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8-08-06

1998-08-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学风问题系列谈之五

第10版(理论)<br/>专栏:思想纵横<br/><br/>  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br/>  ——学风问题系列谈之五<br/>  刘炳义<br/>  讲学风,不能不讲人的精神状态,因为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学风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只有好的学风,才能有效地督促人、激励人去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进而不断为精神状态的振奋提供不竭的动力。古人常说“学以立志”、“学以养德”,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端正学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就是为了振奋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br/>  古人作学问,十分看重“气”。唐代学者韩愈把“气”比做水,把“言”比做水上的浮物,结论是“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宋代学者苏辙进一步概括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说文章是作者精神、气质的显现,如果没有“气”,再下功夫也不能写出好文章。这里所说的“气”,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状态。遍览古今中外,确是“文如其人”。有了忧国忧民的诸葛亮,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千古绝句;有了充满理想和热情的李白,才有《蜀道难》那样的锦绣华章。<br/>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规律,包括“文”与“气”,学风与精神状态之间的规律,仍然在今天一再显现出来。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然而学习效果却大不一样。凡是学有成效的,大都具有改革发展的雄心壮志,像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总是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确实做到了“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相反,那些学无所成的人,则正好缺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他们表面上也讲学习理论,其实心思根本就不在学习理论上,更没有想过怎样学好理论指导实践。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端正学风,真正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呢?他们的行为,无非使人加深理解了古人讲的一句话:“为学全在精神,精神不足,未有能成者。”<br/>  鉴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五大在强调“讲学习”、“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的同时,特别强调要“讲正气”,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这应当引起每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这里所说的“好的精神状态”是多方面的,主要之点有三:一是有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是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的开拓进取精神;三是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具备了这样的精神状态,端正学风也自然就在其中了。<br/>  端正学风,培养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必须遵循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增强“他律”。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社会环境的状况,对生活其间的人总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他的精神面貌。努力营造一个“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环境,创造一种正学风、干“四化”、求振兴的时代氛围,对于激励和约束人们端正学风,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br/>  当然,端正学风,培养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最终要靠“自律”来实现。首先必须看到,“气可以养”。人的精神状态是可以变好的,问题是必须有改造主观世界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前提。现在有的人明知自己的学风不正,精神状态“不佳”,就是改不掉,原因就在于缺少这个前提条件。其次要“善养”“浩然之气”。“善养”的基本途径,就是结合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行学习。“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则正,否则邪”,学习方可“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学习必须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古人说得好:“读书不向自家身心做工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也。”总之,学习、学风与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它们的双修双进,应当成为当前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旋律。

国有企业 资本运营研讨会

第10版(理论)<br/>专栏:理论信息<br/><br/>  国有企业<br/>  资本运营研讨会<br/>  白津夫<br/>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与山东高唐县委、县政府于日前在京联合召开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br/>  与会同志认为,当前,国有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引导国有资产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和制度创新。从商品经营到资本运营,既是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过程,这一根本性转变,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目前,许多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国有资产既不能按市场需要优化配置,又不能按市场效率高质量运行。要提高国有企业资产运行质量,除了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之外,还需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国有资产在全社会流动重组,并引导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和结构升级。与会同志强调,资本运营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br/>  资本运营要与生产经营相结合。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同是市场经济所必须的,资本运营的目标是实现资产的最大限度的增值,资本运营是以资本为中心,注重的是资产价值形态的变化,而生产经营注重的是资产实物形态的变化。就企业而言,资本运营并不能脱离生产经营这个基础,资本运营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br/>  资本运营要真正成为市场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种经济现象,应当是一种经济行为或市场行为,而不能成为行政行为。资本运营要按市场规则运作,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避免行政干预下的行为偏差。当然,强调资本运营的市场行为,并不排斥政府的积极作用。<br/>  资本运营要与管理现代化相结合。资本运营可以促进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但资本运营不能代替企业管理,相反,资本运营要求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并且要实现管理现代化与之相适应。<br/>  资本运营要以法制化为保证。资本运营具有高利、高风险等特点,必须加强法律规范。同时,资本运营是以信用为前提的,除了加强法律规范之外,也需要社会契约关系的普遍建立。

