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乡企靠什么促增长
  ——苏南归来话改革
  本报记者 陈颂清 徐冲 韩国飚
  从苏南采访归来,许多人一见面就问:乡镇企业到底怎么样了,预定的增长目标实现得了吗?
  这两个问题,是我们一路都在观察和思考的问题,也正是苏锡常干部群众的热门话题。
  走向多元
  说到华西村,许多人都知道它是以“共同富裕”出名的,换言之,是搞集体经济的。这次我们去华西,吴仁宝说,今后村里的企业还是搞集体的,但华西决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他说他有个大的计划,要引进100家私营企业,不但提供土地,达到一定的投资规模,华西还可提供流动资金。“一村两制,共同壮大华西的经济。”
  吴仁宝做的,其实就是改革所有制结构,从而改变苏南原先单一的投入机制。
  村镇集体经济投入,或者集体出面为企业担保贷款,曾是苏南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但这种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高负债(包括高集资),使得企业的负担过重,效益下降,亏损增加。
  在这种投入机制下,一方面是政府千方百计地寻求贷款,一方面百姓有钱却没有投资方向。吴县市渭塘镇书记张寿根介绍说,当地农民储蓄存款达到3.2亿元。在以前,这些钱很难转到企业生产上来。
  允许私人办厂,允许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后,情况变了。吴江市在政策调整之后,原先只能在流通领域显身手的一批经营者,迅速把资金转向办实业,全市因资金问题而进展不快的纺织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飞跃之势。
  机制变革的另一个明显效果,是一度变得很难控制的乡企管理成本大幅度下降。
  在吴县市一家已转制的企业里,我们称赞总经理办公室宽敞气派,这位叫王欣南的总经理说:要是早几年就转制,我决不造这样的办公楼,企业哪需要这么多的“科室”呢?市场竞争激烈,我现在的利润就来自于人少。这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只有9个管理人员。
  没有人提出要求、没有谁发过文件,但各家企业纷纷卖公车、卖手机。苏州一家县级市的烟草公司发现,当地开始搞转制以来,高档烟的销量下降了一半。
  在苏南,乡企转制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百花齐放。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一般是动产出售、不动产租赁)、拍卖等等。吴县市的黄埭镇称之为“五顶帽子随你挑”,而吴江的盛泽镇则叫集体、民营、三资“三个轮子一起转”。
  过去,有的乡镇的财政账户经常莫名其妙就被封了,一查原来是镇里的企业已资不抵债了。江阴市周庄镇书记赵一鸣说,现在搞机制转换,就要明确这种责任关系,逐步走向政资分离、政企分开。不少乡镇开始“退二进三”,改变政府出面借债集资直接办企业的做法,而把重点放在提供土地、营造环境以引资上,引外资、引内资、引民资。对企业,也改变了过去的管理方式,重点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管职工工资的最低保障等。吴县市渭塘镇的干部们告诉记者,他们现在腾出了一些“管企业”的时间在规划怎样建好中心村以提高农民的居住质量。
  做大和靠大
  面对变化了的市场,产品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变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要么做老大,要么靠老大”,这句话,最早是从吴县市市长秦兴元那儿听到的。后来,我们发现,苏南的企业几乎都在不约而同地走这条路。
  江阴的阳光集团已坐上了全国精纺行业的第一把交椅;双良集团的溴化锂制冷设备国内市场占据第一;常州的新科VCD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这些是做成了“老大”的企业。
  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纷纷寻求或已经走上“靠大”之路。找准国内外大企业,为它搞配套,走“高专精”之路,不但没有降低自己的水平,反而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档次,真正参与到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去年昆山参与配套的工业项目有338个,在市场不旺的情况下,销售额达13亿元,比上年净增3倍多。“靠大”靠出债务来的渭西村也初衷不改,他们与美国巴顿公司进行合作,已出口网罩1000多万美元。
  “做大”与“靠大”,使短缺年代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找到了新的立足点。一批“做大”,一批“靠大”,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避免了大家到终极产品市场上搞恶性竞争。这样做,也有助于盘活苏南乡企多年积存的存量资产,叫了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成为现实。在昆山,原先的小化工、小纺织在参与配套的过程中大多已脱胎换骨。
  再聚人气
  吴县市黄埭镇现任党委书记吉小元自称是当地第一代抓工业的干部。他说,那时候,没有一分钱就敢办厂,到后来,那个厂每天能净赚6万元。
  在苏南,有过像吉小元这样经历的经营者和干部很不少。吴江市副市长沈荣泉当年扛着20公斤油毛毡到上海推销,进了建材公司大楼,还不让坐电梯,他就背着上5楼。“进了屋,除了房间里的柱子,所有站着的、坐着的,我都点头、都敬烟。”他回忆说。
  苏南人就是靠这样的精神和努力,才办起了令人羡慕的企业,才发展出令人惊叹的集团。
  这些年来,苏南乡镇企业已积累下一批宝贵的人力资源。这其中既包括一大批土生土长、见过世面、经过风雨的企业经营者,也包括不少外来的支持者。“70年代办厂靠回乡工人,80年代办厂靠星期天工程师,90年代办厂靠大学毕业生。”这是流传在锡山的一句话。它从一定程度反映了乡企增长方式上的一种转变。
  如何留住人才、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从1995年起,我们越来越感到乡镇企业中人的积极性有淡化的趋势,这逼使我们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重新焕发出人的创造力。”吴县市望亭镇书记薛泉金说。
