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
专栏:

  奏响社会教育新乐章
  ——记发展中的中国科技馆
  李象益
  科学中心的新纪元
  1996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万塔市召开的科学中心第一次世界大会揭开了科学中心历史的新纪元。
  20世纪中叶,法国“发现宫”诞生,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反映科学原理和应用为其展示内容的现代科技馆,奏响了科学中心时代的前奏曲。本世纪60年代以美国奥本海默创建的旧金山“探索馆”为代表,尔后逐步出现了安大略科学中心等一批科学中心,迎来了科学中心时代的到来。
  在原芝加哥工业科学博物馆馆长丹尼洛夫等的推动下,北美科学中心协会率先成立。数年后,已形成了强大的组织网络。20世纪70年代,科学中心的教育形式很快传播到亚洲、欧洲,许多传统的老馆被改造,科学技术馆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崭新的教育思想推动整个社会教育产生重大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和筹备,由国际博协主席高斯和欧洲工业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席、芬兰万塔科学馆馆长佩尔松等人倡议,由芬兰、美国、印度、中国、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代表组成了科学中心第一次世界大会组委会。1996年6月14—18日世界科学中心第一次大会在芬兰万塔召开了。这标志着科学中心在组织体系上的成熟,为推动科学中心更加迅速地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科学中心之所以被世界所公认并获得迅速的发展,最根本之点是它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及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相适应。科学中心在展示内容和教育形式上的前瞻性、导向性,及其教育的不断创新,都使科学中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中心发展的三阶段
  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博物馆事业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自然博物馆到工业技术博物馆直到科学中心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从奥本海默创建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形成科学中心的新时期直到今天,科学中心又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着。
  20世纪60年代,奥本海默创建的以理学为基础的科技馆成为科学中心第一代的典型模式。如:展示力学、电磁、机械、声学、光学、电学等典型的展项,成为当时展示内容的主体。高压放电、角动量守恒、势能动能的转换,以及“锥体上滚”,“悬浮的小球”等经典展项流芳数十年,成为科技馆行家们大加模仿的展品佳作。反映科学原理和应用,注重参与性的教育方式,使科学中心一问世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70和8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每年要出现上亿个新的知识流(指知识的名词、术语、概念),极大地激励和诱发着科学中心内容的更迭。原先以物理学等学科为主要展示内容的科学中心,逐步转向更加注重反映当今的高新技术与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已成为第二代科学中心展示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馆突破自身围墙,使科学中心在更丰富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下显示更强的活力。科技馆大大拓宽了视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综合影视技术等)形成了开放式的科技馆,这就是第三代科学中心。
  今天,时代的需求使科学中心越来越具有新的活力。“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已成为科学中心教育更深入的理念,更加重视对人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成为其突出的特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加强科技馆与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依靠社会办馆,科技馆更加注重国际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都已成为当代和今后科技馆发展的重要趋向。科学中心的特点,被“迪斯尼”所吸收。同时,“迪斯尼”等科技与娱乐相结合的主题公园更加吸引公众和适应公众心态、选择的优势,都将促进科技馆在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上,旧貌换新颜。未来社会对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将推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更加完善,更具时代特征,这将再一次给科学中心带来发展的无限憧憬。科学中心将更加注意如何培养人,同时也更加重视人对科学中心的需求,科学中心将在社会教育这个交响曲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中国科技馆的实践
  中国科技馆是我国的国家科技馆。开馆10年来,按照科学中心的教育思想走过了她年轻的时代。特别是近3年来,坚持“目标建设、深化改革;三年规划、五年设想”的宏观发展规划,坚持科学中心的教育思想,深化自身业务建设,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展示,使科技馆教育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
  自1988年9月建馆以来,中国科技馆建立了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常设展览。近年来增加了诸如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混沌摆、分形万花筒、超导技术、模糊数学表演等一批使人耳目一新的展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量级的穹幕影厅,现代化的影视技术使科普教育增添异彩。在展示内容上注重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普及,激发起公众在追逐时代发展上的求知热情,科学中心的魅力使公众更加贴近。
  2.捕捉社会热点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克隆技术科普展”及时普及了当今生物工程的重大突破;“环境科普展”普及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国策;“火星探测展”让公众了解未来世纪科学探测的新领域。贴近生活和生动的实例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意识。
  3.服务社会,社会支持
  (1)科技馆基金
  由著名科学家、工业企业部门、科技教育部门组成的中国科技馆基金,为推动中国科技馆和地方科技馆事业发展,在奖励、募集、捐资展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科技馆与企业
  寻求科技馆与社会的结合点,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是科技馆三大财源(政府支持、社会赞助、自我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企业与科技馆的结合是社会支持的核心。企业在支持科技馆教育的同时,也为宣传自身形象找到了重要的窗口。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正是科技馆走改革之路所应遵循的基本途径。
  (3)科技馆与学校
  建立与学校稳定、有组织的联系,多渠道、多方式地与学校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生讲解员志愿者活动是率先在中国科技馆兴起而发展到各地的。大学生们在科技馆的社会实践既为社会公众服务,又是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极好课堂。
  (4)科技馆与家庭
  中国科技馆家庭电脑工作的创建,是贯彻邓小平同志“电脑要从娃娃抓起”指示的继续和发展。科技馆与社会细胞———家庭之间,通过传播科技建起了实实在在的关系。
  (5)科技馆与国际交流
  中国科技馆创办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览在北美、亚洲、欧洲13个城市和地区展出,观众达400余万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宝贵贡献。中国科技馆与印度国家科学中心隔年一次的互访活动,以展品设计的新构思为主题,对推动两国科技馆交流及学术研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8年1月在印度加尔各达举行的中印科学中心第四届展品设计交流会,选择了以当今科学理论的新突破———混沌、分形理论的应用为题。这就使科技馆在展示前沿科学,注意普及教育超前性的研究上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中国科技馆10年的历程是科学中心教育思想实践和再创造的过程,她令人瞩目的成果是科学中心教育思想的灿烂结晶。中国科技馆观众单位面积人流量高居世界科技博物馆前列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科学中心教育思想越来越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极大的生命力。科学中心的发展所显示的趋势———其内容更加注意反映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前瞻性、不断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展示的多样性、更加强调公众综合的参与性,使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在整个社会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成为适应时代要求、迎接新世纪发展的社会教育辉煌的新乐章。这也正是科学中心教育无限生命力的所在。科学中心正在以她自身发展的魅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第11版(科技)