把领导水平提高一步

第10版(理论)<br/>专栏:<br/><br/>  把领导水平提高一步<br/>  岑鸿平<br/>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要求全党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要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三靠五要”。<br/>  坚持“三靠”:一靠党的正确领导。我们过去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同样要依靠党的正确领导。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靠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人民群众是改革与发展的主体,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来。三靠领导班子的坚强有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每个领导成员既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共同维护领导班子的威信和形象。<br/>  做到“五要”:一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较多。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和胆略,就不能战胜困难。要敢于打破旧框框,敢于向一切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发展需要的旧观念、旧规矩挑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新经验,努力开拓新局面。二要有好的工作思路。形成好的思路,必须吃透“三情”,即:“上情”、“下情”和“外情”。吃透“上情”,就是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理解上级的意图,把握精神实质,明确前进方向。吃透“下情”,就是准确、全面地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吃透“外情”,就是注意了解外地、外部的先进经验。三要做团结的楷模。团结首先是思想的一致和奋斗目标的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领导干部要视团结为生命,做团结的模范。要求别人与自己团结,自己首先要主动地团结别人;要求别人配合自己工作,自己首先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别人工作。要以党的事业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搞好团结,重要的一点是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个人的得失,要识大体、顾大局,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四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作风飘浮不实,再好的思路、计划、决策都毫无意义。要摸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不能泡在会议里,浮在文件上,停在嘴皮上。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抓实干,抓出成效。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凡是定了的事情,凡是规划了或明确了的事情,决不能拖拖拉拉。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五要做学习的表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习显得十分重要。一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弄清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做到心中有数,决策正确。三是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切实做到按经济规律办事。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10版(理论)<br/>专栏:学习通信<br/><br/>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br/>  徐祥临<br/>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这是党中央洞察时势,高屋建瓴的战略性决策。<br/>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一切事物的属性,它反映着系统运动的状态。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是特定的人类信息。纵观历史,人类从有语言到发明文字,经历了几十万年;从书写文字到发明印刷术经历了几千年;从印刷术到发明现代通信工具(电报、电话、广播、录音、电视等)用了千余年;从第一代视听工具出现到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及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到因特网开始商用,都相距不到五十年。可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的。在古代,人类也要交流信息,但人们似乎感觉不到信息的存在,更不要说信息业。但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经过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与积累,信息技术已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阶段,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一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地位。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过去,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发展机遇,造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落后局面。现在,信息社会正在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充分利用作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重要资源的各种信息,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br/>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作为资源的各类信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愈益重要作用的过程,也是信息产业由先导产业变为主导产业的过程。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样也离不开信息化。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br/>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一些认识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息纵向流动形成的思维惯性。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是平等的。但一些同志至今仍然只习惯于看上面眼色行事,而不善于主动收集信息进行自主决策。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尤其是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实现信息化。这并不是要求企业在现有的业务流程外另加一套信息流程,而是说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比如,我国的很多企业仍然保留着生产员工占大多数的橄榄型人员配置方式;而现代企业的员工配置应是哑铃型的,即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员工少,而产前产后从事调研、销售的员工多。其次,要破除封闭观念。封闭观念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留给我们的历史包袱。信息社会是高度开放的,不仅要求我们成为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还要成为信息源。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有必要这样做,党政机关更应该这样做。党政机关是社会的神经中枢,自然也就是信息的集散中心。党政机关的信息都是公共信息,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应尽可能地向社会公开。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要树立驾驭信息的信心。一些人对于使用计算机,利用信息网络还存在恐惧感,觉得在学习运用上有困难。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等信息工具有利于人们利用信息,而不是与人为难。只要敢于接触这些工具,我们就容易在信息社会中获得自由。不过这一关,我们就很有可能沦为信息社会的边缘群体,必须有紧迫感。

