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政府要科技流通两手抓
  广西曾东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着的新的阶段性变化,这次全国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难点是:全国性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和区域性结构雷同的现象日益突出。面对新阶段所出现的新问题,广大农民群众企盼的是政府能科学地组织和引导他们走进市场、调整结构,而不是强迫他们种什么。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全面分析了广西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变过去层层下达面积计划指标、统一种植品种的传统做法,做了两件很漂亮的事。
  去年底,区里在南宁市建立了一个占地30公顷的广西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应用现代农业设施,引进和繁育国内外1000多种具有热带、亚热带特色的水果、瓜菜、甘蔗等经济作物和部分优质水稻、玉米品种。今年9月中旬,在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的基础上,又组织全区14个地市、12个科研生产单位举办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展示会。26个参展单位向社会展示了各地区、各行业近年来引种、繁育的1300多种适宜广西种植、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品种,受到了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在一个月的展示中,远道而来的边远山区农业技术员、种植大户和普通百姓就占参观者的一半以上。各级党政领导在这里开了眼界、农科人员在这里学到了技术、农民朋友在这里选好了品种。
  农产品销售不畅,是近年来制约广西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0月底,广西农业厅等单位组织了14个城市的数百家农业生产企业走出家门,举办“九九广西农产品(武汉)展销订货会”,1100多种各具特色的广西农产品在武汉市场吸引了八方商客。开展当天,1000多客商就现场签订了19亿元的意向合同。短短3天的展销,实现现场成交、签约总额达41亿元,其中蔬菜类占50%以上。这次展销订货会的成功举办,对广西整个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今年冬菜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无可置疑,政府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应当是全方位的,而从广西近些年来的实践看,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科技示范和搞活流通这两个方面。(作者为广西农业厅高级农业经济师)
  最近,编辑部接到了大量参与讨论的来稿,大家结合身边的实际,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谁是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和基层干部在结构调整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来稿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干部不应该在一边指手画脚,长官意志、行政命令那一套再也不能搞了;另一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完全放手任其到市场上拼杀,这是对农民的不负责任;真正在基层工作,没有必要的行政推动是不行的。今天本栏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着重讲了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这个道理,另外一篇为政府部门在结构调整中大有可为提供了现成的范例。但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作为一个县、乡干部,怎样才能既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又真正担负起引导和扶持的责任?还需要大家进一步讨论。
  ——编者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盼
  科普电影下乡编辑同志: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中最关心的问题是管理技术问题,因此,农民最盼望的是科普电影下乡。像六七十年代的“防治庄稼病虫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电影在今天的农村几乎看不到了。希望有关部门多拍些关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新技术方面的科普片,以满足广大农民快速掌握技术的需求。
  河南省唐河县张店镇政府郭宏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这个办法不错
  李旭
  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特别是一些交通便利的山乡,经济发展迅速,农民富起来了,手中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一些农民兴起了合伙投资办厂热,以钱生钱。然而,由于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等,把企业办成功者很少。有的即使勉强把厂子办起来了,因为规模小,起点低,也是艰难度日。
  手中有了钱,还得把它用好。近日读报看到一则新闻,浙江江山市引导富裕农民投资购买企业急需的设备,农民可自己操作或雇人操作,企业负责提供样品、材料,负责统一销售,农民从企业领取加工费。这样做的好处有四:一是为企业发展生产注入了“活力”。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发展生产中,常常遇到缺乏资金的困难,都依靠国家解决是不现实的。充分利用农村的闲散资金,既能减轻国家的负担,又能使企业缺资的困难迎刃而解,促进生产的发展。二是为富裕起来的农民用好手中的资金,找到了一条好的出路。由于买回的设备是企业生产之必需,企业又有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良好的经济效益会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三是可以避免全民办企业,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利用资金,防止原料大战和因原料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浙江江山市引导农民投资买设备,由企业经营管理的做法,不失为减轻国家经济负担,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办法。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不眠的乡村夜
