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战洪组歌
  佘致迪
  指挥部的灯火
  水在水里 堤在堤上
  辛苦了 我们的指挥长
  无奈的烟蒂如火
  烧痛不眠的灯光
  吵吵闹闹的水患水患
  是这个城市咽不下的苦汤
  你也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你也曾指着乌纱立下军令状
  辛苦了我们的指挥长
  战地在倾听又一次会商
  水在眼里 堤在心上
  辛苦了 我们的指挥长
  阴沉的气象云图
  挑战清醒的灯光
  揪心揪肝的水患水患
  是这方热土剪不断的愁肠
  你也曾都江堰边访李冰
  你也曾跳入激流挽臂筑人墙
  辛苦了我们的指挥长
  危难在考验人民的忠良
  今夜有星光
  夜色沉沉 急流滚滚
  热血和铁骨筑起水上长城
  顶过浪头 冲出陷阱
  洪峰上浮动一颗一颗红星
  啊星光 今夜有星光
  闪耀在家园的梦境
  人墙巍巍 硪歌声声
  意志和力量定格战地风景
  天也放晴 心也放晴
  战旗下闪现一颗一颗红星
  啊星光 今夜有星光
  述说着战后的心情
  流动的大树
  雨中巡逻的老人
  像一棵墨绿的大树
  闪闪烁烁风雨灯
  是他缓缓移动的脚步
  一个脚印 一个印章
  闪亮在雨夜深处
  雨中巡逻的老人
  像一棵流动的大树
  鼓鼓荡荡风雨衣
  是他夜夜揽来的辛苦
  一身热汗 一口老酒
  温暖着千家万户
  啊 雨中巡逻的老人
  防洪大堤上流动的树
  铜锣小传
  老村长的铜锣
  五十年也敲不破
  铜锣里分田又分地
  铜锣里开会听广播
  铜锣里会唱花鼓戏
  老村长就演蔡九哥
  老村长的铜锣
  五十年越敲越红火
  铜锣里挑灯送公粮
  铜锣里民兵喊集合
  铜锣里放映《水浒传》
  老村长爱听好汉歌
  老村长的铜锣
  五十年故事多又多
  铜锣里抗洪奔大堤
  铜锣里堵口跳漩涡
  铜锣里躺着好家园
  老村长就是响当当的锣
  小巷走船
  小巷走船 小巷走船
  泊在谁家屋檐边
  甩去一串绿色的新鲜
  收回一家老少平安
  小巷走船 小巷走船
  靠在谁家小楼边
  送上一张套红的晚报
  接过一把撑开的雨伞
  洪水退去那一天
  小船在小巷里搁浅
  在街坊情感波涛上
  又见那位大嫂那只小木船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一个小镇的诞生
  元辉
  倒回去五十年,谁要是说,我的第一个故乡——武陵山深处的索溪峪,会出现一个漂亮的小镇,人家准当他是在说梦话。
  怎么可能呢?五十年前,也就是我参军那年的前一个夏天,我最后一次走七十里山路回到我出生的这个山窝窝里来度暑假,这小镇的半边街区还是石头累累的一片河滩;另一半是庄稼地。当地人要赶集,得到六七里以外的喻家嘴去。几十间破旧的小店挤在紧傍溪水的一个山嘴嘴上,街道又短又窄,坑坑凹凹的路面一下雨就到处翻泥浆。本来街道两头都连着小块平地,可那些小店铺偏要挤在那么个蹩脚的地方。大概是因为山里平地太少,民以食为天,宁肯赶集委屈一些,也不愿占用平地里的农田吧!集上买卖的大都是当地的山货和农产品。工业品很少。能买到锅碗坛罐盐糖酱醋就算不错了。那时候,一二百里以内没有公路,山外的货物全是扁担挑进来的。小农经济统治这方山区的时代,能指望别的局面出现么?
