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走向大市场

  有关专家认为,现代海洋开发是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成果而形成的知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综合社会经济活动。到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海水养殖、海洋化工、海水利用将成为规模较大的产业——
  乘风破浪正当时
  ——浙江、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略记
  梁彩恒
  加拿大“猎”海豹
  从浙江的温州出发,经玉环、宁波等地到上海,在半个月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一股令人振奋的海洋经济之风迎面扑来。
  变“捞”为“养”
  大海“捞”鱼向来是海洋渔业传统的作业方式。在科技落后的年代,驾着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因此,以往的船老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渔民,凭经验看风向、辨水温、识鱼群,而现在的渔轮则配备了大量现代通讯、导航、助渔设备。浙江省象山县目前已有1500余艘钢质渔轮,大大提高了远洋捕捞能力,去年,全县海洋捕捞总量达36万吨,跃居全国第四位。1997年,我国共从海里“捞”起1385.4万吨水产品。
  由于捕捞能力的加强,再加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外海被迫缩小;实行三个月休渔制度后,更出现了“船多、海小、鱼少”的严峻挑战,这给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8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就迅速发展。到1997年,海水养殖产量达791万吨,占海洋渔业产量的36%。
  据玉环县有关领导介绍,在海水养殖方面,他们主攻高投入、高产出的海水网箱养殖,并注意引进青蟹、花蚶等名特优产品,浅海抗风浪网箱试验已经受住“9417”和“9711”两次强台风考验,海水养殖产量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位。在玉环,“老板下海,回归农门”已不是新鲜事,现已有600多人弃工弃商进入海水养殖,组建了80多家股份合作养殖企业,年资金投入达到5000多万元,逐步实现工厂化养殖。从“捞”向“养”过渡,进行耕海牧渔,把茫茫碧海变成蓝色农场,这是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方向。
  摇橹的渔翁驾驭企业集团
  浙江省海鸿集团位于温岭市,厂房依海岸布局,海浪轻拍堤岸,环境优美。这是一家集水产品加工、医药化工、食品饮料、渔需物资、海洋捕捞、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国家大型企业。
  海鸿人从生产鱼粉起步,当时十几个渔民,利用小鱼等资源,晒干、粉碎、加工鱼粉。经过20年艰苦创业,昔日摇小船的渔翁,驾驭起现代企业集团的大船。海鸿人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三次开发创新,实现了三次飞跃。
  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从部优“渔岛”牌鱼粉开发到水产冷冻系列产品开发;与此同时,企业开发出了氯洁霉素等系列医药化工产品和老爸豆腐干等系列食品,随着企业综合实力加强、规模扩大,1994年成立了海鸿集团,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九五”期间,海鸿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开始综合利用废弃虾壳开发甲壳素等海洋医药化工产品和综合利用低值鱼类开发鱼糜调理食品。这两大科技兴海项目完成后,年可利用低值鱼类1万多吨,废弃虾壳5000多吨,变废为宝,直接给当地渔民增加5000万元的收入。海鸿集团从一个水产冰冻农副加工企业,向着海洋生物医药化工和加工食品的高科技产业转变。
  面对海洋鱼类资源日益枯竭的局面,海鸿集团董事长郭加明说,科技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开发高科技可把一条鱼变成四条鱼,甚至更多。
  90年代初,加拿大纽芬兰附近一种名为“竖琴”的海豹,因繁殖过密泛滥成灾,被从保护类动物中除名。这条消息打动了上海水产(集团)公司领导的心,经过努力,该公司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加拿大政府授予海豹资源收购权的企业,并于1994年携国内的先进设备,“进军”纽芬兰,与当地企业合资,办起了加龙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中洋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农业公司合作,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建成的。中洋公司的第一个拳头产品是“中洋海洋”牌金海豹胶丸,它是以北冰洋海域中的海豹为原料,采用高科技提炼而成的海洋生物保健品。接下来,公司又在加拿大对海豹进行粗加工——主要是提取和保存活性物质,在上海完成成分配置的金海豹胶丸和金海豹滴剂精加工制作过程,实现了从“猎”豹到精加工的一体化生产。
  中洋公司总经理李克坚谈到海洋生物保健品开发时,认为潜力极大,但目前技术、资金投入均显不足,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短缺,非短期内所能解决。
  有人把海洋称作“21世纪的粮库”,海洋经济将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点。而高新技术就是征服浩瀚、神秘的大海的武器。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弥勒县走红
  本报记者 汪波
  到云南弥勒采访口福不浅,尝到了喜摘第四届世界蜂产品博览会金奖的弥勒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原纯蜜——“红蜂”,喝到了由弥勒葡萄酿制的刚上市不久的干红葡萄酒——“云南红”。品“红”、看“红”、说“红”,记者记下了弥勒县走“红”之原由。
  弥勒县城位于滇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全县8乡6镇,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壮等民族,人口47万。弥勒具有得天独厚的土质、气候资源,这块丰富的红土地与葡萄种植有着不解之缘。30年代,一位葡萄牙传教士把他带来的葡萄种子播在了弥勒的红土地上。这位传教士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葡萄已成一大支柱产业。今年2月,弥勒用5000亩10年旺生葡萄,开发生产出1000吨干红葡萄酒——云南红,投放市场后迅速畅销全国。
  36岁的弥勒县县长陈霖(彝族)说起“红”来分外兴奋,他笑着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弥勒县、云南省成为中国的波尔多地区。波尔多地区是法国最著名的葡萄产区,是葡萄美酒的故乡。
  年轻的县长为什么做了这样一个梦?