  许龙白建民
  大草原的乡村之夜原本是孤寂的。
  然而,深秋的一天,我们在内蒙古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采访,见到的乡村之夜却是另一番景象:只见整个村子灯火通明,农民们熙熙攘攘。特别是在各个交易点,马铃薯堆积如山,交易火爆,场面壮观。
  据乌兰哈达苏木党委书记介绍,这个苏木近几年狠抓结构调整,今年全苏木种植马铃薯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70%,人均3.2亩。目前,乌兰哈达马铃薯批发营销市场已与全国30多个城市蔬菜批发市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这里的马铃薯从9月份上市以来,每天交易时间从早上9点多,一直持续到深夜三四点钟,交易量每天在20万公斤以上。旺季时每天大小车辆就有800多辆。
  在其中的一个马铃薯交易点,我们遇到了一位山东客商。他说,这里的马铃薯薯形好,块茎大,质量佳,储量多,收购时方便,回去也好卖。他收购了7天,已运回山东6火车皮马铃薯。
  我们在乌兰哈达还慕名采访了马铃薯贩运大户郭润。他说,这几年从盟委、行署到旗里乡里都非常重视马铃薯生产。为了使经济优势变为商品优势,他们在乌兰哈达苏木还成立了察右后旗马铃薯营销有限责任公司,给马铃薯注册了“富奇”商标,并争取到了自营出口权。9月份在全盟召开的首届马铃薯展销会上,他们与客商签订了1.7万吨的购销合同,其中出口7000吨。
  一业兴,百业俱兴。由于马铃薯优势产业的崛起,乌兰哈达苏木二、三产业也蓬勃发展。今年村里还吃上了自来水,安装了电视转播台,有的农民还用上了程控电话,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这不眠的乡村之夜,农民们连闲谈的话题都是:谁家的马铃薯卖得最多,谁家的马铃薯“腿子”走得最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泗洪“民心工程”促减负
  本报讯今年以来,江苏省泗洪县委、县政府精心实施“民心工程”,全县出现了政治稳、人心定、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了把控减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叶辉为组长的控减农民负担领导小组,县29个涉农部门为成员单位,每月负责对各乡镇进行检查。今年全县农民负担只占1997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
  (朱耀东陈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葫芦岛多方式投资水利
  本报讯辽宁葫芦岛市在今年的农田基本建设中,放开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权,调动了广大农户以多种方式投资兴建水利项目的积极性。到10月末的不完全统计,全市有5140家农户,投资1590多万元,兴建了方塘等各种小型水利工程3061座(眼),基本上解决了干旱缺水问题。葫芦岛市去年出台了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对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在符合县、乡、村农田水利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并可以继承和转让。
  (孔祥君唐轶妹王季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晚熟“桃王99”问世
  本报讯目前从国家扶贫项目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传来消息:由北京科力新技术发展总公司在此地推广种植的3600株“桃王99”,在70余亩荒山上引种成功。预计盛果期可产桃200吨以上,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桃王99”系由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科力新技术发展总公司与山东省潍坊珍稀林果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桃树新品种。其成熟期晚,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市,其品味佳,产量高,适应性强。(冀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电话进苗寨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二关村地处极贫的麻山地区,交通和通讯十分落后。今年2月,苗族农民吴正书(左一)通过贷款,安装了全村第一部家庭电话,并把它作为乡亲的公用电话,合理收取费用。如今,这部电话已成为偏远苗乡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图为苗族农民韦朝琴与远在他乡的爱人通电话。
  新华社记者杨楹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齐鲁问土
  ——保护合理利用国土资源考察(山东)侧记
  本报记者夏珺
  金秋十月,正是大地回报人们的辛勤劳作的季节,齐鲁大地到处呈现丰收景象。10月14日到24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带队、部分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同志及国土资源监察专员组成的“保护、合理利用国土资源”考察团赴山东省考察,先后走访了济南、潍坊、烟台、威海等4市8县(区、市)。
  考察团出发之际,正赶上两件事,一是世界人口已达60亿的警钟敲响,二是我国“资源一号”探测卫星升空。也许是天意提醒我们关注人口与资源这对矛盾。
  开发复垦寸土寸金
  临朐县冶源镇一座山头上摆开了“向荒山要地”的战场,上自七旬老翁,下至光腚娃娃,还有背着孩子的妇女,百十号人挥锹舞镐,推土机、拖拉机机声轰鸣。那场面着实令人感动。但也有人怀疑这种场面是摆出来的,其实这种怀疑已没有意义。因为冶源镇已经这样干了10年,专业队伍常年不歇,群众秋冬集中会战,已累计投工2100万个,搬运土石1100万立方米,治理荒山4万亩,新造耕地8000亩,收到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东是农业大省,又是经济大省,其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山东的人地矛盾仍十分突出,人均耕地只有1.12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相当大。正是基于这样的省情,围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山东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同时,加大了土地开发复垦的力度。
