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繁荣文艺
  张炯
  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取得巨大成绩,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根本上正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今后文学艺术工作要取得新的成绩,夺取新的繁荣,仍然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为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刻经验与教训,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实践,阐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中就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
  人们记忆犹新,我国文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灾难后是怎样一种荒芜局面。正是邓小平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拨乱反正,从而使我国文艺界有可能批判推行多年的极左文艺路线和种种错误的观点,并为过去受到迫害和不公正对待的文艺家及其作品平反,使文艺生产力获得解放和蓬勃发展。
  今天,我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为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宏伟纲领而奋斗。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新的历史条件,面对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西方文化占优势的电子传媒的广泛覆盖,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所创造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文艺工作者要实现社会主义文艺新的繁荣,无疑需要付出更大更艰难的努力。这种情况下,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的伟大理论旗帜,尤为重要。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不断加强的情势下,我国文艺要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并非容易。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规定,是它之所以区别于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文艺的最主要的特征。这就是要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同时,文艺工作者还“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今后,除了面对世界范围的非社会主义文艺的竞争,国内市场上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也必然面临多元思想倾向和多层艺术档次的文艺作品的相互竞争,面临不同审美情趣和爱好的消费者的选择。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文艺获得繁荣,获得竞争的胜利,除了文艺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并努力提高文艺产品的思想艺术质量外,便别无他途。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创造出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来,才足以与非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品竞争,在竞争中去吸引读者和观众,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如邓小平所要求的,“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
  自然,精益求精,就要首先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这方面,邓小平除了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外,他还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文艺题材和主题、动人的情节和人物、美好的诗情和画意;也正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作品去满足人民的需要,文艺工作者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精神的强大和自我价值的充实。我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旷古未有的既改变客观世界,也改变人们主观世界的伟大事业。它不仅要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面貌,还会影响到未来人类的命运。占人类五分之一的十二亿中国人民在这一伟大事业中所表现的英勇顽强、坚韧不拔和奋不顾身的精神,可以说把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境界。我国各族人民在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所达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代表的正是人类未来的普遍追求。文艺工作者以有力的艺术笔触去表现这样的人民斗争及其精神境界,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保持和加强自身历史本质特征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文艺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心声相一致,并获得他们的强烈共鸣。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吸引世界各国的读者和观众,使他们从这样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人的强大和高尚,看到人的自信和未来美好的希望。而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确实片刻也不能脱离人民,而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艺术的创造之根深深扎在广大人民生活斗争的土壤之中。在市场上,人民群众永远是最大的消费者,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欣赏需求必定会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要相信,真正优秀的作品,正如许多优秀的古典文艺作品一样,是一定会获得广大读者与观众的欢迎的,也是经得起激烈竞争和历史考验的。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金台文论

