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保护敢于得罪人的人
  于家声微人
  一个单位风气正不正,讲正气的人多不多,与那些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人能否得到应有的保护关系很大。讲正气,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树正气、扶正气,保护讲正气的人。
  保护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是讲正气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每个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把讲正气和保护讲正气的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二者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树立讲正气之风,才有讲正气之人;有了讲正气的人,才会形成讲正气之风。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是需要保护的。虽然,他们在坚持原则和操守的时候,已考虑到自己可能遇到困难、挫折甚至遭受打击,也做好了如何面对横逆的准备,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有领导的支持帮助,有群众打气撑腰,个人力量就会变成集体力量。同时还要认识到,使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得到保护,既是对这些同志的鼓励和奖掖,也是对这种精神的倡导。俗话说:草高了不长庄稼。如果你做的是保护“庄稼”的工作,一个单位的风气自然就正。因此,当“野草”欺负“庄稼”时,就应毫不犹豫地将“草”连根拔掉。同样,使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吃香,搞歪风邪气的人“吃不开”,群众就会以讲正气为荣,以搞歪风邪气为耻,从而自觉地向讲正气者看齐,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一些单位为何存在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遭到打击的现象呢?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怕得罪人。这种领导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原则,遇事视而不见,装聋作哑,以求自保。二是有的领导干部怕“引火烧身”。大凡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原则,刚正不阿,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有的领导欲谋个人好处,或本身就不干净,怎么会去保护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呢?三是有的领导干部喜“小人”厌君子。“小人”善解人意,会吹会拍,能溜善媚,八面玲珑,颇得某些领导的欢心。而那些君子则只认原则,不会“做人”,只讲规矩,不懂“灵活”,这就会引起有的领导的反感甚至害怕,怎么会去保护他们呢?
  只有领导干部讲正气,才能保护讲正气者。在一个单位或部门,领导者能做到坚持原则,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就会带出一大批讲正气的人,就会形成讲正气的风气。反之,领导者不敢讲正气、怕得罪人,对歪风邪气姑息纵容,讲正气者就难以得到保护,许多人就会谈“正”色变,望而生畏,思而却步。
  保护讲正气者,必须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用不着保护。此言差矣!讲正气,就要和歪风邪气做斗争,就会遇到各种困难,还可能遭人暗算,这就需要每个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关心、帮助、爱护。否则,讲正气者就可能支持不住,甚至被歪风邪气所击倒。另一种观点认为,讲正气吃亏是难免的。当然,讲正气而敢于得罪人的人,必须有吃亏的思想准备。但是,领导干部应当千方百计地让讲正气者少吃亏,不吃亏。事实上,如果领导干部敢于和善于保护讲正气的人,那么讲正气的人就会免于吃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保护讲正气的人,是领导的事情,与一般干部和群众没有多大关系。事实告诉我们,歪风邪气最怕的就是群众的力量、集体的行动,许多歪风邪气和丑恶现象,就是靠群众力量才得到纠正的。因此,一般干部和群众,对于保护讲正气者,同样是责无旁贷的。总之,弘扬正气,就必须树正气,保护讲正气者,表彰奖励讲正气者。这是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责任,也是一种必要的导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抓典型的三个环节
  刘学建
  抓典型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工作方法。当今中国正经受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积极有效地运用抓典型的工作方法,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那么,应当如何运用好抓典型(这里指典型人物)的工作方法呢?我认为,这应在树立典型、运用典型、巩固典型这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上下功夫。
  树立典型。典型是时代的象征,是鲜活的旗帜。典型树得准,树得好,就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示范、鼓舞、引导作用。及时发现、正确树立典型是抓典型的首要环节。树立典型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首先,典型应既有先进性又有群众性。典型既有高于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因此,树典型时既要努力发掘典型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先进思想,又要注意克服片面性,防止把典型“神”化。否则,不仅会使典型为名所累,失去正常人的生活,而且会使人觉得高不可攀,在群众中失去可信性,反而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其次,典型应有鲜明的个性。典型既是活生生的人,又是各行各业的尖兵,专业性不可或缺,个性更不可无。典型有了个性,才可亲、可信、可敬。第三,典型是时代的产物,应有时代性。成功的典型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杰出代表。因此,树立典型要着眼于时代特点,这是典型的生命力之所在。
  运用典型。树立典型的目的在于推广,使典型效应成为群体效应、社会效应。因此,运用典型是抓典型的中心环节。用好典型,要自觉做到真用、活用、常用。真用,就是把典型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运用到两个文明建设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注重实效。有些单位和领导对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不重视,态度不积极,甚至敷衍了事,这对于典型这种宝贵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活用,就是学实质、见行动,深刻领会典型所代表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灵活运用到本单位的工作中去。具体的典型通常是特定地域的特定个人,只有活用其精神,才能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常用,就是典型的运用要注重经常化,要持之以恒地宣传、倡导和运用,切忌刮风。
