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一个教师与一本书
  ——《爱心与教育》随感
  石本秀
  一本小书,一缕墨香,油然地钻进心底,令蛰伏多年的一股暖流翻卷升腾——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座爱心与童心编织的玫瑰园,令我们终生都无法抗拒的一种美丽,许多年了,那玫瑰园兀地从梦幻走到了现实,《爱心与教育》一书,无疑是一座廊桥。
  四川少儿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开始畅销以来,关于孩子们成长环境的话题,一时成为了议论的热点。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禁不住惊讶于书中那些被整个社会前所未有“呵护有加”的中学生们竟是如此缺爱;惊讶于在功课不堪重负而致使师生关系普遍紧张的今天,居然有去编织《青春万岁》中的集体温馨和班级氛围的班主任;惊讶于当今“以分数论英雄”而充满硝烟的中学校园里,还有这么一片充满梦幻的玫瑰园……掩卷思之,方明白了这本书得以畅销的价值所在。
  现代化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现代人”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随遇而安的中国人终于看懂了卓别林哑剧中人被物化的顺理成章。于是,教育界从“读书无用”到“学而优则仕”的天翻地覆,其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发明这两句话的古人。一个高考状元的荣耀,定会令当年中举的范进汗颜。
  于是,一个孩子,从跨进学校的那天起,便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分数竞争的刀光剑影中。作为家长,一件玩具、一次游玩,甚至一个笑容,无疑都是要与分数挂钩的。作为老师,更是责无旁贷,时刻不忘如此这般地谆谆教诲:为了考上大学(或考上高中,或考上初中),你们要舍得吃苦。作者就此异化现象在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
  作为中学教师的李镇西,多年来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不惜身体力行地实现着“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之愿望,该书讲述的一段段师生情,可以说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其用心良苦,矢志不渝,跃然纸上。
  也许,李镇西的所作所为并非前无古人,也许,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并非就没有与李老师同样的情怀,然而,令人失望的事实,却让某种警示变得多么的有必要呀。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重点新书

  史学新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简评
  三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刚刚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是《剑桥中国史》的第六卷,英文原书199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卷的两位主编分别是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崔瑞德。前者是著名的辽、金、元史研究专家,尤长于金史研究;后者则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是《剑桥中国史》中秦汉、隋唐、明代等卷的主编。本卷的作者还有:克劳斯—彼得·蒂兹、邓如萍、托马斯·爱尔森、莫里斯·罗沙比、萧启庆、窦德士、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牟复礼等中国史学者。牟复礼还通读了本卷全稿。
  全书分九章,辽、西夏、金各一章,其余六章专述元朝,另有导言和书目介绍分置前后。由于本卷所叙述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在研究这一阶段历史中要面临语言、文字、民族关系、多元化文化构成及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说本卷是《剑桥中国史》中难度较大的一卷。也正如此,本卷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更值得国内史学界及读者的重视。
  本卷中关于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是对十至十四世纪中国历史,即辽、西夏、金、元史最显著特征的最有特点的论述。书中作者不仅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原文化影响下各王朝统治制度的变化,还重点揭示了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的文化在各朝历史中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也正是我国学者可资借鉴之处。
  本卷对于民族关系(书中视之为“国家关系”是我国学者与读者难以同意的)及发展的专门叙述,尤其是族源问题上不同学术观点的清晰线索,是本书值得注意的又一特点。而对本卷所述历史期的重要人物,如耶律阿保机、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不但叙述其出身经历,还注意人物的文化背景,以及在他们影响下“精英”群体(书中常使用的词,指帮助统治者建国与进行统治的群体)的民族构成、社会地位、政治倾向等专题分析,这样的叙述使得政治史的脉络清晰可见,构成本卷最突出的特点。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无疑是反映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水平的集大成之作,中译本的出版使正在陆续出版的《剑桥中国史》又多了一卷,也将有助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为久盼的读者提供难得的阅读空间。
