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的’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对中国、对云南、对云南省公安消防部队的官兵,都是极不寻常的一段日子。为了这次国际盛会,近4000名消防官兵自加压力,顽强拼搏,出色地完成了光荣的使命——
  园艺守护神安全世博会
  和荣承袁道钊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人类追求的目标。’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丰富的植物花卉品种,可靠的安全保障,严密的组织和一流的服务,让世人瞩目,令来宾赞叹。
  责任重于泰山
  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关乎世博会的成败,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党委、政府领导同志的心。“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是他们提出的要求和嘱托。
  为了鼓舞士气,今年3月10日,云南公安消防总队召开了世博会临战誓师大会,号召全省消防官兵以高昂的精神,扎实的工作,迎接世博会。同时,宣布进入二级战备,停止探亲休假,取消双休日,从4月1日起执行,至世博会结束。并成立由李文祥总队长挂帅的重大火灾隐患督查组,专门对世博会重要场馆和宾馆饭店的重大火灾隐患进行督查整改。
  1999年4月26日,离世博会开幕仅有5天时间,世博园和即将举办“五一”晚会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却遭受了计算机CIH病毒的侵袭,整个系统陷于瘫痪。省、市消防部门接到报告,火速赶赴现场,采取紧急措施,并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清除病毒。
  为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全省各级消防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不断对消防重点保卫单位特别是涉及世博会的重要场馆、场所进行“地毯式”检查,对重点行业和场所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大力加强消防产品管理。据统计,在检查和专项治理中,共检查各类单位5万多家,整改火灾隐患6万余条,处罚1450多家,停业整顿320家,依法取缔14家。
  针对世博会工程项目多、设计施工单位多、工期紧的实际,消防总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各地进行指导,坚持每周到世博园现场办公制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两年来,审核包括世博园各大场馆在内的各种建筑工程项目达5000多个。
  冷与热的考验
  今年新年伊始,天公似乎故意要考验一下消防官兵的意志和力量,1月11日,素有春城美称的昆明,突然气温骤降,紧接着降下一场罕见的大雪。置于世博园内的30多万株、价值2亿多元的珍稀植物眼看将遭受灭顶之灾。
  800名消防官兵受命于危难之际。从昆明消防学校、昆明市消防支队赶来的官兵们,用竹竿轻轻抖落树上的积雪,为树木搭防寒棚;为抢救珍贵茶树,大家用冻僵的双手将积雪一点点捧出;竹园内惧怕寒冷的3棵世界稀有的铁竹生命危在旦夕,8名官兵在园艺师的指导下,用了3个小时时间,精心清除积雪,搭起了温暖的防寒棚;大雪中,两棵名为“见血封喉”稀有剧毒树的防寒棚也在寒风中摇摇欲坠,一旦被冻死,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学员陈永富冒着生命危险,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本领,嘴咬钢丝钳,沿着又冰又滑的竹竿艰难地爬上了将要垮塌的10多米高的棚架顶,重新搭建了新的防寒棚。连续几天,老天没有停止降雪的迹象,此时专家建议,只有采取园内烧火保温的办法,才不至于前功尽弃。于是,刚刚经过严寒的消防官兵,又毫不犹豫地担起了烧火保温的任务,经过几天官兵们的辛劳,终于使价值连城、濒临危地的各种热带植物又露新芽。
  进入3月,云南省又面临历史罕见的特大旱情,气温持续上升,高达30摄氏度,部分不耐旱的花卉植物又面临曝死,5台消防车,40名消防官兵又神速而至,成了浇水护花的使者。
  进入实战阶段时,这种“冷”与“热”的反差,对消防官兵来说,显得更加强烈。
  世博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天地浪漫曲》,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主题”,赢得了“世界水准、中国气派、云南特色”的高度赞誉。然而,有谁知道,在人们兴高采烈地欣赏演出时,多少消防官兵正在经受“热”的煎熬,当犹如天女散花般的焰火飘然而下时,现场多处可燃物被引燃,险象丛生,执勤的官兵眼明手快,手持的灭火器派上了用场,险情被迅速排除,而官兵们的衣服却被烧破了,脖子上被烙起了一个个血泡。战士们正是凭着这样的赤胆和忠诚,消除了整个世博会前期消防保卫工作中类似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险情。
  世博园里的“长征”
  1998年5月18日,世博园公安消防大队正式成立。
