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论九八抗洪精神
  任仲平
  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斗争所产生的影响和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围绕着这场斗争所焕发的伟大抗洪精神,全国上下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史上的奇观,引起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一)
  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九八抗洪精神”,他强调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雄伟壮阔的局面出现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为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艰苦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并且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为了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36万多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加上为抗洪抢险提供直接服务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系统的力量,总数达上亿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关心支持抗洪抢险的人们就更多。这场抗洪抢险斗争,规模之大,气势之壮,斗争之严酷激烈,历史罕见,世界罕见。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真正是撼天动地,势不可挡。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这是由人水相搏,两相对峙的严酷格局所决定的。一方面是水大势猛、南北为害,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威胁;一方面是,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改革开放成果,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英勇抗击。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不是个别人的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而是整个抗洪军民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抗洪军民是一个英雄群体。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有的累倒,有的累死,有的舍生忘死、舍己救人,有的哥哥倒下弟弟上去、丈夫倒下妻子上去、儿子倒下父亲上去。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艰险不能战胜。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显示了抗洪军民的“韧”性和“刚”性。这次特大自然灾害是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最大挑战。也正是在迎击这种挑战中,形成了抗洪精神的最强音。这次特大洪水,为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人被累乏,堤被泡软,抗洪抢险物资一次又一次被用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把握,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就很难面对凶猛的接踵而来的八次冲击波,始终坚持严防死守,沉着应战,夺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这里的关键是,党中央的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党中央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党中央的果断决策、科学部署、指挥若定、决战决胜,将大家的信心和力量高度凝聚起来,集中成一个战无不胜的铁拳。如果说,抗洪精神是一支气势恢宏撼天动地的大合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这场大合唱的总指挥。
  (二)
  “九八抗洪精神”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冲击大震动,是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我们民族最美好最高贵思想品格的集大成。这是一个由多种精神品格重新构筑的精神共同体,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广度和力度,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
  “九八抗洪精神”的实质是,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为核心;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为纽带;以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旗帜;以自强不息、贵公重义、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坚韧不拔、自尊自励等传统美德为血脉为营养。是这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它使我们看到,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强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情操一旦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会把我们的民族品格带向一个多么光辉灿烂的境界。
  它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前途,看到了人类的美好未来。
  (三)
  “九八抗洪精神”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和国家,为什么能够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凝聚起这一伟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识一个事物、一种精神现象的本质,不能从事物本身去寻找解释,而必须到产生这一事物和精神现象的历史事件和实践活动中去寻找。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威胁以及为了战胜这场特大灾害所进行的殊死搏斗,是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事件就是历史,就是舞台。重大事件,特别是发生在一个伟大国家的重大事件,是成就英雄、伟人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
正是抗洪抢险这一伟大的斗争,空前地把我们的力量集中起来,把我们的精神和精锐集中起来,把我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品格集中起来,涌现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英雄,形成了拔山贯日、气壮山河的精神奇观。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集中同时增长同时发挥威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发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空前集中、高度集中,是建筑在社会主义制度适合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办大事的优越性上;建筑在党和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途上;建筑在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且抓出了成效,抓出了巨大的精神储备、队伍储备、综合国力的储备上。还因为,这场抗洪抢险斗争发生在一个伟大的具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我们的人民饱经忧患,历尽沧桑,拥有抗击一切灾难,战胜一切邪恶力量的韧性、伟力和根基。
