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身边的话题

  正确认识住房分配货币化
  广东商学院投资经济系教授 林文俏
  自今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下半年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住房分配货币化成了城镇居民和传媒最热门的话题。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房改动作,由于对政策和形势的不同认识,人们表现出各种心态。正确地解答人们提出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对于推进货币分房的顺利开展具有实际意义。
  新的经济增长点
  延续40多年的福利住房制度,使广大城镇居民头脑中不存在住房商品观念。尽管近年的房改中早已确定了住房商品化的目标,但由于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实物福利分配制度,人们头脑中“住房是福利,住房靠国家”的观念仍没有发生转变。不少人听到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感到突然。
  要顺利地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必须使广大居民深刻认识这一改革的紧迫性。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2000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由于福利住房制度的存在,住房这一城镇居民生活中最大的消费品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进入市场,市场机制不能在住房建设、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实现2000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也是为了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当前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五大基本消费中,人们感到最困难的是住房。到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4平方米,还有几百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40多年的福利住房制度,使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每年只增加0.083平方米,也使我国住房建设步入国家、单位投资建房———实物福利分房———廉价租房或售房———住房资金越循环越少的怪圈。我们搞了10多年房改,到1997年全国公房每平方米平均租金只1.29元,只有成本租金(6.52元/平方米)的20%,商品租金(11.09元/平方米)的12%,一些大城市公房售价只有商品住房售价的5%—10%,只回笼成本的30%左右。如果维持现有的福利住房制度,单靠国家和单位的财力,很难使本世纪末人民的住房达到小康水平。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对于扩大国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去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影响,为确保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在生活消费品中,只有住房最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住房潜在需求巨大;其次,住房建设具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可带动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住房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容纳大量劳动力。当前居民消费结构向住房升级遇到实现障碍的重要原因就是福利住房制度,人们都等待国家、单位分房,不愿去市场买房。因此必须及时改革现有的福利住房制度,启动住房消费,把住房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人”也不吃亏
  在一些省市已出台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方案中,都实行“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制度”。对此,一些“新人”感到比“老人”吃亏了。
  房改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国家、单位和个人在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关系,改变过去完全由国家和单位承担住房责任的做法,加强个人在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同时把国家和单位的责任放在一个与它们能力相适应的位置,把三方面的责任加在一起来解决住房问题。实行“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制度”,这是由“新人”和“老人”的工作时间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
  “老人”一般参加工作时间较早,他们中大部分人在低工资制度下工作了较长一段时间,当时他们的工资没有包含或较少包含住房消费资金,后来虽逐步调高了工资,但工资中仍没有完全包含其应得的住房消费资金。这部分过去被扣除的住房消费资金是多少,当时没人能算出来,现在就更难计算了,对“老人”实行老制度,是对“老人”过去被扣除的住房消费资金的一定程度的补偿。
  “新人”则不同。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新人”参加工作的起点工资比“老人”高多了,工资收入中包含了相当部分的住房消费资金(据国内一些研究人员的认真测算,在1992年我国职工工资中,住房消费资金含量平均水平已达到工资收入的11.4%)。而且,“新人”的工作时间还长,从工资中得到的住房消费资金要多过“老人”,他们比“老人”在住房问题上多承担一些个人责任是合理的。
  此外,在实物福利分配体制下,由于国家或单位财力有限,每年只能解决少部分人的住房问题,不少“老人”都是在参加工作许多年后才分到一套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住房。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配套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办法,“新人”只要在参加工作几年后筹够首期房款,即可通过银行贷款买到一套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住房。从尽早圆住房梦这个角度看,“新人”比“老人”多支付一些住房资金也是值得的。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

  上海——青少年保护制度日趋完善
  本报记者 赵佩珍