  不要说五十年,倒回去二十年,这漂亮小镇也是不可想象的。
  二十年前,我参军后第一次回到故乡,索溪峪面貌依旧。群山环抱的军地坪,还是稀稀落落的那几个村庄,还是被柴烟熏得漆黑的那些老房子。只是索溪峪口多了几排平房。正在筹备的索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临时招待所就设在那里。尔后和著名风景胜地张家界珠联璧合的索溪峪景区开发工作刚刚起步。人们模模糊糊地推测:那几排平房将给这儿带来生机。但毕竟只是推测,即使最活跃的想象力,也很难在那些简易平房里驰骋起来。那天,我和妻子及另一位女友进峪游览,晚上回到军地坪,我应邀到索水对岸一个亲戚家去吃晚饭。妻子和那位女伴爬了一天羊肠山路,累得不想动弹了,便在那临时招待所里住下来。没有卫生间,夜里两人想解手,只好到附近山坡上找个地方权且方便。这一个蹲下,那一个便在一旁“警戒”。好在天已黑,不会有人看见,可谁知道会不会碰上野兽呢?这回子尴尬,妻子如今还当笑话说。
  1992年秋,我带从台湾来的一个侄儿回索溪探亲。到了慈利便进入山区。离索溪愈近,山愈大,人烟愈少。侄儿脸上阴沉起来。过了猫儿岭,见车窗外高山连绵,无止无尽,忍不住一声叹息:老祖宗怎么寻到这大山里面来落脚呢?之后,好长时间没再说话。
  车子到了岩门坡,向山下那片平地望去,平地尽头的喻家嘴方向,一片灯火灿若白昼。等过了喻家嘴,转过山去,那灯火以更耀眼的亮度和密度向军地坪延伸。方才侄儿脸上的零号表情一变而为满脸惊喜:“哇!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我虽已回来多次,也惊异故乡变化之大。倘非目击,也不会相信的。
  今年5月,我和妻子再一次返乡,索溪镇变化更大了。四里多的街道已经拉直,还将向下方延伸七百米。三十二米宽的水泥路和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漂亮楼房,可以和任何一个中小城市的街道比美。那些楼房多是宾馆、饭馆和百货商店,进出的顾客口音混杂,老外也不少。镇上还有一个大菜市场,比我居住的北京西城区的几个菜市场毫不逊色,鸡鸭鱼肉、新鲜蔬菜和笋菌岩耳之类的当地山货应有尽有。光镇子上一万多人的常住人口,就够那些菜农菜贩做生意的,还有川流不息的游客呢!镇上的店主、摊主、售货员和服务员,听口音不少也是外地人。不用说,是名声远播的武陵源胜景和由此带来的旅游生意热,把他们从四面八方吸引来的。乡人告诉我:靠索水的半边街,房子都属于个体户,其中不少是本地人。我初闻时将信将疑,但很快就释疑了。我老家所属的沙坪村,一些在景区里靠抬滑竿挣钱的轿夫,竟也修起了舒适的新房。我一个亲侄女在武陵源著名景点之一的宝峰湖口修了幢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加上后面院子两侧的厢房,面积至少不下二百平方米。楼房外贴瓷砖,内铺地板砖。我这个住在干休所的城里人看着都羡慕。外人还以为,是她的在台湾的父亲寄钱给她修起来的。我知道我那个哥哥没什么积蓄,很少寄钱给她,可也不明白她凭什么“鸟枪换炮”。那天,我去她家做客,席间问起来,原来是她家承包了宝峰湖边曾是土匪窝的一个山寨景点,一家人每年人均收入上万。光凭这笔钱,起这幢房子就差不多了。在这儿,有一个并不算反常的现象:老公拿国家工资,不如老婆摆小摊做旅游生意挣钱多。索溪镇的半边街属于个体户,也就不足为怪了。
  景区的开发,成就了这些手脚勤快、脑瓜子灵活的幸运儿。他们是这小镇的受益者,也是催生小镇的当事人。对他们来说,改革开放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生动的,具体的。景区内外哪条公路修成了,天子山、黄石寨的索道运行了,索溪水库开始蓄水了,都牵动着、蒸腾着他们的梦想。这梦想是他们的老祖宗所不敢的。当年的先人,或逃难,或串亲,或挑着个货郎担,或凭着一点糊口的手艺,从外省外县寻到这儿来落脚扎根,绝不会想到,这奇峰怪石深谷幽洞,会给他们的后代带来什么福音。他们的谷壳枕头上,只有辛酸的泪水而很难萌生什么美好的梦想。他们的后人中,有的也可能如我那个台湾侄儿,埋怨老祖宗到这儿落脚落错了地方。现在,看到那么多外地人想方设法来这儿落户,来这儿淘金;听到全国几千万人买张家界发行的股票;连外国商人也一个接一个来这儿投资,大概会从新的角度想事儿了。用乡下人的话来说,生在这世界级风景胜地,实在是先人荫庇,前生有缘,缘何埋怨老祖宗呢?