  招远是全国著名的黄金产地。但招远人“一边采黄的,一边种绿的”,一年采金30万两,一年复垦耕地上百亩。在距市区7公里的张华孙家村,记者见识了另一类耕地——完全是“客土”的耕地。原来,金翅岭金矿坐落在该村,金矿生产中剩下的废弃物尾砂矿就排放在村里的大沟中,十年来,尾砂矿就“吃”掉了耕地近百亩,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45亩。怎么办?村里和矿上共同协商,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砂矿填平的沟壑上(一般覆土40—50厘米厚),形成耕地。10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共复垦耕地230亩,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的耕地由380亩增加到600亩。
  莱州市朱由镇朱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湛拿着扩音器,站在拦海大堤上向我们讲述着海侵地开发复垦的模式——“以淡压咸,综合治理”。朱家村是个沿海村,由于多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海水倒灌,海侵毁了500亩耕地,颗粒不收,人畜饮水也受到威胁。有人预言,再过十几年,朱家村将变成荒芜的盐碱滩。朱家村人有智慧,不信邪,沿海岸挖出一条深2.5米、长1600米的人工河,将往年汛期入海的雨水引入其中,形成一条淡水隔离带,阻止海水入侵。同时修筑近3公里长的U字形大坝,里边形成2000亩的养殖场和1000亩耕地。4年来,朱家村人投入1000多万元,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51万立方米,硬是将海水推出1300多米,连年颗粒无收的耕地恢复了种植,养殖场还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路所见各地土地开发复垦模式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开发复垦的土地真正是寸土寸金,寸寸皆辛苦。正是由于狠抓了开发复垦,最近3年,山东的耕地实现了“占补平衡”。
  内涵挖潜大有文章
  开源和节流并举,是解决人地矛盾的一项基本方针。所谓“节流”,就是要转变用地方式,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走进荣成市成山卫镇马山村,简直像是进了城镇,一幢幢公寓式住宅楼鳞次栉比,商业服务设施齐全,街道整洁,和城市里的住宅小区没什么两样。马山村实行村企合一体制,马山渔业公司有下属远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等企业60多个,固定资产2亿多元。马山村富了以后,先后“兼并”了6个贫困村。为了解决村民居住分散、旧房、空闲地多、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村里统一规划了现在的中心村,统一建设公寓式多层住宅楼,不再批建平房。如今,已建起13幢居民楼,安置村民420多户,比建平房节地70%以上。
  荣成市代市长汤光运说,强村兼并弱村,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市里及时加以引导,鼓励向沿海、镇驻地、城市郊区转移人口,进行集中统一建设。几年来,荣成市已有31个强村强企兼并了45个贫困村,有23个村合并为10个居委会,集中开发居民住宅楼32万平方米,比建平房节约土地390多亩。
  旧村改造只是集约用地的一个侧面。城市用地、工程用地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青岛、潍坊等地在这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副省长陈抗甫说,耕地冻结以后,逼着我们转变用地方式,走内涵挖潜的路,冻结以来,全省利用闲置土地4万多亩,盘活存量土地资产50亿元。据我们调查,我省未利用的土地资源有173万公顷,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有待开发利用的有770多平方公里,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观念要转过来。
  “广场情结”忧思
  记者随考察团从济南到潍坊、烟台、威海,一路走下来,总的印象是山东的土地管理工作从无序到有序,正在走向科学管理;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走向集约;贯彻新《土地管理法》确有不少创造性的做法。但沿途所见所闻也有一些与保护耕地的主旋律不和谐的地方。
  在一个县级市里,有一片被推平了的开阔地,原来这是拟建中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多亩。一个14万城市人口的县级市有无必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实在令人疑虑。
  宽马路,大广场,开发区里闲置的土地,沿公路而建的路边店……这样的风景沿途不难见到。从市到县,甚至乡镇,似乎都有一种“广场情结”。在另一个县级市看上去不比天安门广场小的广场上,一群游人在合影留念。记者过去搭话,方知是外省来学习的。记者不免担心,只恐他们学不到集约用地的真经,回去只管把广场搞得大大的。
  看着这些占地上百亩、几百亩的广场,想想那些“百里千担一亩田”开发复垦的耕地,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公允地说,这些县(市)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但即使“占补平衡”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大手大脚敞开用地。况且,“占补平衡”也只是数量上的平衡,占的都是城市周边的好地,而补的是山地、生地,二者在质量上很难平衡。看来,集约利用土地这篇大文章还刚刚破题。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鄂西林渐茂
  本报记者黄晴
  最近,记者参加了湖北省“保卫绿色行动荆楚行”活动,在鄂西山区跑了上千公里,感到在“保护母亲河,重建绿色中国”这一项伟大事业中,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有困难、有干头、有希望。
  位于三峡库区的宜昌、恩施、神农架等17个县市区是长江、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记者在这个地区跑了几千里,总的感受是,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植被覆盖体系,虽然还存在若干25度以上坡耕地,虽然有些植被的质量不高(杂灌木之类),但荒山秃岭的景象是基本没有了。以恩施州为例,1994年实现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荒地,1998年实现了基本绿化达标。近5年来,鄂西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三峡库区的意识更加明确,生态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造林护林工作更上层楼。恩施州一位老森工说,鄂西素有“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曾达60%,后来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保护不够等因素,一度下降很大。80年代以来,鄂西的森林覆盖率开始回升,现达到47%。