  巩固典型。巩固典型就是抓好典型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使之持久地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巩固典型,一要对典型严格要求,不能因为典型出了名就放任自流,而要敢于管理、敢于要求,使典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才是对典型真正的爱护。二要为典型创造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关爱典型。典型是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表现突出的模范和标杆,因而也就应该得到较好的工作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典型更好地作出贡献,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价

  国系众生何求鬼神
  ——《中国历代反对迷信纵横谈》评介
  姜国柱
  学习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黄龙保、颜晓峰主编的《中国历代反对迷信纵横谈》一书。综观全书,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读史明理,以史为鉴。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唯物主义无神论与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激烈斗争,其中闪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一历史事实出发,该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史实的叙述和理论的分析,梳理了从先秦至“五四”时期迷信与反迷信斗争的基本线索,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无神论与有神论斗争的历史画卷,同时揭示了人神之争与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个人的祸福的密切关系,读来发人深省,深受教益。
  条理分明,脉络清晰。该书作为一本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反对唯心主义世俗迷信的通俗读物,既具有史料、史实的科学性、可靠性,又具有可读性、生动性的特点。书中所述、所论,条理分明,脉络清晰。从先秦时期的由神人尊卑至走出蒙昧,到两汉时期的由黄老之术至谶纬迷信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谶纬迷信的式微与神学迷信的兴起;从隋唐时期的众神狂欢和宋元时期的神道迷信,到明清的符箓荣盛、“五四”时期的科学旗帜,前后相承,历代相续,读后使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数千年的迷信与反迷信斗争所走过的艰苦历程,古代无神论者的聪明睿智。尤其应当指出,书中清晰地阐发了迷信与反迷信之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矛盾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如果不注意适时、适当地解决这个问题,使世俗迷信发展、泛滥,愈演愈烈,不仅会毒化人们的灵魂,而且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历史事实昭示我们:世俗迷信耗财害民,误国毁邦。不反迷信,国运难昌。这是被几千年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观点独到,文字畅达。该书在吸取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缜密思索,精心结构,认真钻研,从而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从标题立意,到内容阐释,都给人以新鲜之感。就该书行文而言,可谓文字流畅、通俗易懂,说理而不晦涩,论事而不流俗,增强了可读性。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聚土成金筑广厦
  ——广厦建设集团增强企业凝聚力的调查与思考
  鲁设策任理轩
  编者的话:凝聚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内增活力、外争市场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群众”,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现实意义。广厦建设集团的经验,在这方面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企业凝聚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的盛衰兴亡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创造了巨大的辉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崭新的民居,就是这一辉煌的丰碑。但在辉煌的背后,伴随着整个建筑业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竞争,不少企业被挤垮,而更多的是勉强维持“过得去”。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广厦建设集团却脱颖而出。这个企业的前身是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的一个只有四十多人的镇办建筑队。自1984年以来,它迅速发展:从吃“大锅饭”到实行承包制,从“搭伙干活”的“杂牌军”到规范化管理的正规企业,从单体企业到组建企业集团、创建股份公司,再到上市公司,从单纯的土建施工到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再到异地兼并、资本经营。它每发展一步,市场竞争能力就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如今,它已经成为具有国家一级承包资质,拥有四十多家企业、一万五千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集团,工程业务遍及国内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和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多个国家,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股份制建筑企业。是什么力量使这个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呢?用广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楼忠福的话说,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劲推动下,企业内部日益增强的凝聚力,使广厦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有力量。“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是广厦人不变的信条。广厦的凝聚力强在哪里呢?