  这种空前的“集中”和事态发展,加上新闻媒体的广为传播,使抗洪抢险斗争成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情绪场”,就像“磁场”、“电场”、“生物场”能够发生巨大的“场”效应一样,抗洪抢险斗争让人感奋,让人激动,让人投入,让人勇敢和高尚。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面前,人们最美好最强健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得以发扬和升华,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潜在的被激发、培育出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为各族人民所自豪的浩然正气。
  这场抗洪抢险斗争对于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进行了一次新的检阅,使人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形象,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体形象,中国人民的整体形象。进一步看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解放军好,人民群众好,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
  怎样发扬“九八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战胜困难,扫除障碍,大步跨向新世纪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八抗洪精神”,不只产生于这一次抗洪抢险斗争,而且根植于我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事业的正义性;根植于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个意义上,“抗洪精神”也就成为推动我们整个事业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的党魂、军魂和国魂的一种生动体现。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是和我们的国情、和奋斗目标相一致的。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有了这种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就能“堆土成山”,办成大事。缺少这种精神,我们就会“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人民受益、民族受益、国家受益,缺少这种精神,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能大踏步前进,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扬抗洪精神,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时刻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特别是在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时候,在风和日丽,充满生机的时候,尤其要有这种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我们的意志,振奋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
  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工作重点已经转移,灾后重建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可谓任重道远,关山重重。我们民族的苦难史,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史胜利史,我们刚刚取得的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都一再说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但是,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增长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我们才能是真正强大的。
  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抗洪精神,让我们在伟大的抗洪精神鼓舞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艰苦奋斗,全力做好救灾工作,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中非外长
  新华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 (记者于海生)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非共和国外交国务部长让·梅泰—亚彭德一行。
  胡锦涛说,中国和中非复交半年多来,两国的友好交往和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逐步恢复,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对中非政府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奉行“一个中国”的立场表示赞赏。
  胡锦涛表示,中国政府愿与中非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真诚友好的关系。胡锦涛积极评价了中非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向客人介绍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亚彭德感谢胡副主席的会见。他说,中非人民对中国人民一直怀有深厚的友好感情。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亚彭德对两国复交以来双边关系的迅速发展表示高兴,对中国政府提供无私的援助表示感谢。他还代表中非政府对中国今年遭受严重水灾表示同情,并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在抗洪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
  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芬兰外长
  新华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记者于海生)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芬兰外长塔尔娅·哈洛宁时表示,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同芬兰的关系,赞赏芬兰政府为发展芬中关系所作的努力,愿与芬方一道推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胡锦涛说,近几年来,中芬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发展较快,两国高层互访增多,这对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强调,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在此形势下,加强中芬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亚欧和中欧之间的合作。
  哈洛宁说,芬兰关心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在亚洲和世界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芬中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交换看法,双方在经贸方面也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她表示,芬兰为同中国这样重要的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感到高兴。芬方希望芬中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会见中,胡锦涛还向客人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故乡人民的哀思
  新华社记者 李佩 刘卫宏
