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中帼园)
专栏:军嫂情

  找了个好武警
  按说,我还是张志刚的上级呢。1981年志刚高中毕业,分到我们织染厂,当时我是组长,在工作接触中,我感到志刚不仅为人诚实,助人为乐,而且机警能干。第二年,他应征参军,成为一名武警战士,我们鸿雁传情,逐步确立了恋爱关系。在经历了三次“推迟婚期”后,于1989年春节缔结“好合”。
  婚后,作为儿媳,更为了让志刚少分心,我主动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奶奶病危,离不开人,婆婆因病动了两次大手术,我得跑前跑后照料、伺候,公公患腰间盘突出病,干不了什么活,我就里外张罗照顾3位老人。
  志刚常对我说,他是武警中队的中队长,当人民需要保护、坏人需要制服时,就要舍着生命往前冲。这个道理咱懂,嫁给武警就能理解“武和警”两个字的含义。可我毕竟是他的妻子,知道他武艺高强,胆大心细,也是时时地为他提心吊胆,捏着一把汗呀。
  去年春节,志刚回不来,我带着女儿去了部队。除夕夜,他不是陪我们娘俩看电视文艺联欢晚会,而是背起枪去站岗,让战士们看电视。这是他的老习惯了,战士年轻,过节易想家,当干部的替战士上哨咱理解。初一下午3点多,一个电话突然打到中队,说是公园一只没有完全驯化的雄性东北虎从铁笼里跑出来了,让志刚带着人和枪去,他迅速带人走了,我的心马上提到了嗓子眼上。后来听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防止老虎伤人,上级命令他们把虎击毙,志刚又是担任第一射手,他悄悄爬到离老虎只有六七米距离的树丛中,一枪把虎打死了。几名战士说,如果当时老虎发现了志刚,居高临下,轻轻一跃,志刚就得……如果一枪未击毙,受惊或挣扎中的老虎非得冲向枪响处的志刚……
  志刚处置这些突发的危险事是经常的,我这做妻子的经常是提心吊胆。我该如何保佑他的安全呢,我冥思苦想,人们都说红色可以避邪,我给他织的所有毛衣、毛裤、毛背心全都用红线。其实,这也是我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精神安慰。
  我啰嗦了这么多,你们可别以为志刚无情无义,他可不是那号人。他知道欠我们娘俩的情多,每当回家后,总是抱着女儿亲不够,也变着法子多干活,洗完衣服搞卫生,买回菜就做饭。我们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结婚8年多,从来没红过脸,顶过嘴,疼爱还疼爱不过来呢。
  人若要有来生,我还要找当兵的作丈夫,找志刚这样的英雄作终身伴侣。
  (河北省邯郸市织染厂 王月 口述 雷德亮 路旗 整理)


第7版(中帼园)
专栏:军嫂情

  嫁了个庄稼兵
  我从小就崇拜军人,梦想自己将来能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机遇总是与我擦肩而过。后来,远在“北大荒”总后嫩江基地当兵的郭政走进了我的心里。亲朋好友得知我要找个土里土气的“庄稼兵”,一想大西北与大东北相隔几千里,都极力反对。可我看中的是军人良好的素质,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我俩的婚期原定在前年。一切准备完毕,却迟迟不见他回来。好不容易盼来个电话,你们猜他说啥,中队冬运工作忙,婚期往后推。当时我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去年2月我们总算结了婚,蜜月刚度上10天,又让电报给“搅”了。接到电报的第二天他返回部队。
  我和郭政结婚后,更加向往军营,向往黑土地,出于职业的特点,很想亲身体验“庄稼兵”的生活。我第一次来部队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种”声音。一是哨声。每天天不亮,一阵清脆的哨声,把大家从梦乡中唤起。接着,修车的修车,拌种的拌种。忙了一大早,便回来洗脸吃饭,天天如此。二是脚步声。白天,官兵的脚步总是急匆匆地或一溜小跑,好像赶车似的。深更半夜,楼里的脚步声也不断。我不解地问郭政,这么晚了咋还不睡觉。他告诉我,是中队领导在查铺,看看战士们休息得怎么样,还有在场院干活的同志回来吃夜班饭,他们要干到明天早上才能下班。三是歌声。饭前和集合时,官兵们总是唱上一首歌。雄壮、嘹亮的歌声,听起来是那么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难忘。我也偷偷学会了好几首。紧张有序的军营生活,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我与大家同时起床,战士们出外干活,我就与通讯员小刘打扫楼道卫生,从楼上扫到楼下,再从楼下拖到楼上。大忙季节,炊事班人手少,工作量大,我帮着包包子、学炒“大锅菜”。记得我第一次下地送饭,心灵就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那天,我们的送饭车停在地头却不见人影。过了好一会儿,一群官兵拖着疲惫的身子走了过来。他们黝黑的脸膛,挂满了尘土,说话露着一口雪白的牙,陌生人无法准确判断他们的真实年龄。我十分感慨,当兵种地真不容易啊!生产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换来的!
  作为一名军人妻子,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陕西省高陵县广播电视局 赵娜 口述 昌家杰 柏俊辉 整理)


