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报告文学

  让地奥告诉世界[报告文学]
  朱建华
  编者按: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成都地奥制药集团创办高科技产业所取得的成就,从一个侧面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论断。本报今天发表的这篇报告文学,也有助于读者对“知识经济”的认识。
  世界,正快速地走向未来。
  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有一位世纪伟人,向正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人类新纪元的中国人民发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动员令,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世纪抉择……
  迢迢风雨路。巴蜀大地有一位邓小平伟大理论的实践者,从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嬗变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科技实业家,他高举着闪亮的高科技之剑,一路斩关夺隘,仅用十年时间,便将他所创办的高科技产业的总资产翻了一千六百倍!这位改革开放的实践者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无穷魅力,他用一阕既豪迈又悲壮的恢宏壮丽的诗篇,在华夏大地构筑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一道绚丽的高科技产业风景线……
  产业报国
  李伯刚睡不着觉了。
  这是1997年的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难熬的夜晚。伫立在窗口,远眺美国旧金山这五彩缤纷灯火如织的不夜城,他心潮难平,思绪在历史和今天之间流连着……
  此次美洲之行,他怀着一种渴望,考察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既兴奋又失望。让他感到兴奋的是,他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药生产线和实验室,令他失望的则是在所有医疗机构没有见到一丝一毫中国药品的踪影。一个颇为沉重的问号悬垂在他的脑际:中国制造的药品何时才能走向世界呢?
  睡不着,就想心事。他想起丘吉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带有预见性的话:“未来帝国是头脑的帝国。”同样,未来的企业也将是头脑的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力是高科技的发展。如不奋起发展高科技产业,那就要处处被动挨打。
  联想到数年前的那次日本之行,在富士山脚下的东京都板桥区山之内制药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在大阪市的吉富制药株式会社,当他拿出自己的科技成果展示给日本同行时,对方却连连摇头,看也不看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你们的试验室无法达到GCP标准,还谈什么科研成果?”
  一个中国研究员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耻辱和痛楚。个人的自尊心几乎本能地和民族自尊心融合为一体。
  外国制药企业和科研人员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中国的科研人员为什么做不到?
  知耻而后勇!
  是啊,在这个风云变幻激荡的时代,希望在天空闪烁,危机在云层里轰响,挑战在湍急的航道布下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要知道,李伯刚已经在振兴民族制药事业发展知识经济的征途上艰难地行进了多少个春秋啊!
  心血管疾病被人们称为人类的天敌,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地球上因心血管疾病停止心脏跳动的人每年多达一千二百万!事实就是这样令人感到无奈让人不能不为之扼腕叹息。而经过人类医药界的大师们数年乃至几代人的奋斗,治疗方法依然只有两种:增加心肌的血氧供应;减少心肌耗氧量。
  能否重新寻到一条令人满意的途径?
  能够托举起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在这一令人类困惑的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求,中国生物医药界的专家们一刻也没停止他们的研究工作。这其中,就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的研究员李伯刚。
  从药用植物中提取“甾体皂甙”并非是李伯刚的发明。这种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极有效的成份,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引起美国人和苏联人的关注,但都因其分离纯化异常困难而使那些科学家们一筹莫展。国内外的科研人员试图在此药物的工业化提取方面有所突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一直未能寻到良策。
  李伯刚出生在四川沐川县一个被贫穷笼罩着的偏僻的山村里,家里祖辈都是文盲,恶劣的环境,从小就造就了他执拗坚强的性格。由于勤奋好学,直到念中学成绩年年优秀。1965年,他考入四川联合大学。第二年“文革”开始,博士梦骤然破灭。他痛苦地徜徉在校院的林荫小径上,望不到黑夜的尽头。1970年大学毕业后,竟又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防化兵部队,1975年,他才调入梦寐以求的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那年春天,成都平原上铺展着望不到边际的新绿,他背着行李走进大都市,走进西南闻名的科学城。面对未来,面对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他从来没有像这样充满自信,充满激情,充满准备大干一场的烈焰般的渴望。
  “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执拗的血液在他消瘦的身体内奔流着。
  生命的陀螺飞速旋转起来。