  杨尚昆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他的家乡——重庆市潼南县,父老乡亲沉浸在哀思之中。在尚昆同志出生地双江镇,大街两旁的苍松翠柏掩映着一片白花,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献上自己连夜赶制的白花和素绫,到灵堂吊唁的人流络绎不绝。
  家乡人民不能忘怀,尚昆同志少小离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操劳一生。他晚年三次回故乡,对家乡建设和父老乡亲表达了殷殷深情。
  双江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场镇。尚昆同志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1920年他14岁时,由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四哥杨闇公引领离乡到成都求学,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一别故乡60多年,尚昆同志在年逾八旬的耄耋之年才第一次重返故里。
  1987年,尚昆同志第一次回潼南。尚昆同志在双江镇旧居缅怀他的革命引路人——中共四川省委首任书记、他的四哥杨闇公烈士,并嘱咐:“旧居不要闲着,可以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群众需要精神食粮。”如今,这座晚清悬山顶式风格的杨家旧居,早已成为重庆市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基地,参观者已近百万;一部分辟为杨闇公图书馆;绿树成荫的旧居后院则成了双江镇老年活动中心。
  这几天,杨家旧居一直聚集着家乡百姓,他们哽咽地诉说着尚昆同志回乡时的情景。双江四村农民刘发坤回忆说,尚昆同志1993年4月第二次回家乡时,挨家挨户与乡亲们拉家常,关切地问他:“今年给你打白条没有?”“家里有没有洗衣机?”当听说还没有买洗衣机时,尚昆同志亲切地鼓励他:“好好干,过几年就会有的。”
  双江小学校长全珍宝记得,尚昆同志第二次回双江时,专程到小学看望师生,并向大家道歉说:“第一次回双江,我不知道你们在这里等了我很久,没有来得及看你们,心里一直不安,今天我是来还愿的。”全珍宝说,尚昆同志每次回来会见乡亲,总是把教师请到最前排,详细询问家乡的教育情况,问教师是不是每月按时领到了工资。他再三告诫我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还不停地给我们作揖说:“家乡的教育就拜托你们了。”
  杨訚公旧居所长唐明深切地回忆说,尚昆同志第二次回乡时,一跨进旧居正堂屋的门槛,便指着堂前“清白传家”的大匾说:“‘清白传家’是我们杨家的传统匾,这是老祖宗杨震传下来的啊。”杨震是东汉时的大官,有一个县官想得到提拔,半夜给他送黄金,说收了没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当官清白,给儿孙留下清白名声。”离开潼南时,尚昆同志紧紧握住县纪委书记杨昌中的手说:“要搞好廉政建设啊。”
  去年4月,91岁高龄的尚昆同志第三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浓浓的乡音,风趣的谈吐,走到哪儿都留下爽朗的笑声。他抱着村里的娃娃,像个慈祥的爷爷。他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家乡的风萝卜和豌豆尖,赞不绝口。
  潼南县县长徐祖文说,尚昆同志每次回家乡都要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宣传,不要写标语,别麻烦乡亲们。”每次尚昆同志见到他,开口总是问:“家乡建设得怎样?副业发展起来没有?老百姓的日子是不是好过些了?”一次,当尚昆同志得知“潼南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时,惊奇地问:“不是展览大红苕吧?”当他得知展品琳琅满目,轻纺、食品、机械样样有时,高兴得笑出了声。
  今年8月21日,涪江发大水,潼南遭受特大洪灾,8个乡镇被淹,损失3.28亿元。躺在病榻上的尚昆同志得知后心急如焚,叨念着:“不知淹了多少人?农民的庄稼抢回来没有?老百姓有没有吃的?”当听到洪水退了的消息时,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说:“水退了就好了,一定要把老百姓安顿好。”
  潼南县委书记赵富国告诉记者,尚昆同志第一次回潼南时,给家乡人民挥毫题写了“潼南奋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10年来,潼南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连年获得粮食丰收,跃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707元,位居重庆市40多个区县(市)的中上游水平,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还成为国家初级电气化县。今天的潼南,涪江大桥纵跨南北,东安大街灯火辉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县乡道路纵横交错,6000门程控电话缩短了这一边远丘陵山区与外界的距离。
  尚昆同志去年与潼南县的乡亲们惜别时留下一句话:“明年我还要回家乡看看。”而今,尚昆同志不幸逝世,心愿成了遗愿。64岁的刘怀清老人扶着杨家旧居的一棵橙子树老泪纵横。他说,这棵树是尚昆同志小时候与兄弟们一起种的,尚昆同志每次回家总是坐在树下与乡亲们一边品尝橙子,一边“摆龙门阵”。他那爽朗、慈祥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新华社重庆9月16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在全国人大内司委会议上指出
  加强监督保证公正司法依法办案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 新华社记者王雷鸣、本报记者苏宁报道:九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鹏说,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集中教育整顿工作情况的汇报。这是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重要体现,是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工作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次会议开得很好,也很成功。
  李鹏说,从高法、高检的汇报和大家在讨论中反映的情况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这次集中教育整顿工作很重视,目标比较明确,态度比较坚决,措施比较有力,解决了法院系统和检察院系统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通过思想、作风、纪律教育,各级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秉公执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了提高;其次,通过开展自查自纠和执法检查,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整顿、调整了一些地方法院、检察院的领导班子,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人员,纯洁了司法队伍;第三,在集中教育整顿的过程中,各级法院、检察院边整边改,建立、健全了保证严格执法、文明办案的规章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推动了审判、检察工作的开展。
  李鹏说,对半年来各级法院、检察院的集中教育整顿工作既要充分肯定,又不可估计过高。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党内的不正之风也会不断侵蚀司法队伍的肌体;集中教育整顿只有半年时间,而司法队伍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解决。所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惩治司法腐败,促进公正司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希望各级法院、检察院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对集中教育整顿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把集中教育整顿切实搞好。同时要一手抓集中教育整顿,一手抓工作,边整边改,在教育整顿的过程中抓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巩固集中教育整顿的成果。