  《剑桥中国史》共十六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中译本的有第一卷(秦汉)、第三卷(隋唐),第七卷(明),第十、十一卷(晚清),第十二、十三卷(中华民国),第十四、十五卷(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满目珠玑的书法集
  张又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南海一直就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同时,这里也珍藏了大量的书法杰作。
  西苑出版社和杨宪金主编以其特有的识见于1998年编辑出版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二卷。
  书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气壮山河的笔墨跃如惊龙;章士钊、章太炎、沈尹默、郭沫若、沙孟海、楚图南等书法泰斗的力作墨迹如新;当代大家赵朴初、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尽展风采;还有更多的中青年书法家魂系翰墨、寄情时代。全书五百五十八件作品,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可谓满目珠玑,美不胜收。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读新书
  《读书之旅》林贤治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书评文章选萃。如主编所言:“当我们把一些富于思想或同思想相关的文字,从报刊和书籍中采集起来,本意就不是为了知识的重现,炫耀珍奇,培养趣味,而是专一期待着读者,从阅读——一种热烈的接触——中间,让思想得以持续地燃烧。”
  《澳门风物》王寅城、魏秀堂著,珠海出版社出版。澳门回归在即,这本通俗的知识读物可以帮助人认识和了解澳门。
  《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钟桂松著,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描述的主人公,在现在的青少年中可能没有多少人还能知道。不过,越是这样,似乎就越值得青少年读者读一读。
  《古代的国家》[德]罗曼·赫尔佐克著,赵蓉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现任德国总统的专著。赫尔佐克是政治学家、法学家,他在这本书中对远古、上古时代国家的起源、职能、形式等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美]莫里斯·D·维利著,刘立、陆瑾、张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简明经济学普及读物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启发读者自己去发现经济规律。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探索地球文明之谜
  千百年来,人类远古时代遍布全球的种种科学文化之谜一直困扰着人们,尽管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但现有的知识和手段仍无法解开这些谜团。
  正缘于此,记者埃利希·冯·丹尼肯以强烈的使命感,周游世界,行程十万余公里,实地考证,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先后撰写出版了《回忆未来》等二十余部关于探索人类文明不解之谜的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丹尼肯的五本书,即《回忆未来》、《探寻全能者的踪迹》、《回归群星》、《外星文明和宇宙》、《古欧洲之谜》,并冠以“地球文明之谜丛书”。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一生只读这一遍
  ——《飞狐外传》的遗憾
读书一得
  逄金一
  金庸的好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让读者如饮甘醇,有大畅快,不只是让人消遣,而且还给人以美感,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做人行事的指点教育。我读“神雕”和“射雕”,但觉浩气干云,通体有股异样大力,真想也如杨过、郭靖、洪七公那般,挥斥方遒,一掷千金,疾恶如仇,侠肝烈肠,长啸一声,行云为之遏。读到小龙女、黄蓉处,心中也脉脉流着一股深情,仿佛那便是自己的心上人。更有那些五花八门的五颜六色的新道具新戏法新名堂,让人如观一台精彩的“人生杂坛”。
  然而,读《飞狐外传》,笔者却是压根儿就提不起兴趣,自里到外一片冷漠,但觉索然无味,心内寂然无一回应——没有共鸣。
  我真但愿这不是金庸的作品。它没有新鲜可爱的名堂,也没有古典文化的浸染,什么诗经孔孟唐诗宋词,什么琴棋书画礼乐,什么阴阳八卦五行算术,全没有,连语言及描述上的古典样子也没有。金庸在后记中说:“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比较远离中国旧小说的传统。”他有所不知,这一离,实则是离开了他业已成功的那个自己。
  写情是金庸的长处,他常以情来塑造人物。然而《飞狐外传》在这方面也不是很成功。马春花是一个俗贱的女子的形象,好大一片子文字竟围着她和她的一丈夫两情人打转转,让人气堵。袁紫衣和程灵素两个人物看来也不是作者的深爱,一个是奸污中所生,一个是与毒药为伍的丑丫头,她们的结局也不好,一个做尼姑,一个命丧荒野。武侠小说少了古典涵养,本已输了一着,又没有塑造出“大众情人”,不能取悦于更喜欢通俗的读者,那可只能落败了。
  作者努力塑造的是胡斐。然而金庸也承认这个最主要的人物“没能写得有深度”。何谓深度?一是人性的深度,包括爱情,二是境界的深度。金庸后记中为胡斐宣扬的“不为美色所动,不为面子所动”,认为这是大侠所为,这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本色。其实大侠最高的境界还当是“神雕”中所言的为国为民。个人意气之争、面子与美色等,岂能是大丈夫的试金石!