  “惰性增加,能人跳槽”,近年来苏南的不少企业都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如何改变?还是靠改革。“核心是建立‘捆在一起’的机制”,吴江盛泽镇书记鲍玉荣说。
  “捆在一起”的机制,这是现在挂在乡镇干部嘴上的一个词。“捆在一起”就要把激励和约束机制联系起来、健全起来。
  譬如在分配制度上,结合转制,经营者大多入了股,他们把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结合了起来,当地人称作“船头绑上了自家的货”。吴江红安织造厂厂长说:“与以前比,我最大的体会是没有了退路,逼使我只有一心一意把企业办好。”
  在“共同富裕”惯了的苏南,给予专家技术人员以高薪厚待,也需要一定的改革精神。我们听说,在一些企业,给专家奖励上海城边的别墅、配备进口的专车,每年十几万元的年薪,都进行得很平静。
  对于外来人才的吸纳,苏南正在敞开更宽广的胸怀。
  在吴县市,我们参观了一家新型的企业,它是由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的曹卫文、马丽新夫妇自己投资创办、自己经营管理的。他们与当地村镇只是“所在”,而没有“所有”的关系。随着这一类企业的增多,他们给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活力将日益显现。
  苏南的所有制结构在变革,产业结构在调整,人才机制在演进……苏南,在突破旁人惯称的“苏南模式”。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老乡月谈

  乡镇企业要讲究“优生优育”
  邵述尧
  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异军突起,撑起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在相当一些地方也存在着“出生率”高“养成率”低、数量多质量差的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放开搞活,乡镇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已逐步减弱。显然,乡镇企业要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提高竞争力,就必须讲究“优生优育”。
  讲究“优生优育”,就要立足于以质取胜。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带领农民致富心切,发展乡镇企业立足多上项目、铺新摊子,上小农机、小化工、小纺织、小砖瓦、小电子等项目,形成了“穷乡镇——办低起点工业——低效益导致关停并转——穷乡镇”的经济恶性循环。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一定要力争有个高起点,走出“越穷越超生”的怪圈。
  讲究“优生优育”,要在“优生”上做文章。发展乡镇企业找靠山、挂靠大中型企业,不失为良策。但有的乡镇“攀亲联姻”心切,接回一个“近亲媳妇”,“生下”的是城市大中型企业的淘汰产品,结果受市场、环保等因素制约,上不能上,下不能下,成了乡镇的沉重包袱。因此,发展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寻找高起点项目的生长点;关停并转抓调整,盘活存量资产,千方百计“嫁接”高起点工业;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借梯上楼、借智生财、借船出海,借助“外力”创办高起点工业;拆船并舰,形成合力,组建集团,创建规模企业。
  讲究“优生优育”,就要在“优育”上下功夫。市场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奇缺又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起点项目,需要高层次的人才管理和指挥。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重视人才、智力。要强化现场管理,减本增效,力争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各级党委、政府对“明星企业”、“乡镇企业家”也不能一味地宠着,要对他们加压力,促其奋进。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问题研究

  资金短缺困扰宁夏乡镇企业
  郭可峻
  花费两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才取得铁路入网销售资格的宁夏中卫县城郊乡纸餐具厂,今年以来处境十分尴尬:按照与包兰铁路线6个客运段所签合同,每月至少要交货30万只纸餐具。由于资金奇缺,到6月底仅生产出16万只。这种产品属环保型俏销产品,销售热点主要在铁路客运列车上,竞争非常激烈,全国许多同类厂家苦于没有取得入网销售资格,无法涉足。而该厂虽持有资格证书,却被资金困扰,不能按月足额保证供货,前途令人担忧。像这样因缺资金而渐失优势的乡镇企业,在宁夏不止一家。
  据中卫县的调查统计:今年全县共确定乡镇企业新上、技改、扩建项目29个,计划投资11354万元,目前仅到位1338万元,资金到位率仅为11.8%;全县24个乡镇工业企业今年共需生产流动资金3405万元,目前仅筹集到位1062万元,缺口2343万元。全县大部分乡镇企业处于自有资金少、外欠资金多、贷款回笼慢,生产难以为继的状态。永宁县乡镇企业发展较好,但今年也被资金紧张所困扰。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上半年完成不到1%,许多项目因资金缺乏无法顺利实施。另外,流动资金的严重短缺,也使一批产品有市场,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企业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永宁县脱水蔬菜厂只因缺6万元流动资金而不能在旺季收购蔬菜而被迫停产。银南地区上半年共新上项目148个,计划总投资79250万元,但到6月底,共到位资金13440万,仅占计划的17%。平罗县华夏有限公司是一家与江苏张家港市鹿苑公司合建的以精洗羊毛为主的东西合作企业。1997年创产值3160万元,今年上半年流动资金未能贷到,企业半停半开仅完成10余万元的产值。被列为全区16家“龙头乡镇企业建设项目”的贺兰县京星淀粉厂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1001万元,需银行贷款756万元却未能贷到。
