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创新中奋进
  ——中国科技大学教改纪实
  蒋家平 陈兴贵
  在创新中诞生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科大的两次创业和腾飞,是以两轮创新吹响前进冲锋号的。”中国科大是创新的产物;它从1958年诞生之日起就扬起了不断创新的风帆。
  聂荣臻同志生前曾指出:“这个学校不同于一般理工大学,它主要的是培养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尖端性的科学干部。”学校最初设立的13个系都是经过科学院各研究所周密研讨后确立的,绝大多数专业属于国内首创,目标是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人才,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赶超,就必须创新。
  科学院实施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集中并充分发挥全院人才、设备、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
  学校的每个系都和相应的研究所对口合作,教师大多由科学院各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担任。钱学森、华罗庚、赵忠尧、施汝为、郭永怀、吴仲华、侯德封、贝时璋、赵九章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兼任了校系领导,并亲自为学生上课。
  高年级学生可以方便地进入研究所进行毕业实践,很早就接触到科研实践,在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实践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
  科大还在全国教育界率先打破理工分家的学科建设模式,实行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建设方针,所有系科既侧重深厚的科学积累,又注重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遵循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中,提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外语能力,选用最深、最难、最新的专业课教材,学生只有刻苦攻读,才能完成学业。这一切,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中无不具有创新的意义。
  在创新中开拓
  1972年,中国科技大学恢复了招生。又开始了在创新中开拓。
  同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200多名“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回到学校进行“回炉”重锻,经过两三年的培训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使得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975年,科大在全国率先恢复在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大学生的高考制度。
  1978年,由21名不满15岁的“娃娃大学生”组成的科大第一期少年班正式开学。从此,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一种高等教育早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
  差不多与此同时,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早创办且唯一一所由国务院直接批准创建的研究生院。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提出,要在大学中建立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从1978年开始,科大率先选拔了20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欧美作访问学者,这一举措体现了科大人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宽阔胸襟和过人胆识,也为日后保持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奠定了基础。
  学校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对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造,使得原先以理科为主的学科结构逐步调整为理工结合、兼有文管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并及时提出了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调整,既考虑到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努力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健全了两类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比较强的现代科研技能。与此同时,在“稳定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和“抓重、扶青、治散”的方针指导下,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迅速发展。在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固体力学、同步辐射应用、高温超导体研究、理论物理、天体物理、毫米波与通信技术、火灾科学等许多学科方向上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
  学校保持了年轻人才较多、学术民主、对外交流频繁的优势,校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崭新的现代化建筑群拔地而起,国内唯一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要的实验、研究基地在科大兴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誉为“科技英才的摇篮”。
  在创新中闪光
  如今的科大校园,林木茂盛,鸟语花香,幽雅宁静,清新而又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沁人心脾。这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走进世界上任何地方。
  校本部设有研究生院以及理学院、高技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联想计算机学院等10个学院,21个系和少年班,博士点26个,硕士点46个,8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级重点学科,3个全国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北京还设有研究生院和管理学院,在合肥还设有高等研究院。
  目前,学校1650多名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教授321人,副教授763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个体素质优、群体实力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群体,保持了邓小平同志曾称赞的“年轻人才较多”的优势。
  在这个学者群里,不仅有德高望重、造诣精深的老教授、老专家,更有一批奋战在国际科学前沿,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做出重大成果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王水、钱逸泰、伍小平、施蕴渝,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多慧,“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冯克勤教授、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主席范维澄教授,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陈霖教授,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卢炬甫教授,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李晓光、程艺、牛立文、周逸峰、侯建国等;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郑永飞教授、周专博士,等等。他们年富力强,努力进取,是学校重要的学术骨干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强调“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思想,已建成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被誉为中国“特产”的少年班,经过20年的风吹雨打,前后21期共716名优秀少年在这里长大成人,他们如同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神奇种子,在天涯海角生根、发芽,有不少人已在国内外一些重要科研和经济领域崭露头角,担任了重要的工作。
