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管住“两头”
  高深
  眼病手术后,医生嘱咐少看书。大厚本的不敢看了,有时就找些闲书翻翻。不成想有些闲书却颇有真道理。
  宋人司马光在给长子写的家书中有“训俭示康”一节,他开门见山地告诫儿子:“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他这句格言似的训示是引用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的话,司马氏对这两句话作了精辟的解读:“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而‘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御孙也好,司马光也好,确实道出了一条人生真理。
  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王福巨的话说,当今奢侈浪费最突出的表现,“一个是嘴、一个是屁股”。嘴是大吃狂饮;屁股是坐高级轿车和违反规定购车。管住这“两头”,才抓到点子上。农民群众说:“一桌酒肉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座楼。”其实有些高级宴请,一桌饭菜何止是一头牛!这些喜好奢侈的人,若是用自家的钱也还罢了,事实上那些出入高级饭店,乘坐豪华轿车,甚至打保龄球、高尔夫球、唱卡拉OK、跳华尔兹和洗头洗脚泡桑拿的,大多花的是公款。某中等城市,曾于一日夜间突击检查了全市的夜总会,这一天仅用支票支付费用的就达二十多万元。一天二十万,一年是多少万?若再查一查高级饭店和别的高消费项目,数字肯定更令人大吃一惊。这和全国若干县尚未脱贫、和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省下钱支援“希望工程”和“红领巾”不吃点心把钱寄给灾区相比,其反差该有多大!奢,确是万恶之源。端正党风政风乃至民风,确实需要从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做起,否则将诸风不正。
  党中央对奢侈浪费现象早已三令五申,并制定了严格的制裁措施。有的地方、有些部门已有好转。可是也有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把中央的纪律看做是“阵风阵雨”,收敛无几日,嘴又馋了,心又痒了,依然故我。令人担忧和不解的是,某些媒体不仅少有监督,而且粉饰太平。一些媒体在谈到他那个地方反对奢侈浪费时,竟徒托空言地大讲什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事到底有几个阶段?取得了哪个阶段、什么样的成果?读者和听众均不得而知。其实这种“模糊语言”只能是自欺欺人。据悉,目前不少高消费的饮食、娱乐、游艺等场所,大部分是靠公款支撑。只要这些饭店、夜总会没有几家关门的、转产的,相反生意仍然很兴隆,那就很难说奢侈浪费真的取得了多大成果。因为:“由俭入奢,易于落水;由奢入俭,难于登天。”看来,反对奢侈浪费是要打一场持久战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木匠张三
  杜卫东
  好端端的张三因为我被炒了鱿鱼!
  那天,我去正在装修的新居照看,巡视一圈儿,不见了张三。问正在干活的民工,民工并不答话,却从一张大芯板后抽出几本书,说:“还给你吧,张三看不了啦!”
  原来,那天上午停工待料,其他人或打牌或闲聊,唯独张三捧着一本书看。老板来送料看见了,揶揄道:“怎么着,想当状元啊?可惜你们家坟头上没有长那根蒿子!”张三嘟囔了一句:“又没有活干,看会儿书还犯法吗?”老板没想到一个仰他鼻息的小民工敢顶嘴,面子上有些下不来,于是呵斥道:“池子小了养不下你了是不是?不想干,你给我土豆儿下山———滚蛋!”张三也急了,一把扯住老板的衣领,一字一顿地叫板:“你把后两个字给我收回去!不然,小心我揍你!”老板见他一脸杀气,口气软下来:“好,好好!我请你卷铺盖成不?”
  张三是个小木匠儿,他的大号叫什么我不知道,人们都这样叫他,我也跟着叫。
  初次见面,我对他就颇有好感———午休时分,别人都横七竖八地躺着休息,只有这小伙子实在,干活不惜力。去的次数多了我才发现,重要的技术活儿总是少不了他,装推拉门时一个四十来岁的师傅摆弄了半天装不上,张三一上手,不到半个小时就“齐活”。在这支装修队,他拿的是小工的钱,干的却是技工加小工的活儿。
  原来,年仅十九岁的张三,已经有了四年的“工龄”。十五岁时,父亲让他学裁缝。家里老少七口,只靠二亩薄田根本不行。可是张三觉得,一个大小伙子学裁缝,浑身的力气使不出,便自作主张干起了木匠。他心灵手巧,又肯于用力,技艺日见长进,每月下来,也有千八百元的收入寄回家里。
  不过,张三的最高理想是当兵。“男人不当上几年兵,枉来世间走上一遭儿!”我没有想到,一个小木匠居然对人生能有这么深刻的感悟。只是,在他们那个穷困闭塞的山旮旯,当兵是农家娃改变自身境遇的最好出路。他爹以及他爹的爹,几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普通农民,没有一丁点儿权势及关系,难得交上这样的好运,这“理想”也只能是“理想”了。
  小木匠难圆当兵梦,作为一种补偿,对军事题材的小说特别感兴趣。知道我以摆弄文字为职业,便不断向我借书。开始借《林海雪原》、《红日》一类的战争小说,后来范围有所拓展,对一些名人传记也“情有独钟”起来。看完《巴尔扎克传》之后,他竟郑重其事地向我表示,他很佩服巴尔扎克,因为面对拿破仑的雕像,巴尔扎克曾表示,“彼以剑锋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锋竟其业。”他引申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这不禁使我肃然起敬!所以,当得知小木匠被“炒”后,我丝毫不感到突兀。他虽然只读了五年书,但耳濡目染,他心底已经萌发了一种激情与渴望,这使他注定不会屈辱地活着,使他的命运注定有别于他的父母。我想象着他走的样子,一定很豪迈,很潇洒!
