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灵与肉的拯救
  ——昆明市金碧办事处帮助戒毒学员纪事
  本报记者 张帆
  一间普通的民房,一张半旧的茶几,一部电话和一台电视,7位平均年龄54岁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昆明市金碧社区办事处。如果不留意屋外那张“减少毒品需求和艾滋病预防国家级战略项目金碧社区办事处”的标牌,金碧办事处和其他几十个办事处基本没有两样。然而在数千名深受毒品折磨的人心中,这小小的办事处向他们开启了走向新生活的大门。
  “一张白纸由你们去写”
  1996年1月的一天,年过60的办事处主任李维林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联合国禁毒署决定在云南省选择5个地区进行戒毒和防治艾滋病的试点,城市社区试点选在昆明,这项任务将由金碧社区来承担,18个月之后进行短期验收。老李临走时,领导再三交代:“我们没有任何资料,一张白纸由你们去写。”
  不久,一位女干警和一位药物学家也参加进来,组成了一个7人工作组。没有现成资料,更没有可照搬的模式,工作该从哪里开始?所幸的是,这些老同志都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极强的组织能力,更难得的是那份报效社会的拳拳之心。
  办事处首先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掌握社区内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对毒品和艾滋病了解的情况。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在群众中选择有相当影响的人士作为骨干和关键信息员,协助开展工作。
  办事处通过对42所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集中培训,宣传戒毒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工作人员帮助自愿戒毒的人员建立了父母小组、帮建小组、文体小组,定期举办学习班,两月一期,现已举办了63期。根据戒毒时间的长短,把学员分为4类,分别进行心理和生理指导,一人一策。
  经过探索,办事处逐渐把项目分解为这样几个子项:控制吸毒人员数量,降低复吸率,提高社区居民防毒和防艾滋病的能力,降低刑事案件发生率,改善社区治安环境。
  尊重人格 以心换心
  “对不起,我刚刚吸了毒”,这是戒毒学员刘红来到金碧办事处讲的第一句实话。话音刚落,周围竟是一片掌声,刘红一下子呆住了!这位20岁出头的姑娘,初中未毕业就沾上了毒品,为了满足那瞬间的“快乐”,刘红想尽办法骗取母亲的钱物,可怜的母亲几乎对女儿绝望了。就在到办事处来的前几个小时,刘红还在偷偷吸毒,可第一次参加戒毒学员的活动,在众目睽睽之下,竟承认自己刚刚吸了毒。办事处的力量何在?刘红告诉记者说:“这里的人不歧视我,把我当人看。”
  尊重学员人格,平等相待,以心换心,既是办事处工作人员经验的积累,更是教训的总结。社区工作的老同志一开始是大道理套小道理,训斥多于交心,举办学习班也要指定班长和小组长。这一套传统的工作方法很快就失败了。在一次讨论会上,学员郭义提出疑问:“我们是不是一辈子就只能成为社会渣滓?”
  郭义的疑问给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以极大的震动。他们很快调整了工作方法,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学员们心理的矫正上,第一步就是对参加学习班的自愿戒毒者统称学员,学习班实行轮流负责制;通过谈心,组织例会,家庭热线电话,让学员的苦闷有疏通的机会,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
  每两周一次的例会是办事处调整工作方法的最好说明。6月26日的例会由古应珍主持,第一项内容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接着,主持人要求每人讲一条最近发生的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和一两条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成语;每个人谈谈自己上周的生活和工作。整个例会气氛非常活跃,工作人员最后做一简要的小结。这种被称为“同伴教育”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对学员的信任。学员们说,无论多忙,参加例会是雷打不动的。这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帮助方式很快见效,学员们在集体中感受到了温暖,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气。
  给戒毒者一个安全岛
  给戒毒学员以亲情,以关爱,以家庭般的温暖,想办法解决他们各方面的困难,这既是社区工作人员明确的职责,也是社区工作成功的关键。
  刘红今年3月来到社区之后,进步很快,工作人员亲自陪着刘红到外地,共同起居,观察她的变化,对她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予以鼓励。在今年国际禁毒日来临的时候,又安排刘红作为特邀嘉宾在强制戒毒所召开的毒品控诉会上现身说法。