  讲大局,集体意识强。广厦集团的企业、工地分布在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不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广厦人那种强烈的“广厦意识”和企业归属感。“进了广厦门,就是广厦人,同立广厦志,共创广厦业”,成为集团上上下下的响亮口号。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想问题、办事情都能首先从集团发展的大局出发,不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只要发现有质量问题,随时返工修补,修补不成的就推倒重来,而不惜个人和班组利益受损。每开创一项新的事业,广大员工总是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务求成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广厦集团才争得了一系列耀眼的荣誉:被评为“中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全国500家最佳效益企业”、“全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全国工程质量先进单位”、“全国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资信AAA级企业”等。
  讲奉献,责任观念强。责任与奉献,是广厦集团增强凝聚力的主旋律。广大员工把奉献视为“广厦人生命的底蕴和归宿”,年年岁岁,朝朝暮暮,远别亲人,背井离乡,建造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大厦,自己住的却是简陋的工棚。这种高尚的奉献精神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作为坚实基础的。责任心是社会主义企业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员工对企业有责任心,才能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利益和荣誉作出贡献;企业对社会有责任心,才能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努力让人民满意,为企业赢得信誉。建筑行业,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他们提出:“把生命意识融入建筑质量之中。”从集团领导到项目经理,再到每一个员工、岗位,都有明确的责任要求,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谁施工谁负责质量,谁操作谁保证质量”,是广厦雷打不动的规矩,真正做到了“把责任落实到一砖一瓦”。多年来,广厦的工程质量一直保持100%的合格率,优良率达到58%以上,先后两次荣获建筑质量全国最高奖———鲁班奖。
  讲团结,协作能力强。生产的社会化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在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强企业员工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这也是社会主义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体现。广厦集团首先从领导层的团结和协作抓起。在集团董事局的集体领导下,领导成员都有一个“一切为了广厦发展”的共同信念。因此,他们心能想到一处,话能说到一起。有了成绩和荣誉,谁也不争不抢,而是共同珍惜。出了问题,不埋怨,不推诿,而是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讲团结、讲协作在整个集团蔚然成风。在建筑工地上,从基础打桩到灌浆捣固,从支架模板到砌墙安窗,从主体工程到内外装修,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讲究“左右照顾,前后衔接”,决不容许有一丁点儿的“埋伏笔”和“使绊子”。依靠团结和协作,广厦人建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也造就了广厦集团的辉煌。
  讲学习,上进心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厦人认识到,除了学习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提高本领,别无选择。在集团领导的带动下,广大工人和管理人员把学习当作工余的“第一需要”,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抓紧点滴的工余时间学文化,学技术。集团珍视员工的上进心,每年都投入巨资,采取各种形式,千方百计地支持和帮助他们学习本领。通过学习和培训,加上人才引进,如今广厦集团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两千余人,形成了一支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广厦的实践说明,企业凝聚力是靠员工的上进心支撑的。企业员工的上进心强,学习的劲头足,本领大,那么凝聚起来的力量也大;否则,就很难凝聚,即使凑合起来,所形成的力量也极为有限。
  牢牢抓住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着力点
  企业凝聚力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吸引所形成的综合作用力。怎样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呢?广厦集团的实践表明,要增强凝聚力,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增强企业凝聚力,根本的是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本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工作的基本目的还是为了“挣钱”以维持生计。同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企业才能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此,广厦集团围绕“满足需要”这个中心,大做物质凝聚和精神凝聚两篇文章。在物质方面,他们以不低于同类企业的标准,使员工得到比较满意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和劳动保护。在精神方面,以建设广厦独特的企业文化为载体,以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着重培养“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三者有机统一的广厦人”,即:“有市场经济头脑,具有业务专长,注重经济效益”的经济人;“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善于协调社会关系,注重企业行为社会效益”的社会人;“勤奋好学,文明礼貌,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文化人,不断提高员工的精神境界和整体素质。满足需要,贵在“不断”。近年来,广厦集团全面推行了员工“三有”原则,即有产、有权、有利。所谓“有产”,就是在员工普遍购买职工股的基础上,把一部分集体资产量化给员工,使每一个广厦员工拥有明确属于自己的资产。规定这部分资产不能出卖、转让、继承,但可终身享用。所谓“有权”,是指员工对企业不仅有民主监督权,而且能够通过职代会及有关章程,具有真实的参与决策权。所谓“有利”,是指通过各项制度,确保员工实现多方面的实际利益。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有真实、可行的权与利,才能把恒心凝聚在企业的发展之中,这就是广厦集团凝聚人心的根本诀窍。