  半年以后。一天晚上,我正在新居里伏案赶写一篇文章,忽然门铃响了。打开房门,一眼认出张三。“啊,是你,请进。”张三依然那么强健,那么充满青春的活力,只不过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多: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牛仔裤。一晃儿,近二百个日日夜夜如逝去之水,这中间,张三遭受的坎坷、艰辛,以及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一切尽在不言中,全部融化在了他递给我的名片上。那名片上的头衔是:华普家居装饰工程公司施工队长。
  “张三,不错呀,进步了!”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自语道:“进步了吗?”随即又自我否定说:“这不算进步,还是在为人打工。”我愕然了:“怎么?你也想当老板?”他反问我:“您不是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我还只有当老板的打算,没有当老板的实力,不过,再干几年,资金和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我倒真想回家乡拉起一支装修队,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呢!”
  张三坐在客厅沙发上,双手自然地搭在膝间,荷花形吊灯倒映在他黑亮的双眸里,仿佛两盏闪耀的烛光。说话时,他始终面带微笑,和半年前相比,那笑容已经少了几分憨气,多了一分空灵,仿佛一块璞玉,经过岁月的打磨,正渐渐显现一种高洁的质地。
  ——好个张三,我真为你高兴!


第8版(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在布朗山寨 潘泉 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外书法教育家
  张德林
  “海外有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我去新加坡拜见了书法教育家邱少华先生后所发的感慨。一位侨居海外的华人后裔竟能对中国的书法史如数家珍,谈到历代书家的成就时那虔诚那崇敬,令我感激。
  少华先生祖籍金门,十岁随父南渡新加坡,在南洋大学攻读生物系,毕业后承父业———制造和销售咖啡,因性喜中国书法和古典文学甚至到了忘我境地,因此把父亲早年创建的咖啡制造和销售并获得东南亚咖啡大王称誉的家业拱手让人,专门从事书法教育活动。曾任新加坡中国学会会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各政府部门书法老师;现为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书法导师、新加坡醉墨轩书法学会主席、中国陕西书学院客座教授。在不到十年的时光中出版了中英文著作近二十部:《墨海寄余生》、《云海墨迹》、《行云流水集》以及用英文撰写的《中国书法史》、由朱屺瞻和启功先生题款的《邱少华书法艺术》等。
  少华先生事父至孝,虽然由于自己的取舍没能继承父业,然而为了纪念父亲写了《咖啡研究》。
  少华先生多才多艺,尤其对于音乐。他认为音乐是仁爱德行的化身。并别出心裁地指出:音乐是听的书法;书法是看的音乐。并有专著传世,题目称作《音乐与书法》。他以令人折服的比喻说明书法和音乐的关系。他形象地指出:楷、隶、篆的结构严谨有如感情含蓄的中国古典音乐。行、草书则如感情奔放抒发内心思想的浪漫乐曲。
  记得第一次我们会面时谈到兴浓之际他把自己为古诗谱写的曲子动情地唱给我听。我虽然对乐曲一窍不通,可是唱歌和“叫街”我还是分得清的,他唱的曲子非常悦耳。
  少华笃信禅宗,对于佛学颇有研究,为人更以信义为本,常做善事,几次为教育基金举行书法义展义卖,所得资金全部捐出为海外华文教育作出了贡献。
  少华先生最令我折服的是用英文撰写了第一本有关中国书法史的专著,洋洋十万言,已在国外发行,颇受赞誉。书法和京剧被视为国粹,亦是中国的象征,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出现书法作品或是京剧脸谱世人都知道那即是中国。然而“老外”对于中国书法为什么那么博大精深,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少华以他的深厚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以及他对书法精心独到的研究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令人耳目一新。启功先生给少华写的英文书法史专著以很高的评价:“邱先生在介绍中华汉字文化于少用汉字之方域,无论侨居华裔与国际友人,得增进了解,其功又不仅在书法一艺之间也。”