  在世博园内及其周围,任何火灾对整个世博园都是致命的。60多名消防官兵于是发誓,哪怕磨掉几层皮,穿破几双鞋,也要确保世博园周围不冒烟。为此,大队官兵每天对世博园内外进行两次徒步巡查。一方面查看隐患,另一方面,气温偏高时,用消防车到林中喷水,增加地面湿度,降低火灾等级。
  在世博园内外每绕一圈,平均要走15公里,一年下来,每个官兵平均要走1万多里路。因此,巡查被消防官兵们视为“万里长征”。自从他们驻进世博园后,园内外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大小火灾。一双胶鞋穿不足2个月,部队正常下发的胶鞋不够穿,所以,总队给世博园消防官兵特别增发两双胶鞋。
  人生能有几回搏。面对艰巨而繁重的保卫任务,全省消防部队官兵与各种困难搏斗,他们豁出去了。
  总队机关建审女干部杨瑞新,面对数百份待审的工程图纸和待验的工程,不得不整日伏案审核、穿梭工地,只好狠心断了仅半岁孩子的奶,留下了做母亲的深深遗憾。
  昆明市消防支队支队长代如田,给女儿立下了“不准打电话,不准打传呼”的规矩。
  世博会分会场、玉烟之乡——玉溪市,涉及世博会工程多。面对堆积如山的工程图纸,玉溪市消防支队防火处处长冯宝云带领全支队建审干部没日没夜地进行建筑设计防火审核,由于过分劳累,先后3次昏倒在建审室的桌案前,一度造成双目“暴盲”。
  云南消防官兵就这样默默奉献,换来了世博会的平安。当人们围着世博园内簇簇盛开的鲜花,展露出灿烂笑颜的时候,云南消防官兵自豪地说:“我们不辱使命!”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鸳鸯作客哈尔滨
  哈尔滨日报记者黄磊初霞本报记者董伟
  10月15日,哈尔滨市降下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17日,在哈尔滨逗留了114天的野生鸳鸯一家5口,在人们持久的关注中展翅南迁。它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段美丽的故事——
  初来乍到
  今年6月22日,在与哈尔滨市繁华路段一墙之隔的兆麟公园,被人们看作是一只“大野鸭”的妈妈带着群“幼鸭”突然出现在公园的人工湖里,引来众多围观者。
  几天后,东北林大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动物教研室鸟类专家许青闻讯赶来,经过仔细观察,原来这些“野鸭”是一群可爱的小鸳鸯。公园方面于是赶制3块“请珍惜爱护野生鸳鸯”的标牌竖在人工湖周围,并设专人在湖边昼夜看护。
  鸳鸯的到来,让哈尔滨人又惊又喜。这个城市还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时间关于“鸳鸯”的话题热了起来。一向清静的兆麟公园,游客一下子比平时增加了近4倍,平均每天达4000多人次。
  为搞清鸳鸯为何选择在闹市中安家,哈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空气质量取样分析。那看似枯燥的数据表明,聪明的鸳鸯选了一个好的栖息地:空气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标准、湖水是从20多米深处抽上来的地下水。在哈市这个绿化率已达29.1%的绿色都市里,也是一个上上之选。
  绵绵爱心
  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小鸳鸯一天天长大了,可爱的小翅膀隐约可见。8月下旬,小鸳鸯已能自如地在公园上空飞行。
  小鸳鸯在妈妈带领下刻苦练习各种技能,它们的食量也大增,每天竟然“胆敢”向岸上的人要食吃。人们尽量丰富鸳鸯的食谱,但最终发现,鸳鸯钟爱的是窝窝头。
  国庆期间,众多市民专程到公园探望鸳鸯一家,而已在公园生活3个多月的鸳鸯们仪态万方地迎接八方游客。总跟在妈妈身边的小鸳鸯出落得漂亮英俊,很多人为其拍照留影,鸳鸯一家见怪不怪,处之泰然。
  为了研究和对它们加以保护,东北林大的李晓民副教授为它们作了一次“体检”,并给鸳鸯戴上“鸟类环志”,以便全国其他地方在发现小鸳鸯时也能获取相关资料。
  欲去还留
  随着鸳鸯南迁日期的临近,关于鸳鸯去留的争论在有关专家和市民中展开。
  以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马逸清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主张:将鸳鸯一家留下过冬,理由是它们在公园的生活环境相对安逸,不一定能承受长途迁徙,极有可能在南迁途中发生不幸。
  以鸟类专家鲁常虎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是:顺其自然。
  而以哈尔滨市环保局自然保护处处长安庆国为代表的环保专家认为:如果明年它们还能飞回公园,种群数量也会增加,恰恰能证明哈市生态环境的改观。
  市民们则在用他们的行动尽量地让鸳鸯在哈尔滨多呆一些日子——
  10月15日,哈尔滨降下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下午4时许,一位姓刘的老大娘来到湖边,鸳鸯一家看见她马上游了过来,大娘从兜里拿出两个花卷喂给它们吃。刘大娘说她每天都来公园喂鸳鸯,平时因为有其他游人喂小鸳鸯食物,她就只带一点儿,今天看见下雪,怕没人给鸳鸯喂食,就特意从家里多带了一些。
  10月16日,小鸳鸯一家频频从水面飞到空中,整个白天在水面上呆的时间没超过4个小时。17日早7时当记者来到兆麟公园时,见人工湖整个湖面上已结了一层近2厘米厚的薄冰,湖面上只有凝固不动的树叶,鸳鸯一家已不见踪影。18日早,记者再次来到兆麟公园等待鸳鸯一家,至下午2时鸳鸯一家仍没露面。在这以前鸳鸯一家也曾外出“游玩”,但时间都不会超过24小时。看着封冻的湖面,公园的员工和常来看鸳鸯的人都说,这回鸳鸯一家怕是真走了。