  浅议法制与文化
  肖紫强
  众所周知,“法制”内容较为丰富,就其概念来讲,它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它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文化”的概念同样广泛,有人把它定义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人把它定义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我们现代文化研究的需要,后者却把物质财富和蕴于其中的文化财富混为一体。既然法制与文化的内容都是那么广泛而丰富,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行为方面有什么重要影响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国家对文化的研究热潮逐渐兴起,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大融合日益加强,文化传统和法制氛围对群体行为的外向影响日显重要,无疑人们掌握“文化”的多少、层次高低对人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行为方面也必将产生不可预测的重要影响。能否正确地把文化与法制结合起来为社会服务,促使人们的行为纳入健康正确的法制轨道至关重要,如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的人尽管先富裕起来,却因没有什么“文化”,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结果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另外一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都极高,这些人中,有的甚至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他们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也曾为党为人民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有过一些成绩,党和人民也曾给予过他们很高的荣誉,并十分信任地把他们放到了重要的岗位上。可是,他们不是把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及人民对他们的信任作为鞭策自己的力量去报答党报答人民,而是利用工作之便频繁出入一些酒绿灯红的场所,不惜一切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和权力从事不正当的“文化消费”,以致走到腐败堕落、违犯法纪的地步。
  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界和法学界均以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证明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文化”的高低,管理能力的大小,更重要的取决于他所掌握的“文化”是否与“法制”正确结合起来,以及是否把其所掌握的“文化”用到了合适的地方,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党、对人民、对社会是否有益。否则自己所拥有的“文化”水平再高,而没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思想,不能遵守党纪政纪,去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甚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及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为自己和亲戚朋友谋私利而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不仅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受损,自己也会落个身败名裂,甚至被绳之以法的下场。
  由此观之,我们重视“文化”,也要重视“法制”,重视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成为于党于国有利的健康之才。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关注中国历史解剖社会现实——
  井上靖和他的小说
  林林
  郑民钦君主编一套《井上靖小说选集》,收录作者的代表作,其中大部分是获奖的作品。
  井上靖一生写了很多散文诗,出了不少散文诗集。他说:作诗可以说是天才的工作,是浸在精神奥底的秘密工场的作业,确是特殊才能的事。井上靖的散文诗写得放松,诗里有情、有事、有古迹的场景,兼有叙事诗的情调。而他的小说往往具有叙事诗的风格。小说的格调也如散文诗般自由自在,读者不感到拘泥雕琢。井上靖的小说创作风格和总体思想与散文诗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还是井上靖的有关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异域之人》、《天平之甍》、《楼兰》、《敦煌》、《洪水》、《苍狼》、《杨贵妃》、《孔子》等,使我们看到一位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的文学家是如何以高超的手法营造无人抵达的精神境界。在创作这些历史小说时,他是学者型的小说家,以高度严谨的治学态度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请教行家。《异域之人》写的是东汉开拓西域的杰出人物班超的故事。《天平之甍》饱蘸感情的墨汁讴歌鉴真大师为实现弘扬佛道、传播华夏文化而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敦煌》的故事归结于作者解开封藏于千佛洞里万卷经典之谜。