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做人民的儿子
  ——记湖北省阳新县民政局局长王贤田
  本报记者 罗盘
  编者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国家人事部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公务员提出的一项内涵深刻而又具体实在的要求。连续三年,中宣部、人事部在全国开展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广大公务员积极拥护,自觉行动;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关心支持。随着这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展开,一大批受群众爱戴的公务员不断涌现。值此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5周年之际,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他们当中几位优秀代表的模范事迹。
  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湖北阳新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烈士县、水灾多发县。在民政局长的岗位上,王贤田始终把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心甘情愿做人民的儿子,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不久前,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灾害面前挺身而出
  王贤田担任县民政局局长8年,阳新经历了5次特大水灾。危难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把灾民的事当成最大的事来办。
  1994年7月11日,一场特大暴雨突降阳新。晚上11点,他拿起雨伞就要出门。妻子拦不住,又放心不下,就与丈夫一起走出了家门。此时,全城断电,一片漆黑,街道水流汹涌,许多房屋倒塌,夫妻俩在齐腰深的雨水中搀扶着艰难行进。为了妻子的安全,他就近把妻子推到岗亭上,说:“就在这里等我!”说完就独自一人在水中摸索前行,几次被洪水冲倒,几次掉进深坑,终于赶到了民政局办公室,马上组织救灾工作。凌晨4点,当他返回交通岗时,妻子还在雨中哭喊着他的名字。凌晨6点,他又赶到受灾严重的几个乡镇,迅速转移群众。当他安排群众转移完毕时,100多灾民全都发自内心地高呼:“共产党万岁!”这一年,在抗洪救灾最紧张的60个日夜里,王贤田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210个村、815个居民组,体重减少了10公斤。
  今年长江流域再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阳新的灾情非常严重。这时,王贤田不巧旧病复发,县委让他去外地住院治疗。可他再三请求,硬是在长江大堤上连续战斗了近两个月。8月7日,王贤田驾船到宝塔湖大堤接运灾民。在宝塔村,他看见工棚内有母女俩在哭泣,原来这家的粮食被冲走了,女儿又患上严重肾炎。王贤田连忙从刚领到的工资中拿出200元给这位妇女。3天时间王贤田安置好了近万名灾民,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县23个重灾镇,核实灾情,慰问灾民,到省、市报灾,申请款物。灾后,他又到太子镇港边明村办灾民新村点实地指导,如今,这里的32户重灾户的新房已经建起。
  时刻牵挂群众冷暖
  王贤田常常这样说:“身为民政局长,当你拿起饭碗吃饭的时候,要想一想群众有没有饭吃,有没有水喝。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才能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早在1975年,他奉养一位孤寡老人,同老人的父子关系一直保持了18年,直到老人去世。现在,王贤田家还赡养着一位名叫明花的老太太。无依无靠的明花老人,原来靠讨饭为生,王贤田知道后便把她接到家里来住。明花老人这一住就是26个年头。多年来,王贤田共赡养4位老人,还先后帮助过70多位有困难的老人和孤儿。
  王贤田的家是幢潮湿、破旧的平房,家里有一个明显特色:家什陈旧且少,但床却很多,每间房里至少一张床,一间大点的房间摆着三张床,客厅也有床。这些床是供来访的贫困群众住的。8年中,他这个贫困县的民政局长,在自己家无偿为来访群众提供吃、住1000多人次。民政局的同志提议给他一点补贴,他说:“群众找上了门,让他们吃顿饱饭,睡个好觉是应该的,如果要补贴,那就变味了。”
  自家的事能省则省
  当民政局长8年来,上级先后奖给王贤田4500元奖金,他全都用于帮助特困群众、孤寡老人和有困难的学生。
  有一次,他因病到黄石市治疗了一个月,可回来报销的单据仅400多元。原来,他根本没有在医院住,而是借住在朋友家里。王贤田的妻子虽不识字,却十分支持他的工作。妻子长期生活在农村,民政局的老局长看不过去,将他的妻子安排到殡仪馆做清洁工。今年,民政系统实行减员增效,他的妻子又带头下了岗。女儿1996年从财贸学校毕业,局里的同志说,民政局正缺财会人员,就安排在局里算了,王贤田说:“别人的女儿可以,我的女儿不行。”至今,女儿还在待业。可是,王贤田却为从小收养的一名孤女优先安排了工作。王贤田7岁丧母,16岁丧父,是姐姐一手养大的。姐姐的子女都在农村,又是重灾户,可他从来未多发过一分钱。
  这几年,阳新民政事业大发展,民政局宿舍楼先后盖了两栋,而王贤田与家人商量仍住在殡仪馆旁边一处阴暗潮湿的平房里。白天,这里哀乐徘徊;晚上,这里列车隆隆。县领导早就有意给他换处新居,可他说,住在这里,那些“穷亲戚”来得方便,至今仍未迁走。
  王贤田就是这样,一心想着人民的疾苦,一心想着群众的冷暖,一心一意甘做人民的好儿子。
  王贤田(左)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人事部提供)(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俄军转民合作研讨会在莫斯科开幕
  江泽民叶利钦向大会致贺
  据新华社莫斯科9月16日电 (记者王丹蒂、房印婉)为期3天的中俄军转民合作研讨会16日在莫斯科开幕。两国代表对双方开展军转民领域里的合作表现出极大兴趣。
  这次研讨会是由中俄经贸科技合作委员会、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俄罗斯国际科学文化合作中心发起的。中俄双方共200多位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宣读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分别向大会发来的贺电和贺辞。