  吸毒的人起初都有一份不小的家当,可是一旦染上毒瘾,很快就家徒四壁。学员包兰,预备给小孩上学的钱被偷,工作人员从自己微薄的薪金中拿出钱来资助他;龚凤英患病在家,几乎奄奄一息,工作人员费尽周折找到她,及时将她送往医院……
  成功背后尽艰辛
  据昆明市统计,从强制戒毒所出去的人中,综合复吸率高达85%。刚刚从强制戒毒所出去的人一旦回到社会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很快又会受到毒友的诱惑,重新投入毒魔的怀抱。而金碧社区办事处目前正在从事的减少毒品需求和预防艾滋病项目,就是给这些想戒毒的人一个安全岛,从现在情况看,这一项目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参加戒毒的14名学员,两年间只发生了一起复吸事件,戒断3年以上的有3人,戒断2年的有3人,戒断1年的有4人;社区刑事案件发生率下降了58.6%;其中6名学员找到了工作。去年9月,联合国戒毒署官员克洛尔专程来到金碧社区进行考察,对社区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工作人员具有专家的水准。昆明市准备在全市的其他14个点推广金碧社区的经验。
  戒毒工作仍不容乐观。金碧社区缺乏足够的活动经费,5名离退休人员只拿着80元的补贴。他们全凭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不辞辛苦,不惮艰难与毒魔顽强地斗争,苦苦地守护着戒毒学员生命的底线。
  组织学员郊游。陈娴 摄
  学员开例会。李正文 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如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何建立起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湖北嘉鱼县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择优录用 竞争上岗
  本报记者 龚达发
  一
  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坚持“逢进必考”,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干部招考制度,用制度保证公道正派选人,是探索之一。
  以往,县直机关选拔工作人员,一般由用人单位提出人选,组织人事部门参与考核。常常是一家用人百家求,拉关系、递条子、托人情、走后门,搞得组织部门、用人单位无法正常工作,也无法保证用人质量。其结果,是不凭能力凭关系,不看本人看后台。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成为吏治腐败的重要根源。
  去年,县政府办公室等单位要进一批工作人员,一些单位也提出了相应的人选要组织部门考核。但县委决定,改革干部制度要从进人开始,严把入口,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现人才。
  按照县委的部署,组织部将报考条件、报考程序、录用单位和人数全部在新闻媒介上公布,公开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群众监督。消息传出,人们由将信将疑,到踊跃报名,共有210多名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应试。县委用事实取信于民。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了32名机关工作人员,没有一人到组织部打招呼、递条子。一些祖宗三代没人吃“皇粮”的农家子弟,走进了县政府的大门。这在全县上下引起不小的震动,人们从中看到了干部制度改革的希望。从此,凭关系、走后门不灵了。
  二
  由此嘉鱼县委把领导干部制度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决心改变“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的状况。
  今年初,结合机构改革,在部分局级领导干部中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的基础上,候选人面对广大群众自我介绍,发表施政演说,然后抽签答题,评委当场打分。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再按程序办理干部任免手续。
  此次公开竞争,20名副局级干部落选、免职,而一批群众公认的年轻有为的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了领导岗位。广大群众十分珍视自己挑选干部的权利。他们说,县委要我们选干部,我们就是要选公道正派的人,就是要让那些光吹牛皮不办事的人“下岗”。
  三
  干部能上能下。上,要上得愉快;下,也要有下的依据。实践中,不断拓宽“下”的渠道,是嘉鱼干部制度改革成功的又一关键。