  7月下旬宁夏乡镇企业经济形势分析会表明:全区乡镇企业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今年各类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回落,建设项目的费用比以往减少,但总的资金投放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普遍增强,惜贷现象仍很严重。年初计划兴建的乡镇企业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以上,目前投入不足30%,使许多项目无法投产和发挥效益。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的生命之水
  多年来,仅依靠天山雪水灌溉农田、发展生产的新疆兵团农五师,充分发挥地下水源丰足的优势,大力开发喷灌、井灌等节水农业,目前,该师已投资1.1亿元,打井755眼,使全师经济作物的井灌面积达到了90%以上。图为八十一团垦区丰足的地下水正通过灌溉井源源不断地流向农田。
  梁斌 摄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风采

  无志不立
  ——山东鸿达集团的经营谋略
  本报记者 李茜
  胶东半岛有一家机械企业红红火火,他们生产的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等产品,成为市场上的俏货,销售额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居民住宅楼和出口速冻蔬菜等产品也十分畅销。它就是山东莱阳鸿达建工集团。这个集团1997年销售额达2.5亿元,实现利税2600万元,今年比去年又有大幅度增长。
  “三气”兴厂显威力
  鸿达建工集团的前身莱阳建筑机械厂,13年前是个负债累累、濒临倒闭的街道小修配厂。富有创业精神的新厂长于归赫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经营谋略,带领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几度春秋,终于使企业成长为齐鲁大地上同行业的佼佼者。
  这个厂腾飞的奥秘何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把树立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放在第一位。于归赫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企业一定要有“三气”:工厂要有生气,领导班子要有志气,产品要有名气。“三气兴厂”,成了企业的一个战略思想。这“三气”中,领导班子有志气尤为重要。人无志不立,企业也同样如此。本来,技术力量不足是该厂的一个劣势,但于归赫认为从本厂的局部看是劣势,如果放开眼界,把目光投向社会,则到处是技术人才。于是他走出大门,不辞劳苦地奔省城,跑东北,去青岛,广揽人才,登门求教。就这样几年时间,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事业部门聘请了上百名高中级技术人才,开发新产品就有了雄厚的技术力量。近几年他们先后开发出铁力士牌系列塔式起重机、系列混凝土搅拌机、施工升降机等30多个新产品。
  产品要有名气,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一环。这个厂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证制度和一整套监督检验体系,保证了出售到全国各地的塔式起重机等产品没有发生过一次质量事故。1997年,他们生产的塔吊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深受用户欢迎的名牌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销售额连续6年超亿元。
  正确决策是关键
  投资决策是否正确,是关系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正确的决策从哪里来?来自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鸿达人十分重视学习党与政府有关重要文件、报告与产业政策等,领会精神实质,了解宏观信息。他们又从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各种渠道获取国内外市场的经济信息,从中寻找潜在的市场需求。企业经营人员也都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肩负着收集信息的任务。这样企业领导就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1993年鸿达集团步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当时许多房地产商都一窝蜂拥向建设商业大厦、写字楼和高档住宅。鸿达公司从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经济适用的住房需求相当迫切,这是一个大可开发的市场。于是就决定把建房重点放在中档居民住宅楼上。几年间他们先后开发了20万平方米住宅楼,由于这些住房设计合理,价格适中,地址靠近居民区,再加上又是市优质工程,很快就销售一空,无一积压。
  鸿达人在开拓市场方面站得高,看得远,不满足于在本地兴业。该厂决定在乌鲁木齐建设建筑机械分厂。这个厂建成投产后,4年间产值、利润连年翻番,去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产品仍供不应求,现在已成为新疆地区最大的建筑机械厂。
  “大富不奢”重公益
  鸿达集团董事长于归赫的办公室,和公司科室的办公室一样,都设在一排旧平房里,十几年如一日。我们问他,企业经济效益如此好,你们自己又有建筑公司,为何不建一座像样的办公大楼?于归赫笑笑说,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乡镇企业“小富即安,大富即奢”,手头有了钱就讲排场,摆阔气,把来之不易的钱大把大把地用于建非生产性设施,既耗资金,又分散精力,往往因此丧失了发展机遇。
  据了解,这个集团非但没建办公大楼,也没有礼堂和俱乐部之类的建筑,召开职工大会一般都租用附近单位的礼堂和电影院。为了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管理人员也高度精简,科室人员多是身兼数职;董事长和总经理都不设秘书,许多事亲自动手;办公室只设一名主任,处理日常诸多事务。