  江泽民主席在贺电中说:“军转民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取和平与裁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中俄军转民合作是中俄经济技术合作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将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和行动,定将为促进世界和平、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叶利钦在贺辞中说:“俄中两国专家目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大型研讨会旨在促进扩大两国合作领域,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和在军转民领域进行重大项目的合作。”他表示相信,本次研讨会将推动两国在各领域合作的发展。
  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在开幕式上发言。
  以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齐怀远为团长、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副会长张洪飚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临时代办王凤祥出席了开幕式。
  俄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于会前在政府大厦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团长齐怀远。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务实之笔”

  贵州:加快构筑高等级公路网
  编辑点评“连峰际天,飞鸟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长期困扰贵州人民。要想富,先修路。贵州省以前所未有的胆略和勇气,实施“举债修路、加快发展、以路还贷”的战略,积极筹措资金,兴建高等级公路,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做法值得称道。特别是在当前,加大对交通等基础建设的投入,扩大内需,对保证全国今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更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报贵阳9月17日电 记者胡跃平、孙海涛报道:入夜,在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工地上,大型路面摊铺机正隆隆行进,它的前方是一座大山刚劈开的大拉槽,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在山间缓缓延伸。工地上灯火通明,施工昼夜不停,这是贵州加紧建设3条高等级公路的一个场面。
  继去年贵阳至遵义的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贵州省今年又有贵阳至与广西交界的新寨、贵阳东北环线、贵阳至毕节3条高等级公路全线开工。这3条全立交、全封闭的高等级公路全长459公里,投资76亿元,一年内同时开工,其建设规模不仅在贵州前所未有,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一个经济欠发达省哪来这么多资金投入高等级公路建设?“举债修路,加快发展,以路还贷。”党的十五大以后,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决策使贵州公路建设走出困境,全省由此进入了公路建设的全新时期。
  长期以来,贵州公路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支持,财力紧张,拿不出多少钱来建公路,也不敢借贷修路。路烂、车少、收不到费,更没钱修路。现代公路网似乎相当渺茫。公路成了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五大以后,特别是中央决定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以来,贵州省重新调整了高等级公路建设部署。按过去的做法量体裁衣,2000年以前贵州的资金只能勉强匹配一条贵新路。照新的思路,贵州多方筹集配套资金,又增加了贵阳东北绕城线和贵毕公路。去年以前,贵州累计用于高等级公路的国内贷款为2.6亿元;而今年,连同各地、市的国内外贷款已超过25亿元。省财政从今年起每年至少挤出3亿元投入高等级路网建设。“中央给了我们这么好一个大环境,我们就是要跳起来摘桃子。”省委书记刘方仁形象地说。上个月,他带着交通厅长和公路专家,到规划中的崇溪河至遵义的遵崇公路沿线考察,13天时间跑了2000多公里。考察后,省委立即召开常委会,大家一致决定:抓住大好时机,贷款上遵崇路。这条126公里的高等级路计划总投资58亿元,其中贵州将匹配13亿元。另外一条投资15亿元的麻(江)凯(里)高等级路也已列入计划。这两条路连同在建的3条路,国家投入的资本金占45%,其余55%均由贵州省交通厅下属的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借贷并通过营运收费归还。
  思想禁锢打破了,思路自然开阔活跃,筹资的路子已不仅限于借贷。如何把现有公路作为存量资产进一步盘活,以建设更多新公路,是目前省里有关部门正在加紧酝酿的大事。
  早日建成“一横二纵三联线”的高等级公路网,已成为贵州人民奋斗的目标。为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沿线各级地方政府均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严格控制地价,及时协调解决征地拆迁问题,提供后勤服务。沿线各地群众也积极支持公路建设,即使拆迁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暂时不便,也要尽量满足公路建设的需要。


第1版(要闻)
专栏:

  云水襟怀松柏志
  ——杨尚昆同志最后的日子
  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一个个花篮、花圈摆满了位于北京柳荫街这个僻静的院落;一封封唁电、唁函寄托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哀思和悼念。
  1998年9月14日凌晨1时17分,这是一个令人悲恸的时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杨尚昆同志与世长辞。