  很遗憾地看到,《飞狐外传》以简单的武打和爱情撑起全书的骨架,想象力像没有散播开的云,呆呆地被压在山后。
  《飞狐外传》,一生只读这一遍。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浙教版的心理学丛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历来重视教育心理学丛书的出版,近年来,先后推出多种心理学、教育学丛书。由海峡两岸著名心理学家联合编著的“世纪心理学丛书”(二十二卷),既有心理学东西方史著,又从体育、人格、行为等不同角度研究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历史。《二十世纪心理学通览》(四十卷)是世界著名心理学著作,代表本世纪心理科学发展史上的研究成果。其中《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库尔特·考夫卡著)、《思维与语言》(列·谢·维果茨基著)等,是我国学人早已熟知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是第一套系统、科学地反映从婴儿到高中生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模和年龄特点的大型丛书。其他类的心理学丛书有:《心理学百科全书》、《管理心理学》、《心理与教育测量》,以及“特殊教育丛书”。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荧屏上的戏曲百花园
  李希凡
  中国戏剧家协会和青岛电视台合作,共同拍摄的五十集大型系列电视戏曲艺术片《中国地方戏曲》,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不仅是戏曲界的一大盛事,也是电视艺术的一项新创举。
  戏曲不等于京剧,也不等于几个大剧种,我们决不能忽略广大地方戏曲的存在和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辉煌。
  中国地方戏曲虽非诞生于清代,却蓬勃崛起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它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戏曲艺术取得繁荣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据统计,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五万多个剧目,不仅题材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革,人间的善恶,生活的悲欢,都生动地留影在舞台上,而且把代代相传、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艺术创造,都凝结在舞台的表演与程式里,造就出一批批名传后世、技艺超群的艺术家。如果说,中国戏曲有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的特征,是它的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那么,即使在这戏曲艺术的共性里,每个地方剧种也都有它的独特的个性风采,每个优秀剧目也都有艺术家个人的独创的“绝活”的留存。这些优秀的剧目活跃在本剧种所流行的地域里,始终和喜爱它们的观众保持着鱼水之情,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却能在观众的娱乐与欣赏中有着持久不衰的魅力。
  大型系列电视戏曲艺术片《中国地方戏曲》摄制组,用近两年的时间,走遍中华大地,精选了五十多个剧种中的七十多个剧目,拍摄和编辑了这部五十集大型系列电视戏曲片。
  首先,编导(总导演王凡)对剧种与剧目的选择,是从戏曲艺术特点出发,选择能代表该剧种,而又突出显示该剧种有独特艺术创造的剧目,如《白蛇传》,几乎是所有大剧种中都有的一出戏,《水漫金山》一折,也几乎都会有一场热闹的武打,但川剧的《水漫金山》却不同于其他剧种而别具特色。一方面在川剧《白蛇传》里青蛇是男性,这就使这一折戏富于更多的戏剧性;而在它相当热闹的武打场面里,川剧又荟萃了它所独有的踢脚、吐火、变脸、开眼的“绝活”,为这折戏大为增色。
  而每一个剧目或某一折戏的选择,又同时联系着擅长这一剧目的表演艺术家在某些方面独特的艺术创造,譬如这七十多个剧目中,就有着近百位“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的舞台艺术的精品。它们或者由于整出戏的成就,深受观众欢迎,久演不衰,如评剧的《杨三姐告状》;或者以艺术家的独特创造饮誉舞台,如龙江剧白淑贤的《巾帼奇志》,表演她的写字作画,又唱又舞等个人的绝艺;或者仅仅由于某折戏里表现了独有的功夫,如湘剧丑角方展荣《柴房会》的“椅子功”,桂剧范正安的《打棍出箱》的“三跳四出”的传统绝技等等,至于各剧种唱作俱佳的剧目,就更是编导精选的对象了。
  这是一座荧屏艺术中的戏曲百花园。在这座百花园里,人们可以欣赏到风格各异的地方戏的优秀剧目和精湛的表演。这部系列片不仅保存了历史创造的精品,也为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形象的镜鉴。
