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办实事是“第一基本功”
  ——三谈《民情日记》的启示
  吴洲
  《民情日记》不仅着眼于“记”,更可贵的是注重去“办”,把实事办好。而要把实事办好,除了有一颗愿意为人民办实事的心,关键还在于要有为群众办实事的本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基层干部把为群众办实事称为“第一基本功”。
  基层干部负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的重要责任。在贯彻时,要讲究方法,最好有一个“切入点”,这就要深入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找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实践证明,干部记民情、办实事,这一方法被人们称之为“群众出题目,干部做答案”,它能较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作的重点与群众遇到的难题结合起来,这样,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就有了针对性,就能把实事办好。如果说,“串百家门”是为了“知百家情”,那么,“解百家难”就能“连百家心”。
  从浙江省嵊州市雅璜乡干部记《民情日记》的实践来看,老百姓对基层干部的要求说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所谓“高”,是要求广大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勤政廉政,“干净”“干事”;说“不高”,就是希望广大干部多为百姓记事、办事,哪怕是一些看起来似乎不大、不难的事。现在,我们有些干部“小事”不屑做,大事又做不来。他们不懂得“小”与“大”的辩证法,不懂得开展工作要讲究方法,要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特殊性和共同性的关系。我们常说要从实际出发,所谓“实际”,指的主要是当地的特殊情况,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毋庸置疑,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要观大局,识大体,抓大事。作为基层干部能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当然是很可贵的。但所有干部必须有一个基本功,那就是善于做群众工作,多为百姓办实事,哪怕是所谓的“小事”。在这一点上,我们党是有优良传统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在日理万机、操劳国事的同时,总是经常到基层去体察民情,到群众家去嘘寒问暖。农民的负担,贫困地区或灾区人民的生活,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等等,这些非常具体的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总是不厌其烦,一再过问,使百姓心头始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基层干部天天与百姓见面,事事都能耳闻目睹,更应该学会办那些貌似“小事”而实质是关系百姓生活的大事。
  多办实事,甘为百姓办“小事”,是与百姓打成一片、赢得群众信任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能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通过记民情、办实事这样一种具体而实在的方法锻炼干部,可以进一步推动干部到群众中去;而对那些“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工作找不到感觉的干部来说,则提供了重新学习做群众工作,努力适应新形势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事”积累多了有时会变成“大事”,把所谓的“小事”解决在基层,下可为百姓解难,上可为党和国家分忧。倘若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百姓之事一一办好,我们的社会就能保持稳定,我们的国家就能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能持续提高。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化,新的情况也在不断出现。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有新的创造;党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光大,也需要有新的载体。但是,不管怎么变,最根本的还是要牢记党的宗旨,不断苦练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对症下药突出重点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点思考
  任贤良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益明显。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提出的新课题。
  对症下药,在“帮”上下功夫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在“帮”上下功夫。
  帮助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我们常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时务”者,形势也。过去我们常采用的形势报告会,现在在一些单位召开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各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应多到群众中去,通过举办各种报告会,对干部群众进行形势教育,使干部群众通过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增强干劲。在形势教育中,关键是要引导干部群众站在宏观的高度,从国际大环境、改革开放大格局、社会发展大趋势看形势,不被局部的、暂时的困难所吓倒。
  帮助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最重要的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群众。注意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十五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认识上,在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上争取有新的提高。帮助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还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观念转变决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进行长期艰苦、耐心、细致的引导。
  帮助干部群众了解具体政策,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具体政策是党的路线、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与干部群众切身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干部群众如果对具体政策不理解,很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疑惑、情绪上的波动。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具体政策的陆续出台,帮助干部群众学习这些政策、掌握这些政策、用好这些政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每一个干部都应深刻领会政策,并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和熟悉政策内容,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凝聚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首先要重视干部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干部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特别是在一些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各级领导更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件件理出来,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突出重点,在“结合”上找突破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在“结合”上找突破。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促进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措施都要坚定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把促进改革和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换句话说,就是针对经济工作的难点,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形成最佳结合点。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耐心教育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而办实事,更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既抓宏观办大事,又抓微观办小事,尤其要注意从具体实在的小事做起。各级干部做思想工作必须抛弃“大而空”的方式,树立强烈的乐于为群众做小事、做实事的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使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如何培养人、关心人、提高人的素质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做工作。要由只注重精神激励向既注重精神激励又注重物质鼓励转变,由一致性要求向一致性、多样性相结合的要求转变。要尊重人,理解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平等的态度和群众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做法必须摒弃。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过去好的经验和办法,应继续发扬,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创新。一是领域要不断拓宽,努力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二是视角要变换,既继承传统又突破陈规,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三是载体要扩展,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传媒迅捷、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优势,真正使寓教于乐活动有引力、企业文化建设有张力、严格管理有合力、现代传媒运用有活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实效性。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本颇具特色的新编《政治经济学》
  黎焰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的结构和运行的基础理论。面对现实世界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政治经济学亟须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创新。由吉林大学张维达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编《政治经济学》,就是一部在诸多方面进行锐意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新编《政治经济学》作为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既大胆突破现行教科书的传统体系框架,又不简单地用市场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更不是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该书力求反映新的实践和基础经济理论的新要求,进行新的提炼和综合。在研究对象上,拓宽生产关系研究领域,既研究生产关系内在本质,又研究生产关系现象形态;既研究经济制度,又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范畴诠释上,既坚持所有制的社会属性分析,又重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共性分析,同时汲取国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有用成果。在体系安排上,打通资本主义两阶段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部分的传统理论框架,按照从一般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的逻辑,从商品经济一般开始,沿着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顺序,建立浑然一体的篇章结构体系。总之,该书是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方面的一项颇具特色的新成果。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共和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五十年》评介
  刘国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家统计局编著的大型文献类图书《新中国五十年》,近日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记述了新中国五十年经济建设和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记述了成功地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为研究和制定二十一世纪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真实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全书以确凿的史实、翔实的统计资料,如实地记述了五十年来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五十年巨变,举世公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基础薄弱、情况复杂的大国进行经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大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五十年的历程,有顺利发展的成就,也有摸索前进的曲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此,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成绩不拔高,对问题不回避,据实写史。
  五十年的历史纷繁庞杂,编著者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处理了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关系,在抓住主要脉络、整体勾画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轨迹的同时,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作了细致的描述。书中既有建国初期的基本情况,又有截至1998年的最新统计数据。