  舆论是先导。嘉鱼县在全县范围广泛宣传干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帮助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逐步消除不犯错误不下台等陈旧观念,为干部能上能下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切实实行诫勉制,对那些责任心不强,工作平庸,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干部,组织部门及时亮“黄牌”,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对那些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及时摘掉“乌纱帽”,挪出位子。强化考核,对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不合格的现职领导干部及时调整。实行末位淘汰和一票否决制,根据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名列榜尾者自然淘汰。几年来,调整领导干部84人,黄牌警告9人,降职25人。“有为才有位,混日子就得挪位”,成了广大干部的共识。
  对下来的干部要给出路,而最大的出路还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对那些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和经济工作经验的党政干部,县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承包、租赁、创办企业,到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今年,全县已有近1/4的乡镇干部走出机关,创办乡镇企业,不仅为富余干部找到用武之地,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对其他干部,则根据需要实行转岗培训,并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开创新的天地。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短评

  予戒毒者以新生
  全世界毒品泛滥。目前全球使用毒品的达1.9亿人,而吸毒者中,大多数是青少年。中国也未能幸免。据最新资料统计,受毒品侵害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5%以上的吸毒人员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其中82%是不知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这不祥的信息,足以令国人警醒:毒害猛于虎。
  昆明市的统计表明,从强制戒毒所出来的人,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极易受到诱惑,其综合复吸率竟高达85%!这又一个85%,提醒人们:要巩固戒毒成果,必须给戒毒者以出路,给他们创造好的外部环境,要继续关心、帮助他们,坚定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拒绝诱惑,继续戒毒,彻底戒毒,真正走向新生。
  昆明金碧社区办事处正在从事这样一项开创性工作。这也是从毒魔手中争夺青少年,争夺未来的工作。这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又需要有开拓精神和崭新的工作思路、工作办法。他们从实践中,总结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如尊重人格,平等相待,以心换心;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给学员以亲情和家庭式的温暖,关心学员的疾苦、烦恼,帮助解决各方面的困难等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参加戒毒的14名学员,两年间只发生一起复吸事件,戒毒1年至3年的达10人,还有6人重新找到了工作,这真是一个奇迹!
  应该向昆明金碧社区办事处的同志们致敬。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和经验,给人以启示和鼓舞。帮助戒毒者需要帮助,望全社会关注此事,从资金、物资等各方面给他们以支持。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兄妹开荒
  本报记者 刘裕国
  在连绵起伏的川北丘陵山区,有座观众山。过去,它因荒凉贫瘠而被人们遗忘,如今,下岗四兄妹辛勤劳作使得这里郁郁葱葱,花果飘香。
  这四兄妹的名字分别是田长生、田碧珍、田庆和、田金凤。他们先后下了岗,当过下乡知青的大哥田长生提出一起到农村去求发展,得到了弟妹的响应。1996年初,他们与南充市顺庆区农民何良元签订了合股开荒的协议。
  观众山离南充市有几十里路,他们每天要赶公共汽车,再爬一段山路上山开荒,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回家,一天干下来,腰酸背疼,筋疲力尽。不久,他们就把行李搬到乡下,租用农民住房安家。除了开荒种地,他们还搞起养殖业,养了10头种猪,由田碧珍、田金凤姐妹具体负责。不到两个月,一个个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劳动磨练了兄妹四人的意志。
  四兄妹都是城市里的现代青年,懂得靠现代科技治理荒山。他们在城里收集资料,到外地参观学习,掌握了种粮、栽果、养蚕、养家禽的先进技术。并因地制宜利用山坡地、低洼地种上了1.6万多株果树,从育苗、栽树、施肥到果树剪枝都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昔日满眼乱石的荒山坡披上了绿装。