  那天,我去采访武陵源区区长汪业元同志,他谈了景区的过去和现在,最后归结为一句话:“索溪镇的发展史,可说是一幅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缩影。”说得极是。我几次返乡所见所闻,可以为证。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献给改革开放二十年

  天下通威
  邓贤
  旭日初升时
  这是一幅凝重而宏伟的图画。
  清晨,一轮金色的朝阳伴随人们的脚步冉冉升起。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顶楼平台上,一场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就在这里举行。通威企业集团全体员工统一着装,排出整齐的队列在晨风中等候,集团总裁和部门领导依次站在队列前面。8时一到,熟悉的国歌音乐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猎猎上升,人们凝神静气,所有的头颅都向上仰望着,向着伟大庄严的国旗行注目礼……
  三十三岁的通威集团总裁刘汉元说:“每当这一时刻来临,我心中都充满一种神圣的景仰,有一种渴望倾诉的愿望……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比如像这国旗,国歌。我寄希望于每一个员工,当国家民族存在于你心中,你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励志自风流
  亚圣孟子有句千年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是就个人意志品质的修炼而言的,它只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还在于,时代必须提供产生英雄的外部条件。如果说本世纪上半叶的英雄必然产生于枪林弹雨的战场,那么公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风流人物当来自大潮乍起泥沙俱下的市场经济改革。
  1981年夏天,十六岁的中专毕业生刘汉元被分配回老家四川省眉山县,在县水电局做了一名水产技术员。应该说刘汉元是幸运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农家子弟,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十三岁半就考进了四川省水产学校少年班,尚未长大成人就当上了县里的技术员,捧上了铁饭碗,这在父亲刘定全老人和乡亲们眼里,无论如何也够得上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然而刘汉元似乎远远没有感到满足,就像一列火车,它憋足了劲,才刚刚上路,似乎就到了终点站。刘汉元并不想止步于小小县城的技术员的岗位上。他的内心涌动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对新生活的跃跃欲试,对更宏远目标的追求。刘汉元的专业是水产,当时在眉山县直至四川省,水产养殖一直较落后,市场上一斤活鱼的价钱等于五斤猪肉或者三斤鸡肉,难怪古人把“食无鱼”看作生活的一大憾事。刘汉元首先是从报纸上看到沿海网箱养鱼的报道,这个有心人的心思被触动了。一道闪电照亮夜空。他积累已久的一大堆想法如同干柴一样轰地被点燃了。家乡有那么多江河沟汊,网箱养鱼不是大有作为吗?发展网箱养鱼,发展水产业,白纸上不是正好做文章吗?想到就做,他选择在家门前的蟆颐堰永光电站尾水渠做实验。
  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去做。为了凑足材料钱,他不得不求助于父母,将家中的肥猪和值钱的东西卖掉,凑足五百元钱。刘定全老汉流着眼泪对儿子说:“娃儿啊,再要钱,家里可就没得东西卖了哟。”
  刘汉元认定了路要走下去,就不会回头。经过艰难的拼搏,到秋天收获季节,他的网箱养鱼竟创造了净产一千三百九十公斤、折合亩产一点五万公斤的省内单位面积最高纪录。
  第二年刘汉元将网箱养鱼扩大,又把主要精力用在钻研和改进饲料的营养配方上。这一年,亩产达三万公斤。他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获“四川省水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个人也获得“集约化养鱼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1986年和1987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分别将此项技术列为“星火计划”项目和“丰收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推广。1986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专程到眉山视察流水网箱养鱼,对这种因地制宜的养殖技术给予高度评价。次年全国“流水网箱养鱼现场会”在眉山县召开,刘汉元作了大会发言。
  挑战即机遇
  许多年以后,有人开始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水产技术员刘汉元为什么没有顺理成章地变成一个养鱼大户,而是最终闯进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家的大门,成为一位闻名全国的优秀民营企业家?