第8版(副刊)
专栏:多味斋

  吃鱼
  (土家族)田仁贵
  我家住在山区溪口河边。“河边水鸭子,生来就爱鱼”。抓鱼、撞鱼、卖鱼、钓鱼、吃鱼,样样都爱,样样都会。
  俗话说:吃鱼不及得鱼乐。亲身经历,相对真理。有时吃鱼,倒还生出一种精神负担。
  小时候捉的“网丝鱼”、白鱼崽、饿啃桃花,撞的角角鱼、石胡子,还有花泥鳅之类,拿回家后,都是交给祖母剖净晒干,然后放在锅里小火烘熟炕焦,或再放点油盐翻炒一下,就成为香脆可口的下饭菜了。如果鱼多,大人们会用来作下酒菜。有时家里油稍多点,祖母就会把干鱼放在湿面粉里滚些面糊,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的“面鱼”,这就比干鱼更香更脆了,吃时连鱼骨头都感觉不到。
  生活困难时期,离县城到更远的城市读书。外地的河更大了。人生地不熟,当然水也不熟。亲朋长辈常叮嘱我:欺山不欺水,不要随便下河洗澡,更不要单独下河摸鱼啊!学校下面就有条大河,我们经常下河洗澡,有时是上体育课。这时我总要潜水摸摸鱼,运气好时也会抓上几条石胡子。我们拿回寝室,在学校周围拣点干柴干草,烧起牙牙火,把装水的漱口缸或小脸盆放在上面,水烧开后把鱼放进去煨,再加上盐巴酱油,野葱辣子,就与要好的几个同学加起餐来。吃着吃着,还会背上“鱼,我所欲也”等古文佳句。甚至不知天高地厚、海阔洋深地狂想,今后有朝一日,我们要去品尝熊掌的滋味。
  学会钓鱼了,吃鱼的机会更多了。不怕没有鱼,就怕没有油。没有油的鱼,不如吃海椒沾豆腐。钓七斤八两那条鱼时,我还是单身汉,这鱼就拿给食堂做菜。我们七八个搭火的一餐就吃光了。欢吃笑语之余,大家热情鼓励我多钓鱼,钓大鱼,为食堂作更大的贡献。后来成家了,每人每月供应四两菜油,全家一斤二两。钓来的鱼,根本不能油煎,只能油汤煮鲜鱼。番茄红、鱼肉白,稍不注意以为是番茄豆腐汤哩。有时钓来鱼后,用绳子拴着给孩子在水里拖着玩,或放到脚盆里喂上三五天作观赏,或干脆叫周围的几个教师,每家拉去一二条同享鱼福完事。
  团鱼是我们山乡的俗称。学名:甲鱼或鳖,也有叫“王八”的。“王八蛋”这骂人的话,说明团鱼以前并不尊贵,还略有贱意。只是现在团鱼少了,“大款”多了,吃的人多了,才把这贱鱼推上鱼中之尊的宝座。我吃过多次团鱼,最大的有两次,都是四斤以上。一次是中学时代,几个穷学生下河,在河边岩矸里发现一个很大的团鱼,大家团团堵住而不敢去抓。就用铁丝又捅又钩,一个多钟头后直到团鱼半死状态才抓出来,有小脸盆那么大。回校一称:四斤八两。我的那位友兄是班长,十分能干,难怪现在当上了一个省城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的指挥下,很快,一脸盆清炖团鱼肉就端到了面前。几个穷小子,全靠一双手,没花一分钱,就眉飞色舞地吃起团鱼肉,喝起王八汤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隔约四十年的去年冬初,我的那位当年指挥抓、烹团鱼的友兄,突然来县出差。不能久留,随即通知我去赴宴。刚进酒家包厢,听仁兄的同事介绍说,桌价于我为天文数字,整整二千元。主菜为团鱼,四斤五两,不及四十年前的大,价一千一百五十元,次菜果子狸,俗名弯狗。“天上斑(鸠),地上弯(狗)”,这是我们地方对最好吃的东西的评价。以前在乡下,我都吃过。三斤三百元。我左观右看,弯狗的尾巴应该很大,这个怎么这样小呢?变异不会在几十年间完成。可能是当今“客商骗大款”的冒牌货啊!三菜野兔,记得说是二百元,我想,兔专家可能都分辨不出煮熟的家兔野兔……亲爱的学友仁兄啊!你的愚弟穷根盘错,至今仍是“土包子”干部。我只是默念一个诗人的诗句:不要给我太多的情感,我拿什么来报答?作为对你的感谢了。我问他,你还记得四十年前的那次“团鱼餐”吗?他说,永远都记得。我于是对学友仁兄说,下次来县,先通通气,光临寒舍,我会用家乡的特产:菜豆腐、荞面条,绿豆粉,糯米粑,甜米酒招待你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晨曲(中国画) 介眉


第8版(副刊)
专栏:

  曲阜将建当代艺术陈列馆
  李贤
