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人物

  回首白云低
  ——刘迅先生的油画艺术
  殷双喜
  在美术界的前辈中,刘迅先生是我熟悉并且敬重的一位。他像一个青年一样,每日奔波操劳,似乎有永远用不完的精力。刘迅先生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先后担任北京画院、北京市美协、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领导工作,九十年代参与了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饭店和国际艺苑美术馆的建设与领导工作,他却又是老一辈艺术家中创作最为勤奋的一位。1988年以来,他在中国美术馆、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了三次油画个展、一次中国画个展,并应邀到美国举办展览。
  夜深人静,都市的喧嚣远去,此时是刘迅先生的创作时间。他面对画布,凝神结想,然后提笔挥毫,纵横捭阖,淋漓尽致。刘迅先生将油画创作视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在创作中反思历史与自我,品味世态炎凉和人生百味。我们只有了解刘迅先生坎坷艰难的生活,才能更好地进入他的艺术天地。刘迅先生1940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一生经过许多磨难,包括“文革”中被关押在监狱,但这些都不能泯灭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刘迅先生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那就是坚定崇高的人格追求和明朗超脱的浪漫主义理想。历经磨炼,刘迅先生的作品并没有刻意描绘生活的沉重和伤感,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寥廓江天,残阳如血的苍茫大地,惊涛拍岸的大海,莽莽无垠的沙漠。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之中,对生活有着独特透彻的理解,又以宁静广袤的画面传达一个革命者的乐观情怀,以磅礴的气势展现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使我们进入到诸葛亮所说的“志当存高远”的淡泊而博大的境界。
  刘迅先生五十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苏联专家油画训练班深造,在八十年代后期转向半抽象的风景画创作,这一时期他的油画虽然舍去了许多形象的细节,但在色彩上还有一些苏联油画的影响,即那种高雅的银灰调子和多层次的厚涂。九十年代以来,刘迅先生的油画吸收了二十世纪现代绘画的营养,特别是对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绘画的借鉴,在构图上不拘视点,大开大合;在造型上尽精微,致广大;在色彩上提高了色彩的明度与纯度;在用笔上加强了运笔的速度与笔触肌理的组织。我们还不能说刘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是纯粹抽象绘画,但他的作品确实可以称为抽象表现主义的抒情绘画,他的作品的题目和景象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他所表现的境界却是高度凝炼的情感升华。在一些人看来,刘迅先生的作品也许色彩不够沉着,运笔过快,有些画面缺乏细部刻画,然而这正是刘迅先生作品所具有的视觉现代性的所在。可以这样说,刘迅先生的作品仍然保持了中国艺术“诗言志”的传统和中国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朦胧之美,但也开始渗透了现代艺术的明快色彩与充满激情的抒情用笔,这使得刘迅先生的油画在中国当代老艺术家中具有不可多得的朝气与现代感。(附图片)
  ?荷花(油画) 刘迅
  ?山(油画) 刘迅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兼收并施 豁然心胸
  ——记工笔画家黄均
  李舫
  黄均,字懋忱,1914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绘画。1928年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绘画。会中名家济济一堂,使得黄均转益多师,打下了人物画创作的坚实基础。
  1930年,黄均师从溥心畬学习山水画以及书法,并苦读古典文学。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黄均同徐悲鸿等前辈相交甚深。徐悲鸿极力提倡中国画创新,黄均同其相处八年,受益匪浅。
  黄均将工笔画作为毕生的事业。他的画多以人物仕女为主,如《文姬辨琴》、《英娘试舞》、《心花怒放》、《箜篌图》等。对此,他曾作《自嘲诗》云:“抹粉描眉七十年,美人超过画三千。倩兮巧笑呼不出,枉隔秋水唤翩翩。”诙谐,真挚,亦可谓他一生的写照。
  人物仕女画之外,黄均又及山水、花鸟和界画。在山水画方面,他长于大青绿金碧山水。近十几年来,他又多画兰竹。他的兰竹既取自生活,深察兰竹的生长规律,又参以元明墨竹和兰草用笔用墨精髓,故能有“枝稍倏尔长毫端之势”。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既会工笔,又会写意,古人曾说:‘金针度绣,巨刃摩天’,只有掌握了工笔和写意的全能,才能开拓出国画更广阔的领域。”
  黄均多年从事绘画艺术教育事业。1938年,他进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前不久,“黄均暨部分学生冠镇、蔡云、王润、金大钧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可谓对他教学成绩的一个肯定。
  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黄均已是桃李满天下。功名利禄已是身外之物,唯有艺术,是他的钟爱与追求。
  (左上图为黄均作品《桃源图》)(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自画自说