  不断推进事业的发展,使员工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光明前途。希望,是企业凝聚力形成的内在动力。企业前途黯淡,濒临破产,多数人就会丧失信心,风流云散。企业发展前途光明,员工才会有希望和信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光明的前途从哪里来呢?来自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自争取光明前途的勇敢和智慧。近年来,建筑业面临着市场不规范、竞争无序和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对此,广厦集团冷静分析,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按照党的十五大指引的改革方向,冲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的樊篱,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大跨度的异地兼并。继1997年“浙江广厦”成为建设部推荐的全国建筑业首家上市公司之后,1998年广厦集团又收购控股了重庆市第一建筑(集团)公司、中国南京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上海合力建筑公司。这些开拓性举措,使广厦成功地建立了华东基地、西南基地、西北基地、华北基地和外经基地,实现了由“异地企业”向“本地企业”的转变,并因“中国建筑业首例大规模异地兼并重组”而入选1998年中国建筑业十大新闻。最近,广厦集团又参股上海环球网络有限公司,持有其49%的股份,为使公司成功进入网络信息接入服务领域、实现产业升级抢占了先机。迄今,广厦集团已有五次重大的开拓性举措,每一次开拓都使广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每一次胜利都使广厦人受到一次巨大鼓舞,升腾一次新的希望;伴随着每一次胜利和希望,是广厦队伍的壮大、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着力创造凝聚人心的有效制度和机制。规章制度是行为准则,是发展导向,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制度好,能够凝聚人心;制度不合理、不健全,就会涣散人心。广厦集团十分重视把民主的理念与方式引入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之中,变“人治”为“法治”,运用制度的力量督促人人都来监督,人人负起责任,实行企业的人本管理、全员管理。1993年公司改制后,他们按照现代股份制的内在要求规范运作,实行董事局、监事会、总经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决策机制,财务公开、财务民主的财会制度。在人事制度方面,管理层的产生严格按照规范的股份制进行,在职员中实行“职级制”,着力构建一套业绩与报酬挂钩的激励机制,岗位目标的考核机制,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合理流动的重组机制。在这种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和机制下,“大锅饭”没有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压制人才的现象没有了,人的思想得到解放,聪明才智和各种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能级不相称”的现象基本扫除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现实;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广大员工有了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条件。这种制度和机制,增强了员工的满意感,也给员工带来了合理的压力、竞争力和约束力,进一步增强了凝聚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发展企业,必先凝聚人才。“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企业凝聚力。人才,是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当中的精华和“领头羊”,其本身就对周围群众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人才的能级越高,内在的凝聚力量就越大。广厦创业初期,就是靠几位人才凝聚了队伍,开拓了市场。企业规模扩大以后,他们清楚地看到,如果企业还是靠清一色的创业者领导,还是师兄弟各把一方,那么就无法凝聚更多的人、干更大的事。他们下决心挣脱选才用人的乡土情结和地域界限,广开进贤之路,努力延揽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大了对原有人员培训和提高的力度,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如今,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基本完成了新老交替,机关95%的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支撑广厦事业发展的人才门类一应俱全,企业兼并、跨国经营、证券业务空前发展,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有了全新的改造。企业的盛衰,如同国家的兴亡,俱在人才的得失之间。
  把进步的企业精神贯穿于企业发展的一切领域。凝聚力本质上是进步精神的产物。增强凝聚力的直接途径,是发挥先进精神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广厦集团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企业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在承揽国外建设项目时,这一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工人们以实际行动维护了中国人的团结、尊严和荣誉。人,要讲一点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国家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也必然有自己的企业精神。广厦集团把他们十几年来形成的企业精神概括为“求实、创新、拼搏、奉献”。为了把这一企业精神贯穿于实际工作,他们结合建筑业的具体特点,在一点一滴上培养员工良好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不搞邪的、歪的。他们这种堂堂正正搞市场经济,以良好的质量、服务和信誉取胜的精神,不但使每一个广厦人“活得坦然、自豪”,而且有力地感染着所有与他们打交道的人。
  关键是锻造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企业凝聚力具有类似于天体的物理性质,其内核质量越大,吸引力就越强,吸引范围就越广。广厦的凝聚力强,关键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层层建立了过硬的领导班子。