  曲阜古称圣域贤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发达,古迹众多,养育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孟子,文学家孔融、孔尚任,保存着孔庙、孔府、孔林、鲁国故城、寿丘、颜庙、周公庙、少昊陵、孟母林、孟子故里、李白和杜甫宴别处等一百多处文物古迹,孔庙、孔林、孔府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曲阜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曲阜孔子博物院设在孔府内,主要由孔庙、孔府、孔林、孔府档案馆等组成,保存有金、元、明、清古建筑三百余座,汉以来历代碑刻五千余块,库藏文物十余万件,尤以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宙碑、张猛龙碑等汉魏六朝石刻驰名中外。
  为展现当代书画艺术水平,曲阜孔子博物院于一九九四年兴建《论语》碑苑,现在,在碑苑内,曲阜将建当代艺术陈列馆。馆区将包括:中国画艺术综合陈列馆一座,陈列现代中国画精品;西洋画艺术综合陈列馆一座,陈列油画、版画、水彩画、钢笔画等精品;中国书法艺术综合陈列馆一座,陈列现代书法精品等。
  碑苑区与艺术陈列馆区形成一个整体,山池亭榭,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精华,以明代风格为基调,兼采南方园林玲珑奇秀与北方皇家园林庄严典雅之长。面积七十余亩。(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绿衣使者唱风流
  ——读刘作师诗词集《绿色诗韵》
  焦祖尧
  铁枝挺拔、疏影横斜的几枝梅花,在蛋青色的衬底上怒放得越发精神,这是一本叫做《绿色诗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集的封面,作者是山西邮电管理局的刘作师。邮电职工是绿衣使者。刘作师诗中有“千家万户手中信,万苦千辛绿衣人”句。
  读罢这本集子,禁不住还真想说几句话。这本诗集里的作品,不是应景之作,也不是在附庸风雅,而是作者面对变革的时代,用诗词这种不大好掌握的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独特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作为一个邮电工作者,刘作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无比挚爱的,这种挚爱所生的浓烈感情,表现在他为数不少的以邮电为题材的诗作中。如“浓缩情义一纸文,远隔万里如比邻。白发家书嘱游子,赤子乡音抵万金。闺秀情思托鸿雁,郎君感怀寄梦魂。绿衣使者遍环宇,永为各界知心人。”(《信———献给世界邮政日》)又如“悠悠岁月起何年,人间交往通信函。游子家书掌中宝,红叶题诗结良缘。驿使红尘妃子笑,探马铁蹄越关山。小小环球八万里,邮政永为好伙伴。”(《贺世界邮政日》)千百年来,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自不待言,如果唐代宫女韩翠平和士人于佑靠红叶上题诗,放在御沟内漂出宫外,借此传递彼此情愫,而成连理,那么现代通信可以使闺秀的情思,痴情男儿的感怀,游子对母亲的深情,旅人对乡梓的思念,在很短时间里尽情表达;至于在信息社会里邮电对发展国民经济的作用,那就更不用说了。现代通信缩短了时间和空间,世界成了地球村,重重关山,漫漫长途,先进快捷的邮电通信可使人瞬间便能在地球的任何角落进行对话,邮电当然成了人们的好伙伴了。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用饱蘸感情的笔,如此真切地表达出来,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另一阕《浪淘沙》中,作者写道:“一纸寄离愁,香梦云收。白发心碎赤子游。漫漫天涯海角路,处处通邮……”我国古典诗词中,因关山阻隔难以互通音讯而记录下来的种种离愁别恨人生遗憾,如晏殊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等,千百年来为人所吟诵。刘作师对古人这种因两地暌隔无法传递信息所产生的离愁别恨有深切的感受(这里边也许包含着他的人生体验),他挚爱电信事业的感情因素,通过他的诗词表达出来了。
  刘作师还写过不少歌吟祖国秀美河山和异域风光的诗作。读这些诗,能感觉到作者体察事物之精微和审美感受之真切,显示出作者善于取舍剪裁和提炼熔铸的能力。刘作师非但写诗词,书法也颇见功夫。这本诗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诗书合一,每一首都是前诗后书,相得益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