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适应新形势快一些
  郑剑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人类社会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纪元。环顾当今世界,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形势不断获得新内涵。新形势的突出特点是科技革命异常迅猛,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等如潮涌来,人们愈来愈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有所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严峻的考验。在这种考验面前,每个同志都应当努力使自己尽可能适应得快一些。”可以说,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面前,我们不但要努力地适应它,还要尽可能地适应得快一些,这是全党同志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适应新形势快一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发展表明,每逢重大转折之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革。谁调整和变革及时,适应新形势快,谁就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得先机,从而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赢得优势地位。反之,凡是漠视形势、拒绝变化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沦为落后乃至败亡。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波澜迭起,科技革命潮涌浪卷,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许多昔日梦幻般的憧憬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许多国家审时度势,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为二十一世纪积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纪之交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分界,而意味着新的重大转折。此情此势,不可不察。如果我们反应迟钝,行动迟缓,不但适应不了这样的新形势,还将贻误时机,贻害我们的事业。
  适应新形势快一些,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新形势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包含着并且不断增加着许多我们不曾遇到、尚未掌握的新东西。要适应新形势,首先就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不断充实新知识。形势发展如此迅速,无论是谁,只要停顿下来,不学习新东西,肯定是要落伍的。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迅猛增长着的生产力,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于时代、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就难以深刻地了解当今世界,就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就无法真正地适应新形势。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不少人在新形势面前还没醒过神来,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有的甚至对新形势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有的眼界狭隘,安于现状,对新形势漫不经心;有的思想懒惰,不思进取,习惯于用老办法对付新形势。这种状况与新形势极不合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今日的疏懒和安逸,只能造成二十一世纪的被动和落后。
  适应新形势快一些,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站在全局看问题,用时代的眼光看发展,我们会感到前面的道路很长很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还极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在不断发展,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劳永逸。思想僵化,总用老眼光、老观念看问题,必然看不清形势。解放思想决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关键要落实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上来。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谈不上适应新形势;固步自封,畏缩不前,“以不变应万变”,不可能适应新形势。党的十五大报告说得好,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适应新形势快一些,就必须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讯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出版
  王一鸣主编的《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一书,近日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该书指出,区域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多层次、不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要求我们研究和实施“国家区域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该书主要探讨了以下内容:制定区域政策纲要的基本依据、原则和政策目标;国家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扶持地区界定;地区开发基金和以地区开发基金会为主体形成的筹资和分配体系;国家区域政策实施效应评估;国家区域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宏伟)


第10版(理论)
专栏:

  先富与共富的辩证思考
  仇善强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共富思想的精髓。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对于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先富是革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历史积弊,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搞的是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改善。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在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齐头并进,搞平均主义,只能牺牲效率,导致贫穷。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走上富裕之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富裕之道。因此,先富与共富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穷致富,是方针政策与目标任务的关系。
  共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不讲共同富裕,不要共同富裕,使贫富差距永久化、扩大化。我们既不能片面强调简单的平衡,因为它会导致新的平均主义,走回头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不平衡,因为它会导致贫富悬殊,出现两极分化。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由于地域之间物质基础、资金积累、生产条件、劳动资源的差异,以及劳动者智力、体力等综合素质的差别,最终造成了地区之间、劳动者个人之间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生产效率的高与低、分配收入的多与少,出现先富与后富、已富与未富。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有一个辩证的理解,讲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这种差异,采取有效的办法,达到合理的积极的平衡,即通过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永远不会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因此,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先富帮后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各方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先富是指小群体而言,共富则是就大群体而说。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从先富到共富,是一个从量变的积累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质变的渐进过程,只能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期间,先富帮后富,后富赶先富是一个关键性的转化环节。如何才能加速这一转化过程呢?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实施大规模的扶贫攻坚计划,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近几年,山东招远市委、市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出发,实施了“重点乡镇开发”、“强弱村经济联带”、“后进村改造”、“手拉手扶贫”、“心连心扶贫”、“项目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攻坚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7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95年的2.4%降为1.3%。实践证明,扶贫不仅是使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党的宗旨,密切干群关系,弘扬社会正气,稳定基层政权的政治问题,必须长期抓紧抓好,务求实效。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为什么要以研究宣传促学习
  左宪民
  党中央关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深入的理论研究,准确的理论宣传,是促进邓小平理论学习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什么要以研究和宣传促学习呢?