  1983年,李伯刚带领课题组六名科技人员,开始向被中科院列为“六五”、“七五”重大科研课题的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植物药——地奥心血康这个令人瞩目的高难度项目发起总攻。正式立项之后,他才感到这副担子的分量,他面临的是集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药学、工程化学等七八个专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鼓起勇气跋涉在书籍的密林里,徜徉在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参天大树下,白天,走在路上神情似乎变得痴呆;夜晚,常常在睡梦中与那些遨游在天国里的古代医学家们攀谈。
  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高悬在头顶。
  分布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内的四个实验室是多功能的。既是工作间,又是饭厅,又是寝室。从黄昏到三更,从三更到清晨,只有灯光陪伴着他,那淡淡的黄色映照着他那逐渐消瘦的脸膛,深陷的眼窝和眼里红红的血丝。
  大概每一项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伟大创造,都要经历一番艰难与阵痛,经费像一头凶猛的拦路虎横在面前,使研究一度难以为继。
  被逼无奈,李伯刚不得不在紧张的实验中硬着头皮抽出人来,为外地乡镇企业搞食品饮料开发,拿到服务费后,立即充作研究经费。
  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啊,在完成了小样研究之后,课题组全体人员移师广汉进行中间试验。这段催人奋进的时光,日后被他们戏称为“广汉大战五十天”。他们的寝室,就是铺着谷草的两间库房,一间男同志住,一间女同志住,工人三班倒,他们两班倒,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数据。有时,晚饭竟推至凌晨三四点钟才顾上吃。就这样,广汉大战五十天,取得了重要的试验数据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久,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他们首次将难于分离纯化的高纯度甾体皂甙以日产数百公斤至吨级量,直接进入工业化生产。一种以甾体皂甙特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终于诞生了!
  这是在亚细亚大陆的东方,一个悲歌慷慨、壮怀激烈的民族的艰难行进,这是一群华夏儿女,为着民族振兴的伟业,跨越无穷的困扰与艰辛,在展示自己对人类的爱和对生命的崇高责任啊!
  李伯刚几乎要流泪了。
  更让他激动的是,一批毕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老教授、老专家以惊异的目光和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检验着这一引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一份颇具权威性的报告中这样写道:经二十二项药理实验,利用多种动物模型,多种给药途径,进行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研究表明:“地奥心血康”既有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又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的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对于心肌缺血栏型有明显保护作用,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减轻心肌损伤程度。系统毒理学研究,经多种动物在较大剂量情况下,连续服药半年无毒副反应,亦无蓄积毒性,特殊毒理试验均为阴性结果,证实该药安全无毒……
  报告一经公布,便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李伯刚多年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当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1987年通过中国科学院级鉴定时,他兴奋得彻夜难眠。然而,这种兴奋的心情时隔不久便荡然无存。原因是,因受科研与生产相脱离的旧体制的束缚,这项成果只能躺在奖状上睡大觉。
  他永远不会忘记成都郊外那刻骨铭心的一幕。一个乡镇企业的厂长对他说:“成果转让费十万元,多一个子儿不给!”
  十万元!要知道,这是在华西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十四个协作单位一百多名科研人员协作下,经过多年艰苦熬人的跋涉,耗资五十万元的科研成果啊!
  他想面对苍天呼喊:知识的价值在哪里?科研成果的价值又在哪里?
  夜雾漫过成都平原,漫过苦苦寻觅答案的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不眠的心。
  “下海”的涵义当时已不陌生,然而,对于一个醉心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却是一项痛苦的抉择。用李伯刚的话说,他是被逼出来的,他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不能眼看着这项有益于人类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亲手把这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要在无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我要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正确!”李伯刚郑重地对所领导说。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立志科技兴国发自肺腑的呐喊!说干就干,借款六十万元,在成都科分院内图书馆一角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当时,创办科技产业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许多人上门规劝:“论文有了,成果也到手了,提职称,拿奖金,何必自讨苦吃,坐上没底的轿子?”
