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压住“里圈”
  曲胜
  日前在某省召开的“人民的好公仆”命名表彰大会上,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当领导干部,光管住自己不行,还要压住“里圈”,不能让子女、亲戚沾自己的光。”这位土生土长的领导干部,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的确令人深思。
  所谓压住“里圈”,是指领导干部不仅要以身作则,克己奉公,还要做到不使自己的家人、亲属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是因为领导干部是经过选拔的,一般来说,具备相应的政治觉悟和其它素质,家人和亲属的情况就有所不同。领导干部就有向家人和亲属做工作的问题,家人和亲属也有支持领导干部工作的问题。两者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提醒,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共同追求,至少要做到不借领导干部的职务之便损公肥私。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任凭家属和亲人借领导职务之便搞特殊,既害家人,又害自己,对党的干部队伍形象和事业更是一个损害。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严格要求家人和亲属,为着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而呕心沥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九六○年冬,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候,毛泽东同志的女儿李讷住校,伙食不够吃,身体不好。警卫员知道后,悄悄给孩子送去一包饼干,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对警卫员进行了严肃批评。当警卫员解释“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时,毛泽东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能送,谁让她是我的女儿。”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革命领袖对子女的要求是多么严格。新中国成立时,谢觉哉老人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内政部长,他的二儿子来到北京,要求父亲给他安排工作,谢老对孩子说:“全国刚解放,上头下头都要人。你有文化,还是回家乡去工作好。”听父亲这么说,二儿子回去了,在本县从事教育工作。可不久,在家务农的大儿子来了,也提出参加工作的要求,谢老的答复是,“作田人还是要的”,又把大儿子送了回去。
  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伟大的灵魂,那就是,共产党人担任各种领导职务,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不是为了封妻荫子,而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压不住“里圈”,为家属亲戚谋求特权,或听任他们谋求特权的事屡见不鲜。有的领导干部不管岗位是否需要,能力是否胜任,随意往重要部门或“实惠”单位安插子女或亲属;更有甚者,不仅自己徇私枉法,还唆使子女或亲属一同犯罪。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完全丧失了作为领导干部的资格,是对共产党人的亵渎和玷污。
  我们的干部队伍,从总体说是健康的,是克己奉公、尽责尽职的。时下,举国上下正在发扬抗洪精神,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努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牢记党的宗旨,率先垂范,艰苦奋斗,永远做人民的公仆。


第4版(要闻)
专栏:

  总书记来到小岗村
  新华社记者 何平 本报记者 何加正
  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来说,1998年9月22日这一天是一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正如小岗村人在20年前的那个冬夜,18户农民约定搞包干到户被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一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夕,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小岗村,来到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
  这是一个明媚的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金色的阳光把沉甸甸的稻谷涂上一层金黄,也把丰收的喜悦写在了小岗村人的脸上。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热烈的掌声中,人们看到了走下车的江泽民总书记,看到了随行的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
  小岗村沸腾了!
  今日的小岗村,向人们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往村里的公路两旁挺立着翠绿的树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横贯村子中央,一排排农家的砖瓦房错落有致,颇具现代风格的小学校舍拔地而起,接收电视信号的抛物面天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看着这一切,总书记欣慰地笑了。
  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映入眼帘的一幅幅图片,真实记录了小岗村首创“大包干”艰辛探索的历程,浓缩了小岗村20年改革的巨变。
  指着墙上的图表,当年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向总书记谈起1978年底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迫于贫穷和饥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煤油灯的火光下,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约定干一件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包干到户。就这一个“包”字,使小岗村人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也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倡导下,这种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迅速推向全国,“大包干”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肯定和支持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在凤阳、在安徽得到推广。
  “这就是你们那份字据吗?”总书记指着墙上那张按有18个指印的字据影印件,一字一句地大声念了起来:“……如此后能干,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要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
  总书记一边念着,一边仔细观看这张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字据。那一句句朴实而坚定的语言,一个个鲜红的指印,显示了小岗村人敢于向旧观念和旧体制挑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中国亿万农民走上改革之路的历史见证。
  严俊昌告诉总书记,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当年就打了6.5万多公斤粮,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和,第一次向国家交了2万多公斤公粮。他还念起当年农民编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总书记听了笑着说:“农民的语言简洁生动,一下就把家庭承包经营的好处说明白了。”
  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在院子里,总书记同当年在包干到户字据上签字的十几位农民围坐在一起,回顾小岗村不平凡的过去,展望中国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历了改革风雨历程的小岗村村民,见到总书记,心情非常激动。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总书记倾诉衷肠。
  有的说:小岗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农民打心眼儿里感谢小平同志,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有的说:虽然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其它地方比还有很大差距,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迎头赶上。
  有的说:农民最希望的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的政策不要变。只要政策稳,农民就有了“定心丸”。
  …………
  望着眼前一张张质朴憨厚的面孔,听着一番番实实在在的话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过去虽然没有来过小岗,但我一直很关注小岗,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
  总书记态度鲜明、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在场农民备受鼓舞和振奋,他们使劲儿地鼓掌,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江泽民接着说,“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
  总书记的明确表态,再次引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笑声。
  谈到2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危险搞包干到户的创举,江泽民说:“在当年‘一大二公’的环境下,你们敢于包干到户,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们靠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靠的是改革的勇气,靠的是团结的力量,靠的是穷则思变的精神,说明路是人闯出来的。”
  严俊昌颇有同感地说:“当时真是把大家饿极了,不包干到户只有死路一条。”
  讲历史的教训,谈改革的成就,话未来的发展,总书记同小岗村农民有聊不完的、说不够的话题。他勉励小岗村人,继续发扬敢试、敢闯的改革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江泽民告诉大家:中央特别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现在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做好当前的农村工作。同时要加强研究制定下个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农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做好这些工作,意义很大。这次到安徽来,就是要做一些调查研究,也是来向你们学习。”
  这时,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回良玉提议:请总书记同当年参与发起“大包干”的农民们合影。江泽民欣然答应,并诙谐地说:“好啊,不胜荣幸。”随着照相机快门的揿动,一幅意义非同寻常的画面在这里定格,更深深地印在了小岗村人的心底。
  小岗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这样一条鲜明的历史轨迹:从20年前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对小岗村的坚决支持,到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对小岗村寄予的殷切厚望,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第4版(要闻)
专栏:

  “重建家园奔小康”
  ——李鹏委员长内蒙古灾区看重建
  新华社记者 张宿堂 钱咏虹 本报记者 傅旭
  秋天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宁静而安详,大自然以一层淡淡的黄色轻掩着这辽阔的北国。
  8月初的那场洪水,给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带来了灾难。一个多月过去了,灾区重建家园的工作进展得如何?牵挂着所有人的心。
  9月24日,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上午10时15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乘坐飞机抵达乌兰浩特机场。一下飞机,他便马上乘车前往科右前旗的归流河镇——他要看看灾区重建的情况。
  沿着归流河边的土路疾驰,汽车卷起一路尘土。路旁不时可见洪水肆虐过的痕迹。
  一个多小时后,一片正在建设中的新村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归流河镇的特布新艾里新村。
  8月初,由于归流河的泛滥,近百户、460多口人的特布新艾里遭到洪水袭击,全村的住房或是倒塌或是成为危房,3100亩耕地中有2300亩受灾。当洪水过去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想到了一起:把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于是,一块高地被选为特布新艾里的新村址,近百户村民的房屋被统一规划。眼下,这个蒙古族同胞聚居村的男女老少,正在亲朋好友的帮衬下,抓紧天气还未冷的时机,砌砖垒墙,争取早日住进新房。
  “李鹏委员长看我们来啦!”几百名蒙古族同胞怎么也没有想到李鹏委员长会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同享建设新家的欢乐。李鹏边走边看,边与乡亲们亲切地打着招呼。经过20多天的建设,家家户户的房子差不多都砌起了山墙,用不了多少时日,便可以架梁铺瓦了。
  看着一家一户的新房正顺利建设,李鹏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在新村的规划图前,李鹏饶有兴致地听着旗镇村干部和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的介绍:全村近百户人家统一按照每户80平方米的标准建造砖瓦房,镇里为此专门组织了施工队,出动了车辆,帮助运砂石砖木等建筑材料。
  李鹏一边听,一边详细询问着新建房屋的面积、结构、资金来源、村里公用设施的规划,连每家每户房屋的朝向、猪圈建在哪里、院里是否有小菜园都一一问到。
  沿着整齐划一的房间空地,李鹏挨家挨户看着、问着。在一处新居前,村民云玉才向委员长伸出了手。李鹏随即与这位率直、开朗的蒙古族同胞攀谈起来。
  “全家几口人?在洪水中损失大不大?”
  “我家3口人,洪水来得太快,东西只抢出了一半,有两袋粮食,还有17寸的彩电。”
  “电视机当然要抢啦。”听到这里,李鹏笑了。他又问:“得到救济了吗?”“有。我家得了十几套衣服,现在吃穿不愁,被子马上也要给了。”
  “现在的房子与过去的房子比,怎么样?”
  “那没法比呀。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现在的房多好哇。”快人快语的云玉才还没等李鹏的话音落下,便接上了茬。
  李鹏被他直爽的言语逗乐了。他接着问:“盖房子总共要花多少钱?怎么筹呢?”
  云玉才答道:“我家和大家都一样,都是80平方米,要1万多块,政府贴一点,自己现在也有一点,当然还要求朋靠友啦。”
  “80平方米,3口人住,很宽敞嘛。儿子多大啦?”
  “22岁。是老儿子,大儿子分开过了。”
  “22岁还没有结婚?”
  “这不是响应晚婚的号召吗?”
  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听着委员长与云玉才的对话,不时爆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云玉才不时感慨地说:“这一切都是靠党,靠各级政府啊。”
  李鹏说:“你说得很对。人民依靠党和政府,在人民军队的帮助下战胜了自然灾害。现在,人民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这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说,重建家园要结合新农村的建设,要把新村建设好。
  接着,李鹏又问:“你们定的是10月25日搬进新房吧?有把握吗?”
  “没问题。你看,这不墙都砌这么高了吗。”
  “那就先祝贺你们喜迁新居。”李鹏对周围的乡亲们大声说。乡亲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镇负责人对李鹏说:“现在大家的信心很足。都说要蒙汉人民一条心,重建家园奔小康。”
  “这个话说得好。祝愿你们早日重建家园奔小康。”李鹏说。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李鹏委员长挥手与大家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把委员长送出村口。


第4版(要闻)
专栏:

  “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9月27日讯 今天,10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共同研讨“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新课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社会科学要与自然科学携手合作,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路甬祥作了题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技术的未来”的主题报告。社科院副院长刘吉、《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朱清时等作了大会发言。研讨会的议题有: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等。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研讨会将于明天结束。
  (陈广琳 孟兰云)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会军队代表抵京
  张万年迟浩田等到驻地看望英模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罗玉文)出席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260名英模人物和先进代表,今天全部到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中央军委委员于永波、王克、王瑞林等,到驻地亲切看望代表,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人民再立新功。
  当军队代表抵京来到下榻的宾馆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一束束鲜花献给抗洪勇士们,军乐队奏出欢快的乐曲,表达对抗洪抢险部队官兵的崇高敬意。
  下午4时30分,军委领导来到驻地与代表们亲切握手。张万年、迟浩田首先代表江主席和中央军委向代表们表示亲切问候,并指出,这次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首先归功于党中央、江主席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特别是江主席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亲自动员,亲自指挥,这是我们夺取抗洪抢险斗争全面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部队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做了人民军队应该做的事情。大家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遵守纪律,虚心向全国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大力弘扬江主席提出的伟大的抗洪精神,为加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加看望代表的还有四总部和军委办公厅领导曹刚川、隗福临、周子玉、袁守芳、董良驹等。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流砥柱——’98全军抗洪抢险摄影展开幕
  《中流砥柱》大型画册在京首发
  本报北京9月27日讯 新华社记者罗玉文、本报记者贾昭全报道:“中流砥柱——’98全军抗洪抢险摄影作品展览”今天在军事博物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出席开幕式。
  中央军委委员王克、王瑞林也出席了开幕式。
  在这次抗洪斗争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300多名新闻工作者拍下了大量反映抗洪大军勇战洪魔的珍贵镜头,这次展出的200多幅作品就是从数千幅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展览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严防死守、决战决胜”,“军民携手、共筑长城”三个部分,生动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场斗争的坚强领导和江主席挥师战三江的统帅风范;集中展现了三军将士、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奋不顾身、决战决胜的雄壮场面;真实记录了军民一心、团结奋战的动人情景。
  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主持开幕式并讲话。他说,举办这个展览,必将激励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周围,大力弘扬和实践抗洪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张万年、迟浩田等在参观展览中,来到抗洪英雄高建成等22名在三江抗洪抢险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遗像前表示悼念。
  解放军四总部、驻京各大单位、武警部队和军委办公厅的领导同志曹刚川、隗福临、周子玉、袁守芳、周坤仁、董良驹等参加了开幕式。
  这次展览是经总政治部批准,由解放军报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画报社联合主办的。
  本报北京9月27日讯记者胡健报道:记录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抗洪抢险英雄事迹的大型画册《中流砥柱——’98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纪实》,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由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香港文汇报社、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联合编辑出版的这本画册,收录的近300幅照片是从在抗洪救灾第一线抢拍的上万张新闻照片中精选出来的。
  刘华清、王光英、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王兆国、赵南起、罗豪才、李德生、廖汉生、杨成武等出席首发式。


第4版(要闻)
专栏:

  厦门马塘村新景
  厦门市同安区新圩镇马塘村,是个仅有64户275口人的小山村。改革开放后,马塘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治穷脱贫奔小康,闯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该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家家装上程控电话,拥有机动车近60辆,户户住进了别墅式新居,并吸引了1000多名外地人到此求发展。这个省级“明星村”、“文明村”,被称为厦门第一村。图为该村农民住宅一角。 本报记者 张悦 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98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刘广军)今天是世界旅游日。来自亚、欧、美等五大洲和国内的50多个表演团体共2000多人,在北京环亚运村约2公里长的大街上,进行了载歌载舞的盛装行进表演,把历时5天的’98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推向高潮。
  盛装行进表演也是’98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结束前的最后一项活动。整个表演活动中,卡通彩车,杂技舞狮,人群如潮,狂欢热闹。阿拉伯王子、公主和卡通人物造型的彩车,从欢呼的中外宾客面前走过;缅甸、日本、印度、意大利、丹麦的民间艺术家,边走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夏威夷草裙舞和中国民间舞蹈《阿细跳月》,使狂欢达到了高潮;北京大观园表演的“红楼十二钗”、“元妃省亲”和山东的鼓子秧歌,尽显中国大江南北各种民间艺术的风采。
  贾庆林、钱其琛、何鲁丽、孙孚凌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今天的盛装行进表演大会。
  ’98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是北京市第一次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旅游活动,为世界各地的民俗表演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民俗风情大舞台。


第4版(要闻)
专栏:

  飞利浦富士通两公司向我灾区捐款
  本报讯 日前,荷兰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通过民政部赈灾办公室向我国长江和东北洪涝灾区捐赠24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和部分照明设备。(刘刚)
  本报讯 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冈田章一近日代表总社向中国洪涝灾区捐赠人民币300万元。中国救灾协会会长贺同兴代表民政部接收了这笔捐款,并对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的援助表示感谢。(小龚)


第4版(要闻)
专栏:

  “技术扶助灾区青年创业”活动启动
  本报北京9月27日讯 中国青年报和福建金得利集团日前联合向全国企业界发出倡议,携手开展“技术扶助灾区青年创业”活动。福建金得利集团出资200万元,为1000名灾区青年免费培训技术。该集团23日与湖北监利团县委、湖南岳阳团市委签订了“技术扶助灾区青年创业”委托书。(李凤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