  理论是实践产生的,同时也应该说,是“研究”出来的。所谓“研究”,就是通过头脑对实践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形成科学化、条理化的认识,即理论。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皱”于表,“计”于心。这里的“皱”和“计”,就是在琢磨,就是在研究。光有情况,不“皱”眉头,就不会有计策产生;光有实践,不作“研究”,就不会有理论形成。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深厚基础。但如果光有“基础”,没有邓小平同志以及党内许许多多人的“琢磨”、“研究”,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
  现在我们已经有现成的理论可供学习了,还要“研究”吗?当然要。其一,即使现成的理论,也需要我们做一点梳理、加工的工作,使之更加条理化;做一点“挖掘”、“破译”的工作,从中发现更多的宝藏。其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解决现实中的大量问题,这就需要研究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办法。其三,实践是永无止境的。现实的问题或经验是层出不穷的。任何时候,我们的“研究”也不能终结。所以,研究好,大有益。没有研究,学习就会“浅”而“薄”,不深不透不厚。研究透了,学习就会向深里厚里发展,成效也就更明显了。
  所谓宣传,就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科学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但其前提是大家都“知道”。如果大家不知道,“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那再好的理论也难以产生效能。所以,科学理论必须让大家知道,必须让大家理解,必须让大家相信。于是,这里就需要一个“宣传”、即“说明讲解”的环节。宣传者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被宣传者也不是一无所知的“阿斗”。任何人都无法全知全晓。但是,你知一点,我知一点,某些专门家可能还知晓得更多一点,互相一沟通,大家就会知道得或懂得更多一点了。这就是宣传的功能。
  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要求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五大精神。做到这两个“全面、正确”,是需要下功夫的,每个人都要下功夫。但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同志,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更专更深一点,所以,应该承担起向群众宣传的责任。通过宣传,把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讲明白,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讲明白,把十五大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现实问题所作出的决策、部署讲明白。只要真正讲清楚、讲透彻、讲全面、讲深刻,使大家心服口服,那么,大家对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能更深入、更全面一些了。所以,理论宣传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要坚持把理论研究和宣传同全党的理论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不断深化。教育者自己先受教育,也就是自己先学好,同时,积极努力地做好研究、宣传工作。全党上下都要重视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创造学习的气氛,也要创造研究的气氛;坚持“二为”方向和重在建设;鼓励探索,勇于创新。理论宣传要把握正确导向,做好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的工作。要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贴近群众,善于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理论政策问题,从而真正起到“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的作用。


第10版(理论)
专栏:

  发展新型的党际关系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理论学习中心组
  内容提要:●我们党有长期对外交往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同,党的对外工作的方针、原则和重点都有所不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对外工作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建立和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我们党的对外关系是我国整体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是我们党对外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宗旨。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对外工作为开拓、巩固和发展国家关系作出了新的贡献。
  ●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促进经贸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党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而明确地宣布,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这一论述充分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际交往的主张和宗旨,是指导我们党对外工作的根本方针,将使党的对外工作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全方位的新型党际关系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新型党际关系,是为了不断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党有着长期对外交往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同,党的对外工作的任务、方针、原则和重点都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根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此,党的对外工作曾担负争取各国进步力量和各国人民对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的理解、同情与支持的重要使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由于建国后的一个时期里,新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封锁之中,当时党的对外工作主要是同各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及左翼政党建立和发展关系。这为打破外交孤立,巩固新生政权,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密切同世界各国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党的对外工作也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一套方针和做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两大变化:一是在时代问题上,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认识上的飞跃,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世界和平可以维护。二是在国际战略上,改变了过去针对苏联霸权主义威胁采取的“一条线”战略,申明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对一切国际事务和问题都根据其是非曲直,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确定自己的立场。在对外政策上,我国明确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此基础上,党的对外工作的指导思想,冲破了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羁绊,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党与党之间的关系。在工作目标上,我国从过去的“支左反修”转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对象与范围从各国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逐步扩大到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且交往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更加充实,从单纯的政治对话和交往拓展到经贸、社会等各个领域。
  二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各类政党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发展顺利。到目前为止,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四十多个不同类型的政党和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形成了一个以各国执政党、参政党和重要合法在野党为主要对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党际交往的新格局,呈现出“知交尽四海,万里有亲朋”的可喜局面。
  新型党际关系遵循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拓宽与各国政党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党与党之间新型关系的四项原则。这就是:
  独立自主。维护和尊重各国党的独立自主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认为,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国政党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其性质、纲领、主张各异,这正是我们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一种反映。世界的多样性,各国政党的多样化,可以成为世界各国和各类政党之间共同交流、相互借鉴、彼此合作的动力与活力。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张,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计较社会制度的差别和历史的恩怨,同世界上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以促进国家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各国党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权利,认为各国政党和人民有权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共产党将着眼点放在双方的共同点上,认为各国党之间的差异甚至分歧,不应成为党与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障碍;对于分歧和矛盾,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接触了解和协商对话解决,不搞对抗和争论,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利益,扩大彼此合作。