  噩耗传来,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哀乐声中,人们向他的遗像鞠躬致敬。
  一位老将军送来挽联:“沙场挥鞭将军概,帷中教诲长者风。”
  一位中年干部写道:“魂兮驾鹤与先辈以聚,神兮执嘱留晚生以承。”
  一位澳门知名人士献上悼诗:“横跨世纪宏图展,后继擎天自息安。”
  ……
  一副副挽联,一首首悼诗,无声地表达着人们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由衷敬意和深切缅怀。
  (一)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杨尚昆同志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3年,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他,维护和支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工作,继续关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过着一个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然而,在他刚刚度过92岁生日后不久,无情的病魔向他袭来。
  今年6月7日,因病情加重,杨尚昆同志住进了解放军301医院。他的病情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尚昆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治疗。此后,许多著名医学专家陆续从兰州、天津、上海来到北京。
  然而,他的病情还是不断加重。
  8月19日,从湖北抗洪前线回来不久的江泽民总书记来到301医院。为了转移杨尚昆同志对病痛的注意力,总书记只同他谈今年的抗洪救灾问题。这样,总书记和尚昆同志共同谈起大堤上出现的险情,谈起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江泽民说:“现在,三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洪水,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但党中央、国务院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我们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杨尚昆露出欣慰的笑容,表达了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信赖和厚望。
  李鹏委员长赴吉林考察前,特地到医院看望。他对医院领导说:“尚昆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个饱经风霜、意志坚定的人,希望能在医生的配合下战胜病魔。”
  8月20日,朱镕基总理刚从湖北、江西抗洪前线回来,就赶到医院看望。在朱镕基谈到今年特大洪水的情况,以及中央所采取的措施后,杨尚昆同志十分欣慰,他由衷地说:“你们有办法,我就高兴!”
  9月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到医院看望,并和杨尚昆同志聊起家常。他说:“您一直作为忠厚长者,我早就想来看您。”李瑞环衷心希望他精神振作,早日康复。杨尚昆表示感谢。
  9月1日,医院再次发出病危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闻讯也相继赶往医院看望,指示医生尽力抢救。
  无论是在杨尚昆同志病重住院期间,还是在他逝世以后,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关切的心情。
  与杨尚昆同志有着近70年战斗友谊的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来了。她清楚记得,在张闻天受到不公正批判的日子里,是杨尚昆同志冒着风险给了他们全力的关照。患难见真情。刘英说:“尚昆是真正爱护同志,关心同志,他敢讲真话,不怕丢乌纱帽,很正直,我很敬佩他。他忽然病了,我非常着急。”
  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来了。在杨尚昆同志的病床前,她静静地呆了很长时间。杨尚昆和刘少奇是几十年的战友。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尚昆同志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奔赴华北前线,协助当时任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推动华北地区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病中的杨尚昆同志还撰写纪念文章。他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他的怀念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日久弥深。尤其是每当想起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折磨,心中总是难以平静。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我虽在病中,仍勉力写出这篇怀念他的文章。这是我应尽的一份责任。”望着昏迷中的杨尚昆同志,王光美潸然泪下。她轻轻亲吻杨尚昆的手,衷心祝愿他恢复健康。
  一些老战友的亲属来了。“四·八”烈士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同志的子女至今难以忘怀的是,1996年“四·八”烈士遇难50周年时,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杨老不顾90高龄,专程赶到延安参加纪念会,给他们讲述“四·八”烈士的遇难经过,讲烈士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对年轻一代寄予殷切希望。
  曾在广东工作的一些同志来了。他们不会忘记,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杨尚昆同志曾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副省长,他坚决贯彻执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参与领导广东实行特殊政策、试办经济特区等工作。他明确提出广东要“先走一步”,把改革开放的大文章做好,使广东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哨和示范区。