  专家们指出,在野生状态下的鸳鸯,子女的存活率仅能达到30%。而落户兆麟公园的小鸳鸯一家7个子女只不幸夭折了3只,成活了4只,达50%以上。这与市民们对野生动物的呵护不无关系。
  鸳鸯在南飞前是否曾经在哈尔滨上空盘旋,人们无从知道。但对于这一家子“从天而降”的野生鸳鸯,哈尔滨人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对此,人们骄傲而欣慰。(附图片)
  题图:小鸳鸯跟在妈妈身后练凫水。董伟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静宁果品香
  宁宣
  深秋时节,在甘肃静宁县的河谷山川,一座座绿色帐篷,一声声南腔北调的吆喝……您别误会,这不是探险的游客,而是来自全国各地持币待果的果品采购商。
  在全国果品市场销售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地处西北内陆交通并不算发达的静宁何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
  静宁海拔高度在1340米—2245米之间,黄土层深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土壤、水质无污染,适合落叶果树特别是红富士苹果、早酥梨的生长。果品糖分积累高,果面光洁诱人,果形规整,硬度强,既耐贮藏存放,更宜远途运输。日本海协会(JICA)远藤泰造先生,在静宁品尝红富士之后,连声夸赞:“静宁是红富士的第二故乡。”
  静宁县委、县政府依据这一优势,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和培植地方财源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高起点、高水平、优品种”的要求,制定了领导挂帅、部门联动、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抓点示范、规模发展的实施方案。从四大机关领导到各涉农部门,从历史悠久的果树栽植区到快速起步的半山区,干部、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短短几年间,出现了5个万亩果园乡和45个千亩果园村,构筑起“南部苹果北部梨”的“果品长廊”,使静宁成为驰名海内外的红富士主产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林果支柱产业基地县。
  为了让优良树种在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县里把加强果园科学管理,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当作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头等大事来抓,形成了以林业局为龙头,园艺站推广为中枢,乡级推广为骨干,村级科普小组为基础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科技人员巡回果园进行技术指导,每年培训果农5万人(次),已有千名农民达到技术员标准。果农自发组织成立技术协会,互相交流疏花疏果,果实套袋,覆反光膜等十多项新技术。优越的自然条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技术,使静宁红富士苹果在甘肃省第二届名优特林果产品鉴定会上喜获金奖。
  通过建果窖贮藏果品,延长存放时间和销售周期,利用时间、季节、地域差异,使果品在销售过程中增值,是静宁果农的一大发明。1994年,静宁县有了贮藏10万公斤的第一座果窖。几年工夫,静宁山川奇迹般地崛起座座果窖,现有大型果窖83处,小果窖1100处,贮藏量2700万公斤,占年产量的70%。仅贮藏一项就可增值1000万元。县果品经销总公司,在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果品信息窗口。
  目前静宁全县有果园面积18万亩,1998年产水果3800万公斤,收入7600万元,5个万亩乡果农户均收入8000元,最高的达4万元。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三台看路
  赵梓强龙晓勤
  四川北部有个三台县,以盛产驰名全国的“大红袍”红桔而引人瞩目。但过去这里的公路路况极差,一遇雨天,便不能行车,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红桔运不出去而烂掉的事件。有外地商人来谈投资,虽然对三台的秀丽风景拍案叫绝,但对那崎岖不平的烂路却眉头紧皱,望而却步。三台发展的步履变得越来越沉重,以至于到了“有女不嫁三台郎”的地步。