  跨世纪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如何正视和解决世纪之交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努力培育出能适应新世纪要求、担当起建设未来大任的青少年一代,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课题。
  上海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保护工作。80年代初就着手青少年保护立法的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开我国青少年保护立法的先河。
  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委员会主任杨安定对记者说:“针对青少年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我国曾经制定过一系列保护青少年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条文,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一些成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保护中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比较薄弱,没有专门的青少年法律,即使在一些法律中有相关的条款,也不完备、不配套,形成了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依靠法律来调整青少年保护中各种社会关系的状况。这是我们探索青少年保护立法问题的出发点。”
  10年来,上海在全面贯彻实施《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过程中,将青少年教育保护工作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加以科学总结,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基本的制度。
  上海市现有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250万人。市、区(县)、街道(乡镇)建立了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及办公室,在各中小学校及居(村)民委员会成立了青少年保护工作小组,形成了青少年保护专职兼职和社会工作者三支队伍,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有1.4万人。为强化政府保护青少年的功能,先后制定了《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工作规范》、《青少年保护工作职责》等制度。各级青少年保护机构还制定了青少年保护干部业务培训制度、青少年保护干部考核制度以及信访制度等等。
  加强文化、书刊市场的管理是保护青少年工作的内容之一。为此,有关部门制定了7个规章和办法,如《上海市图书报刊市场管理规定》、《上海市查禁有害出版物暂行规定》等,并经常对全市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检查。同时,为繁荣青少年影视读物的创作,设立了上海市青少年优秀读物创作奖励基金,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为青少年创作优秀作品。1995年、1998年先后举办了两届优秀少儿读物评选奖励活动。
  对有行为偏差和有轻微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建立一支帮教队伍,形成帮教制度,是青少年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上海市建立了以社区为中心、公安司法机关积极参与的帮教体系。对有行为偏差和有轻微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做到了“两明确”、“两到位”,即帮教对象明确,帮教理由明确;帮教人员到位,帮教措施到位。上海现有15所工读学校,每年教育矫治违法和轻微犯罪学生800多人,教育成功率为92%,为青少年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工读学校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拓宽办学功能,新辟场所,招收部分家庭无能力、无办法管教的青少年学生寄宿读书,已有1500多人入学。工读学校正逐步成为教育矫治中心和特殊保护中心。
  社区服务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上海市注意对青少年开展两方面有针对性的服务:一是直接的服务,包括对缺损家庭子女、孤儿、残疾儿童、流浪儿、逃学逃夜、社会闲散待业青少年的设卡帮助制度,学生寒暑假工作指导制度,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二是通过对青少年家长的指导服务来保护青少年,区(县)、街道(乡镇)、居(村)民委员会都普遍有家教组织和服务机构,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家庭,有计划地进行分类指导。
  上海是少年法庭的创始地,公安、司法机关已建立了审理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专门机构,少年司法制度在改革中不断趋于完善。如长宁区制定了《关于办理少年案件配套协作的若干规定》,从分管分押、预审、批捕、起诉、审判到帮教考察、安置、预防等各个程序和环节,都有具体、明确、规范化的要求。
  为使青少年保护法规能得到全面实施,上海市、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经常听取市青少年保护委员会的工作汇报,每年还组织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视察。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是对上海青少年保护工作的有力推动,也是上海青少年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家庭和学校为基础、司法为后盾的青少年保护机制良性发展的格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实话实说

  怎样下乡
  王克臣
  在乡镇工作,离不开下乡。咋个下法,历经多年,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五六十年代背着粪筐下乡已成历史,即使在新时期的十几年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开始,大都骑车下乡。春耕、夏耘、秋收,骑车到地头,便同庄稼汉扯起农业生产来,了解到农民对于良种、化肥、农药的需求,顺便把问题带回来,研究解决,待下次又顺便将良种、化肥、农药的有关技术传授给农民。有一次,乡农业科技站的同志下乡同农民一起坐在地头儿聊农科技术,农民们听了十分解渴。这位科技员抬屁股走了三天了,连他坐过的屁股印儿农民们都舍不得抚平,说那是“财神爷”坐过的地界。那时下乡,柳树荫下锅对锅(指烟袋),句句话儿掏心窝,农民把你当财神,你把农民当老哥。
  而今,许多干部仍然保持着过去的好作风,但是也有一些人下乡少了,即使下乡,也是坐着汽车,先到村里坐一坐,然后由村干部陪着隔玻璃看看田里的庄稼、池塘里的鱼,连种田人的影子也摸不着。转悠回来,洗面净手,接茬喝酒,嘻嘻哈哈。末了,往车上塞上这个那个土特产之类,打道回府。回机关写下乡报告,什么新举措若干条,什么产量翻番、又上了多少级新台阶一类,天花乱坠。这种报告农民看不到,怎么吹牛农民也不知道!