  今年以来,中央对烟草实施“双控”政策,云南各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仅弥勒县财政就少收入5000万元,农民少收入1.8亿多元。
  烟草形势的变化既给云南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又为云南葡萄等后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机遇。
  弥勒在思考。烤烟面积的巨量下调,使新兴后续产业所需的土地资源有了保障。弥勒在苦苦寻求新兴后续产业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葡萄是一种高价值能尽快富民富县的产业。有例为证,河北省涿鹿县卖葡萄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有1.2万多家,怀来县种葡萄的果农人均增收500元。“葡萄是一项永恒的产业。法国靠葡萄已养了几代人”,陈霖县长的见解更让人回味。
  云南的地理、气候适宜葡萄的种植。1996年,法国专家考察后认为,云南省内金沙江流域和红河州的弥勒等地可种植法国优质酿酒葡萄,特别是用于酿造干红等优良品种。我国专家经过近半年的科学论证和测定认为,沿昆河公路的红河州可形成一个葡萄种植带,有近30万亩可改造的山坡荒地完全可形成产业化的葡萄种植区。弥勒首当其冲,天时地利俱佳。全县已有5000亩葡萄园,每年可提供3000吨的优质酿酒葡萄,并建立了1170亩葡萄种苗基地。目前利用基地培植的种苗新植葡萄近5000亩。一个葡萄园就是一座绿色工厂、一个绿色银行。弥勒增强了选择葡萄产业为又一大支柱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1997年,云南省政府确定弥勒为开发酿酒葡萄为主的“18项生物资源工程”地区之一,决心以弥勒为基地,创出云南红葡萄酒名牌,形成云南“红烟”、“红茶”、“红酒”三足鼎立的大产业新格局。
  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弥勒挂出了“18办”牌子,成立了以县长陈霖任组长的葡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开始在富庶的红土地上规划万亩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打响了创云南葡萄名酒的战役。
  打有把握之战,打能胜利之仗。弥勒先后出台了葡萄种植的多项政策和措施,加强了组织领导。本着“您投资我欢迎,您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吸引客商连片种植。云南神泉葡萄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蒙自高原葡萄园艺场率先入主弥勒,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成了云南省首座葡萄种植示范园和种苗基地。
  “是政府提倡、号召的,相信不会错,一定能有好收益。”正在葡萄园里干活的前哨镇一位农民很有信心地说。前哨镇副镇长何坤接过了话茬:“农民们现在已开始从种烤烟转向种葡萄,积极性很高。全镇已有620户农民种上了葡萄。一些看好葡萄种植的单位和个人也纷纷来前哨承租土地,目前承租的土地已达700多亩。”
  弥勒已为“红”字制定出发展目标,5年时间保证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5万吨,农民收入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编后小议
  烟草产业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随着国家对烟草工业“双控”政策的实施,云南省各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弥勒县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着力求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财政收入将减少5000万元,农民年少收入1.8亿元的压力,弥勒县找到了发展弥勒经济的突破口,即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建立葡萄基地,建造葡萄酒厂,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葡萄酒产品。此举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同酒产业结构调整相接轨,真正做到了富一方百姓,带动一地经济的发展。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添块“科技明白墙”,如何?
