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文艺作品评论征文

  乘着歌声的翅膀
——评“五个一工程”获奖歌曲词作
  劲松
  歌词,对于歌曲来说,是先行的基础,成功的根本。脍炙人口的歌词,是沙中的金,奶中的油,诗中的蜜。荣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歌曲的歌词不愧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们正乘着歌声的翅膀,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高高飞翔。
  歌词,是歌曲的文学部分。一首好词就是一首好诗。应该说,本届获奖歌曲的词作大都具有这一特色。你听:“把心交给祖国/交给茂密的森林浩瀚的沙漠/把心交给祖国/交给长城的烽火黄河的船歌/把心交给祖国/交给沸腾的港口驰骋的列车/把心交给祖国/交给谷雨的播种仲秋的收获……”(《把心交给祖国》),歌词立意深远,风格清新,读起来抑扬顿挫,舒展自然,是一首优美抒情、含蓄凝炼、寓意深邃的诗。《走进校园》歌词非常有特点:“和晨风一起走进校园,和校园一起朗读春天,和国旗一起亲吻太阳,和太阳一起打开书卷”,既有童趣,又富诗情画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走进新时代》、《中华大家园》、《送你一束红月季》等等,都是一首首好诗。
  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心声共鸣,是这届获奖歌曲歌词创作的显著特点。其中《走进新时代》等最有代表性:“……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歌词情感自然流淌,平实简约,又句句有“出处”。在一首歌中,既能再现历史,又能反映当今的时代脉搏,实在难能可贵。它以真情与激情,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奏出了时代的旋律。艺术实践证明,用群众的语言,歌唱群众的心声,这样的作品才能和人民群众心心相通。心通才能声随,声随才能音和。已传遍大江南北、老少皆吟的《常回家看看》的词作者注重人们的普遍感受,用明白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所以这首歌能引起强烈共鸣。
  一首好歌词,总是有着它独特的观察角度,有着新鲜的个性和语言。“我曾相信过月宫有嫦娥/小时候奶奶曾经给我讲过/我曾羡慕过补天的女娲/妈妈曾用她教我懂得执着/我曾经钟爱你每一个古老的故事/我曾经骄傲我拥有你神奇的传说……”《我属于你,中国》就是一首以新颖的角度和个性化的语言,倾诉了人们对祖国的挚爱与眷恋。《三月三九月九》描写的是各民族团结奋进共铸祖国辉煌的情感。寓雅于俗,琅琅上口,也富有鲜活的个性:“三月唱播种/九月唱丰收/牧歌满山飘/渔歌浪中游……”
  写歌是为了给人们听的,让人一听就懂,唱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又回味无穷,这是听觉艺术的一个特质。可是,目前一些流行歌曲,甚至是上了所谓“排行榜”的“金曲”,硬是让人听不懂。比如:“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情谊无价亦保”、“天降仇敌忾”等等,使人弄不清什么意思。还有什么“美梦有几多方向”、“万金似慷慨”、“唯苦心良在”之类,只怕语言学家也只能干瞪眼了。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歌曲,群众早有愤激之声,“写歌词的人要说人话!”值得高兴的是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丝毫没有这种残次病态,而是大部分词作做到了寓深刻于浅显,寓雅于俗。
  歌词是属于大众的,属于生活的,愿我们的词作家为了大众,多写些明白晓畅、深刻隽永的歌词。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战争电影的大胆探索
——评影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
  汪守德
  由韦廉担任总导演的《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一片,以极大的艺术勇气和独具的艺术匠心,对战争影片新的表现样式大胆进行探索,并且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大战宁沪杭》给人以强烈印象的是其鲜明的纪实风格。该片以战争亲历者的真切叙述同珍贵的历史资料影片和具有强烈战壕真实感的实景拍摄镜头的交叉运用,结构严谨却又似自由进出,游刃有余地使观众在现实的视角、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历史之间按照电影所提供的艺术流程进行切换和跨越,让人领略到一种新的审美愉悦。资料影片对历史风云的重现,不再是作为背景,而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存活于影片之中,是对作品纪实风格的直接强化。这种为摄影机所定格的那些历史瞬间,传递和表达的应当是最为真实的历史信息,当它们被用来艺术地拼接进影片之中时,便同影片的纪实风格浑然一体,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观众的充分认同。
  该片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采用那场大战亲历者特别是那些中下层指挥员跳出影片画面直接讲述战斗经历的方式构筑影片框架。影片以这种方式作为剪接大战来龙去脉的手段,回眸和审视那场头绪纷繁的战争,既起到了强化影片真实感的作用,又使影片的调度、情节的展开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影片黑色背景的运用,不仅突出了叙述主体,而且以叙述主体为载体,突出了影片所表现的历史真实,让观众跟随叙述主体不断更换的视角,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和认识我军统帅部的卓越指挥,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和舍生忘死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见证者的介入,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不仅增强了影片表现内容的可信度,而且造成了相当强的间离效果,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同历史事件本身拉开应有的距离,从观众所持有的当代视点和情感视点,穿过较大的历史跨度,去清醒地体验那场大战,去咀味远去的历史,从而通过对这种重大战役的形象化观照,获得对历史或战争生活丰富意味的更多感悟和理解。