这部叙事诗般的作品以众多虚构的情节揭开蒙罩敦煌千年的神秘面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井上靖创作《敦煌》的时候,由于当时我国的西部边境地区尚未对外国游人开放,所以没能去实地,到1978年5月,距发表《敦煌》二十年之后,才第一次踏进敦煌,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他创作《孔子》更是耗尽心血,先后六次来我国山东、河南考察有关古迹,该书尚未完成,他就住进了医院。1988年9月5日,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白土吾夫先生陪同,我和郑民钦君到东京的国立癌中心去探视先生。病房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泽木信乃”的姓名,这是先生于1933年以小说《三原山晴天》参加《每日周刊》征文使用的笔名,现在是为着防止外界的干扰。病房里的摆设很简单,除了沙发、茶几外,稍微引人注意的还有一张小案几。案几上没放什么东西。先生身着西服(大概是因为见客人吧),气色也不错,依然那样健谈,他告诉我,他治病期间还在这张案几上继续创作《孔子》,只是怕医生不同意,不写的时候,稿纸、资料都收拾起来,不摊放在案几上。离开病房后,白土说,这次见面是井上先生瞒着医生的。可是,那次见面竟成永诀。后来虽然听说他患食道癌,但相信他从小练过柔道,身体素质好,或许能够战胜疾病。不料1991年1月29日夜里,东京的朋友打来电话,通知我井上靖先生患急性肺炎已于当晚逝世。我只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悲痛。斯人已去,典型尚在!
  《孔子》这本先生的最后巨著,布局宏大,内涵深邃。他把重点放在孔子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字上,从未来从世界的巨大时空观念着眼,审视孔子突出的文化思想的主体性。最后一章追述春秋战国时代的葵丘会议,把先生希求融洽的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国家关系与孔子的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作者对凤凰自由翱翔、麒麟安乐行走的升平天地的企望。
  井上靖通过与历史的对话回顾人类在漫长的时间里的活动,从变形乃至无形的空间风貌里发现古今相通的情愫,使有限的人活在无限的岁月里,并且从中体味着丧失的悲哀——美的毁灭的凄凉,所以,他的作品仿佛飘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大概是对人生意识的不可思议的沉淀,贯穿在他历史小说寂寥悲苍的氛围里。诗人的抒情性流淌在小说的底层,某件历史风物的遭遇往往折射出人和民族的命运。
  《猎枪》、《斗牛》、《比良山的石楠花》、《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冰壁》等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深刻地揭示日本战后初期混乱躁动的社会里各种人物的形态及其复杂的心理变幻。井上靖不是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精巧深刻的构思、准确生动的语言,使作品具有灵动鲜活的生命力,给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深层次的思索。《苍狼》(即成吉思汗)主要取材于《蒙古秘史》,作者塑造铁木真这一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描写他战胜对手、终于登上大汗之位完成统一蒙古部落的叱咤风云的人生历程。他以“苍狼”作为书名,固然起源于蒙古族的苍狼白鹿的神话传说,但主要还是以此表现成吉思汗的精神力量。作品问世后,1961年在日本文坛引起一场著名的“狼的论争”。问题的提起是大冈升平认为井上靖所描述的“狼的原型”没有对历史事实进行详细的研究归纳,只是作者的“先入之见”,以自我创作需要任意取舍史实,所以作品既不是叙事诗式的,也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一种浪漫式的大场面。对此,井上靖解释说,如果没有“狼的原型”,自己就不会创作这部小说。正是这一点才使历史小说成为小说。
  井上先生暮年,壮心不已,本想继续酝酿、创作几部作品,可惜成为永远的憾事,但是先生给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摩挲,会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套文集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井上靖先生的纪念,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井上文学的深刻内涵及其在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上的地位。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故园和历史,兆示我们的来路,在散文集《乡关梦寻》中,我们倾听———
  乡情与历史的叠唱
  罗书臻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可能两种东西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淡去:一是无形中铸就了我们血肉性情的家园,二是默默滋养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历史,若不是刻意的回访或纪念,飘忽的家园和历史又会在我们喧嚣奔忙的现实生活中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呢?但是处于现代城市文明熏染中的陆绎广却不曾忘却这些,于是他用他的《乡关梦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城市的孤窗暗火下不断地吟唱。他如同一名游子,心里紧紧攥着家园意识和历史情结这两条根,在他的吟唱中,家园的面目没有模糊反而刻骨铭心地清晰起来,在他的吟唱中,历史的脚步不曾远去却有着与现实不可断离的牵系。关于乡情和历史的吟唱交汇成一个清澈的声音,它响在故土的小桥流水之间,也响在发黄浩繁的历史卷帙之间。
  陆绎广的家园是越文化的发源地——绍兴。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养育了他,并且送他走出了故乡,正是这生他育他的故乡成了他回首时的梦境。无论是《梦牵魂绕若耶溪》中关于一条河的沧桑变故,还是《月亮山》中守护他童年的低矮而又威严的小山,又有《心之湖》中在湖畔流传的美妙传说,更有《夜航船》中温馨动人的童年旧事,都在衍化着作者那一段不可磨灭的乡情。山水只是他家园的地理表征,山水背后的桑梓乡情才是牵系他心灵的感情丝线,故乡的山水与亲情互相杂糅,构成作者回忆中的流动风景。关于故乡的真情将山水人格化了,而同时山水又将这乡情凝固在了一草一木当中,所以沧桑变迁的家园成为作者感叹与喜悦的触点,感叹是因为往事无可返回地消遁,喜悦则因为时代进步中的古老家园所呈现的生机。作者的心灵在往事与现实间来去,魂牵梦绕般绕缠的情感意向将乡情挥发到极致,而这正是一位离开家园多年的游子的真实心声。