  李伯刚不为所动。他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巨大气魄与博大胸怀,他要用自己的探索去寻找中国同世界经济新的联接点。
  是大时代的需要,向这位研究员铺展开一片新的天地,生命之帆高高扬起,一叶小舟驶出港湾,直向海风劲吹、波澜壮阔的海面……
  基石与旗帜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向世人推出了“创造财富的新体系”和他的“新的知识经济”学说。
  李伯刚则认为,要发展知识经济,没有人才不行。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驾驶“地奥”这艘科技之舟驶向新世纪的港湾,必须拥有一流的水手。
  今年三十四岁的张国林说啥也没想到,作为德国波恩大学的一名博士,北京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竟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国内最高学府的优厚的工作条件,而去加盟一个企业,成为地奥制药集团的一个科研带头人。
  张国林在国内求学的经历与李伯刚惊人地相似。他出生在四川达县地区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五人艰难度日。1984年于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考上兰州大学研究生,却因手里没有路费而不能去甘肃面试。幸得川大教师的资助方能成行。1990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德国波恩大学读博士,在江风呢喃、花草繁茂的莱茵河畔生活了四年,却无时无刻不思念自己的祖国。
  在导师眼里,张国林是一位有志气的中国青年,认识了张国林仿佛就认识了亚洲东方那个奋发图强的民族,认识了一种超脱于物欲之上的坚执的精神力量。因而,他们都希望他毕业后留下来。可张国林既没有答应汉堡HELM公司,也没有答应波恩大学化学系,更没有去奥地利GRAT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对有着一头稀朗的黄发,前额宽阔隆起的导师说:“正像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那样,我要将我的才智献给我的祖国。”
  张国林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后。这时候,已有二亿元产值的成都地奥执拗地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在当年评出的全国十大科技实业家的队列里,李伯刚榜上有名。深知美国的辉瑞、强生、史克、比利时的杨森等世界著名制药公司发展史的张国林似乎从地奥身上看到了中国制药工业的未来。是时,恰逢李伯刚来北京办事,他便前往梅地亚宾馆,叩响了李伯刚下榻的房门……
  那次会晤,给这位年轻的博士后留下深刻的印象,谈起中国制药工业与世界制药工业的巨大落差,两个人都为此深深地忧虑,他们谈到世纪伟人邓小平的英明论断,谈到产业报国,谈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一流的实验设施,科研才能真正上水平……
  两颗火热的报国之心跳动着共同的节拍!
  张国林加盟地奥才发现,这是一支既年轻又充满生机的队伍,在思贤若渴、求才心切的总经理李伯刚感召之下,早有一大批年轻的硕士、博士捷足先登,成为地奥高科技军团中的生力军。
  张国林加盟地奥,才真正寻找到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从北京来到成都,李伯刚为他安排了宽敞的住房,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事业上更是得到李伯刚的鼎力相助,只要科研需要,一经他提出,再昂贵的试验设备也要购买,仅购买仪器就拨给他经费一千五百万元!科研立项的自由度也十分宽松,只要是有生命力的项目,看准了便可立项,不惜花大价钱投入开发。为此,他兴奋地写信给他的导师:在中国,在地奥,我遇到了一位最开明的老板……
  现在,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正带领一支拥有五名博士、半数以上为硕士的七十余人的科研小分队,在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纵横驰骋,在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合成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方面,向世界先进水平发起冲击……
  李伯刚追求的最佳境界是:在地奥,每一个人的心魂都能得到升华和翱翔,每一个人奋发的思维都能够展开一片璀璨的星空。
  留法博士高小平,曾在法国居里研究所和波尔多第二大学医院供职,先后开展了细胞因子、反义核酸、转基因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来到地奥之后,专攻肿瘤筛选,建立起一套国际先进水平的肿瘤筛选系统,为国内从事肿瘤药物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荀兴华博士曾获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前往英国国立食品研究所及遗传学系从事黑曲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在荷兰召开的欧洲第二届真菌遗传学会议上,报告了在英国的研究成果,备受国际同行赞许。回国谋职,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地奥,在生物工程领域又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旅居美国的陈德高研究员加盟地奥之前,供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医学中心研究所国际医学部肠胃研究实验室,李伯刚请他来地奥讲课,他却一来不复归,从此成为地奥的一名成员,在地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里,一鼓作气分离到十余种基因克隆……
  朱斯坦是一个刚果黑人青年,来中国南京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他从报纸上看到地奥,便上门求职,李伯刚不仅接纳了他,在药物制剂方面给他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而且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他为能够落户中国,落户地奥而深感自豪……
  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地奥的每一个科研人员,都为李伯刚提出的一句口号而深深地鼓舞着,那就是:你行我也行!
