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11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利雅得会见海湾合作委员会秘书长赫杰兰。新华社记者王新庆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江主席会见利雅得地区埃米尔萨勒曼
  会见沙中友协和企业界人士
  本报利雅得11月1日电记者王芳、吕志星报道:正在此间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下榻的国宾馆会见了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地区埃米尔萨勒曼亲王。
  萨勒曼再次表示欢迎江主席访问沙特阿拉伯,并希望江主席在沙特逗留愉快。
  江泽民说,半年前殿下应北京市邀请访华时,我们在北京相见,并进行了很好的交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高兴再次见到亲王殿下。
  萨勒曼说,江主席昨天与国王、王储的会面,表明了两国以及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双方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则表明,两国各层次关系都很密切。
  江泽民说,我们一到沙特,就受到国王陛下和沙特人民的热烈欢迎。昨晚,我们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夜晚,国王亲自出席两国协议的签字仪式,说明他对中沙关系的发展十分重视。
  江泽民赞扬利雅得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对利雅得市快速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高兴。他说,中国政府支持两国首都及各城市间开展交流与合作,认为双方可在城建等一系列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不仅有利于各自城市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巩固。
  萨勒曼表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许多经验值得沙特学习、借鉴,沙中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双方。我们两国都有这样的政治意愿。他还强调了两国企业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江泽民说,中沙建交时间不长,但关系发展很快。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中国欢迎沙特企业家到中国去投资,中国企业也愿到沙特来参与工程建设项目。他强调,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谊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他相信这次对沙特的访问将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随后,江泽民主席在国宾馆会见了沙中友协领导成员及沙特企业界人士。
  沙中友协主席、利雅得商会会长杰莱西表示,沙中友协和沙特企业界热烈欢迎江主席访问沙特。他说:沙特把中国看作重要的友好伙伴。中国领导人也强调,沙特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伙伴。我们认为,沙中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惊人成就表示钦佩和祝贺,并表示,沙中友协成员将为沙中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江泽民表示,很高兴在访沙期间有机会与沙中友协和沙特企业界朋友欢聚一堂。江主席感谢他们为增进中沙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江泽民说,中沙建交时间不长,但双边关系的发展很快,这是两国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在座各位的辛勤努力分不开。中沙两国政治关系良好,经贸互补性强,合作基础牢固,发展前景广阔。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的习俗,双方合作要求同存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正因如此,我们同沙特的经贸合作才能不断地发展。沙中友协在推进两国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欢迎各位常去中国看看,了解中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并希望各位再接再厉,为推动中沙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外交部长唐家璇会见时在座。
  当天上午,江泽民主席还会见了中国驻沙特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下午,江主席参观了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历史中心。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中沙友好更上层楼
  本报记者王芳吕志星
  10月31日,经过5个多小时飞行,江泽民主席乘坐的专机从非洲北端的阿尔及利亚,飞抵红海之滨的沙特阿拉伯。这是江主席欧非亚6国之行的最后一站。
  当夜幕降临时,江主席的专机降落在利雅得皇家专机机场。一踏上沙特的土地,江主席就置身在热情友好的氛围中。在气派的皇家专机机场,王储、第一副首相兼国民卫队司令阿卜杜拉亲王以最高礼仪欢迎江主席的到来。年事已高的法赫德国王也抱病亲临机场,在贵宾室里迎候。他与江主席一见如故,友好之情溢于言表。
  素有“沙漠绿洲”之称的利雅得,别具风韵,周围一望无际的沙漠和丘陵,与市内绿树环绕的一座座高楼、别墅和编织全城的公路网,古典与现代在这里相互交汇、相得益彰。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沙特的国事访问,更为这座繁华都市增添了欢庆的色彩。
  夜色中,通明的灯火将色调淡雅、伊斯兰建筑风格浓郁的王宫映照得金碧辉煌。宴会大厅里,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300余名身着长袍、头裹红白方巾的沙特王室成员、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欢聚一堂,他们中有阿卜杜拉王储、福瓦兹亲王、萨勒曼亲王和在利雅得的所有内阁大臣。大厅里,中沙两国国旗和馥郁芬芳的鲜花,象征着中沙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即将迎来一个绚丽多彩的未来。江主席满面笑容地来到这里,再次与法赫德国王亲切会面,出席晚宴。