  探讨这个问题是件有趣的事情。
  流水金属网箱养鱼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以刘汉元的技术和经验,他距离成为一个养鱼大户或者一个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只有一步之遥。不难想象,这是一条轻松的成功之路。但是刘汉元决不是个浅尝辄止的人。他意识到当金属网箱养鱼技术推广开来,天府大地将会产生出千千万万个养鱼大户来,问题是他们将拿什么样的饲料来养鱼?
  当时市场上并没有专门的鱼饲料出售,许多农民也不懂得饲料的科学营养配方。村里有个农民这样回答刘汉元说:“我用玉米面、谷糠和大米饭喂它们,人吃了能长,还怕鱼不长肉?”
  后来的事实证明,一年之中这个农民的鱼苗只长了不到半尺长,而刘汉元的鱼苗在五个月内却能长一尺半。农民服气了,纷纷来向他讨教怎样制作饲料的诀窍。刘汉元最初是在家里用一台小型绞肉机将原料粉碎,然后搅拌,家里人轮流动手,没日没夜地工作。当养鱼户越来越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时,刘汉元的小型绞肉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建饲料厂的迫切问题就这样被市场供求关系这只大手提上了议事日程。
  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生活,选择风险很大的挑战,这就是刘汉元的性格。尽管他从来没有建过厂,没有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他还是决心自建一座饲料工厂。1986年,刘汉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自筹资金在家乡眉山县永寿镇建起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工厂,取名“科力”,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意。值得一提的是,从来没有正式学过机械、电工、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二十二岁的水产技术员刘汉元,居然边自学边动手,完全是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建起了这座年产量为五千吨的饲料工厂,这件事至今仍然令刘汉元引为自豪。他说:“没有不会做的事,只有不肯学的事。如果(生活)逼着你不得不学,等你干过来,你也就变成了内行。”
  工厂投产当年,市场上就出现供不应求的旺销景象,远近养鱼户蜂拥而至,刘汉元生产的“科力牌”鱼饲料成为抢手货,镇上常常车水马龙阻塞交通,还有人为了买到饲料竟然在工厂门口排了七天七夜的队。如果说市场是河流的话,企业和产品就是船,刘汉元的小船扬起了风帆,开始了他的走向市场经济的处女航。
  海阔凭鱼跃
  历史走进1992年春天。
  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春天,一位老人在视察中国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经济改革的新一轮浪潮。此时此刻,对于一个初步完成资本积累和早有准备的企业来说,刘汉元敏感地意识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和市场经济的春天来临了。
  他走出家乡小镇,自筹资金一千多万元在县城里建起一座现代化饲料工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喻“通力合作,威力无穷”之意。厂区占地二十余亩,设计年生产能力为十万吨鱼饲料,工厂从破土动工到完工剪彩,一共只用了短短半年多时间。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开工那天,远近的养鱼户和父老乡亲都来了,人们拥挤着参观,他们亲眼看到一袋袋鱼饲料好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下生产线,流进大卡车和拖拉机车厢里。有个老人从早数到晚。他惊喜地告诉别人,“那一天饲料装了足足一百多辆汽车和拖拉机”。
  这里的人们再也不用犯愁,不用排队买饲料了。“养鱼难”的瓶颈被突破了。更多的人因此走上了劳动致富的道路。仅眉山一县,靠养鱼致富的农民就多达十余万户,增加收入数亿元。很快眉山一带流传开了一句新民谣:“要挣钱,学汉元。”
  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的。改革开放政策像阳光照亮了千千万万渴望创造财富的中国人,而当刘汉元的事业需要加快发展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如同强劲春风,再次鼓满他事业的风帆,送他驶向广阔的大海。而各级政府和党组织对他的事业给予肯定和极大的帮助。1993年,刘汉元正式组建了四川通威集团有限公司,1995年,通威集团顺利完成北上的战略转移,将集团总部迁至四川省会成都,同年以兼并和控股的形式发展了八家分公司。
  此后通威集团的发展势头更是迅猛而稳妥:他们以饲料业为主干,在全国各地投资新建和收购(兼并)、控股饲料厂二十多个,其子公司遍布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通威集团在饲料行业积极进行资本扩张的同时,还把眼光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先后在美国纽约和德国注册成立“通威(美国)有限公司”、“通威(德国)有限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目前通威集团的跨行业资本扩张已经涉及到大农业开发、电子元器件、汽车、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开始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有公司员工两千多人。