  年轻的新药部经理刘忠荣,既非博士,也非硕士,但因其科研管理才能而得到李伯刚的重用。几年来他率领新药部八个课题组,奋力拼搏,开发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奥利达”注射液、脂必妥胶囊、黄芪注射液、迪达霜、银黄含片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弹奏出一曲又一曲动人心弦的华彩乐章……
  振兴民族医药事业的旗帜在地奥高高飘扬。正是这面鲜艳夺目的旗帜,吸引八方俊杰,为了那个伟大而神圣的目标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正是这些科技精英的奋力拼搏,才使地奥走到世界高科技医药产品研究的前沿,才构筑起地奥产业发展的坚实的基石!
  知识革命
  李伯刚常常对人讲:“如果我们将‘知识经济’看做是一种状态,那么‘知识革命’则是实现这一状态的过程。”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知识革命对我们来说就像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样巨大,它将改变每一个组织和工作的性质。
  李伯刚经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伴随着全球性知识革命浪潮的拍打而来,如果我们有效地利用知识这一新的力量,就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加财富,获得“后发效应”。如果不能掌握这一财富源泉,就会进一步落后,使自己处于当代这一充满活力的世界经济的边缘。其实,知识革命早已渗透到企业和微观层面上,如何善于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提升企业的知识素质,就成为国际企业管理的热点……
  1997年,李伯刚率领他的净资产已由当年的六十万元一跃为八亿元的高科技军团,创下了年产值七点六亿元,利税二点六亿元,产值利润率百分之二十七的“地奥效益”,跨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五十强行列!在中国高科技产业序列里形成了南有“三九”,北有“方正”,西南有“地奥”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人们纷纷探寻:地奥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经提出,科学是通过从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革命而不断发展的。譬如,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范式的转换,是一场物理学的革命。那么,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呢?是否也面临着一场彻底的“范式转换”?
  地奥的成功应该归结于一个好的机制。
  面对来访者渴求的目光,李伯刚毫无保留地道出个中奥秘:“我想用科研的方式来研究一个企业,既强调它的严谨性,更强调创造性。比如,在人事管理上,我们采用三资企业的方式,在经营上采用外资企业的方式,在质量管理上则采用国有企业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地奥模式……”
  李伯刚创造的“地奥模式”既是有极大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机制,又是一个充满了竞争与激励的机制。在地奥,重学历而不唯学历,资历只是安排工作岗位的一种考虑,靠制度保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给每一个员工以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并将员工的劳动分为创造性劳动、复杂性劳动和简单劳动,把这三种劳动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考核,工资待遇随着“劳动”业绩多少而上下变动。这种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员工创造效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地奥机制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是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的1+1>2的倍增效应。使每一名员工都能淋漓尽致地创造卓越。
  洪伟,生产部经理。这位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原来在一家国营制药厂当车间副主任。因忍受不了该企业低效机制而投奔地奥,李伯刚慧眼识珠,委以重任。对待产品质量,李伯刚提出了不等式1=100。李伯刚说:“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可能是1∶99,但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对一个病人来说,就是1∶1了。”
  在生产管理中,洪伟就是用这种辩证观点启发和教育职工,从而形成了言必称质量、行必想质量的良好风气。
  有一次,车间生产脂必妥的一种辅料突然缺货,面临停产,公司上下十分着急。为找到合格的辅料,先后与全国八十多家类似辅料的生产厂联系,并取回样品进行化验。其中有少数几家的产品基本达到要求,可以使用。可李伯刚说:“必须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的辅料,才能生产。”最后经过艰苦努力,几经曲折,才在河南找到了这种合格的辅料,结束了这场“危机”。
  洪伟不负李伯刚的重托,严格按国际GMP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合格率连年保持百分之百,历年抽检合格率也是百分之百……
  在开拓市场方面,李伯刚提出经营策略——“双胜法”。即让商家获利,让消费者、患者受益,并通过对方获利来发展自己。李伯刚经常对销售人员说:“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就不会得到长远利益;一个只注意自己利益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利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无时无刻不站在用户的立场挑剔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工作作风。地奥成功了,迄今在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事务所,形成辐射全国的营销售后服务网络。同时,建设了一支由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组成的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这些青年人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而且懂得技术语言、产品的性能与应用。在他们的努力下,地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九千多家医院,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东南亚地区……
  李伯刚经常向他的员工阐述这样一个观点:“当代的‘产业革命’,是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创造出来的结晶。是一个追求卓越,创造速度,创造效率,创造成就,创造目标的艰苦卓绝的历程。”
  这是一个科技实业家对其产业革命实践的精辟的注解!