第7版(中帼园)
专栏:图片新闻

  军功章啊有她们的一半
  在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的吉林省集安边防检查站,活跃着一个军嫂群体,她们虽然来自天南地北,但都为成为戍边人的妻子而自豪。上图:由17位军嫂组成的业余演出队,把富有军营文化生活气息,歌颂改革大好形势的节目送给士兵,送给乡亲们。左图:每逢节假日,军嫂们三三两两来到哨所,为战士缝补拆洗被褥,与他们唠家常,帮他们解思想疙瘩,让他们安心守边疆。马晓君 杨继锋 宋刚


第7版(中帼园)
专栏:家庭·社会

  奉献青春:王玉珍
  邹瓒 吴全乐
  在太行山下的顺平县山区,十里八乡传颂着好军嫂王玉珍的事迹。王玉珍是本村现役军人臧迎春的媳妇。丈夫和小叔子臧来锁在部队服役,公公臧守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三等甲级伤残军人,加上婆母,邻里街坊都羡慕这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夸迎春打着灯笼找了个好媳妇。
  玉珍刚过门不几天,小叔来锁在部队拆房作业时,房架倒塌,不幸负伤。下肢粉碎性骨折。公公去部队探望儿子,一着急,得了脑溢血。经部队医院多方抢救治疗,仍落下个半身不遂的病身子。婆母可怜儿子,心疼丈夫,急火攻心,重病去世。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就这样突然走向破败的边缘。
  为了减轻国家和部队的负担,嫂子主动提出要把来锁从部队疗养院接到家乡照管。面对父子两代重伤残军人和两个幼小的孩子,承担起了全部重担。一干就是25年!
  来锁大小便失禁,每年冬天玉珍都要为他准备四五条棉裤,另外常年准备十几个小棉垫子,四五十块尿布,给来锁接大小便。垫子、尿布一天要换六七次,棉裤也要一两天换一次。20多年来,来锁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
  1989年7月,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顺平县,玉珍的丈夫迎春与村民们到村外治水去了。玉珍和两个孩子往外淘进了院的水,突然屋里的来锁大叫一声:“嫂子,我的炕塌了。”情急之下,瘦小的她背起一百三四十斤的来锁迅速脱离了险地。来锁在谈到嫂子时说:“要是没有这样一位好嫂子,我真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今天。”
  公公1943年参加八路军,战争中负伤致残,又因儿子的事上了火,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病。翻身让人抬,吃饭让人喂,炕上拉炕上尿,25年,从原来不能翻身下床,现在近80岁高龄竟能恢复到下地走路!小叔子来锁除了下身仍然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壮实得像个小牛犊!
  人生能有几个25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原本年轻漂亮的新媳妇今天已缕缕白发,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两代伤残军人,但她无怨无悔。