  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4万多名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不少人已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学者。赵忠贤、白以龙、朱清时、吴有生等10多名毕业生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0年代以来毕业的青年学子近年来在国内外科技、经济等领域不断取得突出的成就,受到世人的瞩目。1996年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评出本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中国科技大学86届毕业生宋晓东因其关于地球内核运动的重大发现而名列其中。
  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大同样取得了骄人业绩。1978年以来,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758项,平均不到10天即获得一项科研成果,其中达到国际水平25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级奖励430项。每年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情况一直列全国高校“四强”之一,人均论文数则名列榜首。
  学校先后与美、日、英、法、俄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关系,成立了多个联合研究室或实验室,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袁家骝、陈省身、萨拉姆等近百名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应聘为学校的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其中多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对外学术交流,科大的学科建设得到优化和完善,教师队伍的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了一席之地。
  在创新中远航
  而今,中国科大再一次踏上了创业的征程。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科学院各研究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与中科院合肥分院联合组建了中国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通过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共建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中科院在合肥地区的教育科研基地。在中科院的支持下,科大在北京的研究生院开始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学校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与大中型企业开展全面合作的新路子,与联想计算机集团、深圳华为公司以及国外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以及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取得了可喜进展。
  在学校内部,大力开展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目标是实行力量重组,突出重点,面向未来。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数学与非线性科学、火灾安全科学与防治工程、化学反应的人工控制、加速器物理及同步辐射应用、现代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设计等六个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学科,经过专家多方论证,脱颖而出,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理学院、高技术学院、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先后成立,实现了校、院、系三级管理,逐步按学科群组织教学,使院系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当代高等教育的规律,更加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科技工作中实行分类定位,重组科研优势,主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加强前沿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实施“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科研基地建设,以人才和项目的结合为依托,引入竞争机制,对新的学科生长点以及有良好基础与发展前景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进行择优扶持和重点建设。
  历史总是青睐创新者。中国科技大学将在创新中开拓更加灿烂的明天。(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家都说普通话”
  ——首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杨明方
  社会飞速发展,交往日益广泛。作为人际沟通最重要的桥梁之一,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显得越来越迫切。9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座谈会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呼吁:“大家都说普通话”!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率先发言。他说,普及普通话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只会说方言的人,生活工作的范围和接受新事物的层次就会受到很大局限。目前,在一些沿海开放城市普通话日益普及就是生动的例证。
  推广普通话工作是一件涉及到亿万人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表示,各级各类学校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应当发挥基础作用和带头作用。他指出,使用方言教学还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广泛存在,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广大教职工要下决心身体力行,力争在全国范围内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校园语言”。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鲍国安深感整个文艺界在推广普通话中责任重大,因为影视演员的一言一行易受观众注意乃至青少年的“模仿”。他说,演艺界同行应提高对说好普通话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完成自己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中肩负的使命。