  杨尚昆同志全力协助邓小平同志推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开放。在他的书房里,至今醒目地摆放着一张邓小平同志和他亲切交谈的彩色照片。工作人员回忆道,1989年至1991年连续3年春节,杨尚昆都是同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过的。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的主张,鼓励上海人民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杨尚昆同志病重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和子女们、彭真同志的夫人张洁清和子女们都专门送来花篮,表达对他的衷心问候和良好祝愿。
  一束束鲜花,一次次探视,表达了人们对这位革命老人的深深敬意。正如国画大师刘海粟为他80寿辰时作的一幅松柏图所题:云水襟怀,松柏气节。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
  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间,杨尚昆同志仍关注着国内外大事,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读报、看文件,是他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看电视,他最爱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片。一次,《焦点访谈》报道某县粮食局严重亏损却在农发行挂账盖豪华宾馆,他看了气愤地说:“这样的败家子不处理,就会影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行。”看到一些粮食企业收粮做假账的报道,他忧虑地说:“过去我们就吃了造假的亏,现在一些地方还这么搞,怎么行啊!”
  随着病情加重,报纸看不了,他就让工作人员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是必读的两份报纸,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经济,内容十分广泛。遇到一些重要的文章,他有时还让工作人员读两遍。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始终关注灾情的发展。当从电视上看到富饶的两湖平原变成水乡泽国、许多百姓痛失家园,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当看到大批解放军指战员奔赴抗洪一线,日以继夜地坚守在大堤上,他说:“指战员们辛苦了!”当看到有的基层干部在抗洪前线玩忽职守、临阵脱逃,他气愤地说:“这样的干部应该查办惩处!”当看到军民携手日夜坚守大堤,有的甚至晕倒在工地,他又感慨地说:“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当看到亿万群众踊跃捐款,筹措了一批又一批抗洪救灾物资的动人场景时,他深感自豪地对工作人员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正是我们战胜洪灾的可靠保障。”
  疾病的折磨,使杨尚昆的身体日见消瘦,体重很快由刚入院时的80公斤,降到60公斤、50多公斤……原来的睡衣显得过于肥大,工作人员要给他换一件,他坚决不让,说:“现在南北闹灾,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要节约啊。你们谁会缝衣服,替我把腰收收就行了。”
  为了给灾区人民献一份爱心,他要求身边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捐款捐物。8月初,看到灾区急需各种药品时,他让子女把存在银行的2万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这笔钱是他和夫人李伯钊恢复工作后补发的部分工资,至今已存了20多年。
  今年初,杨尚昆同志踏上了回归祖国后的香港的土地,看望了许多老朋友,受到热烈欢迎。不久前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的心。有段时间,他天天关心香港的股市行情。他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总也离不开国内外经济形势。他充满自信地说:“有祖国作坚强的后盾,香港一定能渡过暂时的难关。”
  入院初期,杨尚昆同志身体尚好。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叶剑英》和《朱德上井冈》两部历史片,一幅幅熟悉的历史画面,引发了他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也触动了他回忆和总结党的历史的念头。
  今年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3位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他们的战友,杨尚昆心里充满了对故人的追思。年初,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相识相知50年———我所了解的恩来同志》一文,之后又着手组织起草缅怀刘少奇和彭德怀同志的文章。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立意、结构及文风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他的直接指导下,这两篇文章均已脱稿。入院后,他又通读了几遍,并再次提出了修改意见。
  他多次说,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要正确对待历史,真实记录历史,才对得起前人,对得起今人,对得起后人。
  从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尚昆和党一起走过70多年风雨历程,是中共党史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1935年1月,他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旗帜鲜明地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会后,他和彭德怀一起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率领红三军团浴血奋战,抢占娄山关,同红一军团再克遵义城,取得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的第一个大胜利。1935年8月,他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在危急关头,配合叶剑英巧妙周旋,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大部分中央红军脱离险境。