第7版(中帼园)
专栏:家庭·社会

  家中砥柱:刘世娥
  郭连华 程瑞同 冯拥军
  刘世娥,一位普通军人的妈妈。在家里相继失去4位亲人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儿子在部队工作,她强忍泪水,承受着巨大不幸的压力,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屡遭不幸的家,体现了一位当代军人妈妈的宽广胸怀。
  刘世娥是河南省博爱县月山镇乔村人。1964年自她嫁到丈夫毋继良家的第三年,丈夫就因病做了手术,成为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半残废”。此后30年,刘世娥先后生下两女两男,看孩子做饭,里里外外全凭她一个人支撑着。值得欣慰的是大儿子毋振华1984年考入了军校。然而,就在振华临近军校毕业前后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刘世娥的婆母和孤寡单身的三叔相继去世,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习,为了这个家,坚强的母亲再苦也硬撑着,上侍候老人,下抚养孩子,艰难地渡过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此后不长时间,80多岁的公爹一病不起,丈夫毋继良不幸又患了直肠癌,家里两个病人长期卧床不起,每天要给病人做饭洗衣、端屎倒尿,还不能误了地里的农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7年12月5日、6日,她的丈夫和公爹相继离开了人世。一个家短短的十几个小时,死了两口人,当时的情景……凄惨,可想而知,这无疑使本来经济就十分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乔村人震惊了、月山镇政府的领导震惊了。当即,月山镇政府送去救济款2000元,乔村村两委除救济3000元外,每个村干部还自愿捐款50元,为刘世娥献出了一片片爱心,帮助这个处于极度凄惨之家渡过难关。
  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大儿子毋振华却没回家?刘世娥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部队正是老兵退伍、新兵未下连的时候,部队执勤任务繁重,我不能拉儿子后腿。
  博爱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听到这事,为表达全县人民对这个不幸家庭的关怀,县长朱明带领送温暖小组亲自送去200元救济款。刘世娥听说河北张家口发生地震,她又将200元钱寄往张家口抗震救灾指挥部……


第7版(中帼园)
专栏:

  老西藏的女儿
  本报记者 周笑浪
  1972年6月,当16岁的曹晓渝沿着父辈们修筑的青藏线进藏时,心中充满着初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兴奋,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柳园到格尔木,穿越几千公里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她和另外两个女孩几乎是一路笑声一路歌。
  但高原就是高原,并没有那么多诗情画意。那次,她们的越野车刚出格尔木不久就不幸闯到路边的沟里,翻了个底朝天。幸好沟底是厚厚的沙子,人没受伤,但汽车的挡风玻璃全碎了。当她们狼狈地从车窗里爬出来时,人人满脸土灰,已认不出模样了,不禁一阵大笑,全然忘记了刚刚差点车毁人亡的危险。青藏高原给了花季少女曹晓渝一个下马威。
  曹晓渝和西藏有缘。她是一个烈士的后代。爷爷曹光明是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独立团党代表,1936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父亲曹益昌在延安干部子弟学校长大。1950年曹益昌所在部队作为人民解放军18军独立支队进驻西藏。从此曹益昌一直在西藏工委工作,直到1957年受组织派遣,曹益昌一家才离开西藏到咸阳,筹建西藏公学(即今西藏民族学院)。
  作为烈士的后代,当时摆在曹晓渝面前的选择很多,她可以继续上学,也可以参军进工厂,在西安、咸阳找个舒适的工作。也许从小听父母亲说了太多太多的西藏,她的心底郁结了朦胧的西藏情结。曹晓渝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父辈20多年前的进藏之路。
  虽然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但1972年的拉萨条件还是很艰苦,睡的大通铺,烧的牛粪干,没有蔬菜,长年累月吃罐头。记得有一次,她和几个伙伴挖野菜解馋,不幸中毒,脸肿得变了形,幸亏抢救及时,才没“壮烈”。
  物质生活是艰苦的,但曹晓渝的精神世界却很充足。她被分配到自治区外事办公室接待处工作。学英语、学藏语、学习西藏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宗教民俗。在那个年代,能获得系统的学习机会,应该说是很幸运的。直到今天,已是西藏旅游局驻京办事处主任的曹晓渝还为此深感庆幸。
  那几年,她凭着年轻机灵,凭着勤奋刻苦,边学边干,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她接待了许多外国客人,其中著名的有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当时的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后来的美国总统布什等贵宾。
  1979年,西藏旅游事业开始起步,曹晓渝作为骨干被调到西藏旅游局筹备处。从此,她与西藏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19年来,她见证了西藏旅游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创业历程。作为导游,她跑遍了除阿里以外的西藏的山山水水,接待了数不清的国内外宾客。
  在西藏干导游是很辛苦的。西藏实在是太大了,景点分散,路途遥远,交通全靠汽车,高原的公路路况差,坑坑洼洼,车颠得厉害。此外还有多变的气候,高原反应等。导游不仅仅介绍景点,客人的吃住行、健康都得管。一次,曹晓渝带瑞中友好协会的一个旅行团。一位瑞典友人在拉萨机场就因强烈的高原反应晕倒了。在此后的一周里,曹晓渝白天带旅行团游览拉萨,晚上到医院看护病人,打水送饭,直到这个团游览结束,病人抬上飞机。瑞典客人为这位瘦小的东方女子的优质服务所深深感动,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而曹晓渝却认为这一切都是她分内的事。
  此后,随着西藏旅游事业的发展,曹晓渝“转行”到宾馆服务业,陆续担任过西藏几家涉外星级宾馆的领导,同样也干得很出色。
  1992年,为了更好地宣传西藏,旅游局决定在北京开设办事处。于是,曹晓渝拿着10万元借款闯京城。8年来,办事处白手起家,现已实现自负盈亏,在京城的名气也逐渐打响,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西藏的窗口。
  说起来,曹晓渝既是一个实干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去年,办事处在昌平县沙河购地10亩筹建西藏民俗文化村,纯正的藏式建筑,有林卡、有藏餐藏药、有青稞酒、酥油茶、有传统的藏族手工艺品,还有藏族姑娘小伙表演的藏族歌舞。如果顺利,民俗村今年就可接待游客。“绝对是原汁原味的西藏”,曹晓渝说。“当然,要看真正的西藏还得上高原,那里的蓝天白云,那里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那里的冰峰大川是搬不来的。到我们西藏看看吧!”曹晓渝呼吁。