  不少人通常把“北京话”当作“普通话”,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伟认为,这恰恰说明北京人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有着特殊的责任。他说,我们要在日常交往中注意克服北京话中很浓的“方言味道”,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从而使北京真正成为全国推广普通话的“首善之区”。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等参加了座谈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纪念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臭氧层科学探测气球在京放飞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 记者赵永新、白剑峰报道:今天是第四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国家环保总局在京举行纪念大会,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臭氧层保护工作。
  这次纪念大会的主题是,修订《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研讨有关国际政策。
  我国于1992年编制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并于第二年开始实施,臭氧层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已获得多边基金资助项目250多个,获赠款2.5亿美元。从1997年12月31日起,我国在气雾剂行业禁止使用氯氟化碳物质作为推进剂,比《议定书》规定的时间提前了13年。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面临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诸多困难,我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保证实现1999年冻结ODS生产和消费的目标。
  在纪念大会上,还举行了臭氧层科学探测气球放飞仪式和全国儿童保护臭氧层绘画竞赛颁奖仪式。臭氧层科学探测气球能获取距地面20至30公里处大气实际臭氧浓度值的变化及其垂直分布情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清华大学计划明年发射小卫星
  据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江涛)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今天在该校宇航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宣布,清华将于明年年底前发射一颗“清华1号”小卫星。
  据悉,小卫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一代卫星。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小卫星的研制工作,在空间飞行的小卫星已有300多颗。
  据介绍,“清华1号”的重量只有75公斤左右,高1.2米,将被用于太空科学研究、遥控、环境和灾害监测、民用特种通信、科普教育等领域。其研制工作将由清华大学与在小卫星研究开发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的英国萨瑞大学合作进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族软件备受关注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 记者任建民报道:历时两个多月的汉王杯中国民族软件问卷调查今天结束。这是对我国软件业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的深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多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万份,80多家国内软件企业的160多种软件参与了此次调查。就软件业普遍关心的问卷题和用户各方面的需求做了翔实的统计,这也是我国信息产业领域规模最大的问卷调查之一。根据调查数据评出了各个奖项,北大方正获企业形象奖,中文之星获产品形象奖和优秀操作平台软件奖。这次调查是由中国青年报社和北京中自汉王科技公司主办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理工大学再创科技辉煌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40年前,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师生科研团体研制出新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个电视频道、第一台大型天象仪。今天,北京理工大学部分教师和当年“新中国第一”科研成果部分参与者共聚一堂,纪念、回顾40年前的开创性成就,表示要发扬光荣传统,再创科技辉煌。
  北京理工大学如今已发展为拥有近3000名教职工、近万名在校生的全国重点大学,含有理、工、文、法、经、管等学科。“八五”期间,该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25项;去年科研经费高达1.026亿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藏为“复明行动”建立纪念碑
  本报讯 9月14日下午4时20分,西藏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手术室第458例白内障患者走下了手术台,来自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的主刀医生叶剑激动地说:“终于完成了复明行动的任务。”
  据悉,“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在西藏已开展800余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植入人工晶体的患者均重见光明。听说医疗队的队员要离开昌都,许多白内障复明的藏胞纷纷来到地区人民医院的院子里,等待即将走下手术台的医生们。
  为了纪念国家医疗队为昌都人民作出的贡献,当地特意在地区人民医院为这次“复明行动”竖起了一块纪念碑,碑上铭记了赴藏昌都医疗小分队的功绩。(牟永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嘉奖先进
  本报北京9月15日讯 记者艾笑报道:北京医科大学教授严仁英、中科院院士谈家桢等12位专家学者和管理专家,今天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上,获得中国优生优育贡献奖。另有37个集体和75位个人,同时获得奉献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丰富多彩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 今天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幕的’98中国国际茶文化交流会,汇集了茶文化几乎所有的相关内容。在历时5天的交流、展览期间,会议共安排了与制茶相关的产业交流、茶器的制作与展览、茶文化的理论研讨、茶文化的书画、服饰表演等多项内容。茶文化交流会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鲁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五羊摩托车禁毒万里行到京
  本报北京9月15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今天,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首都青年记者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为了下一代,请远离毒品”’98五羊摩托车禁毒万里行到京仪式。这次活动旨在宣传贯彻党中央“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示精神,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健康、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制订切实可行方案坚持做到五落实
  岳阳县筑好灾后防疫“大坝”
  本报讯 湖南省岳阳县各级医疗部门积极抓好灾区灾民的救灾防病工作,坚持做到领导到位、组织落实;人员到位、队伍落实;技术到位、措施落实;资金到位、物资落实和监督到位、保障落实,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该县卫生部门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病防疫方案。组建了30支防疫队和33支医疗队,先后为灾民中的9万多人治疗诊病,抢救高危病人113人。同时,他们还在灾民中积极宣传防疫防病知识以及如何搞好环境消毒与防治工作,并散发资料48000多份。他们积极帮助灾民搞好饮水消毒,共发放饮水消毒“一片净”120多万片,漂白精粉3000多公斤。
  (任三定 祖之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