  完全平等。完全平等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认为,世界上国有大小、强弱之分,党有大小、新老之别,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时,应坚持完全平等的原则,不存在谁指挥谁、谁服从谁、谁依附于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世界各国政党应该平等相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做法强加于其他党。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对人家发号施令。各党之间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增进了解,才能实现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前提。互相尊重,首先要尊重别国政党和人民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别国政党和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党情制定的内外政策。各国党的经历不同,处境各异,对问题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党与党之间存在分歧是难免的,不能强求一律。即使对别国党的一些事情我们不苟同,也不应随便指手画脚。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关系就是真正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甚至还包括互相谅解的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关系,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互相尊重,还包括学习别国党的长处,相互借鉴有益的经验。
  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保证。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应由各国党自己去处理,既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预和强制,也不允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不干涉别国党的内部事务,不利用同一个党的关系去针对第三党,也不利用党的关系去干涉别国的内政,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对别国政党一切好的经验都要研究、学习和借鉴,但绝不接受别国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我们。中国共产党开展党际交流的目的,是通过接触和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发展彼此友谊,促进互利合作,积极推动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与进步。
  新型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关系是我国整体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宗旨。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对外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为开拓、巩固和发展国家关系作出了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通过党的高层往来,把握国家关系发展的战略全局。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会晤和交谈,特别是通过访问,亲自看一看,非常有助于相互了解。”我党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同各国政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每年接待的外国政党代表团达一百多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对外工作,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会见来自五大洲的外国政党朋友,并分别应外国政府或政党的邀请访问了许多国家。通过高层互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同各国主要政党领导人和高层决策人士,从战略高度就共同关心的国内、国际和双边关系问题推心置腹地交换看法,坚持从国家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全局出发,把握双边关系发展的方向,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国家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政党关系,致力于创造睦邻友好、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几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不同方式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各类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联系和交往;对友好国家,通过政党交往巩固和加强国家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密切合作;对有分歧和争端的国家,坚持增信释疑,求同存异。这对促进和深化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健康发展,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视和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关系,巩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目前,中国共产党本着不忘故交、广交新友、突出重点、多方联系的方针,同发展中国家的一百六十多个民族民主等各种类型的政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往,其中执政党占三分之一。
  开展对发达国家政党工作,营造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巩固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各类政党的关系,与我国外交全局和发展利益息息相关。八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本着“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相互了解和合作”的精神,开始同西方国家各类政党发展关系。中国共产党对西方国家各类政党始终敞开着改善和发展关系的大门,并设法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增进理解,超越分歧,促进双边关系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近年来西欧国家和政党已普遍调整了对华关系,多数国家的政党已同中国共产党恢复了交往。不少在欧洲影响较大的政党都分别组团访华或派人与中国共产党接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欧洲一些左翼政党的交往有了较大发展,同一些右翼保守党也有了新的接触。
  通过与未建交国政党来往,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为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创造条件。目前,中国共产党同总共还有二十多个未建交国中的十七个国家的三十三个重要政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邀请和接待了相当数量的未建交国政党代表团,并绕过国家关系的障碍,派团访问了与我尚未建交的国家。通过党际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广交深交朋友,推动经贸合作,为逐步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架设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在台湾、西藏和人权等涉及中国主权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同各国执政党坦率交流、真诚对话,争取广泛同情和支持,收到了增信释疑,扩大共识的效果。
  新型党际关系促进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促进经贸合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全新的领域。随着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分量上升,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明显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通过党际交往,我们党与别国党进行有关经济发展战略和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学习与借鉴。在我们党同许多国家政党的交往中,双方越来越不满足于一般性的交流,而是更加注重交往的实质性内容,注重就各国普遍关心的和平与发展以及治国理政的经验等重要事项交流意见,相互学习和借鉴。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国政党更加重视振兴民族经济、解决社会问题、探索本国发展道路。一些外国政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倍加重视,希望了解和研究我们的治党治国方略,我们也更多地注意通过政党交往,考察研究当今世界和各国的新情况、新变化,吸收借鉴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和经验。
  通过党际交往渠道,为促进对外经贸合作牵线搭桥。由于经济问题成为各国政党关注的焦点,许多外国政党在党际交往中要求加强经贸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为有关省市和经济部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广辟双边、多边合作途径。几年来,由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的负责人率领的出访团组,不少都邀请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家参加,根据双方的实际需要,积极谋求经济合作途径,推动了与往访国的经贸合作,受到我有关省市区和往访国欢迎。另外,根据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考察。
  世纪之交,世界形势和政党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积极探求符合时代要求和本国需要的社会发展道路,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党政治更具多样性。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分量上升,各国政党都把发展本国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摆在首要地位。要和平、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主流。各国政党希望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随着国际关系相互依存的加深,各国政党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和活跃。政党之间的交往已成为国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国家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事务中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起着越来越不可缺少的作用。在迈向新世纪的历史征途上,党的对外工作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脚踏实地,面向未来,进一步开拓党的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