  家园是静止的,在静态中它承载了历史的沧桑。但作者没有囿于狭隘的家园观念,把笔触指向历史又使他的散文获得了宽阔的气度,他所写到的古越大地上尤其是围绕绍兴的一个个历史精魂,在家园乡情的回响中加入了历史深沉的叠唱。钟灵毓秀的古越大地曾演出了一幕幕的悲剧和喜剧,从《谒禹陵》中原始之初的大禹治水,到《书圣轶事》中隐居山阴畅叙幽情的王羲之,从《梁山伯荒冢》中梁祝悲怆绝美的爱情故事到《青藤书屋的含蓄》中徐文长放纵佯狂的人生,作者的娓娓述说中隐藏着多少历史的凝重,先辈们的精神延续化解了历史的鸿沟;那些历史人物仿佛一个个走下了历史舞台与我们亲临面对,在作者信手拈来的历史故事中感受沧桑,感受这广袤大地的脉搏。没有太多的文化评说却给了我们一个原初的历史真相;没有过多的人物指点却留下关于历史的真实印记。穿插的一些风情风物更让人领会文化与历史间如丝如缕的联系。
  作为一名久居机关的散文作家,陆绎广能保存一颗诗心来抒写他心灵的声音是他的福祉,每个人如果在生活中能坚守一点纯真的纪念,包括那久未回归的家园,包括那尘封已久的历史,就足以构成你精神的栖息之地,陆绎广散文中家园、历史所透出的气息应该让人得到这样的启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作者回望历史的乡关梦寻中,每个人都会不期而然地触发那自己的乡关之梦吧。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文摘卡

  “知青文学”现象再度引发新话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波及一代青年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道路。
  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三十周年,再度引起许多关于“知青文学”的新话题。知青文学用来提醒我们今天青少年教育中苦难的缺失,自然成了一些作家认为的纪念知青运动的重要意义之一。但有人认为,真正想做“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年祭”文章的,毕竟只是知青中的成功者。广大农民也是这场运动中的一方,究竟是增进还是侵害了农民的利益,无从找寻到答案。很少人从人权、生存权、受教育权、居住权、择业权的角度来谈问题。
  另一种突出的观点认为:中国现在的青年最缺乏的是这种经历。对身体的放逐让人变得现实,从而能够使他们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中有人认为知青和知青文学并不是一回事。知青文学多半只是一种策略性叙事。对于知青和知青时代,后来者认为,对于这一段历史,我们其实还所知甚少。一些当年的“知青作家”现在很少再写知青了。有人提出:未来的“知青文学”恐怕还是要由局外人来写。由此“知青文学”不仅仅是知青的文学,也不仅仅是知青的知青文学,而是关于知青的文学。无论是局内人的反思,还是局外人的探索,都会给当代文学史留下一笔富贵的财富,并将不时给人以新的启迪。(离弦摘自《长江日报》)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自画青春”征文别开生面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自画青春》丛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该书由著名作家任编委,以“十六岁不妨开始写自己,二十一世纪人人可以写自己”为口号,推出了一批生动表现青年学生青春风貌的力作。他们对《自画青春》丛书予以品牌注册,同时又和中国作协影视剧本创摄中心合作,共同推出《自画青春》联合征文。(李贤)
  济南出版社出精品图书庆十年华诞
  济南出版社为庆祝建社十周年,出版了一批精品图书,其中包括两辑十册的《精神文明之旅丛书》,《世界电影经典名片赏析丛书》,《圣人的艺术世界》(五册),《中国文学大师与文学名著》(十二册),《唐宋诗词十大家》(十册),《李清照全集评注》等。济南出版社成立十年来,共出书一千三百余种,有一百五十多种图书获省以上优秀图书奖。(谢鲁海)
  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
  华文出版社推出《戊戌百年祭》
  值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之际,华文出版社推出了由李济琛等学者主编的《戊戌百年祭》一书,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考查。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三十章。史料翔实,层次清晰,立论公允,文笔生动。(李庆)
  新的理论建构《文学解读学导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曹明海著《文学解读学导论》,以文本与读者双向交互作用为基点,把解读研究的重心由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认为解读活动既是对文学创作主体性的认同,也是对文本的具体化和自身情思的对象化,它通过体验、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和感情的领悟中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冰释)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文学期刊最新小说月报
  《过着平静如水的日子》
  作者:王干
  1998年第9期
  薄薄的暮色在空气中渐渐浓起来的时候,封成就出门了。
  大学毕业后封成分配到了树城,他每日就这样走过各种气息浮动涌荡的中堡河,走过树城的标志性建筑天鹅饭店。中堡河游人如织,天鹅饭店霓灯闪烁。封成在餐桌上,在流水般遭遇的女子身上品味着树城的特色菜肴:娄蒿肉丝、娄蒿清炒。娄蒿那郊外芳草地般美丽的清香若有若无地飘荡在封成平静如水的日子里。
  封成的绘画是有家学的,他和名唤江雁的女子创立的“新树城画派”似乎延承了唐伯虎的古风。封成和江雁相识又相别,“新树城画派”兴起又沉落。江雁远嫁欧洲,封成安守树城。多年以后,在天鹅饭店一个特别的夜晚,在静若止水的灯光影里,封成和江雁同时惊愕地发现了那宛在水中的对方。(杨博)
  《红木偶快餐店》
  作者:邱华栋
  1998年第9期
  一个红色的木偶立在餐厅的门口是这家快餐店的标志,你在大老远就可以看见那个滑稽的红木偶,他站在门口的样子让你忍不住想进去坐一坐。
  “我”走进这家快餐店,在嘈杂纷繁的声音中,听到了邻座一对年轻夫妇的对话。在他们声音不大也不小的争吵声中,“我”喝我的可口可乐,他们喝他们的咖啡和芬达。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突然被改变的,就像他们,在今天,也许他们的生活从这场低声争吵以后就将改变。
  他们起身走了,“我”在他们推开快餐店的玻璃门时才看到他们的背影,他们汇入了下班高峰期的人河车流。快餐店里热闹非凡,人们都在进食快餐,丝毫也没有人觉察,有两个人的生活从此将被完全改变。
  吃快餐的人来来往往,倏来倏去,像快餐一样快。那个男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口,穿戴滑稽,涂着红鼻子,像木偶一样木。(田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