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
专栏:摄影报道

从黄土坡到新城区
  ——深圳龙岗五年巨变
  5年前还是一片黄土地的龙岗区,如今可以说是深圳市的“半壁江山”。这里是深圳市最大的一个区,辖属10个镇,面积94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流动人口80多万。它东面濒临美丽、宁静的大鹏湾,南面是繁华热闹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边与宝安区相邻,北端紧靠东莞和惠州两市。
  京九、广深等铁路干线贯穿龙岗全境,深汕、深惠等多条高速公路在这里纵横交错。数千家“三资”企业和内联企业,增加了龙岗这块热土的兴旺景象。
  改革开放前,龙岗是有名的穷困地区。改革开放后,龙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建区5年,通过百万新老“客家人”的奋力拼搏,龙岗区实现了经济指标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30%。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比改革开放前的1979年增长近30倍。农村人均年纯收入逾1.5万元。早在1995年龙岗区就成为广东省首批“小康”达标区(县)之一。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龙岗区也不乏“大手笔”。每年财政收入的34%用于科教文卫事业,5年共投入10多亿元。其中,投资4000多万元、占地15万平方米的龙城广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广场,成为龙岗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全国第二届舞龙比赛、国际摄联第二十四届年会摄影大赛、中国第三届国际舞狮邀请赛等重大文体活动先后在此举行;“社会主义新农村”———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是全国文明村镇示范点;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大鹏所城博物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镇级历史博物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成为龙岗区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龙腾龙岗,凤舞朝阳。龙岗明天更美好。
(附图片)
  ▲绿草茵茵、白鸽飞翔的龙城广场和规划超前的龙岗区中心城。许能裕摄
  ▲龙岗区提出经营“海上农业”的思路,下沙鲍鱼养殖场等多个海产养殖基地向深圳、香港市场供应时令海鲜。
  ▲昔日洗脚下田的农民,如今住进了环境优美的“别墅村”。图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上围农民新村。
  ▲鸦片战争的第一枪———九龙海战,是由清军大鹏营参将赖恩爵指挥打响的。图为当时大鹏营的驻守地大鹏所城。
  ▲在龙岗打工多年的外来妹周彩华(中)、卢爽辉(右),利用多年积蓄到布吉职业中专寄读学习。图为该校校长时继芳(左)与这两名“特殊学生”亲切交谈。
 ▲亚洲兄弟制造厂生产的激光打印机全部外销。
  ▲全国文明村镇示范点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伟基(右三)与村委一班人研究南岭村的发展大计。沈树人摄
  ▲中元电子公司总经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姜翠玲(中)正与科技人员研究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沈树人摄
  ▲全国“百强村”坂田村,拥有十二亿元的固定资产,年上缴税收六千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一点五万元。图为该村带头人刘日兴(前左二)向外商介绍投资环境。徐创新摄
  ▲龙岗区区委书记刘志庚(中)、区长王新建(左一)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龙岗生产中心现场办公。该公司董事长任正非(右一)介绍生产中心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00亿元的发展前景。
  沈树人摄
  龙岗区一直注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事业。
  图为龙岗区机关干部和数万名打工者在龙城广场观看全国第二届舞龙比赛。廖俊鸿摄
  龙岗区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图为龙岗至深圳国际机场的机荷高速公路与深汕、深惠等多条高速公路交叉的荷坳立交桥。
  今日繁华热闹的龙岗区中心城,5年前还是一片黄土坡。
  许能裕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廖碧兰、张雅心摄影,彭罡撰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