  赵忠星
  农村不少地方办起了“明白墙”,将村民应交的款项,一一“烙”在“明白墙”上,一目了然,农民心中有了数。
  最近,一位村民对笔者说,自打有了“明白墙”,种起田来心里踏实多了,只是现在光有这块“明白墙”还不行,比如,同是一项作物,播种前选什么样的品种好,哪些优良品种适宜本地种植,去哪儿买,价格是多少,播种时田块如何调理,一亩地下多少种,遇到虫害打什么药等等一系列问题,村民并不太明白。这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指导科学种田的力度不够,要是有块引导村民科学种田的“明白墙”,那该多好哇!看来,增加一块“科技明白墙”大不一样。有了“科技明白墙”,一来可以让村民及时了解科学种田的技术和信息,明明白白把田种好管好,二来还可以在村里营造一个学科学、用科学、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良好氛围,何乐而不为?
  如今,有些地方村干部有了一块村务方面的“明白墙”便以为万事大吉,对农民科技等方面的需要不闻不问,对农民服务方面的需求也置之不理,悠然当他的“甩手掌柜”。
  笔者认为,作为村干部要想取得村民的信任,光靠一块“明白墙”还远远不够,还应像农民希望的那样,再添上一块指导科学种田的“科技明白墙”,同时做到,经常邀请、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常督促常指导,让村民真正明白该怎样通过科学种田走上富裕路。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龙腾兴凯湖
  ——黑龙江省兴凯湖农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发展探秘
  □赵修彬
  黑龙江省兴凯湖农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实施产业化战略,效果显著,利润总额连续4年居黑龙江垦区104个农牧场榜首,成为全国农垦系统一颗璀璨的明珠,似一条巨龙腾飞在兴凯湖畔。
  (一)
  兴凯湖农场的前身是北京市公安五处的劳改农场。它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境内,依偎在中俄界湖——兴凯湖畔。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被人们称为“北大荒中的北大荒”。农场地势低洼平坦,四面环水,坡降仅为万分之一,传统的旱田耕作生产方式,始终受水制约,总产一直徘徊在0.2—0.25亿公斤。
  1992年5月,新领导班子上任后,通过调查论证认识到:丰富的水资源和大面积低平地即是造成农场“十年九涝”的祸根,又是大面积发展水稻的巨大资源优势。抱着几十年一贯制的旱作农业不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避利趋害、扬短避长之路。于是,他们大胆提出以稻治涝,超常规发展水稻,实现风险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实施产业化战略。几年间,兴凯湖农场形成了水稻→稻米→稻米精深加工产品,水稻→稻草→中高档纸→中高档纸精深加工产品两大产业链,快速走上了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轨道。
  兴凯湖农场首先在“旱改水”开放开发上实现了突破。通过兴办家庭农场转变农场内部经营机制,制定向水田倾斜的优惠产业政策,改变闭关自守封锁经营的旧格局,将土地对外开放,放手引进农民到场内开发水田,加大水田开发力度。截至1997年底,通过外引农民带机械资金,场内职工自筹,争取省农垦总局、分局投资等多种方式共融资7790万元,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依湖建起了37万亩的自流灌排配套标准化水田作业区。1997年,水稻单产581公斤,总产1.75亿公斤,比1993年增产1.02亿公斤,农场经济连续5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二)
  兴凯湖农场在建设水稻基地的同时,加紧对稻米深加工的制米厂及对机制纸进行深加工的造纸厂两个龙头企业进行建设,将水稻原产品的潜在增产因素“吃干榨净”。
  他们先后同香港丹威行合资创建了兴丹米业有限公司和兴丹纸业有限公司,建起了两个可带动米稻、草、苇等农副产品生产的中轴企业。
  兴丹米业公司将优质水稻加工成精白米,再开发出免淘米和胚芽米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兴凯湖”牌高级胚芽营养米先后获得“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等3项金奖,并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造纸厂攻克了稻草制浆的难关,用50%—70%的稻草浆生产出中高档文化用纸,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4年来,共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使原本烧掉的稻草变废为宝,稻农每年仅卖稻草一项便增收200多万元。
  (三)
  他们在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化生产的同时,开始运筹如何修筑一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大米销售渠道。
  为此,他们组建了市场营销与信息中心,之后在全国各地建起了40多个销售网点,一方面,了解市场行情,一方面抓好大米和文化用纸的销售工作,农场则根据市场营销部与信息中心所提供的信息,不时调整经营方向,制定应变措施。
  在营销具体运作上,他们采取了机动灵活的形式,1995年初,市场大米价格看好,他们便采取先定量不定价的办法,即签订合同时定供应数量和价格下限,价格按交款日期随行就市。这一步棋,使兴凯湖充分利用原料、规模、质量优势,控制了鸡西、密山、虎林地区的大米价格,为营销争取了主动权。
  造纸厂将过去以生产为轴心转向以市场为轴心,实行以市场为“龙头”,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营销战略。厂长司汉守带销售人员四下江南,向印刷厂家介绍“兴凯湖”牌文化用纸,终于在一些城市寻到了销售伙伴,建起以直销印刷厂家为主、中小用户为辅的新的销售网络。