  我以为,《中国地方戏曲》的编导和拍摄,确实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既是运用了电视艺术手段,又是从戏曲艺术的特征出发,适应表现不同剧种、剧目,以至戏曲艺术家富有特色的表演的需要,进行了电视形象的再创作,既不是戏曲的舞台记录,又并没有违背戏曲的规律过多地给以实景的渲染(个别剧目也有处理不够好的),而使电视艺术的再创作(也包括演员表演与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的处理)与戏曲艺术的表现,较自然地融成血肉一体的艺术形象。《中国地方戏曲》的拍摄,已显示了一种独立的对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开辟了电视戏曲艺术片再创作的新途径,这成功是值得祝贺的。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旁观者说

  也说“大兵”
  巴人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眼下《拯救大兵瑞恩》在电影市场上之火爆,似乎就如这歌儿唱的一样。翻开大小报刊,几乎都能看到“大兵”的身影,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影片的真实。据说,片中那长达二十多分钟的诺曼底登陆的战争场面,已被国际上尊为“战争片的经典”,那比纪录片还要“真”的细节,让观众感同身受地在震撼中、颤栗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惨烈。因此有媒体说,尽管你已看过《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大进军》等等,但在“大兵”之后,你才发现几十年里你看到的都只是故事,只有这回才真正在银幕上感受了一回战争。甚而有人说,在看过“大兵”后,回过头来竟找不到中国的战争影片了。
  听这话总觉得有点过了。本人平生爱看战争片,战争片里的大智大勇、大喜大悲、威武雄壮、慷慨刚烈,一次次慰藉了我辈芸芸众生的英雄情结。因此对那些好看的战争片总是经久不忘。记得前些年,《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一出来,曾让多少人耳目一新。且不说那大河上下开裂的巨冰奔腾着猛烈撞击,远处山坡上思考着中国之命运的毛泽东缓缓而行,含而不露的开篇里有多少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也不提地图前林彪背对亿万观众的出场,和进军途中的火车站上他徘徊再三继而果断下令的性格刻画之生动,仅论战争场面之细节描写,塔山阻击战中,突然面对敌军震得地皮都在颤抖的集团冲锋,疲惫的小战士那失声的叫喊;攻打配水池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送饭上来的老炊事员面对刚才还在和他开玩笑的战友们的遗体,悲怆地将他答应战士们的猪肉炖粉条一勺一勺地撒向天空,凡此种种,不可谓不真实,不动人。所以当年,《大决战———辽沈战役》在电影市场上赢得了千万观众,也博得了电影界的好评。
  这等旧事重提,并非总惦记着“先前也阔过”似的,而要在“大兵”面前为国产战争片找回一些面子。对此,相信那些几十年来看了一回又一回《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的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在这里只是想给那些个已习惯一哄而上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界人士提个醒,国门已打开这么些年了,对待新鲜东西别再以偏概全、耸人听闻地猛炒一通。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年我们的战争影片拍出了新意的并不多。一部接一部的战争“巨片”,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大多在全局性、全景式、千军万马大场面的定势里做文章。其实在好多年前苏联拍成的《解放》里,当数百辆坦克一齐从俄罗斯大地扑向银幕时,就已经将这种模式的阔大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别出心裁有新招,这也恰恰就是“大兵”的执导者斯皮尔伯格的高明之处。当好莱坞梦工厂的造梦者,醉心于用高科技一次次地制造天外来客、山崩地裂的现代神话,刺激感官,赚取票房,而将电影艺术拉回到了一百年前的“杂耍时代”时,斯氏却关注着脚下的土地。在《辛德勒的名单》之后,他再次用镜头去审视那场浩劫,借助高科技手段去表现五十年前的那场海滩之战,从而使人们看到了“比纪录片还要真”的战争过程。
  听说,八一厂下一部战争“巨片”《大进军———宁沪杭大战》的创作者,有意打破已有的模式,不再一味追求大场面,在影片中加进一些诸如时空转换等手法。这消息对于一个关心国产战争片的观众来说,兴许比看一场别人的“大兵”更振奋些。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创作手记

  昂首走过秋冬春夏
  《走过秋冬春夏》编剧李跃张正钾
  由中央电视台与南宁有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剧《走过秋冬春夏》已在中央电视台与观众见面了。我们算是做完了一件我们早就想做的事。作为电视记者,我们曾经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纪录好几位残疾朋友的生活。
  我们是在被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感动了才想起要创作这个电视剧的。如果这个电视剧不好看,肯定不是因为写了残疾人,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写好残疾人。我们向来认为在平实中写出耐人寻味的东西是很要功力的,我们只担心自己功力不够。基于这种理解和思考,我们没有过多地展示残疾人生活的跌宕曲折,也没有用猎奇笔法去写他们超乎寻常的本事和能力,更不敢以同情怜悯的心态去为他们哭天抢地。我们把他们放到时代大背景之下展示,把剧中人物的命运同一个百来号人的福利工厂捆到一起,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去加倍地感受生存的压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剧中人物的发奋图强就格外令人感动。