  立志高远,注重发展。有大志向才有凝聚人心的强烈意识,能凝聚众多人才方能干出大事业。广厦集团之所以能够给有志气、有抱负、有才干的人提供成就事业的大舞台,首先是因为广厦的领导者是有大志向的人。1992年他们以“广厦”为集团之名,意义就是他们志在兴建“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实现“干大事业”的理想,不管取得了什么荣誉和成绩,他们从不骄傲自满,而总是以清醒的头脑筹划着“下一步”、“下两步”。就这样,思想和事业一步步越过了家乡的小河,越过了“小富即安”的小生产狭隘眼界,也越出了国界。
  善抓机遇,正确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直接带来事业的发展、员工需求的满足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如果频频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那么丢掉的不仅是产值、利润,而且还有声誉、形象和企业凝聚力。对此,广厦的领导者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机遇就是“市场信息+决策者的胆识”,把握机遇就是把握市场的走势。为了扩大信息渠道,他们时刻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建筑业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发动国内外所属上百个企业、工地、办事处和贸易窗口,一起抓信息;广交朋友,多方联系,倾听意见,征求“点子”。机遇的把握,在于决策者的胆识,更在于科学的制度与方法。董事局主席楼忠福说,“把一个企业的命运押在一两个人的身上,是靠不住的。必须要有一整套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制度和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决策时有胆有识。”
  以身作则,关爱员工。广厦的领导班子是在创业实践中形成的领导集体,品行端正,懂业务,会经营,敢负责,艰苦奋斗,公而忘私。遇到困难,他们总是挺身而出。随着事业的发展,可支配的资金多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清正廉洁、精打细算的传统。集团的主要领导深知建筑工人的艰辛,对工人有着深厚的兄弟般的感情。每次下基层工地必先察看三件事:一是食堂办得好不好;二是开水有没有保证;三是住宿基本条件达到没有,是否卫生。如果发现问题,宁可停工,也要先解决问题。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各级管理人员也都以身作则,关爱工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以及层层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使员工们对广厦充满亲切感、归属感、满意感。
  辩证思维,因势利导。增强企业凝聚力的过程,是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和矛盾交互作用的过程。广厦集团的领导坚持用系统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其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坚持企业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方向,防止产生小团体主义。群体凝聚力一般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重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凝聚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也容易产生小团体主义、盲目的从众心理,甚至会“抱团”,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广厦集团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坚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员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凝聚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坚持精神凝聚与物质凝聚并举,逐渐以精神凝聚为主。没有一定的物质待遇是不可能凝聚人心的。但是,随着物质待遇的逐步改善,需求层次必然上升,精神需求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广厦集团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确立了坚持物质凝聚与精神凝聚并举、逐步侧重于精神凝聚的方针,努力为各种人才创造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他们的结论是:“高薪招人用一时,事业招人留一生。”(3)处理好顺境与逆境的关系,努力保持企业凝聚力的长期性、稳定性。一般地说,企业发展顺利,前途光明,对员工容易形成吸引力;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难免会遭遇到困难和挫折。因此,广厦的领导要求各级管理人员练就两种本领:一种是在困难条件下,如何化外部压力为内部凝聚力;另一种是在顺利条件下,居安思危,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务求把困难时期形成的凝聚力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凝聚力。(4)宏观、中观、微观共同努力,保持企业凝聚力的整体性。对于广厦这样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来说,既有整个集团的宏观范围的凝聚力,也有所属企业、基层班组各自的中观、微观凝聚力。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却不能相互代替。只有三个层次的凝聚力都很强,整个集团的凝聚力才是真正强大的。为此,广厦集团通过建立明确的制度,划清集团与企业、企业与班组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保证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都有较强的凝聚力,以此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5)正确处理“先来”与“后到”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其间必然有人事代谢、吐故纳新。因而一方面,要克服“先来”者为了保持既得利益盲目排外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喜新厌旧”。“先来”者有功于企业发展,“后到”者应予以尊重;“后到”者是事业发展的希望,“先来”者应格外珍视。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人进入广厦,由于集团领导的思路明确、方法得当,人才没有受论资排辈影响而被压制,团结也没有因新老矛盾而受到损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