因此我们在倾听叙述者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的述说的话语时,便感到它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震撼力,其生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都无与伦比。比如如箭在弦的渡江队伍的自动出击所表现的我军战斗激情的不可遏制,比如二班在渡江战役中未伤一人却全部壮烈牺牲在上海四川路桥所显示的战争的惨烈,比如药厂厂长目睹解放军官兵露宿街头感叹“蒋介石再也回不来了”所作出的对未来的判断,都是因为出自叙述者之口,产生了特殊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大战宁沪杭》的尝试和成功,表明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创作的道路是相当宽广的,但风格的多样化依赖于电影艺术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不懈的艺术追求。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老艺术家携手推新人
  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和首都老艺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推新人大赛,日前已落下帷幕。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了各赛区推选出来的优秀选手逐鹿京城、角逐今年全国影视表演十佳新人的颁奖晚会盛况。
  八年前,一些五六十年代活跃在艺术舞台的老艺术家们聚集在老舍茶馆,成立了首都老艺术家协会。协会成立以来,一直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为己任,去工厂、下农村、进军营,慰问演出达数百场次。老艺术家们认为:以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为表演和歌唱艺术培养大批的接班人,更有意义。1994年,经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举办的首届全国推新人影视表演基础大奖赛开始举办。时至今日已举办六届,每年均推出十佳新人。这些经过严格培训、评审产生的新人,源源不断为影视界、歌坛输送新秀。来自内蒙古的常远主演了电影《杨开慧》、电视剧《姐妹》;陕西姑娘苗圃主演二十集电视剧《飘雪》,与她同一年成为十佳新人的北京姑娘源泉主演了电影《春天的狂想》,并获得了1998年“华表奖”的评委会奖。1998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以一曲《我是谁》崭露头角的祖海,和在电视剧《抉择》、《新方世玉》、《出去走走》中担任主要角色的严秧青、谢娜、陈红也都是从推新人大赛中脱颖而出的。
  推新人大赛不仅重艺,更重视德的培养。今年的大赛还未结束,选手们就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组织的下基层赴山西下乡慰问演出。今年的获奖新人将参加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和首都老艺术家协会共同组织的“’99新人、明星巡回义演”,演出的广告、票房收入和赞助款全部捐献给民政部门,以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让孤寡老人和孤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宋戈)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马树超
豪情唱大风
  燕昭仁
  庆祝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的荧屏可谓精彩纷呈。在这期间首都不少中年观众,被一部依据早就熟悉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拍成的同名电视剧吸引住了目光,同时也注意了一个还不太熟悉的名字———剧中武工队长魏强的扮演者,又是该剧导演的马树超。
  不少观众也许还记得蜚声影坛几十年的于洋改革初期导演并主演的《带手铐的旅客》。这部戏于洋选拔的第一配角就是马树超。他那挺拔矫健的身姿、精湛娴熟的武功,确实为该片添色不少。从那以后马树超和陈强、张平、达奇、谢添、赵子岳等合演了《苏小三》、《生财有道》、《海囚》等影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功夫片《峨眉飞盗》也是由马树超领衔主演的。该片动作惊险,稍不小心就可能导致伤残。拍摄中导演几次提出为他找替身演员,马树超摇摇头说:“不敢亲自上,还当什么主演!”从此赢得了“豪杰影星”的雅号。
  二十年来,马树超演出了三十多部影视剧,在影视摄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八十年代末,他在演出之余,又开始了导演生涯。这些年马树超单独或与人合作导演了《远山姐弟》、《少年毛泽东》、《乡村警察》、《马本斋》、《大凌河》、《敌后武工队》等优秀影视作品,取得了“飞天”、“铜牛”、“五个一工程”等诸多奖项。
  年已不惑的马树超对爱国主义作品情有独钟。马树超童年时代家里穷,他最喜欢看《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买不起书,他就捡破烂换钱,蹲在书摊前读小人书。书中的英雄形象常使一颗年幼的心热血沸腾。
  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马树超终于将那部几十年来让他难以释怀的爱国主义名著《敌后武工队》搬上了荧屏。
  马树超对剧本精益求精,拍摄中,他对每一段剧情,甚至每一个动作精雕细刻。他常和主创人员一道讨论如何使原著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化,更吸引人。每有神来之笔,便不惜开机重拍。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少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认为,该剧是近些年抗日小说改编电视剧中的佼佼者。这更激发了马树超的豪情,谈起下面的创作计划,他说“我就是要唱响表现民族精神的大风歌”。(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明天我爱你》——