  今年,四兄妹兴建了两口蓄水池,盖起了宿舍,扩建了养猪场、蚕房,并招聘了6名下岗工人。前些日子,当他们将1万多公斤水蜜桃投放市场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四兄妹由衷地说:“农村条件差,干活苦,但却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猪场创业
  陈伟光 田合代
  日子慢慢过去,李惠玲和她的两位同事精心培育的小猪也一天天长大。
  去年3月,兰州铁路分局房建段陇西领工区负责人找来李惠玲,说单位分流任务繁重,希望她辞掉本职工作去养猪,给其他职工带个好头。李惠玲一听懵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她感到委屈。论工作,她是班组核算员,也是段里的“三八”红旗手,现在去养猪,苦脏累不说,别人怎么看?身为路局劳模的丈夫蔡优芝鼓励李惠玲转变观念,在新的岗位开辟新天地。她想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很快,她就与两位同事一道进了领工区猪场。
  万事开头难。李惠玲和她的两个同事每日起早贪黑,喂猪食、出猪粪、配饲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集资买回的11头小猪一天天长大,领工区又投资增添了十几间猪舍。今年2月中旬,母猪要产仔了,3个人守着母猪不见动静,越等越着急,唯恐出现意外。刚生下来,小猪嘴吐白沫,他们就用手轻轻擦干净。在他们的精心看护下,8只小猪顺利出生。小猪产下后的20多天里,3个人始终在猪圈轮流值守。经过精心饲养,小猪长得很快,有人前来订购,但李惠玲却打算只卖给本系统一家养猪场。理由很简单,以支持分管局内的一个再就业工程项目。如今,猪的存栏数达108只,猪场资产由5.3万元增值到15万多元。一些职工主动来找李惠玲,恳求到猪场来工作。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军民鱼水情
——长沙市双拥工作纪事
  本报记者 吴兴华
  7月10日,国防科技大学营区内举办的第十四期地方干部培训班结业;时隔两天,北站路街道办事处第一期下岗军嫂再就业培训班开学——这是全国“双拥”模范城湖南长沙市军地、军民互相关心、帮助和支持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长沙市“双拥”工作有声有色,流传着一个个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武警湖南总队三支队过去没有固定的营房,分散住在借用的旧房里,训练、值勤、生活很不方便。长沙市委领导同志知道后,主动上门现场办公,决定由市政府帮助征地,并减免土地占用费及各项费用1700多万元。1997年元月,三支队的一座占地100多亩的新营房盖起来了。
  去年4月,武警湖南总队的领导反映,武警驻长沙部队多数在城区,没有蔬菜副食品基地,官兵生活难以改善。长沙市想方设法从岳麓区的东方红农场租赁260多亩地给武警总队,租赁期15年;租赁费、农作物、林作物和建筑物补偿费360多万元,全部由市里和岳麓区两级政府承担。长沙炮兵学院离34路公共汽车终点站豹子岭有3公里,学院小孩上学,家属上班,官兵进城办事很不方便。1996年10月,长沙市公交汽车公司专门为学院增开了从长沙火车站到炮兵学院大院内的114路车,早晚各开两班;接着将34路车延伸至炮兵学院,最近市公交公司又投资150万元,购买了8台大客车投入34路车的运营。官兵称赞114路车和34路车为“拥军车”。北站路街道工委、办事处不仅帮助下岗军嫂举办再就业培训班,并想方设法帮助她们再就业。铁佛东街居委会军属周月娥,是一家酱厂的下岗职工,参加军嫂培训班后,干起了社区的水暖器材维修服务。
  据介绍,自1992年来,长沙市用于国防建设、后备力量建设及拥军优属的资金达1.67亿元,无偿划拨给驻军和有关军事单位用地751.9亩;改造、维修进出营区公路15条。此外还建有各种类型的国防教育馆400多个;有拥军优属服务小组4000多个。
  民拥军,军爱民。省军区无线连的官兵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驻地周边群众服务。福康里居委会孤寡老人刘运鑫身患重病,行动不便,无线连官兵便主动上门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家煤、米、油、盐用完了,他们马上送过来;老人家想吃什么,他们就做什么;遇上好天气,他们便扶着老人外出活动散步。今年4月,79岁高龄的刘运鑫老人去世,他们又与街道居委会一起料理后事。炮兵学院原来围墙残缺,周边群众进城,习惯抄近道。前年,学院把围墙整修后,需要绕道行走,很不方便,校方便把原已废弃的一条便道铺上砂石,整修一新,除供来往群众行走外,汽车也可行驶;同时学院还将围墙边的路整修好,常年维护,此举令周边群众十分感动。
  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科技实力雄厚的军事院校,拥有银河巨型计算机、两足机器人、磁悬浮列车样车等2000多项高科技成果。为了加速地方经济建设,他们与地方联合举办干部培训班,培训地方县、处级以上干部,每期4个半月,至今,已培养地方干部500多人次。
  驻长沙某舟桥团牢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在抗洪救灾、支援地方建设等多方面立下显著功勋。近5年来,他们先后出动2万多人次,抢救转移被洪水围困群众39万多人次,勇堵溃堤口1.5万多米;此外该团还常年义务出动车辆人员为长沙市清扫垃圾、植树造林、运送物资,被当地百姓誉为“爱民团”。