  金杯里的故事
  王占武
  在1998中国艺术博览会上,我的油画《长夜如歌》系列作品荣获一等奖。当我在颁奖酒会上高高举起奖杯时,评论家杨悦浦先生指着我的奖杯玩笑着说:“用它喝酒。”
  我的奖杯已经不能装酒啦,因为里面装满了故事。近两年来,我先后三次深入大小兴安岭,走遍了那里的村村寨寨。最难忘的是第一次上山,当地的朋友不同意我上山,因为前不久发生了一件绑架案。我没有听从劝阻,背了一大口袋酒和肉,住进了猎民的撮罗子(类似帐篷),睡觉时脑袋前面就是猎枪和砍刀。我的诚意打动了猎民,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山上有个小孩是孤儿,他天天陪着我。我们骑着驯鹿走过许多地方,穿山林过小溪。白桦树金色的叶子婆娑摇曳,清澈透明的湖水一望到底。然而最迷人的却是那漫山遍野的草丛。瑟瑟秋风中,一人多高的野草婀娜多姿。我采集了一大捆干枯的形态奇异的野草背下山来。小孤儿的歌唱得非常好,和他分别的时候,他,送我一程又一程,歌,唱了一曲又一曲。
  回到哈尔滨后,耳边总是响起那个孩子优美的歌声,遥远的山林总是浮现在眼前。那里的驯鹿,远处悠闲走过的黑熊,夜色中一双双蓝色的狼的眼睛,翩翩天鹅与人共舞,真是天人合一,长夜如歌!于是,以此为题的油画系列作品不间断地画了两年多。既遥远又亲近,既陌生又熟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创作过程。
  参加本届博览会,本来是想挣一大笔钱的。可是阴差阳错,大钱没挣到,得了个一等奖。获奖对我来说,其实更重要,表明我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投机取巧;真诚地面对社会,真诚地面对人生,描绘自己的真情实感。(下图为王占武得奖作品《长夜如歌》)
  尹承志先生是一位甘于寂寞的艺苑耕耘者,他无意跻身艺坛与时人争强斗胜,也从未以书画家自居,探索书画艺术只是他情趣所至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中国书画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笔墨技巧的表现,而且也是作者深厚的修养、纯真的挚情在水墨、色彩和画幅间的表达。读尹承志先生的书画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他的作品最大特征是“书卷气”。尤其他笔下的草篆,遒劲清逸。他画中的兰花、紫藤,表现的手法虽是浓墨重彩,但层层见笔,时见空灵。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尹承志先生的书画作品无处不渗透着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气和静气。
  (石川)
  (左图为尹承志中国画作品《清霜》)(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雕塑无声 其语惊人
  ——张燕根木雕艺术展观后
  邹文
  十六年的军旅生活,把青年雕塑家张燕根塑造成了热血男儿,面对自己将要塑造的木雕,他满是开赴抗洪前线的劲头,要把一腔热血输送到作品上。
  张燕根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曾当过筑路工人,修过防洪大堤等水利工程,在人烟稀少的山沟沟里的20年间,他养成了大刀阔斧作业的生活习惯,习惯于轰轰烈烈的不平凡。毕业后,他供职于广西艺术学院,安宁和平静没把他软化,轰轰烈烈的生活惯性,蕴藏在他心里,成为持久的创作冲动。他凭着冲动不断地雕、不断地刻。无论走到哪儿,都在记录他随时迸发的灵感,他试验过几十种雕刻手法,还能对各种木材如数家珍,深谙它们的脾性,越坚硬的木头越能诱发他的征服欲。如不能雕塑,他的手就发痒,心就发慌。赶上停电时,欲罢不能的他还会点上蜡烛继续操刀。他越搞越大,越搞越规模化,竟在南宁开辟一处八百平方米的工作室,专门用于释放他的创作冲动。他说,每次去那里,他都有开赴前线的感觉。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看了张燕根的作品,为他题了:“语不惊人死不休。”
  天道酬勤,张燕根充沛的干劲使他大面积丰收。这几年,他先后在上海、南宁、新加坡举办木雕作品展,而且不断更新作品,亲手雕刻的木雕竟达到三百件之多。这种高产在费时费力的雕塑行业中是少有的。
  量变引起质变,张燕根于是创作出一批日趋成熟和风格化的作品。最近,他用一个十余吨的“货柜”从南宁运来整整一车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品展。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造型奇特、粗犷,夸张至怪诞,一股野性美的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透露着军人和男人的阳刚之美,张燕根显然试图以忘我的创作投入,温习轰轰烈烈,以狂野和别致建树自我风格。(下图为张燕根木雕作品《悠游》)(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求索于莽原大岭之间
  ——许仁龙的追求与成就
  杜哲森
  看惯了江南景致的人,来到北方的黄土高原,或许感到没什么意思,就是这看似不甚入画的自然景观,却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位来自南方的画家,将自己的全部才情献给了这黄土高坡。他,就是许仁龙。
  许仁龙是湖南湘潭人,197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京执教。二十多年来,他一次次深入西北地区,顶酷暑,冒严寒,攀危涉险,探迹寻源。他从那摇曳于风沙中的荆草中理解到了生命的意义,从那暴露于河床上的鹅卵石中品味出了世道的沧桑,从那肃穆沉默的大岭高塬中聆听到了希声之大音,更从那滚滚黄河与巍巍长城中感受到了任何力量也摧毁不了的国魄民魂。
  基于个人的切身感受和审美追求,许仁龙的创作中有不少作品属于宏构巨制,这些作品多画莽原大岭和长河落日,构图宏阔,立意精辟,造型规整,笔墨精谨,着力表现景观的大体量、大气势,给人以恢宏沉迈、巍然肃穆的审美感受。