  中国改革开放“策源地”的决策者们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矗立在川府平原上的这个蓝色的精灵,关注着他们驶向胜利彼岸的特殊的航程。尉健行、吴阶平、彭珮云、费孝通、杨汝岱及朱丽兰、陈敏章等领导同志高度称赞李伯刚为人类健康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卢嘉锡欣然题词:“依靠科技,造福人类,地奥神药,名扬四海”。周光召欣然命笔:“科技精英,产业楷模。”路甬祥挥毫:“发展高科技产业,地奥造福全人类。”……
  是的,李伯刚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实了高科技成果的价值,而真正的价值却不应是金钱,而是他在传统科研体制的丛林中踏出的那条通往开阔地的小路,是他在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发展知识经济是增强国力的明智之举。
  世纪之约
  1997年3月8日,李伯刚飞往香港,参加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创办香港地奥制药公司的签字仪式。
  庆祝宴会结束之后,他站在宾馆大厦的平台上,极目远眺,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巨厦如林的维多利亚海湾,一片蔚蓝充盈着他的视野,充盈着他的心房。港报的一位记者来到他身旁,打开采访本,不失时机采访他。
  讲什么?讲小平同志理论的伟大与正确?讲如何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发展知识经济的指示怎样走向未来?讲一个炎黄子孙在香港雪洗百年耻辱,回归祖国母亲怀抱前夜的激动心情?讲工业革命一百年来一个民族的挺立?讲……
  热泪猛地涌上他的眼眶。
  是啊,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不就是要实现怀抱的那个强国梦吗?
  “我选择的产业报国之路没有错,为了那个‘振兴中药,走向世界’的世纪之约,我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地奥已经拥有辉煌的过去,也将拥有灿烂的明天。”
  李伯刚,这个产业革命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再一次开始了跨世纪的新长征。
  愿地奥在长河入海的轰鸣中,用自己有力的双臂,去撞响新世纪的晨钟!


第12版(副刊)
专栏:

  筑起新的大堤
  白云海
  这个夏天滚过了炎热的大堤
  这个夏天共和国不会忘记
  万里长江又一次见到了百万雄师
  一九九八年唤醒了一九四九年的回忆
  将军和士兵在一起
  领袖和人民在一起
  干部和群众在一起
  大堤是我大堤是他大堤是你
  大堤上站着一位年轻的母亲
  她用滚烫的乳汁把子弟兵的伤口清洗
  多么美的一座东方女性雕塑啊
  请接受所有迷彩服庄严的敬礼
  白鬓苍苍的老大爷用干枯的双手把一碗热茶捧起
  对着战士,他像孩子一样的哭了
  哭得老泪纵横哭得感天动地
  大堤上走来了与人民心心相印的江总书记
  坚毅的面庞刻满多少思考
  他和他的人民执手相看泪眼
  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
  大堤上走来了清正廉明的总理
  他把一个红包送给了九江乌石门村的农家妇女
  他说:这是代表江泽民总书记给你的一点心意
  于是,红包被捧过头顶父老乡亲长跪不起
  决口的九江城防大堤啊我为你哭泣
  为什么你的防洪墙没有钢筋只有水泥
  是图纸忘了设计
  还是肥了贪官污吏
  我不禁要拍案而起:
  某些人才是最难堵的管涌啊
  蝼蚁之穴毁的是千里大堤!
  我们必须用反思筑起新的大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