  去年春天,杨尚昆同志给党中央打报告,表达自己要将一生经历写下来的恳切愿望,也很快得到党中央批准。在他的亲自组织和调度下,回忆录的写作全面铺开。为了写好这本书,从前年起直至住院,他同撰稿人谈了近百次。部分章节写出初稿后,他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即使住院期间,他仍念念不忘,多次问及进展情况。他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对党和人民所应尽的最后一份责任,时时予以关注,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深情。
  (三)
  尽管医务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但杨尚昆同志的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他说:“我的身体现在跟长江大堤一样,都很危险,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为了查明病因,医生曾在杨尚昆身上三次进行脊椎穿刺,并伴随活检。这种检查非常疼痛,但他每次都强忍着,积极配合。护士心疼地问他:“疼不疼?”他总是说“不疼,不疼。”
  有段时间,由于每天输液,他的手上扎满了针眼,淤点斑斑。后来实在无处下针,只好采取颈静脉穿刺的办法。由于他血小板少,容易出血和感染,医院犹豫不定。杨尚昆听说后,鼓励医生消除顾虑。穿刺时,他疼痛得发抖,却不哼一声。在他的配合下,手术顺利进行。
  杨尚昆曾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主任,深知配合治疗的重要。他多次要求医务人员对他的病情不要隐瞒,希望如实说明,以便配合。第二次会诊院方委婉地告诉了他所患病的真情,他平静地说:“得了这种病,我很难过,但也很高兴,因为你们给我讲了实话。请你们大胆治疗,我一定全力配合。”
  得悉自己的病情,杨尚昆显得异常坦然。每次大夫检查完毕后,他都要拖着病体,艰难地坐起来,向大家举手示意,表示感谢。对新来的医生,他总要问问情况,要求尽量安置好他们的生活。有的护士刚来时有些紧张,他总是忍着痛苦,与她们拉家常,说笑话,缓解她们的紧张情绪。
  一直参与治疗和抢救工作的医生达万明、范利说: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也是一位意志坚强的老人。
  为了恢复体力,杨尚昆身体好些时便坚持在病房里散步,医生要求走8圈,他一定要咬着牙多走两圈。
  医生小靖永远记得一天下午的情景:当时杨尚昆身体非常衰弱,极度厌食。但他还是说:我要把吃饭当成政治任务完成。那天,他强忍着吃了两小碗粥。医生推来彭真同志曾经坐过的轮椅,他坚持要下床坐坐。之后又要求站一站。尽管身体发颤,虚汗直冒,他还是硬撑着站了几分钟。他说:“能动一动,就说明我的身体还可以。”
  然而,病魔无情。极度虚弱的杨尚昆预感自己时日无多,9月2日下午4时,他把家人召集到病床前,开了他生前的最后一个家庭会。
  “找你们来,一是有些事要交待,一是有些事要商量。人总要死的,你们不要太伤心……”
  “关于我的后事,一是要向中央表示要求从简,今年遭了大灾更要从简。1996年我去太行山看望那里的乡亲,他们希望将来我能回到那里。但那样花费太大……我还是希望火化后送回老家潼南去,同四哥杨闇公埋在一起。”
  家庭会后,杨尚昆一直处于半清醒半昏迷状态。清醒时,他仍要求工作人员给他读报,询问灾情怎么样,大堤有没有问题。有时听着听着就昏迷了,醒来还要让工作人员读报,一直到9月6日做胃插管的前一天。
  工作人员唏嘘着对记者说,首长同病魔进行了顽强斗争,他希望活到下个世纪,因为他还有个未了的心愿,希望能亲眼看到祖国早日统一,希望到香港、澳门、台湾走走看看。今年初,他亲自去香港,看到了回归后香港的繁荣。不久前,他还对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说:“待澳门回归后,我要去你家做客,看看回归后的澳门。”
  杨尚昆同志走了。他是在平静的回顾中走的,也是在热烈的憧憬中走的,他相信后继者一定能够实现老一辈的宿愿。


第1版(要闻)
专栏:

  应越南共产党中央邀请
  尉健行率中共代表团抵河内访问
  新华社河内9月17日电 (记者凌德权、侯鹤翔)应越共中央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和由他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17日晚飞抵河内,开始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在宾馆迎候的越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范世阅对尉健行一行表示热烈欢迎。
  尉健行一行抵达河内机场时,越共中央对外部部长阮文山和中共代表团团员、中国驻越南大使李家忠等到机场迎接。
  陪同尉健行出访的中联部部长戴秉国、副部长李成仁、中纪委常委袁纯清等中共代表团成员也同机抵达河内。
  尉健行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说,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在过去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长期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同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两党、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
  尉健行说,访越期间,他将同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和会见,就两党、两国关系以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相信此行将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两党、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他说,中越两国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任务,合作前景广阔。中国人民愿同越南人民一道,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并为亚洲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应越南共产党中央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今天下午乘班机离开北京前往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访越结束后,尉健行一行将应新西兰政府邀请对新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将作为澳大利亚政府客人在澳过境停留。