  然而,农民心明眼亮,你下乡干了些什么,能瞒得过?这些年,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把农民害苦了,那么多小汽车往乡下跑,知也不知?“卖粮难,没人管,换张白条抵粮款。下乡干部坐汽车,扬起尘土农民喝。别看只隔一层窗,心上压着山一座!”这些农民的呼声可曾听到?
  下乡,体察民情,是联系农民的纽带,多了解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些什么问题,比如种子、化肥、农药生产、供应问题,比如房子、饮水、医疗、柴米油盐等等生活问题,以及生孩子、幼儿园、养老院福利问题,都须关心,都须妥善安置才好。
  如果抽农民的烟,嫌呛;握农民的手,嫌脏;听农民讲话,嫌土,这样下乡,可不就是隔着玻璃望一望么!有的乡下人气愤地问:“延安的优良传统究竟还剩下多少了?”这话,给我们乡镇基层下乡干部敲响了警钟。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节能炉燃亮我人生路
  1987年,我高考落榜了。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求学多年,未能如愿。因家庭条件所迫,无力继续供学。当时,我好一阵迷惘。
  现实如此,可心又不甘。我劳动之余,揣着书本,总在琢磨着搞点名堂。寒冬的一个夜晚,我望着家里烧得通红的煤炉忽然想:为什么不能将炉子的热量储存一部分,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呢?如果能发明这样一种炉子,定会方便乡亲们,同时也能节约能源。
  灵感的闪现只是瞬间,把灵感转化为成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我废寝忘食地自学大学物理课程,同时还广泛阅读能找到的相关书籍。那段时间我真着了迷,不分白天黑夜,按照自己设想的节能炉模样,草图画了一幅又一幅,算式演算了一遍又一遍。有人说我“得了神经病”。
  图纸有了。搞起试验来,需要材料、经费。家里困难,拿不出钱,我就用所学知识给人家改装农用机械和食品机械,获取部分收入,然后用这部分收入再投入节能炉的试验。几经周折,我利用收集燃煤炉的余热,首先研制成功了节煤食品烤箱炉。但这种炉子只能满足一些工商户的需要,还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经过几年钻研与实践,虽然未达到理想设计,可我的信心增强了。一次,我从观察蒸汽锅炉得到启发。随后在原烤箱炉上设计出转化装置,将收集储存的热量转化成高温高压蒸汽,用以烧水做饭。紧接着,我又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体积小、功能全、适合住家户操作的节能燃煤炉。去年底,北京、石家庄的几位专家到青县为我的成果搞鉴定。我当场给他们点炉,不到3分钟就烧沸了4公斤冷水,10分钟蒸熟一锅馒头。同时,我还进行了蒸、煮、烤、炒等多功能表演。鉴定结果,节能炉每日仅用2公斤煤便能满足6口之家全天吃喝,再加6公斤煤还能带起两组暖气片及淋浴。如今,我研制的节能燃煤炉已申请两项国家专利,其中外观设计专利已获授权。
  十年人生路充满坎坷,但我欣慰的是,高考落榜后我没有消沉。相反,在钻研节能煤炉的过程中,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河北青县 于汝强 口述
  河北青县县委宣传部 黄绍华 整理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家庭医疗保健常识(89)

  痴呆症的早期表现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突出,在老年人常见病中,痴呆症患病率越来越高。我国老年人有1亿左右,60岁以上发病率为3.46%,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及癌症,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
  痴呆症发病一般在50岁以后,全脑萎缩是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特征。最先出现症状是近事记忆力减退,随着病情加重,远事记忆也受影响,可出现定向障碍、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等智能活动全面下降,以至于病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线,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忘掉等。其次是基本生活技能(如吃、喝、大小便、生活起居等)和工作效率降低,经常出错,甚至不能完成以往胜任熟悉的工作任务。做事缺乏往日的热情和主动性,兴趣范围缩小,生活规律改变,起居无常。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可能变得不太讲卫生。或沉默寡言,抑郁不语,或内容重复,唠叨不休。有的表现自私、多虑、多疑等,有的出现精神烦躁不安,无故发怒,哭笑无常,易冲动。随着病情加重,最后可出现情感内容逐渐减少,表情淡漠、呆滞,活动明显减少,举止幼稚可笑,睡眠增多,睡眠倒错,白天睡眠,夜间活动。总之年龄在50岁以上者,上述记忆、判断、计算、语言、思维、个性、人格、认知等8项中前3项及后5项中任何一项,半年内明显减退或缺损,即可确诊为痴呆症。
  痴呆症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有人说此病是“可防不可治”,故预防和延缓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40岁以后就得预防痴呆症的发生。在膳食结构上要注意适量摄入含卵磷脂丰富的食物,如鱼脑、蛋黄、猪肝、大豆及其制品、芝麻、蘑菇、花生等。卵磷脂能使血液中血清胆固醇和中性脂肪颗粒乳化变小,使血管通畅,改善大脑供血,是营养大脑、延缓智力衰退的物质之一。如果已经出现痴呆症状,务必要保持健康用脑,心情舒畅,要培养一种或几种生活爱好,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花鸟鱼虫等,对改善脑功能现状大有好处。其次要适当锻炼,保持健康体魄,经常散步、打太极拳及门球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各脏腑尤其是脑的血流量,增强抗病能力,使脑功能正常发挥。还可以用药物治疗以促进脑代谢,改善脑功能。
