保佑女王”作澳国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改为“前进,澳大利亚人”?因为时代变了,宪政要跟上时代,反映现实。前总理霍克也出面作了个生动的比喻:100年前,澳人贫穷时建了一所大房子,那就是澳大利亚。今天房子虽然没有损坏,但澳人变得富有了,他要装修翻新。人们日常生活的逻辑并不是东西破碎了才去修理,而是不时更新换代。
  在百年来42次有关变革的公决中,只有8次获得通过。这次又是求稳怕变说了“不”
  澳洲主流社会的大小报纸、电视和广播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共和,苦口婆心地批驳保皇派的论调,劝说直选派回头。不仅前工党总理惠特拉姆、霍克和基廷都站出来支持共和,霍华德自由党的前辈、前总理弗雷泽更是笔不停挥地发表政论,详说这一共和模式的必要和可行。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人们并不为之所动,而终于对共和说“不”,这是为什么?
  究其根本原因,当然是共和阵营内部水火不容的空前大分裂,同室操戈自戕自裁;其次是精英政治与选民直接参政意识的根本背离,这两点都成了共和运动的致命内伤。而保皇、直选与间接选举这三方两派的唇枪舌剑,更使普通老百姓如坠雾中,让不少原本拥护共和的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澳多年来政局稳定,生活安宁,给了人们一种安居乐业的稳定感。澳人的性格本来就保守怕变,现在既然这个共和模式未经考验,争执不休,没有把握,那还不如暂且不变。普遍心态是:何必劳民伤财为变而变?因此霍华德总理的“没有破碎就不必修理”的口号和否决派“不要冒这个险,对政客们的共和说‘不’”的宣传就正好迎合了人们求稳怕变的心理,这就注定了主张实行共和的一派在这次公决中必然失败。
  耐人寻味的双关语:“一个女王,两个民族(国家)”
  实行共和的建议在这次全民公决中失败了,但它的旗帜并没有就此倒地,共和的精神未死!最新的民意测验表明,74%的人仍然支持澳实行共和,而支持由澳公民当国家元首的人竟然高达90%;相反,拥护仍由英国女王为澳元首的人只有9%。这让英国女王的处境有些尴尬。
  《澳大利亚人报》在8日的社论中写道:“很清楚的是,公决的结果表明王室在我们宪法中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了。作为团结的象征王室本有它的价值,但周六以后,它已成为分裂与不和的象征。”这家报纸8日头版头条的通栏大标题就是耐人寻味的双关语:“一个女王,两个民族(国家)”(ONEQUEEN,TWONATIONS)既指共和投票在澳社会造成的两极分裂,亦指英澳是两个国家。
  尽管共和在这次公决中失利,但澳大利亚没有人(包括保皇派在内)怀疑,迟早是要实行共和制的。首先,澳大利亚的移民构成已发生了变化,来自英国以外的移民正在增长,他们与英国没有任何历史渊源,澳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其次,青年一代多在本国成长,他们与遥远的英国已没有什么特殊的亲密感情。更主要的是,澳洲人已经成熟,有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价值观与自立愿望,有很多人认为君主世袭制已与澳洲崇尚的公平与平等的社会理想相去甚远。更何况英国自己也取消了贵族院的世袭制,英王室也面临着改革的前景。据此间报道,不少英国政要和报章以及亚洲邻国都对澳大利亚人死死抱住英国女王的裙裾不放普遍感到惊讶和困惑不解。英国《卫报》的民意测验表明,有高达40%的英国人支持澳走向共和,维护女王做澳元首的只占34%。英《独立报》的社论写道:澳已有自己的传统和政治,对澳放弃女王我们不应感到不安。不难想象的是,当德高望重的女王仙逝之时,当难孚众望的查尔斯王子登基之日,那时澳大利亚将陷入一种进退两难、左右失据的困窘之中。
  澳全国共和运动主席特恩布尔说,我们接受公决的结果,但悲哀的是,在建国百年时,我们仍没有自己人做国家元首,仍要由英国女王来统治。共和运动仍将继续下去,直到一个工党政府的总理带我们走进共和的那一天为止。工党领袖比兹利已明确表示,工党将不屈不挠地致力于推进共和事业,未来的工党政府将分步推进共和:先是全民意向投票决定要不要改行共和制,然后才是再次全民投票选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共和模式。看来共和运动不仅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反而是蓄势待发。真如“笋芽地下蓄势久,只待春雷第一声”,人们可以预言:澳洲共和改制的时机大约不会超出十年之久。(附图片)
  11月6日,澳大利亚就是否实行共和制举行全民公决。这是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在悉尼投票站投票。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