第7版(中帼园)
专栏:妇女保健

  秋季面部更需养护
  孙玉萍
  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大。此时,青年女性的皮脂腺与汗腺分泌缓慢,皮肤处于略干状态,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和油分,会使皮肤变得粗糙,易产生细小皱纹,因此在这个季节面部皮肤养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天早晚用弱碱性、保湿性强的洗面奶及温水洁面,避免过频的洗脸,因过频洗脸会使皮肤上的皮脂大量减少,易使皮肤松弛、起皱。
  2.选用适合自己皮肤性质的护肤品。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护肤品种类繁多,价格和档次各不相同。如果您的皮肤属于干性,应选择偏油一些的护肤品,不要盲目追随他人或认为买越贵的越好。
  3.油性皮肤的人秋季要比夏季皮脂腺分泌减少,脸上感觉不那么油腻,此时可定期到美容医院做一次清理黑头及超声波加电针处理的治疗;干性皮肤的人在秋季脸部会觉得发干发紧,干性皮肤可分为缺油脂干性皮肤及缺水分干性皮肤,如果单纯用油性保养品就无法供给皮肤水分,而只能提供一层保护膜来防止水分的蒸发。所以干性皮肤的人在秋季应选用既含油脂又含水分的乳液产品,正常偏干的皮肤宜选用油包水型护肤品。
  4.定期到美容医院进行全套皮肤养护,每月2—3次为宜。美容医师会给您提供适合您面部皮肤的护肤品及30多种按摩手法,可有效地清除皮肤陈腐的角质层细胞,促进表皮深层的新生细胞到达浅层,并可促进血液循环及供应,使皮肤更滋润、更富有弹性。
  5.初秋日晒虽减弱,但仍要注意紫外线的防护。秋季易伤肺之津液,在饮食上要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多食养阴生津、清热润肺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唇部可每天涂无色唇油,以保持嘴唇的光泽湿润。
  6.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使皮肤产生天然的油脂,增加弹性,充满朝气。
  (作者单位: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附图片)