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

第10版(理论)<br/>专栏:<br/><br/>  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br/>  谢世杰<br/>  编者的话: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是当前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头等大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四川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立足当地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在文章中对四川省在这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br/>  四川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br/>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国有企业特别是重工业和三线军工企业较集中的省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数量较大,矛盾突出。到去年底,全省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三十二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1%左右。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职工人数还将有较大的增加。预计到“九五”末,全省城镇需要就业人员将达到一百二十五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九百五十万人左右,而目前城镇每年劳动力的安置容量只有二十多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再就业工作的难度相当大。<br/>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围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到1997年底的三年间,省里共投入资金四点零三亿元,已使四十二点四万人实现了分流安置和再就业,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四川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也不平衡,要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这个任务,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当前,我省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br/>  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下岗职工的择业观念跟不上形势,抱有“等、靠、要”思想。有的职工认为,“宁愿到国有企业端‘铁饭碗’喝汤,不愿到私营企业端‘泥饭碗’吃肉”;有的职工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实现再就业急于求成,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二是少数企业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招用下岗职工时要求过高、条件苛刻,不考虑下岗职工的实际情况;在用工的过程中不执行《劳动法》,存在压低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辞退、延长廉价的试用期、加大劳动强度等现象。三是有关方面对实施再就业工程存在片面认识,认为这是政府的事,而没有认识到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和参与这项工作。<br/>  政策规定不落实。一是有关政策的宣传不够到位,尚未做到深入人心,使一些下岗职工因不了解政策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执行。二是有些具体措施亟待落实。比如,筹集再就业工程基金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困难企业拿不出钱来,各地财政又大都是“吃饭”财政,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有困难。三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有些部门不以大局为重,过分强调部门利益,不是为下岗职工着想,少数执法人员还存在着管理就是收费的错误认识,没有真正执行政府对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br/>  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过去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职工应该享有的一些社会保障也实现不了。此外,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按政策规定应该给职工缴纳的保险金,一些企业也不缴纳,个别企业甚至出现挪用职工个人所交保险金的现象。<br/>  就业服务不完善。一是劳动力市场调剂范围窄,一些地区常常是“有场无市”或者“有市无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目标还没有真正实现。二是劳动力市场容量小,手段差,不能为广大下岗职工充分利用。三是劳动力市场运行中条块分割,不同性质的企业相互阻滞,职工难以正常流动。因此,在不少地方劳动力市场的运转还要借助行政手段来推行。四是与劳动力市场相呼应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不少地方甚至还没有建立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单位等,已建立起来的一些培训单位也没有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搞好培训;还有的劳动力市场运作不规范,存在乱收费现象。五是劳动力市场的网络系统尚未形成,有的劳动力市场虽然也有信息网络,但信息量小,信息的利用和更换不及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br/>  搞好“四个结合”,抓好再就业工作<br/>  面对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这样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像抓农村扶贫那样,抓国有企业职工解困和再就业工程”,并在实践中注意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思路。<br/>  实施再就业工程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四川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尤其是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就业岗位的提供,直接影响到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时,不能算死账,被动地考虑下岗职工的安置,而要算活账,要结合当地实际,寻求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开辟道路。主要做法有三条:一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使国有企业焕发青春。绵阳市一方面大力实施企业兼并破产,目前全市实施破产的企业有六十六户,兼并企业二十五户;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府工作的高效率吸引知名企业,市属二十多户破产企业先后被香港华润、上海梅林、河南双汇等知名企业集团兼并和收购。这些优势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产品、市场、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通过竞争上岗,大部分破产企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目前,这批企业生产形势普遍良好,规模正在扩大,今后一两年还可望吸纳大量劳动力。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内江市针对老工业基地的特点,下决心对制糖、煤炭、丝绸三大困难行业进行调整,制糖业转产搞多种经营,煤炭业搞“易地开发”,丝绸业搞技术和劳务输出。同时,市里重点抓好九户扩张型企业,鼓励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让每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生产零部件的小企业,由此增加一点二万个就业岗位。成都市将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每年递增5%,预计今后三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将吸纳四十五万至五十万个劳动力,这将是下岗人员的重要出路。三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鉴于我省劳动力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决策,提出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个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同时,对下岗职工申办个体、私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也制定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目前,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至1997年底,全省已有近三十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br/>  实施再就业工程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随着企业兼并、破产和资产重组力度的加大,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劳动用工制度成为紧迫的任务。成都市提出,凡是实行资产重组,都要改变用工制度。绵阳市提出了“改革企业用工、分配制度与实施再就业工程同步进行,力争三年内全部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和企业富余人员分流问题,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劳动制度”的目标,并制定了配套文件,提出六十九条具体政策措施。其要点是:打破各种身份界限,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进入市场实行双向选择;采取多种用工形式,职工竞争上岗,人员能进能出;允许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职工工资可高可低,新进职工工资按市场价格确定;分阶段抓紧实施基本社会保障;建立再就业基金和再就业服务中心;政府通过产业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控制失业率。<br/>  实施再就业工程与解困相结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统筹安排解困和再就业工作,使之相互促进,同步进行。坚持“标本兼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走开发式解困的路子。职工下岗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之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他们生活困难的压力。我们要求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做到“两个确保”,即必须确保每个下岗职工都能拿到基本生活费,确保每个离退休职工都能按时足额拿到退休金。对“两保”资金,要求必须足额到位和合理使用。“两保”工作要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落实。四川省从筹集帮困资金、办好社会保险、争取银行贷款和保生产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保停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解困救助制度,1997年全省各级政府筹措了一万六千八百多万元帮困资金,用于解决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基本保证了社会稳定和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br/>  实施再就业工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解决好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的关键。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一是规范下岗程序,建立职工下岗申报备案制;二是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投入;三是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尤其是自谋职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从工商、税收、贷款、城建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但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基金收缴难的问题制约着再就业工作的推进,我们将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br/>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促进再就业工作<br/>  党中央、国务院指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是当前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头等大事,这是审时度势得出的正确结论。应该看到,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这就为推进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矛盾逐渐暴露,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增多,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相对集中,使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br/>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下岗分流、减人增效,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从眼前看,下岗职工确实面临许多困难,部分下岗职工生活陷入困境。这就需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推进企业改革。对于下岗分流必须“总量控制,依程序,有生活保障”地实施。同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群众情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疏导、化解前进中的各种矛盾,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br/>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无论从国家还是我省的实际来看,由于地域广、人口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解决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时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财政条件好的地区,改革的步子应迈得更大一些,速度更快一些。没有点的突破不可能有面的推进。同时,要十分注意保持稳定,注意局部的不稳定可能引发的“共振”。各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搞好。<br/>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才能带来稳定。但经济发展不可能在一时、一地让所有人同时受益。如果不注意人们的思想情绪,不善于引导,就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告诉职工,帮助他们树立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和支持再就业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树立起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困难的政府形象。这样,就一定能帮助下岗职工树立对改革的信心,激发起他们克服眼前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