  宴会后,两国元首继续交谈,畅叙友好。江主席表示,应国王之邀今晚来到热情的沙特做客,他十分高兴。法赫德国王也情真意切地对江主席说:“像过节一样。”
  中沙两国都有着古老的文化。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沙特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历史上,两国人民早就有交往,中国的史书对沙特有不少记载。《旧唐书·大食传》、《岭外代答》、《诸蕃志》、《西使记》、《西洋朝贡典录》、《明史》等,都提到了遥远的麦加城。郑和下西洋时曾派人到沙特访问,沙特的使节也曾从陆路来到中国。公元7世纪初,始创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在训导弟子追求真理时留下千古名言:“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表达了对中国文明的崇敬和向往。新中国成立后,中沙从50年代就开始建立直接民间贸易往来。1990年7月,两国正式建交,中沙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健康、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在世纪之交,江主席对沙特的国事访问,必将有助于两国关系继往开来,对巩固和加强中沙友谊具有深远意义。
  阿卜杜拉王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泽民主席对沙特王国的首次访问受到沙特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两国间亲密的友好关系。他认为,沙中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还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可以预料,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沙关系一定会更上层楼。(本报利雅得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沙举行第二届经贸混委会会议
  本报利雅得11月1日电记者王芳、吕志星报道: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访问沙特的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1日在这里与沙特财经大臣阿萨夫共同主持召开了中沙两国第二届经贸混合委员会会议。
  双方一致认为,在江泽民主席访问沙特之际召开两国经贸混委会会议,体现了两国政府对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高度重视。双方对双边经贸合作情况进行了回顾,确定了两国在贸易、投资、石油矿产和科技领域合作的一些原则和内容,并就在国际经济事务和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的相互协调和支持达成了共识。
  会后,中沙双方签署了会谈纪要。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专家主张加强防范邪教
  据新华社伦敦10月31日电英国一些研究宗教问题的专家和社会工作者日前表示,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邪教团体的防范,以便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到邪教对社会的危害,并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设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宗教运动信息网络中心是研究英国带有邪教性质团体的权威机构。该中心的哈里·科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邪教组织对政府和社会怀有很深的敌意,应该依照有关法律严肃处理。如果不予以认真对待和及时处理,就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创立于1976年的英国家庭行动信息资料中心是一个专门劝说邪教类团体成员脱离邪教并向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提供帮助和建议的民间机构,其成员中很多人的子女曾经加入过邪教团体。
  目前活跃在英国的一些邪教组织大多是60年代和70年代初从美国传入的。对这些邪教组织成员的犯罪行为英国司法机构依法对其进行惩处。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报社论支持我取缔邪教
  本报曼谷11月1日电记者成元生报道:泰国《亚洲日报》今天发表题为《取缔邪教理直气壮》的社论,支持中国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亚洲日报》的这篇社论说,美国政府对付其国内的邪教组织是绝不留情的。曾有一个邪教组织使用现代化武器和美国政府对峙,不许联邦调查局接近。最后,军警连火焰喷射器也用上,将其全部消灭。
  另外一个西方发达国家法国对其国内邪教组织也严密监控,并对那些从事非法敛财和进行淫乱等触犯刑律活动的邪教分子,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社论说,最近中国全国人大已把“法轮功”组织定性为邪教组织,使惩治“法轮功”邪教组织有了法律依据。国际社会也应以公平的立场来看待中国此一行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华盛顿邮报载文
  反对“加强台湾安全法案”
  据新华社华盛顿10月31日电(记者刘江)美国31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发表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撰写的文章,反对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案”,认为如果国会通过这项法案,只能加剧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破坏美中关系的发展。
  文章说,美国国会关于增强台湾安全的立法“无疑具有挑衅性”。倘若“加强台湾安全法案”成为法律,“那只能削弱台湾的安全,使美国的朋友和盟友们感到吃惊和忧虑,并大大增加美中两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文章说,如果美国明确表示台湾无论采取什么行动,美国都在军事上给予支持,就有可能将美国拖入一场同中国的流血冲突。


第6版(国际)
专栏:

  战后重访科索沃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谢戎彬