  80年代中国启动了长江防护林工程,今年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鄂西的干部和群众对这两项工程认识是明确的,态度是坚决的,动作也是迅速的。实际生活日益让人们看清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在巴东县,多年前,长江沿岸一片防护林挡住了滑坡而下的泥石流,使巴东县旧城免遭灭顶之灾。这里,人人都在讲“栽了一片林,护了一座城,救了一万人”的故事。
  湖北省决定,1998年冬至1999年春,一次性封山育林233.33万公顷,全省40.8万公顷25度以上坡耕地在3—5年内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这两项任务在鄂西山区显得更为沉重。以恩施州为例,全州400多万亩耕地,退耕地约202万亩,影响全州1/4的人口。退耕后的农民怎样生活?禁伐后的森企职工怎样生活?总之,这是一篇问题不少,困难不少,不好写又必须写好的大文章。
  这里的一位领导说,鄂西是山区,只能靠山吃山,吃什么,怎么吃,其中差别很大。过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吃法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只能走一条保护与发展互相促进的路。在这方面,鄂西各县市区的做法各有千秋。记者在巴东县看到了树龄千年以上的古银杏群落,古银杏经历冰川时期仍能根深叶茂,说明这里的水土极适合银杏生长。巴东县遂把银杏定为县树,现已大规模发展银杏15万亩,并落实了建立银杏苗圃基地,“百里银杏长廊”以及银杏产品深加工利用等一系列计划。建始县自1957年自日本北海道引种落叶松,发现这一树种极适合建始的亚高山地区。
  记者在长岭岗林场看到,40多年前引种的日本落叶松已参天蔽日,一人不能合抱。十多万亩落叶松在深秋初冬之季如金色波涛,景象相当壮观。据日本林业专家说,建始的日本落叶松比原产地长得更好,规模更大,十分感佩。
  宜昌市长阳县是长江三峡、清江隔河岩、高坝州三座大坝的库区县,建立绿色屏障、保护三座水库是该县工作的重中之重。长阳县在大抓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同时,还采取釜底抽薪之策,大力开发小水电、太阳能,推广沼气池、省柴灶,为保护植被创造好的环境。
  国家在鄂西地区的重点工程不少,这些工程的领导者也把环境保护纳入工程的重要考虑之中。在高坝州和隔河岩水电站坝区,记者看到了标准相当高的绿化公园,记者甚至觉得有点“奢侈”,但工程领导人认为,把钱花在种树上,值!而且将来有旅游效益。
  在清江与长江的交汇口,清江的水是清的,长江的水是混的,有点“泾渭分明”的意思,这说明,清江流域的植被是不错的,而整个长江的中上游地区,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很重。“俟河之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渴望,但山川秀美的中华大地是等不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种树”,鄂西的实践说明,事有可为,事在人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谁是结构调整的主角?
  北京丁力
  前些时候我到河南农村调查,看见一个乡政府的墙上挂着一张表,上面标明全乡各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指标,如面积、品种等,还有各种上交的押金数量,若哪个村完不成调整的指标,就扣罚哪个村。对此各村的农民都很反感。有的说,“过去乡里指挥我们种这种那,我们吃了亏,现在又来强迫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思搞调整,要是再赔了钱该找谁?难道我们不能自主经营吗?”
  我认为,农民应当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角。第一,他们最熟悉自家的情况,了解当地的条件,调整时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第二,他们与结构调整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调对了,能增加收入;调不好,就会赔钱,所以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第三,调整时他们亲手操作,随调随琢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第四,他们从市场上,从邻里亲朋处获取的信息很实在。这就好像买了股票成为股民后,就会真正关心、了解股市行情。第五,农民是千家万户,千差万别。每个农民面临调整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自家的优势,还要考虑别人的情况,力求稳妥。这种分散决策,滚动发展,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不易造成“一哄而起”与“一刀切”。
  结构调整时农民是主角,是不是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基层干部可以袖手旁观呢?也不是。其实地方政府、基层干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是大有作为的,这主要就是为农民发挥主角的作用创造宽松的环境。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户干不了、企业干不了、市场也干不了的事情上。比如提供科技、法律、信息等方面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培育市场体系,制定质量标准,维护公平交易,树立整体形象,搞好公共关系,推动体制创新,等等。要注意的是,在做这些工作时,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转换思路。例如湖北省兴山县在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首先培育当地农民中的大户,让他们当“龙头”,示范带动农户,并让他们组织农户将蔬菜等农产品往外运销。发展一段时间后,他们又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地客商来经营,并让他们享有与本地大户同等的权益,这样就保证了当地市场的公平竞争,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像这样发挥政府及干部的职能作用就很巧妙。
  (作者单位: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