  于归赫在企业非生产性开支上抠得很紧,但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却出手大方。莱阳市原有一个40多年前建的旧体育场,设施简陋,已破败不堪,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当地政府却无钱兴建。于归赫征得市政府同意后,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一个面积比旧体育场大一倍,设施又较先进的体育场和体育馆。那个旧体育场地处市中心,鸿达集团就利用它的地理优势,着手建设一批居民住宅楼,既可方便购房的居民,出售后又可弥补新体育场馆的投资,可谓一举两利。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上图:浙江省三门县妇女编织席草帽工艺精质量好,产品畅销东南亚、日本等10多个国家,每年有400多万顶漂洋过海。这是亭旁草帽厂工人在翻晒草帽。 徐松青 摄
  下图:河南省淮滨县台头乡今年初与郑州联发集团联合开发梅花鹿养殖,投入130万元,建成一座豫南最大的特种养殖基地。目前已引进种鹿100只,年底可望发展到200只,产值可望达到90万元。图为饲养人员在精心饲养种鹿。 李志远 摄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乡镇企业成为广东农村经济主体力量
  本报讯 进入90年代以来,广东省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广东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
  统计表明,从1990年至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上交税金分别以年均37.02%和24.60%的速度递增。到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6666.06亿元,占全省农村总产值的近八成;缴纳税金116.93亿元,相当于全省财政收入的二成。全省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1133.66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四成多。目前,全省已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全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2%。
  (据新华社)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浙江以改革为动力 推进乡镇企业发展
  本报讯 浙江省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并以此带动全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确保全年经济增长10%目标的实现。今年1至6月份,全省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4237.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产销率和利税率均比去年有较大增长。据浙江省乡镇企业局统计,到今年上半年,全省6万多家乡村集体企业,实行各种形式改制的企业有5万多家,改制面在86%以上。
  通过改制,使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变得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活力顿现。绍兴市通过改制,盘活乡村集体企业存量资产达23亿元。(据新华社)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农业产业化项目信息发布会将举行
  本报讯 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和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主办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信息发布会将于9月23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将推出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并就农业产业化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朱立英)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得利斯集团开发海狗保健品
  本报讯 山东得利斯集团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推荐,前不久被加拿大政府特许为在中国的海狗产品开发商。
  据了解,该公司投资8000万元,通过引进吸收国际科学界近20年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研制成功了新型保健品北极神海狗油和北极神养颜强骨丸。这两种保健品可有效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等病症,具有增强人体骨骼密度、防治风湿及强身养颜之功效。
  目前,该产品已投放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王君)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赣州市乡企科技攻关硕果累累
  本报讯 近日,由江西省赣州市虔东金属热镀厂研制开发的“热漫镀四合金”工艺顺利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从而填补了江西省金属镀层工艺的一项空白。这是该市乡镇企业在实施科教兴企过程中取得的又一成果。
  近年来,赣州市在抓好乡镇企业机制转换的基础上,把科教兴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方面,该市采取倾斜政策,加大乡企科研资金的投入,近3年,全市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鼓励科研单位和技术人才投入乡镇企业第一线参与科研攻关,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收了一批外地科研人才到该市乡镇企业创业,从而使全市形成浓厚的科技兴企氛围。据统计,过去两年,该市运用科技成果所创造的产值就达2.4亿元,创利税760多万元。(廖承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