  科索沃战争已经平息4个多月了。联合国机构及北约维和部队进驻后,当地局势渐趋稳定。目前,已有大批阿尔巴尼亚族难民重返家园,人们的生活也逐步走上正轨。但外力强制下的和平毕竟还十分脆弱,种族对立及各种恐怖活动时有发生。得力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新闻部的帮助,记者日前进入科索沃,在一些城市和乡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普里什蒂纳街头车水马龙,一片喧闹。沿街的房屋前新添了许多小摊,看上去商品还算丰富。据一家咖啡馆的老板介绍,城市水电供应尚未完全恢复正常,不过,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已不成问题。由于新的政权机构尚未投入运转,这个无人管理的城市显得格外脏乱。居民楼旁堆满垃圾,散发出呛人的腐臭味。人行道上横七竖八地停放着汽车,走遍整个城市,也看不到一个交通警察。
  在这里,一切和塞尔维亚有关的标志都被去掉了,阿尔巴尼亚国旗到处飘扬;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摘掉了塞尔维亚内务部发放的牌照,道路指示牌上的塞文也被刻意刮掉;商店的招牌已变成阿文或英文;南斯拉夫的货币第纳尔不再流通,德国马克和阿尔巴尼亚货币列克成了通用货币。
  原南联盟政权机构的大楼或被炸成废墟或被五花八门的国际机构占用。在一幢还算完整的大楼里,记者找到了北约维和部队发言人。这位德国军官介绍说,维和部队每天出动190多名士兵巡逻,另外还在敏感地区设置了65个哨卡。近来科索沃治安情况明显好转。他反复强调,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居民应摒弃前嫌朝前看,携手共建美好的未来。
  科索沃的未来也许是光明的,不过现实还是相当的残酷。战前普里什蒂纳有4万多塞族居民,现在只剩下400多人了。由于阿族人控制了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塞族居民被迫呆在家中,孩子们也因为没有了塞族学校而无法上学。记者在市中心一个有维和士兵守卫的楼区内找到几户塞族人家。谈及未来的打算时,他们忧伤地说,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但如果几个月后情况还没有好转,也只能是逃到塞尔维亚内地当难民了。
  如果说普里什蒂纳的塞族人大都持观望态度,科索沃南部奥拉霍瓦茨的塞族人则是下定决心要走了。梅托希亚地区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只有这2000多名塞族人。在激进的“科索沃解放军”的威胁下,他们曾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那样孤立无援。目前,奥拉霍瓦茨市塞族居民被围困在家中,他们失去了工作和行动自由,甚至无法通过电话与外界联系。由于人道主义救援机构提供的食品十分有限,许多老人和孩子因为营养不良生了病。塞族人纷纷要求离开科索沃到塞尔维亚内地生活,但北约维和部队以条件不足为由迟迟不给提供安全保障。当地一位女职员含着眼泪对记者说:“塞尔维亚人已经成了和平的囚徒,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
  目前,南联盟在科索沃的权力机构已全部瘫痪。南同联合国驻科索沃机构合作委员会主席武基切维奇在普里什蒂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6月中旬北约维和部队进驻以来,科索沃有400多名无辜平民被害,上千人遭绑架。此外,还有76个东正教教堂、修道院和大批民居被烧毁。为躲避灾难,已有32万非阿族居民逃离科索沃,其中有近25万人是塞族人。武基切维奇指责联合国科索沃机构违背安理会1244号决议,企图将科索沃彻底从南斯拉夫分裂出去。
  经过一场残酷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根据自己的意志在科索沃“缔造”了和平,但这种和平充满了无辜平民的血和泪……
  (本报贝尔格莱德11月1日电)(附图片)
图为维和部队在科索沃南部的奥拉霍瓦茨巡逻。
  本报记者吕岩松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表示将推动巴以和谈
  本报奥斯陆11月1日电记者章念生报道:正在挪威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在奥斯陆表示,他希望为巴以和谈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巴以双方能在10个月内达成最终协议,但双方还得作出“艰难的决定”才行。
  克林顿是在会见挪威首相邦德维克后对记者说这番话的。他说,巴以双方的会谈“非常艰难”,我们都需要给予支持。但他认为,现在就期望能达成具体结果还为时尚早。今天晚些时候,克林顿将分别会见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2日下午,以、巴、美三方首脑将举行会晤。
  克林顿、巴拉克和阿拉法特都是应挪威之邀,前来奥斯陆参加将于11月2日上午举行的纪念拉宾遇刺4周年活动的。克林顿于1日清晨抵达挪威并对挪威进行正式访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克兰总统选举首轮投票揭晓
  本报基辅11月1日电记者于宏建报道: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今天上午公布了10月31日举行的乌总统选举初步结果,在总共13名候选人参加的竞选中,现任总统库奇马以36.36%的得票率居首位,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西蒙年科得票率为22.32%,列第二位。由于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都没能获得50%以上的选票,根据乌总统选举法,第一轮选举中得票领先的库奇马和西蒙年科将进入第二轮角逐。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试验成功“箭式”导弹防卫系统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1月1日电(记者戚德良)以色列国防部1日宣布,以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当日上午在地中海东部成功地试验了“箭式”导弹防卫系统,这一系统将于明年正式部署在以境内。
  “箭式”导弹防卫系统由雷达、预警装置和导弹发射系统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拦截短程弹道导弹,即在雷达捕捉飞来的“导弹目标”后发出警报的同时,电脑系统随即指挥发射系统发射导弹予以拦截。以国防部说,当天试验的“导弹目标”是由海军舰艇发射的,它在规定的范围内被“箭式”系统发射的导弹“击毁”。
  据悉,“箭式”导弹防卫系统是以色列和美国于1988年开始联合研制的,总投资16亿美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