  我们试着讲述一个有点价值的故事,虽然它没有达到能令人惊心动魄的程度,但我们希望这故事能在观众的心中能有哪怕是短暂的停留,能让观众生出一点人生的感叹,甚至因此得到生命的启示,因此激活了生存、奋斗的意志。
  剧中的曾强正直善良,憨厚中不失灵气,率直得近乎孩子气。我们为他写了这么一场戏:他到旅游点托别人代销残疾工人的字画,画店老板却把大部分售画款据为己有,然后说这些画如何如何地不值钱。曾强得知实情,大怒。瘸着腿把画店老板追了几条街。回到工厂,他默默地掏自己的腰包给大家凑足了画款。看着工人拿着钱欢天喜地的样子,自己也高兴得孩子似的。他总是真诚地要帮助周围的人,真诚地相信自己对残疾人兄弟负有责任。让这样一个人进入市场竞争几乎是残酷的,但他自信而自尊,他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他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他的禀性和人格。
  我们希望笔下人物能在平实的生活中展示人生的美、人格的美。为此不惜让他们带上一点理想色彩。其实生活总还是需要理想的,否则也就没有了向往和追求。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一旦遇上见义勇为者、慷慨助人者,或是以一种殉道精神苦苦奋斗者就总是如获至宝。所以,当我们用心塑造剧中人物时,自然要注入我们视为珍宝的东西。这给我们一种很畅快的感觉。
  用《走过秋冬春夏》作片名,是希望通过片名传达我们的一个思考: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各有各的痛苦与欢欣,各有各的欲望与追求,或平淡无奇,或无忧无虑,或悲壮苍凉……任何生命都抗拒不了时间,而任何时间又都留有生命的印迹。超越了种种不幸,敢于向命运挑战,昂扬地走过生命的秋冬春夏,这是一种最美的人生状态。
  关注人的命运,思考人的生活,一次电视剧的创作使我们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我们今后的新闻工作必定有利无害。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西厢记》搬上银幕
  黄健中拍成《红娘》
  流传多少年的《西厢记》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相信今天的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第一次将这一名著搬上银幕的电影新作《红娘》,却让这个经典故事在陌生中令人耳目一新。“忠实原著只能是神似意义上的神似,我更重视的是触摸原著的灵魂。”说这话的该片导演黄健中以善于刻画女性心理而著称影坛。这位曾拍出过《小花》、《良家妇女》、《过年》的导演,也许是想着“拘泥于原著,做原著的奴隶的改编者,无一成功之例”,他在影片中大大加重了原只是配角的红娘的戏分。此红娘不仅以自己的聪明机智在崔、张的爱情中穿针引线,甚至挺身斗贼寇,并指斥崔母背信弃义,使崔、张终成眷属。然而就在他们的大婚之日,红娘却悄然离去,重归自由的乡野。张生也成了融“儒”与“侠”于一身的英武书生,因此片中有了十分耐看的动作场面,并且不乏撼人的音响效果。但如此改动,观众是否认可,还有待市场检验。
  (向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面对诱惑》与观众见面
  由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八集电视连续剧《面对诱惑》,已于近日在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该剧透过东北某市公安局以新任局长罗大欣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经过一系列复杂、激烈的较量,终于将公安内部腐败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首次在荧屏上正面表现公安执法机关清除内部腐败分子的斗争。该剧由作家魏人担任制片人,李宏林编剧,杨斌、杨海波改编,孙铁导演,仇永利、杨立新主演。
  (立马)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百姓记者》开机拍摄
  我国第一部以记者真实生活为素材的电视剧近日在哈尔滨开拍。电视剧的主人公是哈尔滨家喻户晓的《哈尔滨日报》记者郝志宏。郝志宏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她以一颗善良的心、百姓的心,感知群众疾苦,痛恨邪恶凶残,为百姓奔走呼吁,奋起与邪恶势力斗争,为百姓排解了许多难题,为维护党的形象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她被哈尔滨市民亲切地称为“百姓的郝记者”。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与《哈尔滨日报》社、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摄制。
  (闻勇男赵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