  严峻的现实令三台人坐不住了。要改变命运,必须摒弃“等、靠、要”思想。“靠自己的骨头长肉!”一时间成为三台最响亮的口号。他们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靠社会力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同时,依靠劳力资源,解决资金不足难题。县交通局长赵国斌介绍说:“我们搞这么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的是人口大县富足的劳力。”三台的有心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从1996年开始交通大会战以来,70万个农村劳力用足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相当于每年投资2.1亿元。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过去一到冬季,农民闲得没事,走亲访友烤“转转火”。而一修路,农村没有了闲人。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修路,有的主动拆掉了新盖的住房,有的自发捐出了多年积攒下来的存款,有的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有的甚至带着伤病投身于工地……“为了三台挖掉穷根”,“为了三台不输掉未来”,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常会从普通的三台人嘴里脱口而出。县委书记董维全说起这些抑制不住激动之情。
  路在延伸。继贯通绵(阳)三(台)路、盐(亭)三(台)路之后,1998年7月,通往省会成都的三(台)三(江)路也已建成。此外,一条条“黑色巨龙”也由县城伸向53个乡镇。据介绍,3年来三台县共投入资金1.1亿元,群众投劳660万个,累计修筑柏油路430公里。
  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彻底改变了导致三台贫困的环境。金秋时节,笔者出成都,过绵阳,迎面而来的是崭新宽阔的柏油路,一路轻松抵达县城。沿途不时与满载红桔的外地贩运车辆擦身而过。据当地人介绍,这两年,全县再也没有发生烂桔事件了。更可喜的是,自从有了便捷的交通,三台成为八面来风的投资热土。目前,到三台落户的外资企业已达24家。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形象建筑”当量力
  秀林
  近日到内地某县采访,当地同志不无自豪地带着记者领略了当地的“形象建筑”——一座豪华气派的现代化宾馆。宾馆高十几层,外有宽阔的广场、争奇斗妍的花坛、造型别致的音乐喷泉,内有银色花岗石装饰的大厅、幽雅高贵的音乐茶座,其他应有服务设施也都不俗。据介绍,该宾馆是按四星级的标准来建设的。
  记者在为宾馆的富丽堂皇赞叹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疑虑:此地深处内陆,交通并不算十分通畅,市区人口不足20万,也非什么旅游胜地,有多少客人前来入住呢?“生意不太景气,常年客房入住率不足10%。”当地同志证实了记者的疑虑。
  一个小县城何以要建如此高档的大宾馆?据知情人士介绍,当地领导计划在县城搞一条形象路,路两边要有一批拿得出手的“形象建筑”。而这又不是一笔小数目的资金可以解决的,依靠本就捉襟见肘的县财政不太可能,于是由政府“引导”、当地一家效益最好的企业出资建设。而今,这座耗资1亿多元的宾馆,不仅未给企业带来一分钱的利润,相反,每年还要为宾馆的生存“输血”。
  事实上,此类现象绝非该县所独有。记者曾见到某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安排在未来两年时间内完成10座20—36层高的“形象建筑”,并明确分别由当地银行、电信、工商、税务、电力等企业和事业单位完成。记者也曾见过一些地方豪华气派的银行大楼,因业务有限,没有那么多业务员来使用,租又租不出,真是门可罗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注重发展规划,注重地方的形象工程建设,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如果脱离实际需要,盲目地、甚至硬撑着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其结果只能是装饰了“面子”,损害了企业,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也将败坏决策者的形象。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江阴人好读书
  本报记者龚永泉顾兆农
  江苏省江阴市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故里。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富裕起来的江阴人,“口袋鼓了还要脑袋富”,家庭读书工程使今日的江阴普通人家飘出书香。
  从1995年起,江阴市开展了“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即到2000年末,全市70%的家庭至少拥有一只书橱、两份报刊、300本藏书。市委宣传部长姜宪介绍,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富起来的群众住楼房,看彩电,用冰箱,有的还有酒柜、麻将房,却鲜见书橱和书房,市里因势利导,提出了这项跨世纪的育人工程。
  书中自有致富经。在读书工程中,江阴市通过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组织群众读好书、用好书,涌现出一大批爱读书、读好书的“田秀才”、“土专家”。农民黄掌宝读书成才,发明水稻免耕直播技术,获省科技三等奖;初中毕业生王元良通过自学,研制成功多功能薄膜彩印机畅销市场,被誉为“乡村爱迪生”。西石桥水产养殖场职工博览书刊、广觅科学养鱼技术,使淡水鱼亩产量从原来的200多公斤跃为上千公斤。尝到读书甜头后的江阴人,家家自觉置办书橱,购买书报。