  李鹏强调,要公正司法,依法办案。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司法要公正。为此,除了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外,一是要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有关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外,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二是基层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这是审判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有助于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法制教育。
  李鹏说,目前,超期羁押和案件久拖不决问题已经成为公正司法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在谈到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时,李鹏说,在这次集中教育整顿过程中,结合贯彻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把审判方式改革作为重点,增加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强化合议庭的职能,进一步健全了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了9条“卡死”的硬性规定,严禁超越管辖范围办案,严禁违法采取强制措施,严禁超期羁押。这些措施有利于完善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加强审判、检察工作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保证公正司法。
  李鹏说,要依据法官法、检察官法,建立严格的干警进出管理制度,提高司法队伍的素质。公正司法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一定要把司法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在谈到办案经费时,李鹏说,在坚决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同时,要对司法经费统筹考虑,保证司法机关履行职能所必要的经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各级财政要尽量增加司法经费,保证司法机关办案的需要。各级审判、检察机关也要严格财务标准,注意勤俭节约。
  李鹏说,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了对司法机关的评议和个案监督。人大监督个案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支持审判、检察机关公正司法,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要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人大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在今天下午的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志也讲了话。他说,高法、高检在这次集中教育整顿工作中决心大、措施比较得力,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作用,希望有关单位提高认识,抓住重点,进一步抓好政法队伍集中教育整顿工作。他指出,人大及有关专门委员会要把督促、支持司法机关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公正司法作为当前一个时期司法监督工作的重点。
  会议由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陶驷驹主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地方人大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张德江任浙江省委书记 王云坤任吉林省委书记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日前决定:张德江同志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吉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王云坤同志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李泽民同志不再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常委职务。


第1版(要闻)
专栏:

  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揭晓
  徐文良格桑旦增蔡赴朝宋超何平何加正
  高丽萍杜嗣琨范春歌徐京星获殊荣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今日在京揭晓。徐文良、格桑旦增、蔡赴朝、宋超、何平、何加正、高丽萍、杜嗣琨、范春歌、徐京星10名德才兼备的记者荣获这项我国中青年记者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另有30名记者荣获提名奖。(获奖名单另发)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范长江新闻奖从1990年起,每三年评一次。该奖的评选对于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提高我国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参评人数为90名。在获奖者中,地方新闻单位获奖的记者所占的比例为52.5%。以穆青同志为主任的本届范长江新闻奖评委会,经过充分讨论、评议,严格坚持评选标准,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


第1版(要闻)
专栏:

  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发表15周年
  首都教育界集会纪念
  李鹏李瑞环分别题词致信祝贺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 记者王娜梅、李宏伟报道:首都千余名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今天在北京景山学校集会,纪念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发表15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为纪念活动题词:“景山学校要全面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为培养新时代建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纪念大会发来贺信:“‘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希望你们更好地坚持‘三个面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谱写教书育人的新篇章。”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专为我国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北京景山学校题写的。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为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一脉相承的。“三个面向”精辟地阐明了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成为我国迈向新世纪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与会同志指出,15年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纪念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学会和景山学校联合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出席了今天的纪念大会。何鲁丽、雷洁琼也向大会发来了贺信。


第1版(要闻)
专栏:

  城固猕猴桃获丰收
  地处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陕西省城固县7000亩猕猴桃获丰收,总产达680吨。城固是猕猴桃的最佳产区之一。近年来,他们种植的1.2万亩猕猴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图为秦家坝村果园长势喜人。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