农村喜剧片新收获
  四十年前,长影厂拍摄的一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农村喜剧片,不仅让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传唱全国经久不衰,更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村沸腾的生活。如今在孕育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那片土地上,又诞生了一部土生土长的农村喜剧影片———《明天我爱你》。说它土生土长乃是该片出自山西电影制片厂。之所以让人又想起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因为它同样以喜剧样式展现出吕梁山下汾河水畔农村的时代风貌。影片透过河东村年轻的村委会主任不再安于土里刨食,一门心思要科技兴农,从而引来与河东自古通商不通婚的河西村老村长之女的爱慕,却屡屡遭到老村长反对等情节,在充满喜剧冲突的爱情故事中,展示出了由蜜蜂授粉、无土栽培、现代化蔬菜大棚种种农业新科技构成的农村新面貌。尽管影片的整体艺术水准尚不能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比肩,但浓郁的时代色彩、清新的乡土气息,及潘长江、栾福仁、李明启等人的喜剧性表演,使该片仍不愧为一部农村题材佳作。(西文)(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国际音乐界纪念杨荫浏诞辰一百周年
  “20世纪与中国音乐学———纪念杨荫浏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8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杨荫浏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近代科学范畴的中国音乐学的奠基者、本世纪后半叶传统音乐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为中国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乐律学、音乐考古学、古谱学、音韵学、语言音乐学诸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了缅怀杨荫浏先生的学术业绩,总结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学学术发展的历程,经文化部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这次会议。(于庆新)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访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组委会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
  本报记者杜英姿
  问: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将在下月初开幕,是什么原因使政府力促并主办这次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答:为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弘扬高雅艺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化部决定于1999年12月2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我国举办的音乐领域的赛事除1986年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和1994年的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外,还不是很多。我们希望以在中国举办国际钢琴比赛为突破口,形成一个国际认可、具有权威性的活动。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努力,比如连续不断地举办、推出尖子人才等,现在仅仅是个开始。近年来我们积累了不少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经验;钢琴教学水平和钢琴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教育投入增大,钢琴学习者数量日增。这些都为举办好第二届国际钢琴比赛奠定了良好基础。
  问:请您谈谈我国在钢琴艺术教育方面的情况。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琴艺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像许忠、孔祥东、郎朗、缪宁博、秦川、周挺、孙静威、逄勃、江晨、张莹、李晨音、黄亚蒙、封颖、王洵等一大批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选手,其中有不少是国际著名的钢琴大赛奖得主。这些选手的获奖一方面显示了我国钢琴的演奏和教育水平,同时也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日益提升的要求,高雅艺术越来越普及,业余学习钢琴的青少年仅据我部1998年对北京、上海两地参加业余钢琴考级的人数估计,就有五六万人,所以举办这次国际钢琴比赛不仅能促进我国专业钢琴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及对外交流的发展,对广大业余钢琴爱好者来说,也提供了一次高水平的观摩学习机会。
  问: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同第一届相比有哪些发展?
  答:本届比赛与第一届相比,一是参赛的人数及所代表的国家与地区大大超过了上一届。上一届参赛人数四十五名,来自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本届报名的人数翻了一番多,有一百二十余名,来自五十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二十余名选手分别在不同的国际钢琴比赛中获过奖。现在经过录音甄选入围来北京参赛的有五十六名。可以预计,这次比赛将是一场高水平的角逐。
  问:这项比赛是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国际艺术大赛。您作为组委会主任,有什么感受?