专栏: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国风
  去年以来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地区的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也使世界经济受到剧烈震荡。反思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一个被公认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不够坚实,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导致本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缺乏竞争力,难以抵御巨大的经济风险。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这已为历史事实所验证。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进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给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凝聚高新技术、有很大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通过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
  ———科技进步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也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科技进步的结果。知识经济的提出,使得科技因素上升到主宰经济的地位。发达国家利用技术的控制力和资金的控制力实现全球利益的瓜分,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全球化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挑战。如果发展中国家无视这一新的趋势,依然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借助他国技术、资金的基础上,而不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基础的脆弱,也只会在国际分工中担当低附加值生产并且最易受到冲击的角色。进入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国家的宏观管理能力带来挑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和足够的监管能力,将危及整个产业的安全,特别是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在金融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除了尽可能改善金融系统运转设备的软硬件条件,使之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外,应对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引起一国或区域性经济波动的各种因素有充分的了解,提高监管能力。
  ———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传统的经济理论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认为知识和技术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被纳入生产函数之内,知识可以提供投资的回报,而这又可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以及产生出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知识作用于经济,从而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例子,一些技术先进国家由于计算机、软件业及通信业的长足发展,使经济连年出现高增长率与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共存的局面。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技术的应用是使生产率和就业增长的推动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可能存在多方面的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网络的形成,使这些国家能够以更加便利的条件、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积累。知识和资本具有的互补性,使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制约减轻。人的智力因素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有可能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相对优势。在向知识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化时代的包袱相对较少,转型成本低,许多领域可以大胆采用跨越式的发展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
  综上所述,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快速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努力增加对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走科教兴国的道路,使整个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才能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增加投入能否改变一切?
  ——再谈科研经费问题
  杨健
  在科研投入还谈不上可以满足要求的今天,这也许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话题。
  就在几天前,江苏一位当了多年县科委主任的同志给我来信,抱怨科委一年的经费尚不足万元,根本无法施展身手。而与此同时,有人告诉我,一个贫困县的领导计划贷款近千万元引进已被国外淘汰的生产线,在大山深处发展“高科技”。
  科研投入的问题就是这样复杂。虽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原则,可一旦涉及自身,“有所不为”就成了很难决策的事。而怎样“有所为”,不少人的心里并没有真正地想清楚。
  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正在沙漠深处的一个卫星发射基地。这里的科研实验条件还赶不上一所大专院校的公共实验室。然而就是利用这里极其简陋的条件和紧张的经费,技术人员取得了众多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并迅速将其全部转化为生产力。
  要以一分的投入作出十分的贡献,这话听起来也许会让人觉得有点“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唯心色彩,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无法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为研究一个绳扣有几种解法做几十万美元的预算。
  好在知识经济给了我们机会,在智力资本方面,我们自有巨大的潜力。当然,要挖掘出这些潜力,必要的投入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提高投入的效率。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任何骄傲的本钱。
  事实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体制、观念和精神等方面存在欠缺的情况下,有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前不久,一位院士就曾谈起中国科学院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前可以说没有钱;现在搞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有了一定的经费来源,但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成果吗?
  可能有人要说科学研究不能如此功利。可是没有任何“功”和“利”的投入对于并不宽裕的我们意味着什么?应该说,“投资饥渴症”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也普遍存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少花钱,多办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和传统,实际上很值得总结和发扬。
  谈到知识经济,曾有国外的科技界同行提醒我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能完全与发展高投入、高风险的高科技画等号。高科技是要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低投入、高回报的空白点同样需要填补,如果在保障重点的前提下,从有限的经费中切出一块来投入到这些领域,我们的基层科委是不是就可以少一点委屈和抱怨,而那些好大喜功的贫困县领导是不是可以变得更加明智和脚踏实地些呢?
  “金钱并非万能,然而无钱万万不能”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在科研投入问题上,假如将这句话倒过来讲,也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第11版(科技)
专栏:

  市校携手 经科结合
  迎接知识经济的战略选择
  纪馨芳
  太原作为一个内陆开放城市,如何加快知识创新步伐,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世纪之交迎接知识经济的浪潮中,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年6月,太原市与清华大学达成的长期全面合作,就是我们建立知识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为我们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进步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对经济与社会的各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就太原这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内陆城市来说,挑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适应。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是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二是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低,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工业的集约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仍处于依赖资金、资源大量投入的状态;第三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低,以信息及与信息有关的高级服务业尚处于发育阶段。三是管理水平不适应。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少领域还沿用着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管理效率、效益都很低。四是人的素质不适应。目前,太原市平均每万人中才有416名科技人员,人们的思想观念滞后、知识更新步伐缓慢等等。与清华大学长期全面合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
  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太原市的部分企业已经与清华大学签订了计算机工程、人工环境工程、工程陶瓷、精细化工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充分利用清华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水平,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成本下降,这将在短时间内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使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育的进程。太原市拥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区内高科技企业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够大。市校合作后,我们把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清华大学开发高新技术的中试基地,使之真正成为哺育新型知识产业的场所。同时,政府为加快其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在规划用地、财税信贷、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形成了对高科技开发、转化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以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够结出丰硕的成果。
  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太原市将在三个层次上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一是积极支持和引导一批大中型企业加入国际互联网,让企业拓宽眼界,利用网络信息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二是在管理层建立信息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制定有效政策,指导微观经济的运行;三是抓好决策层的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进程。利用清华大学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为太原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在教育方面,要重点抓好三个层次:一是抓好基础教育,通过建立清华大学太原远程工作站,提高教育质量;二是抓好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三是抓好引进,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清华大学的优秀人才来太原工作,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进入太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为太原未来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一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第11版(科技)
专栏:

  科学普及的大课堂
  中国科技馆开馆十年接待观众近千万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技的春天。茅以升等众多老一辈著名科学家积极呼吁兴建中国科技馆。1978年11月5日,中国科协正式向国务院递交兴建中国科技馆的请示报告。同年11月17日,邓小平同志和方毅副总理批复同意建设中国科技馆。同年12月29日,中国科协向国家计委呈报《中国科学技术馆计划任务书》。
  1984年11月21日,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正式动工。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科技馆奠基题词,姚依林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中国科技馆动工剪彩和奠基。经过筹建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于1988年9月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拥有500多个观众座位的穹幕电影厅1995年8月建成开放。这是目前世界上观众容量最大的穹幕电影厅,所放映的全天域穹幕电影既注重了科学普及效果,又具有强烈的视听觉震撼力。中国科技馆的馆内科普展览、科教电影、培训等科普活动,累计接待观众和参加活动的人数已超过364万人次;馆外各种巡回展览观众累计达565万人次;二者合计接近930万人次。年接待观众量不仅在国内科技博物馆中是最多的,而且按展厅单位面积接待观众量计算,在世界著名科技博物馆中也名列前茅。中国科技馆的建立,还为我国各地的科技馆建设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为地方科技馆研制和提供展品上百件。
  中国科技馆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和推荐的“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政府命名的“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称号。
  199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中国科技馆4.5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工程分为二期和三期,建设总投资3.5亿元。本世纪末先建成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其中常设展厅1.5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亿元。同时,关于后续的三期工程的筹备与论证工作也已展开。


第11版(科技)
专栏:

  电脑助中医药走向科学化
  本报讯 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医促会免疫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兰金初最近与几位中医专家座谈时发出呼吁,如果不尽快加强科学化研究,中医药学将会面临“破产”的危险。中医之所以有如此危机,主要是清末以来中医理论已处于停滞状态,没有为新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没有将传统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正是在一种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兰金初和他主持的免疫学研究小组的专家们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专家小组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重症肌无力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建立了“兰金初免疫原理模型”,小组在广州和大连设立了两个计算机远程会诊站点,并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立了“中医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免疫学论坛”两个网站,用现代化手段与患者、同行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叶钢)


第11版(科技)
专栏:

  科研解决下岗难题
  本报讯 武汉铁路分局武南车辆段通过科技开发解决生产难题,提高经济效益,解决了下岗职工安置问题。
  武南车辆段在资金、人员、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大力扶持,将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经验的人才网罗到段科技开发公司和配件厂。
  科技人员瞄准铁路急需开发和急需填补空白的项目攻关,开发研制的WN—1型《货车列检工作微机揭示系统》获得铁道部专家的鉴定通过,铁道部车辆局专门以文件的形式在全路推广,他们研制的轮对轴承磨合机、侧架立柱铆钉机等一系列产品也取得专利。科技开发的成功,带动了这个段的机械加工业,充分挖掘了现有设备的潜力,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李焱海 苏丹)


第11版(科技)
专栏:

  中国科技馆新展厅——
  展示科普佳作的窗口
  本报讯 中国科技馆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建设起来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社会公众和国外旅游者近百万人次。
  为满足社会公众渴求知识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国家正在投资建设科技馆二期工程2万平方米的常设主展厅,将于1999年国庆节竣工。新建主展厅设制造技术、材料科学、信息技术、能源和交通、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居室中的科学等十个展区,在内容设置上力求做到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高新技术有机结合。为充分调动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高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展厅将辟出一定面积面向社会征集表达形式能够实现科学性与普及性最佳结合的展品。凡经专家评议能够入选的展品可以冠提供单位名称,在场地占用、水电供应等方面将提供1—2年的免费服务。
  凡有意参展的国内外单位可与中国科技馆联系,10月31日前提供参展展品的设计方案和有关资料。科技馆11—12月组织专家进行审议,1999年1月公布入选结果。科技馆诚挚欢迎国内外高科技单位充分利用这个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形象的窗口,对国家的863计划、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同等条件下将给予优先考虑。(伍振家)(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