  编著者十分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体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梳理得井井有条。编著者发挥了统计部门掌握大量统计数据的优势,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水平、速度和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文风朴实无华。通观全书,没有深奥的术语,没有华丽的辞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图、文、表并茂。特别是在大量引用统计数据的情况下,注意了数据的疏密,保证了该书的可读性。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有关描述显得相对单薄,对失误和挫折的原因分析还不够透彻。然而,这些不足之处毕竟瑕不掩瑜。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壮大提高
  ——浙江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张德江
  编者的话:目前,各地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这篇文章,通过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阐明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文章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国有经济比重虽然有所降低,但总量有较大增加,实力进一步增强,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只要深入学习、扎实贯彻中央《决定》,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充分说明《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决定》,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搞好国有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能够搞好,而且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里,国家投入不多,国有工业基础较为薄弱。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一百三十二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产值只有八十一亿元,虽然比重占61.3%,但总量并不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浙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完善。1998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四千九百八十八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万一千二百四十七元,在全国的位次分别由1978年的第十二位和第十四位均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58%;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11%,城乡集体工业占32%,个体私营工业占45%,其他占12%,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有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总量却大大增加。1998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已达二千三百四十九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三十九倍,年均增长2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点五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从1979年的第二十三位上升到第十三位。从1978年到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和上缴利税年均增长11.1%和13.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在全国的位次也从1979年均居第十五位,分别提高到第十二位和第八位,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则从1978年的2.4%上升到1998年的3.7%。
  国有经济不仅在总量上有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在全省电力、通信、自来水和煤气生产供应业中的比重超过80%,在化学、冶金等资本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超过50%,在电子、医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中超过40%。在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冶金、食品、建材等行业中,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均是国有企业。一大批国有企业成了各行业的排头兵,国有经济完全掌握着全省经济的命脉。
  浙江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像浙江这样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国有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发展得更快更好,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并没有因为比重降低而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搞好国有企业,我们充满信心。
  国有经济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不少人在认识上把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国有企业的发展对立起来,认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和冲击国有企业,产生此消彼长的结果。浙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促进。国有企业通过扩散产品、技术和设备,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为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经济、加快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较早发展,促使国有企业较早地走向市场,较早地进行改革。浙江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步较早,获得先发性体制优势,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浙江省国有企业较早地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较早地树立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较早地面向市场寻求出路、进行改革。个体私营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们有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市场观念、创新意识、用工和分配制度等,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资产流动重组和富余人员下岗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民间资金的积累,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产品、技术、市场优势的企业,为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动重组,为国有小企业的租赁、兼并、拍卖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较大空间。特别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仅1998年,全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就吸纳了近二分之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开辟了新的税源,为地方增加了财政收入,使政府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省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税收中的比重逐年提高。1998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上缴工商税收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为国有企业的技改贴息、剥离社会负担、安置下岗职工,以及困难企业的关、停、并、转提供了较大的财政支持。仅1998年,全省各级政府为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就拿出贴息资金五点五亿元。杭州市在1996年至1998年的三年间,为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财政投入了十亿元左右。
  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键是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促进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有效结合
  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中,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对此,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试、大胆闯,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私有制的专利,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完全可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完全能够搞好。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胆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规范股份制的要求进行了改组,有条件的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对于国有小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改组改造,积极发展有多元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产权关系,大部分企业增强了活力,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用人分配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企业加快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制衡的治理机制。近年来,浙江省陆续出台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行办法》、《国有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办法》以及《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若干规定》等政策,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扶优扶强,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把改革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结合起来,与培育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结合起来,鼓励国有资产向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明显增强。从1995年至1998年,浙江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虽然户数减少了28.8%,但销售收入增长了43.8%,利税增长了74.7%,国有资产增长了63%。至1998年末,全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吸纳社会资本达八十多亿元,占国有控股企业总资本金的43%左右。
  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学习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第一步,到2000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三年两个大多数”的近期目标;第二步,到2005年,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一个集中、两个转移、三个结合、四个提高”的思路,加快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具体包括: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企业集中;逐步向基础产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转移,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相结合,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与积极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换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益,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进一步建立完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对已改制的企业要促使其不断规范和完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吸收和集聚非国有的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企业由国有资本控股,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因厂制宜,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扭亏脱困工作。按照“兼并重组一批”、“减债减负一批”、“破产关闭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具体措施,分级负责,分类指导,一厂一策,标本兼治,着重解决使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制度因素和体制因素。进一步加大破产重组的力度,重点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确保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扭亏脱困目标。
  努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形成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为核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强发展战略研究,重视和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让真正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来经营管理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范围,对经营者试行股权或股票期权奖励。进一步健全对经营者的业绩考评、离任审计、风险抵押等制度,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注重发挥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进一步加快配套改革,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营运和企业财务的监督稽察,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继续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机关作风,改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