  答:我国主办的第一届国际钢琴比赛,就以比赛的权威性、公正性及选手们的高水平,取得了较高的声誉。需要强调的是以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为首的第二届比赛评委会,由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三位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组成。其中包括意大利著名钢琴家、米兰音乐学院院长马切罗·阿巴多、俄国著名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欧洲钢琴教师协会创始人卡尔·海茨·凯麦林、享有“技术与风格大师”之称的美国钢琴家杰罗姆·罗文塔尔、日本著名女钢琴家中村纮子、巴黎、斯特拉斯堡和卡萨布兰卡国际钢琴比赛主席马里安·李比茨基、被誉为以色列钢琴界“第一夫人”的普妮娜·萨尔茨曼、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塔马什·翁格、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创办人、英国钢琴教育家范妮·沃特曼、杰出的钢琴家阿列克西斯·魏森贝格、著名钢琴家鲍蕙荞、钢琴演奏家李名强。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先生任比赛艺术总监。不少选手其中包括我们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将在这次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国际钢琴界权威人士的认可,走向世界乐坛。可以预见,通过这次比赛出现的新人将会在今后的国际钢琴界产生应有的影响,这将是令人为之振奋的。同时,就像我在前面所讲的它对我国的专业钢琴艺术及教育、业余钢琴演奏艺术水平的提高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向国际标准看齐
  吴祖强
  钢琴艺术在欧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大概是在本世纪初,后来也成为受中国听众欢迎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与国外交流也日趋频繁,我国的钢琴事业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我们很多的年轻钢琴手在国际比赛中陆续获奖,最早的像周广仁、傅聪等,他们都为我们国家的钢琴事业带来了荣誉。当然中国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发展钢琴艺术的国家,和国际上许多国家相比,我们还需要作很多努力。国际钢琴比赛是一种促进钢琴艺术发展的有效方式,几十年来,通过世界上许多钢琴比较发达国家的钢琴比赛的举行,推出了不少年轻一代的钢琴家,他们不断成长起来,为国际钢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尽管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非常年轻,与世界上著名的钢琴比赛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但我们非常希望能够赶上去。因此,无论在规模、选手水平、曲目选择、范围以及奖金方面我们都比照国际优秀的钢琴比赛来安排。例如在奖金上,本次比赛的第一名奖金是一点五万美金,这在国际上都是比较高的;在赛事安排上,从初赛、复赛到决赛持续约十天,这也不短。特别是今年的报名很踊跃,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余名选手报名参加。经过初审,有五十多名进入初赛,规模是不小的,而且其中有相当多的选手在其他的国际比赛中获过奖,选手水平是比较高的。如果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照此一届届办下去,我们相信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国际上的地位会逐渐提高,会成为有影响的、与世界著名的国际钢琴比赛并列的重要的国际钢琴赛事。
  关于本次比赛的参赛曲目,我们比照国际比赛的水准,有练习曲,也有古典传统和现代的曲目,我们也希望有代表选手本国民族特色的乐曲作为选手参赛的内容之一。我们想这样做对每个选手都是公平的,而且对各国注重自己的钢琴作品也是一种促进。这样效果是否很好,比赛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由于在规定必弹曲目中,大部分是规范曲目,如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一些大家的典范作品,这些都是可以比较的,评判还是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这次的评委来自世界许多国家,他们都有很丰富的评判经验,他们都参加过世界其他大的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工作,都是世界上很有声望的钢琴家或钢琴教育家。这次评委会共有十三位成员,评委会主任按惯例由主办国担任,这次同上一届一样,我们推选了周广仁教授作为本次比赛的评委会主任。年逾古稀的她有非常丰富的评委经验。我国派出的另外两位评委:鲍蕙荞女士、李名强先生也都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本来这次比赛也邀请了我国第一代钢琴家吴乐懿先生,遗憾的是八十多岁的她因身体原因而不能参加。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三位评委能作为中国钢琴界有代表性的、对中国钢琴事业有贡献的人士,为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贡献他们的力量。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舞台屏幕

  听大声起于中国
  张宇
  在中国的演出领域,大家都比较熟悉中演公司(全称应为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名字。无论是将中国的京剧、杂技、民族音乐、歌舞以及交响乐、芭蕾舞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引进介绍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团、艺术家,中演都是国内外朋友们特别感到亲切的一座桥梁。现在,中演的名字又与中国第二届国际钢琴比赛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这次比赛的主要承办单位之一,这座大桥已经变得更大更宽。
  近年来,与我国体育健儿跃向世界高峰的豪迈进军相一致,在诸多国际艺术比赛赛场上,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们也是凯歌高奏,捷报频传。无论在声乐、钢琴、小提琴还是芭蕾比赛中,中国星云都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俊彦云集,举世称羡。我还清楚地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在风景如画的巴西里约热内卢,我陪同刘维维、汪燕燕参加国际声乐比赛,领队就是黎信昌教授。当两位选手双双获奖时,我们的狂喜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当时,我们在国际赛场上的身影还比较单薄,一声佳音,并不能四山震响。今天,已经大大不同。有时,捷报简直是接踵而来,报道都有些来不及。不只一位外国著名经理人向我表示羡慕:中国实在人才众多,英才众多!
