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再来一个异军突起
  黄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带来了乡镇企业大发展,邓小平同志称它为“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作用巨大,意义深远,不仅加速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还开辟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道路。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既是因为它成绩显著,功不可没;也是因为它始终在艰难曲折中顽强探索,不断发展壮大,出人意料。
  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但这期间,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经济正在崛起。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这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大好的机遇。为了迎接这个挑战和机遇,就需要有一支新的生力军,再来一个异军突起。这支生力军,就是掌握知识资源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这个异军突起,就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工交企业之间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合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高校科技企业一千五百多家,正在形成一批高科技企业群体,其中有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中国科学院也创办了大恒公司、时代公司、三环公司等著名的科技企业。以四通公司为代表的民间科技企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闻名遐迩的北京中关村科技企业群,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集中了五十多所高校、一百三十多家研究所的八万多名科技人员。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加速高技术产业化步伐”;新一届政府更明确地把科教兴国作为首要任务,这为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从长远看,企业应是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主体。但是,目前企业科研和开发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企业的意识也比较淡薄。我国每年取得大批科研成果,但转化为产业的只占一小部分,企业科研力量和科技意识薄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大力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方面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不失为一种明智而可行的选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方面的科技人员具有知识和人才的优势,这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最基本的要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方面的科技人员有条件、有可能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知识经济的生力军。国家和社会要十分珍惜这支生力军,想方设法鼓励和推动他们不断创造科技成果,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这样做不但可以直接促进一些科技企业的发展,也将促进企业提高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意识,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推动这一局面的尽快形成,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采取措施,造就和培养一批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技头脑的企业家,并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科技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但又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投资,对此我们应具有一种战略眼光和胆识。
  十多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来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各类企业各展其长,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大大地激发了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创造热情;而今可以预言,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将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交相辉映,又较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意义更巨大更深远。因为这是知识经济异军突起、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相信,科技企业异军突起之日,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新的飞跃之时。


第10版(理论)
专栏:

  消费热点与经济增长
  尹世杰
  消费热点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市场,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经济的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到今年7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五万零七百五十亿元,将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不断增强,消费热点将不断出现。
  我国近期可能出现的消费热点
  住房消费热点。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热点的形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住房消费,改善住房条件,不仅有利于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而且可以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条;不仅会使民用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而且会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业的发展;不仅能扩大消费市场,而且能形成持续、稳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前不久,朱镕基总理强调要加速住宅商品化、货币化,停止福利分房。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改变对住房消费的传统观念外,当前要着重解决住房售价高与居民实际购买力低的矛盾。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用的普通商品房,包括安居工程,尽量少建高级别墅、高级宾馆、高级商厦;降低民用住房的价格,取消对住宅建设不合理的收费,建筑企业要降低建筑成本,降低利润;加快建立住宅建设融资体系,完善城市居民购房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消费信贷制度;全面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公积金归集力度,完善监督体系。目前,全国累计归集的住房公积金已超过八百亿元,巨额的公积金对发展住房消费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消费热点。信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强大的新的生产力和消费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和附加价值,能带动机械、电器、新型材料等十几个产业。信息消费热点的形成,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1996年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已达到一万亿美元。美国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居世界前列。我国信息消费、信息产业也发展较快,“九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等方面的高技术,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近两年,我国已出现的“电话热”还在升温,预计到2000年,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家庭电话将基本普及;家用电脑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到1997年我国个人电脑累计装机量已超过三百四十万台。预计十年之内,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家用电脑将基本普及。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前途、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
  旅游消费热点。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早在1994年,全球旅游业总产值已达到三点四万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可达七点九万亿美元。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1996年国际旅游人数已达五千一百一十二点八万人,创汇总额已达一百零二亿美元。1996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六点四亿人次,旅游收入一千八百亿元。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增加收入,而且能带动商业、饮食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能吸收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旅游业,投资较少,收效较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高的新兴产业。当前的问题是:需要改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消费内容。特别是要发展高层次的旅游消费,发展特色旅游,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要开拓新的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水平。
  农村家电消费热点。目前,农村居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还很低,199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电拥有量:彩电为22.9%,冰箱为7.2%,洗衣机为20.54%,收录机为31.15%。如果全国二点三亿户农家家电拥有量达到现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需要新增收录机九千七百万台,彩电一点五八亿台,洗衣机一点六六亿台,冰箱一点四亿台,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用电、用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农用家电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其功能简单适用、耗电量低、价格适宜,以加速农村家电消费热点的来临。
  文化教育消费热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关键。随着广大群众对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将在人们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加之文化教育的福利性消费逐步减少和市场化、货币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在人们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成为人们消费中经常性的较长期的热点。
  汽车消费热点。汽车工业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对方便居民生活、提高消费质量的作用也很大。很多国家早就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当前由于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一时难以跟上,加之汽车价格高和其他费用多等原因,居民购买汽车还有困难。汽车消费热点虽然会出现,但现在还未形成。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使汽车消费热点早日到来。
  积极引导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
  要使消费热点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就需要引导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使其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培育和引导消费热点。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消费热点的出现,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第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观念。要认识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充分认识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适当鼓励消费,决不能抑制消费需求;更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哄而起,大搞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消费热点加以正确引导和培育,并在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紧扣支柱产业建设,紧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使居民的潜在购买力变为现实购买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是形成消费热点的基础。为了扩大有效需求,需要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包括采取消费信贷等方式。对价格偏高的热点消费品,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价格,以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企业也要面向市场,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必须克服消费品生产“小而全”和“散而乱”的现象,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四,创造优良的消费环境。消费热点与消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旅游环境欠佳,服务态度不好,就会影响旅游消费的发展。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对消费的影响也很大。要下大力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农村广阔的消费市场。
  第五,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素质。马克思说: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当前,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要求消费智能化,要求消费者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导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扩大并实现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讯