  据统计,1991年来,驻长沙解放军、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100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5万人,慷慨捐款200多万元。此外,19个团以上单位组成5个扶贫小组,对全市5个最贫困的村进行定点扶贫。
  长沙军民的鱼水情,像穿过城区的湘江水,奔流不息。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北票“万人坑”年久失修
  历史见证亟待维护
  阎兆伟 佟雪春
  在辽西北票市郊台吉矿正南有一座用石、土和白骨堆成的“山”。这座山,埋藏着日伪时期日军侵华罪证——31200多具无辜同胞的尸骨。为了教育后人,悼念同胞,60年代有关部门在这座山上竖碑、栽树,建了一座“日伪统治时期北票煤矿死难矿工纪念馆”,当初,日参观人数高达7000人,教育了一大批人。如今它又怎样呢……
  夏日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了纪念馆。这是一座全国绝无仅有的“墓穴”,一块60平方米的地方,上下五层共有尸骨240具。
  从台吉矿到纪念馆约2公里,翻浆的土道沟沟坎坎,小车足足走了半小时。纪念馆负责人刘鹏远说,这段路过去很平坦,现在却是年久失修,门前冷落……
  到了山顶,有4个2米多高的水泥砖砌成的门柱,这里曾是纪念馆的大门,但如今已没有了门和围栏。
  “展厅”顺山坡而建,低矮、狭长、潮湿……这里有图片及历史资料。由于没有防潮设施,这些图片、资料很难长久保存下去。据说,刚建馆时还有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几经折腾已不知下落。
  我们围着“血泪山”走了一圈。过去,这是座荒山,纪念馆建成后栽了许多松树,修了通往各个尸骨房的道路。现在尽管荒草丛生,但还能看出当年设计、建造的精心。山上有几座单人尸骨房,尸骨房的门窗早已被人盗走。趴在尸骨房窗台往里看,尸骨荡然无存。
  看着空荡荡的尸骨房,我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其实,只要给纪念馆圈一道围墙,提供养护尸骨、养护树林等一些基本费用,纪念馆就不会是这等景况。
  小刘指着发黄的病树说:“树生了虫子,该打药了,没有买药钱,挺愁人。”1995年,当地政府曾拨过4万元钱,到纪念馆只有3.5万元,至今再没拨过钱。按规定,尸骨应每3年作一次防腐处理,而建馆30年来仅做过2次。现在尸骨面临风化、虫蛀的严重威胁。
  在纪念馆工作近15个年头的小刘说,建馆时,他还是个小学生,这里有他搬过的砖瓦,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刚建馆时,全馆职工达200人,如今,只有4人,小刘既是负责人又当解说。
  “万人坑”有朝一日会不会成为一片废墟?想起这些,我们的心情愈加沉重。
  编后:北票煤矿死难矿工纪念馆,是凭吊死难同胞,控诉日军暴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理应加强管理,加强维护。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希望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求实方能得民心
  中共邓州市委书记 李天芩
  李天芩,现年48岁,大专文化程度,曾任河南省镇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南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97年4月任邓州市委书记。
  求实方能赢得民心,这是我多年来感受最深、感触最多的一点体会。求实,就是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鼓实劲,不说、听空话、假话,不做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
  求实,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在基层,每当农民指着一些形式主义花架子痛说损失时,我就难过。显然,虚假不除,民心大失。为此,市委从治“虚”开始,约法三章,违者必究。一段时间后,有几名干部旧病复发,为向上级交差,不惜弄虚作假、糊弄百姓。市委动真格不手软,进行了严肃处理。同时从制度入手堵塞漏洞,狠刹形式主义,转变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市委要求各级干部都要把“求实”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自觉融入到调查研究、分析决策、组织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邓州是个拥有150万人口、240万亩地的农业市,去年我在调查中发现,一项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实践中农民有意见。我在反复调查论证、掌握大量数据后,把意见拿到市委常委会上,经过讨论,及时调整了产业布局。
  求实,说来容易做起难。要从根本上杜绝空话、假话,要使每一项决策都符合群众的利益,每一桩实事都能办好,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