  经过4年的努力,江阴60%的中学生家庭建成了“红领巾小书房”,80%的团员家庭成为达标户,全市达标户由当初的2.5%上升到50%。外地来客称赞不已:“昔日到江南,村村建新房;今朝到江南,户户飘书香。”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精诚团结谋发展
  中共河北霸州市委书记李士祥
  李士祥,1950年生,大学文化。历任中共河北三河市委副书记、廊坊市工商局副局长、廊坊市技术监督局局长,1995年任霸州市市长,1998年初任中共霸州市委书记。
  在战争年代,团结是胜利的保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团结更是发展的保证。
  1998年是霸州市确定的城市综合治理年。城市综合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头绪繁多,矛盾复杂,长期以来是城市工作中一项十分棘手的任务。但经过充分酝酿、达成共识后,市委、市政府号令一出,没有一个部门扯皮推诿,大家变过去的“搂着部门干”为“围着中心转”,上下协调,左右联动,使综合治理达到了预期效果。京九铁路、津保高速公路在霸州要通过十几个乡镇、几十个村街,涉及上千个农户。但在修建过程中,广大群众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算全市经济发展大账,没有发生过一起阻碍施工的事件,更没有因此而上访告状。
  为形成这样一个同心同德干事业、凝神聚力图发展的局面,新一届霸州市委、市政府上任伊始,就审时度势,确定了三至五年重返河北省十强、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奋斗目标和构筑商贸枢纽城的发展战略。让共同的理想目标凝聚人心,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带头讲团结,对形成全市的团结局面至关重要。我们还制定出台了《中共霸州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中共霸州市委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市级领导班子自身作风建设的暂行规定》等文件,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议事有程序有规则、决策讲科学讲民主,也从制度上避免了“一言堂”和“议而不决”现象的发生。
  正是有了全市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霸州市的各项工作才有了长足进展。霸州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近20%的水平,市委连续多年被评为廊坊市实绩突出领导班子。(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说说我们“吃石头”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县长王光华
  王光华,1957年9月生于彝族农民家庭。1977年师范毕业在县级中学任教。1982年后,任过区(乡)党委书记。1990年当选为副县长,1993年至今任石林县委副书记、县长。
  我们县在172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竟有1300平方公里长满了黑色的石头。生活在石林丛中的“阿诗玛”的后代,曾经因石头而自卑,现在为有石头而自豪。县委、县政府提出:“玩活石头,造福于民”。
  石林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云南旅游业的龙头。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使石林景区形成“大地碧草押石头,四季鲜花伴游客”的美景,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到石林观光游览。1998年到石林旅游的中外游客达141万人次,石林门票收入达4300多万元,旅游总收入达1.8亿元,全县人均旅游收入突破800元。
  同时,我们积极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设备,积极开发石工艺品。现在,石林米黄、石林白海棠、石林青石、石林浮雕、石林影雕等产品受到中外顾客的青睐,已飘洋过海,走向世界。
  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石林景区资源。眼下正从石经济、石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开发,准备开发奇石雅石交易市场,移世界石奇观,建石林博物馆,以石会友,共谋发展。今年,我们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石林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1亿元,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石头建材业产值突破2亿元。(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