  前往机场送行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罗干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曹庆泽、刘华秋、胡光宝、杨文昌、李至伦、蔡武等。越南驻华大使裴鸿福、新西兰驻华大使安道岩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石励也前往机场送行。
  陪同出访的代表团主要成员中共中央委员、中联部部长戴秉国及中联部副部长李成仁,中纪委常委、秘书长袁纯清等同机离开北京。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海拔3400—36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种植的2000亩地膜小麦日前全面成熟并获高产,改写了我国小麦生长最高海拔3000—3200米的纪录。图为提孜那甫乡科技副乡长张建新(右一)在田里作技术指导。新华社记者 艾尼瓦尔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秦皇岛兴建热电联网供热工程
  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府近日投资1.78亿元,兴建热电联网集中供热工程。
  该项目将利用秦皇岛市热电厂一期供热工程,实现海港区部分区域的集中供热。供热方式采用大口径管道一次性予热补偿,最大口径DN1000,这在国内尚属首例。供热面积将由原来的152万平方米增加到533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总长度22.27公里,供热半径为4.8公里,最远供热距离为6.33公里。(郭晓涓)


第1版(要闻)
专栏:

  启事
  《今日谈》是本报一版的名牌专栏,也是为各界人士提供的一块言论园地,深受读者欢迎。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更好地发挥党报舆论引导作用,把《今日谈》办得更好,本报评论部与成都恩威集团公司即日起联合举办《今日谈》征文。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每篇请勿超过500字。
  来稿请寄: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人民日报评论部,邮编:100733。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赈灾勿忘扶志
  张延朝
  洪水在退却,赈灾在延续。此起彼伏的赈灾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然而,靠赈灾所得到的钱物毕竟有限,重要的是精神鼓舞,在继续抓好捐赠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帮助灾区的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增长志气。
  一是坚定信心。引导灾区群众提高自救必胜的勇气。
  二是顾全大局。同是灾区,有轻灾重灾之分。同是重灾区,也有轻重灾户之分。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非灾区有支援灾区的义务,轻灾区、轻灾户也有支援重灾区、重灾户的义务。对于那些跨乡村,跨县市甚至跨省区的工程,无论重灾轻灾,还是无灾的地区,都应该积极参与。
  三是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立足点应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有的项目实现可能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灾区人民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才能缩短重建家园的时间。完全依赖于政府和兄弟地区的支援,坐等他救,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抗洪救灾,已向全世界昭示,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重建家园,还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安投资与贸易洽谈会落幕
  为期6天的’98中国西安投资与贸易洽谈会、古文化艺术节暨旅游节9月17日在西安落下帷幕。本届洽谈会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124个,合同总金额8.84亿美元,其中外资额6.32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项目94个,总投资19亿多美元;引进国内资金项目合同596个,引进资金52.87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成交1.5亿美元,内贸成交34.7亿元人民币,产权交易项目61个,交易额6亿多元人民币。(孟西安郑少忠)


第1版(要闻)
专栏:

  鹤壁矿务局井下造气试产成功
  河南省鹤壁矿务局气化矿井井下造气试产9月14日取得成功。
  矿井煤气化技术是国际上一种变传统的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的新技术。鹤壁矿务局从今年6月开始这一试验项目。它的成功,标志着煤炭工业采煤技术由物理开采向燃化开采的一次革命。据专家预测,应用这项新技术,每吨煤可产气3500立方米,气化一吨煤比开采一吨煤成本大幅下降。这项投资仅几十万元的工程,每天燃烧40吨煤,可供4万户居民生活用气。(李杰)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沂至长兴铁路在淮安开工
  江苏新沂至浙江省长兴的新长铁路9月16日在淮安开工。新长铁路全长638公里,总投资62.4亿元,由江苏省、铁道部、浙江省按63∶33∶4的出资比例合资建设,计划2001年底建成通车。(龚永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