  国际艺术比赛,尤其是一流水平的国际艺术比赛,是一个国家艺术教育水平和艺术发展潜力的最好验证。艺术的竞争,其实也是文化国力的竞争。我们常常期望中国出现足以代表泱泱大国的世界名团,而世界名团的基础就是一流的艺术人才。我们常常期望中国的代表性艺术团队能够遍访名城,走遍世界。前提也还是第一流的艺术人才。近年在改革方面颇见成效、人才辈出的中央芭蕾舞团,在两项世界级芭蕾大赛中连获大奖,其中包括名贵堪比皇冠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比赛大奖。今年10月,他们访问芭蕾圣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演出获得成功,彼邦美誉如潮。而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纪在望———全国艺术院校展演周”,汇集天下桃李精英,也展示了我们的人才实力。
  如果说,在中国举办足具规模水平的国际艺术比赛,早几年还有些勉强,有些吃力,现在,已经是水到渠成,大势已就。看看仅仅才举办到第二届的这次钢琴比赛评委名单,再看看报名的选手名单,你就会觉得,年轻的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起点真的很高,前景真的看好。
  声乐、芭蕾、钢琴、小提琴这些古典艺术,发源地都是欧洲。但今天,它们已经是全世界共有共享的国际艺术。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流的国际艺术比赛,绝大多数集中在西欧北美地区,而亚太地区的赛事寥寥可数。为了让这些人类艺术的精华部分真正能够在东方生根长叶,繁花似锦。我们确实需要,在亚洲,在中国,有一个或者若干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艺术大赛。为了中国,为了亚洲,也为了世界古典艺术的均衡发展。
  比赛与演出,是有机的接力赛。中演公司直接参加本届国际钢琴比赛的承办,可以在第一时间观察英彦,遴选人才,为获奖者们提供代理和推出的良机。对于选手们而言,能够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多一条通道,多一座桥梁,自然也会十分高兴。
  日本富士电视台是东瀛传播界的名台,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多年来,为中日文化交流做了不少事情。此次又慨然允诺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出任比赛的协办单位,并正在为此辛勤奔波于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岸。谢谢他们,也谢谢所有为这次比赛出力的中外友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圣火,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将熊熊燃烧,直到永远。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梦鸽的新MTV
  沉石
  国庆节前,在中国剧院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梦鸽独唱会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梦鸽不间断地演唱了十五首不同地域的民歌,强烈地体现出民族音乐的中国气派。
  获得硕士学位的梦鸽以MTV《祖国,永远祝福您》展示了自己演唱艺术的进步。为国庆五十周年拍摄的音乐电视不少,《祖国,永远祝福您》则取得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和同类题材歌曲比较,这首歌的词曲平静而委婉,就像走过来的人,讲述着过去和现在的你我,听起来是那样亲切。歌曲没有宏大句式,也没有气势磅礴的渲染。整部音乐作品通过个人的感情,向祖国述说着身边的真实变化,表达的是一种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歌的旋律一样,以圆舞曲的欢快,抒发出情真意切的美好心愿。这种来自个人式的抒怀,词意顺畅和轻松抒情的旋律,的确让人听了产生美的联想。在这首MTV演唱中,梦鸽的演唱和表演自然亲切,尤其是演唱甜美细腻,给人一种梦幻般的飘逸感受。
  梦鸽是用心唱歌的人,而且对歌唱艺术始终保持着一种纯朴的心态。这些年,歌坛上应付各种演唱的人太多,而沉浸于艺术探讨的人太少。在中国音乐学院读书期间,梦鸽常常下到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采集地方音乐的资源,学习每个地域民歌的精华,使其变为自己演唱的风格。梦鸽唱的湖南民歌《幸福歌》,云南民歌《兄妹采茶》,陕西民歌《想延安》,东北民歌《摇篮曲》等都让人感到真实亲切。(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小资料

  世界十二个著名国际钢琴比赛
  1.波兰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2.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
  3.英国的利兹国际钢琴比赛
  4.美国的范·克里本国际钢琴比赛
  5.美国的吉娜·巴考厄国际钢琴比赛
  6.以色列的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
  7.法国的玛格丽特·隆及夏克·蒂伯钢琴、小提琴国际比赛
  8.德国的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
  9.奥地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
  10.澳大利亚的悉尼国际钢琴比赛
  11.日本的宾松国际钢琴比赛
  12.比利时的伊利莎白皇后音乐比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