  这些大画多取横长构图,如此才能将横亘于天地之间的大千气象收入画幅,在形象塑造上以实为主,减弱虚缈的成分,为了刻画出景象的体量感,以紧密的短笔触进行皴点,复以浓淡墨反复积染。笔墨相合,成功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层次和肌理。在空间处理上则舍弃了传统山水画所常用的以云烟雾霭显映虚实的手法,而是通过形体的穿插掩映和笔墨的浓淡层次,以及结构的透视关系,再辅之以光色的铺染,将空间推向深远。整个创作过程是以笔墨塑其形,合其形而为象,再将形象团聚成势,扩充为境,收到势质兼得、情境并茂的艺术效果,使画面上的形象犹如铜浇铁铸一般矗立于天地之间。这类作品无论在笔墨技法还是意境构成和审美风范上都可以说是别开生面,自辟一格。
  (下图为许仁龙中国画作品《大壑余晖图》)(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四川省委、省政府向总政赠画
  反映我国军民抗洪救灾斗争壮举的中国画《决战时刻》是四川画家梅凯、武海成、晓东近期创作赶制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江泽民主席向全体军民发布动员令的情景,以宣传画的叠印手法刻画了广大军民与洪魔斗争的感人场面,热情地讴歌了’98中国军民抗洪救灾英雄壮举,从中也反映出画家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最近,四川省委、省政府将此画赠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周年
  全国书画作品展”开始筹备
  1999年9月27日是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周年纪念日,为隆重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中国远望(集团)总公司等单位将联合主办以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周年为主题的全国书画作品展览。展览组委会日前宣告成立,并开始筹备工作。
  本次展览作品将在全国书画界中广泛征集,重点是以表现孔子生平、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以及孟子、荀子等历代儒学大师为题材的创作作品。作品形式分中国画、书法两部分。征集工作将在1999年3月20日前结束,自1999年6月起在国内外巡回展出。
  西泠书画院作品在京展出
  西泠书画院作品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西泠书画院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此次展览展出了郭仲选、吴山明、陆秀竞、张谷旻、吴激扬、陈磊及院特聘画师创作的共八十余幅中国画作品,既有描绘时代生活的巨制,也有精致典雅的小品。这些作品注重传统,注重笔墨,关注生活,关注时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画家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追求。
  1998中国少儿书画大展在京举行
  1998中国首届少年儿童绘画书法艺术大展近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并对获奖作者颁奖。
  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这次大展,评选出特等金奖、金奖、组织奖。作品反映了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世纪未来人才的优良素质。
  北京西城区美术教师作品展举行
  “五色烛光——西城区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由北京西城区教育局、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主办的这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全区各中小学六十多位美术教师创作的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等作品一百多幅。
  “河南濮阳麦秆画展”在京举行
  由新华书画院主办的“河南濮阳麦秆画展”近日在北京新华书画院展厅举行。
  麦秆画是早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八十年代,河南画家刘丽敏发现了这一绝技。她根据有关资料潜心钻研,多方求教,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纹理和质感,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对这一传统工艺推陈出新,终于使这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重放异彩。(何辉)
  米文杰画展举办
  青年画家米文杰画展近日在广东中山市举行。米文杰的泼墨作品,色墨瑰丽,意境隽永,风格独特。(陈玉胜)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出版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苏立文著、陈瑞林译)最近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M·苏立文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史学者,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加德林学院教授,出版有多种关于中国美术史著录。《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旨在揭示东西方存在着何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彼此有着何等深刻的误解,以及东西方艺术家为了化解这些误解、促进东西方艺术交融所作的巨大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