  解放军第145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史家斌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知识窗

  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及实施
 根据国际标准化的有关规则和惯例,国际标准需要由各国转化为本国的国家标准加以实施。ISO9000国际标准在中国就是GB/T19000—ISO9000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4年修订发布。GB/T19000实质上就是ISO9000国际标准的中文翻译版,GB/T19000国家标准与ISO9000国际标准之间不存在水平高低的问题,是相同的。
  为了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帮助有关方面鉴别认证机构的权威性,根据产品质量法和国务院的授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授权CNACR对认证机构实施国家资格认可和监督管理。作为唯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机构,CNACR已于1998年1月与16个工业发达国家的认可机构首批签署了ISO9000认证国际多边互认协议,互相承认对方认可的认证证书等效。因此,国内凡带有CNACR认可标志的质量体系认证是具有权威性的,是取得国际同行承认的。
  质量体系认证的实施过程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认证申请、体系审核、审批注册、监督复评。认证申请由企业向其选定的认证机构自愿提出;体系审核是由认证机构指派国家注册审核人员组成的审核组,依据质量体系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实施系统的审查和取证,包括文件审查和企业现场调查,并出具审核报告;审批注册是由认证机构根据审核报告,决定是否批准认证,对批准认证的企业颁发认证证书,并注册公布,准予企业以一定方式使用质量体系认证标志;监督是由认证机构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内至少每年一次对获证企业实施的监督性审核,复评是认证机构在认证证书三年有效期届满时,对继续要保持证书的企业质量体系实施的全面审核。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收费标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制定。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及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于1997年曾对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调研结果表明,企业通过实施GB/T19000—ISO9000标准,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总体上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产品实物质量得到了稳定;整体管理素质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减少了损失,降低了成本,企业取得了效益。
  质量体系认证的标准ISO9001/9002/9003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而言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属国际中等水平,但对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又是一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质量体系认证既非高不可攀,也非轻而易举。一般来说,企业准备认证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基础好、准备工作抓得紧的企业七至八个月时间也可以做到。所谓准备工作也就是对照标准要求全面健全和完善质量体系的工作,通常主要包括:开展ISO9000知识培训、按标准要求全面检查和完善有关的管理和技术文件、各岗位人员学习相关文件并贯彻实施、按质量体系要求改进和完善必要的技术与检测装备、对质量体系文件运行的有效性实施系统全面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工作。为避免走弯路,对多数企业而言,聘请专业的质量体系咨询机构或专家为本企业的准备工作提供指导比较有利,但认证前的咨询并不是必需的。此外,基于公正性的规定,认证机构不能提供咨询服务。
  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长 肖建华


第11版(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将军来到军嫂小店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伴着欢快的鞭炮声,河北张家口市由驻军某部装备技术部下岗军嫂开办的“军嫂商店”在建国路开业了(上图)。某集团军副政委常久少将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与军嫂们谈生活、拉家常,鼓励军嫂们适应国家改革的形势,转变观念,树立自强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常副政委还作为小店第一个顾客,买了自己喜爱的商品(右图)。
  河北张家口市 李祥志 费留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