  《欧元——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跨国货币》出版
  《欧元——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跨国货币》一书,近日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是由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汇丰银行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完成的国内第一部研究欧元问题的著作。该书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深入浅出、简洁明快地阐述了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建设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多侧面地分析了欧元的运作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该书不仅值得从事金融、外贸、外汇工作的业内人士、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师生一读,而且也值得持有欧洲相关国家货币的普通居民参阅(宋光茂)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收好税 管好费
  张伟
  “皇粮”国税,自古有之。民怨沸腾,不堪重负的是那些乱收费。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答中外记者问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此必须整顿和改革。这就是说,各级政府机关除了必要的规费之外,不允许再巧立收费名目。收好税,管好费是一个取信于民、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重要举措。
  收好税是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加强政府职能的前提。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形式。《汉书》作者班固指出:“财者,帝王之所以聚人守位,奉天顺德,治国安民本也。”北宋思想家李觏指出:“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在现代社会,税收功能有了进一步扩展,具有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调节社会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稳定社会经济等多重作用,成为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外一些国家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至90%以上。在我国,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到90%以上,工商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达到80%以上。税收的“内在稳定器”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有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当市场萧条、买方市场形成的情况下,启动扩大内需、扩张市场的主要手段要靠财政政策。财政调控无非是收支两个方面。在组织收入上,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种、税目、税率、征税范围以及税收优惠等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向,缩小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差距,调整社会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和有效发展。可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就是运用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这是保证政府正常支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强化税收功能和作用。收好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管好费,才能收好税。管好费的基本含义是,取消不合理收费,保留合理收费;规范收费一部分,降低收费标准一部分,由费改税一部分。清费立税,规范收费,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我国古代或国外发达国家,收费问题一直存在。税收产生之初的贡、助、彻,既是税收的雏形,也可以被看做是收费的一种形式。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规费有了明确的界定,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行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或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这种规费的收取是必要的,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辅助形式。美国、德国每年的规费等收入分别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和8.1%。但是,我国当前各种收费名目太多。据不完全统计,经各级政府批准的各种收费项目就达九百多种,加上地方各部门自行设立的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竟达数千种之多。费多、费乱、费重,必然以费挤税,侵蚀税基;必然破坏分配秩序,削弱调控能力;必然损害企业利益,阻碍企业改组、改制和经营机制转换。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费款长期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造成一些单位和个人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挪用私分,严重地腐蚀了政府权力部门,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
  收好税、管好费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古人尚知“轻徭薄赋”,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道理。今天,收好税,管好费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保证;是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要做到收好税、管好费,必须严格征管,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坚决打击偷税、骗税,减少欠税,把应收的税款收上来。对于各种规费,要做到落实到位而不越位,取之有据而不乱收。同时,加快费改税步伐,把一些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项目纳入税收的轨道。通过改革收费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方式,把收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把收费收支纳入国家财政分配范畴。


第10版(理论)
专栏:

  公共政策与现代行政管理
  王晓民
  现代行政管理强调依法行政,强调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管理现代社会生活。但是,由于法律的规定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是原则性的,需要有某种更为灵活同时又比较规范的方式来加以辅助,而公共政策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减少权力主体在无法可依条件下的随意性。公共政策是政府及其部门或行政机构运用其职能,规范、指导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以及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主张或决定。
  充分认识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文化、民族以及地域性差异很大,行政区划和管理较世界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当前,我国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正在向法制化迈进,但法律制度仍不完善,法律法规一时难以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政策作为法律的补充,使政府及其它行政部门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管理社会,并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公共政策是不可或缺的行政管理的利器,它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领域内有效地调解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稳定有序。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而言,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应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公共政策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地位是由公共政策的能力决定的。所谓公共政策的能力,是指其运用于指导、协调与规范社会事务管理时的效能。公共政策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宽泛,内容具体庞杂,往往跨部门、跨领域。公共政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这两个环节上。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要经过包括问题的确认、草案的构思、内容(规定)的形成以及政策的出台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公共政策理论的指导,而且还要运用一整套技术手段,对新问题做出政策规定,才能得出贴近实际的方案;同时,也为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发挥政策的效能奠定了基础。如果一项政策失去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项政策就要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进行质的更新或予以废止。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实现目标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公共政策只是一纸空文。为了体现公共政策的能力,公共政策理论主张发挥政策本身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建立相应的政策监督机制。也就是说,要对于违反公共政策的行为予以纠正与处罚,以维护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只有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公共政策,才能发挥公共政策的效能,使政府和其它行政部门处于一种高效运作的状态。当然,人的素质的高低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公共政策的能力就是公共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能力的体现和验证。
  现代行政管理的规范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共政策来实现的。公共政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规范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具体行动中的行为准则,是对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使人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然,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加以调整和改变的,从而进一步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其二,它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调节社会各方面因不同利益而引起的冲突和摩擦,缓解社会矛盾。其三,它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严格按原则和程序操作,可以精简机构,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制定公共政策必须遵从四个必要条件
  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必须遵从四个必要条件,即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公开化。
  所谓民主化,就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一是在政策目标确立后,决策层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和各地方的意见,尤其是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二是在征求意见时,要力求广泛全面,除了听取行政人员的意见外,也要听取有关专业人员的意见,必要时还要征求群众的意见。三是在实际决策工作中,要有一个反复研拟政策的过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意见,完善决策。
  所谓科学化,就是要按科学理论和客观规律办事。一是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正确地把握问题生成、政策评估、政策分析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二是公共政策内容本身要遵循其所涉及领域的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背离了科学理论,就背离了所要管理的事务的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三是要造就一批公共政策专家。他们应精通公共政策管理和某一项管理职能业务,并且熟悉政策的程序与原则,能够熟练地运用政策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法制化,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以法律为准绳。一是公共政策可以成为行政法规或获得合法地位。一般来讲,公共政策分为三类,即行政法类公共政策、措施类公共政策和规划类公共政策。其中,行政法类公共政策一定要通过立法程序,成为国家的法律或行政法规;而措施类和规划类公共政策也要依据行政立法程序和行政程序,由有权制定、发布行政措施和规划的行政机关颁布,或由行政机关依据行政权力将措施类和规划类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和指导自己工作的主张。二是公共政策应与行政职权、责任相一致。公共政策、行政职权、行政责任在法制的轨道上应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公共政策的实体(内容)和程序两个方面来实现。在实体方面,公共政策制定者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将公共政策交行政机关执行。行政机关依据内部组织制度,将政策从要义、原则转化为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具体指标、规定、办法和措施等。在程序方面,各级各类行政机关按照行政职责,把政策规定分解落实到各自的工作范围,在将行政职责建立在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基础上的同时,也将政策转化为可操作和可执行的程序、计划和制度。所以,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实质是把静态的主张、决定,变为行政机关按权责运行的程序、计划和制度,规范与指导社会组织与个人行为和调动资源的动态过程。
  所谓公开化,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和内容在一般情况下应向公众公开。一是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公开的。公共政策是为规范、指导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而制定的,只有公开公共政策的内容,让受公共政策规范、指导的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知道某项具体的公共政策,才可能受到它的规范和指导,发挥公共政策的效用。二是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是公开的。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公开。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行政机构和个人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已经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普遍要求和普遍趋势。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内容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因素,使公共政策能够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三是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广泛介绍公共政策,可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化,使其迅速贯彻执行。四是公共政策的公开化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涉及国家安全及国家特殊利益的公共政策,不能公开或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便于有关行政机构和个人执行。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公开化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互为条件的整体,构成了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条件。民主化是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据,公开化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本质,科学化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法制化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离开其中一个,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既要注意可变性又要注意稳定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公共政策科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规范、指导和协调社会各项事务的公共政策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通过不断修改、补充,使政策逐步完善,更具生命力。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都是从实践中来、最终又需经实践检验的,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必然没有活力。只有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公共政策进行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公共政策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保证其权威性。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其可变性,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其稳定性。
  保证公共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关键是要切中问题的要害。同时,对问题要综合分析,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才能成为公共政策的内容。任何前后矛盾、朝令夕改的公共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会危及行政行为,腐蚀行政权威。社会生活中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公共政策的作用和影响也同样需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公共政策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时,还需要一个被人们认识、接受的过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公共政策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经济利益。政府要维护一定的政治、经济结构下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就需要维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公共政策是调整社会不同集团利益的平衡器,也是政府及其它行政机构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杠杆。因此,公共政策不应当是书斋里的成果,也不应在“衙门”里闭门造车,而应该是现代行政管理实践与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行政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现代行政管理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