第7版(中帼园)
专栏:自强篇

  扬起自信的风帆
  陈晓玲
  5月10日,阴雨绵绵,天气骤冷,但扬州市聋哑学校内却异常热闹。一个以自动下岗职员命名的“张柏平助残奖学金”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她每年将无偿捐助5000元,奖励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张柏平望着这些孩子,流下了眼泪,她动情地说:“你们一定要身残志更坚,一定要扬起自信的风帆,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要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扬起自信的风帆”。这既是张柏平对残疾儿童的激励之词,又是她在人生的跑道上奋斗不止的真实写照。年轻时的张柏平作为苏州美术专业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直接分配到扬州市装潢设计研究所,一直梦想着能用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在岗位上成就一番宏业的她兴奋不已。然而在研究所的日子却是每天一张报纸一杯茶,生活平淡得近乎沉闷。张柏平想:我不怕苦、不怕累,但不能让自己成了个剩余的人。于是她不顾家人的劝说,毅然主动辞去了在别人眼里不是金饭碗,也是银饭碗的机关工作,抱着充分的自信,从而开始走上了一条荆棘与鲜花同在的人生道路。
  万事开头难,摆在她面前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钱!于是张柏平到处借钱租下了一间只有37平方米的工作室,凭着一台切割机、两把手枪钻,自己又当经理又当工人,用燕子衔泥筑巢的精神一步步打开了公司的局面。然而她不知道,更大的困难正等待着她。1994年3月,张柏平接下了扬州一家制衣厂的改造、装修工程,她不知疲倦地到处添置材料、招聘工人,还借了5万元的高息贷款。但万万没有想到当工程保质完成时,这家工厂却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而倒闭了。面对拖欠的贷款和这一大堆烂摊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张柏平深深感到力不从心,自己也陷入了层层迷雾之中。有人劝她:“你是军嫂,部队可以照顾,别自己干啦,你受得了吗!”张柏平从未有过享有军嫂特殊待遇的念头,她反而觉得就是因为是军嫂,才更应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为部队分忧,为丈夫分忧。“敢拼才会赢”,张柏平就凭着这一股子倔劲,把困难一一踩在脚下,走出了困境,走向了成功。如今,她已将私营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装饰装潢工程部、电脑部和咖啡楼三业并举的经济实体。
  踏倒荆棘有鲜花。1997年底,张柏平被扬州市广陵区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98年3月,张柏平被武警总部树为“新时代的好军嫂”,并荣获江苏省授予的“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第7版(中帼园)
专栏:

  丁玉敏是山东烟台SOS国际儿童村的妈妈,25岁被招聘到儿童村。她抚养女儿董波成为SOS儿童村第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生孩子的人。女儿李华出国留学,儿子薛秋利是村里走进军营的第一位陆军士兵。图为她给女儿小芳喂饭。
  刘海军 摄


第7版(中帼园)
专栏:巾帼风采

  为了14万人民的信任
  本报记者 刘亮明
  林洁总是忙。好不容易才把她“堵”在办公室。
  她是内蒙古伊克昭盟第一个蒙古族女旗长,她在伊金霍洛旗已干了近3年。老百姓说:“我们林旗长虽是个女人,一点儿不比男人们干得差。人家脑子好,心眼儿正,办事扎实,咱不得不服。”
  “全旗14万人民信任我,我怎能不把全身的本事使出来呢。”1996年2月的旗人代会上,在134位代表中,她以131票当选旗长。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是动力,也是压力。她丝毫不敢懈怠。
  40岁出头的林洁参加工作已20多年,当过教师、秘书,干过旗纪检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旗长,分管过“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所走的每一步都扎实。“以前工作也辛苦,但当副职还有靠,正职就不同了,要难得多。每个决策都事关重大,不能有半点闪失。”林洁感触良深。
  伊金霍洛旗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地带,自然条件不好,但煤炭资源丰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近年来,全旗确立了积极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战略,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加强以植被、水、电、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煤炭、畜牧两大产业上。
  “写在纸上容易,落到实处难。”林洁深有感触地说。1996年,为了上一个与煤炭生产配套的化工项目,她8次到北京。一次,在一个有关部的办公大楼的台阶上整整等了一上午,口干舌燥也不敢离开,为的是怕错过机会,以便向有关同志详细陈述这个项目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处。一年多后,终于“一块石头落地”。眼下这个厂子的主体工程已完成,马上即可投入生产。只要机器一转,每年就可创造数百万利税。林洁满脸喜悦。为了尽快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她常奔波在乡镇的水电公路建设工地上;为了培育“龙头”企业,她不分昼夜跑技改,谈项目,筹措资金。“困难、辛苦不怕,就怕工作干不好,有闪失。”
  眼下,伊金霍洛旗围绕两大支柱产业正在形成红(肉食品加工)、白(绒纺)、黑(煤炭生产)、黄(蜂蜜加工)、绿(林产业)5条龙。只要这5条龙舞动起来,伊旗的经济就“很有点看头了”。去年,全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完成7亿元和8303万元,比上年增长27%和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810元和350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0元和500元。今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将突破10亿元和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将达到2110元和4000元。伊旗的经济能有这么快的发展,一是旗委、旗政府的班子好,大家互相支持一个心眼儿干工作;二是全旗群众生产积极性特别高,每项工作一决策,一部署,很快就呼呼地干上去了。林洁的这番话充满敬意和感激。(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