  1997—1998年生产期,国内大米、纸张市场萧条,但兴凯湖农场有稳定的客户和预售措施,产品销售率达98%以上,让同行企业赞叹不已。1997年,兴凯湖农场销售大米10万吨,创产值2.17亿元,盈利366万元;销售文化用纸1.4万吨,创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1196万元。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老黄牛”带出富裕村
  □丰汩 胡红兵
  在常人眼里,村委会主任连“芝麻官”都算不上,不可能有什么能量。但今年61岁的共产党员陈国武将一个武汉市有名的边远穷村——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红星大队五队带成省级“科普文明村”。1997年,全村46户人家户均纯收入高达1.4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
  1980年,村民们一致推选在大队任农技员的陈国武当村委会主任。他决心带领村民依靠科技闯出一条致富路,承包了全村人都不愿种的60亩“死疙瘩”地,用掌握的技术在田里做试验。一年下来,10亩油菜制种收入3700余元,16亩杂交水稻制种获利4.2万元,15亩棉花收入1.5万元,一下子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户。乡亲们看在眼里,服在心上,从此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
  不久,老陈萌发了办一个家庭农业技术推广站,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向农户传授科技知识的想法。在大队的支持下,他自己出资1000多元修建了两间平房,并购买了一些书籍,农场教育科提供了20多套桌凳,推广站很快建成了。
  1988年,老陈又自己投资1000多元购买了一台扩音器,一只高音喇叭和一个话筒,办起了家庭科普广播站,及时把科普知识和致富信息传送到田头和村民的家里。什么时候灌水、施肥,都讲得清清楚楚,乡亲们说:“按他播的,一做就灵。”
  老陈有个愿望,致富不能落下一个乡亲,全村都富才算富。这个村有个叫汤文喜的困难户,父亲早逝,与母亲种了10亩责任田,由于不会管理,不懂技术,欠下数千元的债务,田荒了,心也凉了,一度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为了帮他走出困境,老陈到田间手把手地教他种植。当年,汤文喜种了10亩杂交水稻种,老陈教他人工赶花授粉,传授化调、配方施肥等技术,汤文喜一年脱贫。
  而今,陈国武已在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干了18年,连选连任。村民们一致要求:“陈主任不能退,我们少不了他这带领群众致富的‘老黄牛’!”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特色种养赢市场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进行特色种养,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瞧,辣椒苗成了集市上的抢手货!
  段吉林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这是咱所里新开发的项目!毕传国画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樊相
  农民拿着合同去种田
  本报讯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农副产品增产不增收、销售困难成了农民最头疼的事。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今年春天,河南长垣县樊相镇在北京、长春、武汉、郑州等1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农副产品信息点,并选派10多名信息员奔走山海关内外,了解全国农副产品行情。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与全镇2000多个农户签订了涉及8种农副产品的产销合同,让农民手持合同放心种地。
  据了解,该镇农民今年夏季照合同种植了1万多亩瓜果蔬菜,已上市的产品全部销售一空。
  (陈兆胜 王玉刚)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周口
  小麦育种有突破
  本报讯 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九五”以来,针对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的“周麦9号”大面积推广后会出现退化,及近几年还不可能有其它冬性小麦品种取代的现实,进行了改良和选优工作,选育出了比“周麦9号”秆更矮、穗更大、更高产、更抗倒伏的“周9矮优688系”,在全区推广种植200多万亩。有关专家称,新的科研成果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结合。(晓杜)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洞头
  羊栖菜成气候
  本报讯 到1997年,浙江省洞头县羊栖菜养殖已发展到4000多亩,产量达2000余吨,成为我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据有关专家介绍,羊栖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主要供食用,也可用作工业原料,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洞头县80年代初开始采集自然生羊栖菜加工出口日本,1993年“羊栖菜人工养殖技术开发”项目获浙江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晓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