  1995年国家工商局、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对通威集团的评定结果为:“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二名。
  企业有法宝
  面对通威集团这个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强人,人们不禁要问:通威集团为什么发展如此顺利?刘汉元为什么会成功?他有什么独到的成功秘诀?
  刘汉元平静地回答:“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没有做得最好,所以我在努力改进自己。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就像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到失败一样。”
  这是一个对自己和别人都很清醒的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企业领导者。他坦言:我的幸运在于我信奉两件法宝:一件是科学研究,另一件是企业管理。
  通威集团以科研为先导,他们平均每个月要改进十种产品质量,新投产十至十五种新产品。在全国已经达到白热化竞争的饲料市场上,唯有依靠高科技才能使企业和产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通威集团饲料研究所有一支高质量的科研队伍,带头人黄启贤沈亦飞夫妇,均为原西北农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带领一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每月至少进行十个以上实验项目。从硬件上看,研究所不仅有完备的科研设备、科研基地,每年还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仅1997年,集团投入科研的经费就近一千万元。许多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另一件法宝是科学的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贯彻管理的经营理念中,刘汉元提出四个字的企业文化思想,就是“诚”、“信”、“正”、“一”。简言之,“诚”就是诚心诚意,“信”就是信用为本,“正”就是正当合法,“一”就是争当第一。
  有这样一件事:某分公司为了增加盈利,擅自降低了原料标准,刘汉元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下文将该公司总经理免职,并通报集团全体员工引以为戒。
  1996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世界银行考察团七名官员对通威集团进行了为期二十三天的考察,临行前评价说:想不到中国内地还有这样的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通威集团核心企业全面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产品方圆标志认证,成为全国饲料行业数千家企业中首家通过“双认证”的企业。
  明日更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位有突出成就的年轻企业家,党和国家给予刘汉元许多荣誉。
  1993年,他被团中央和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评选为“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并名列榜首,这一年他不满二十九岁。1994年,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评选他为“中国饲料工业行业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星火科技标兵”,曾经先后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他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担任四川省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
  在已有的荣誉和成绩面前,或者说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年轻的企业家刘汉元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冷静和清醒。
  刘汉元十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自1992年起,通威集团先后向“希望工程”及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最近为抗洪救灾,他毅然捐献出三百万元赈灾物资,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迄今为止,通威集团为社会公益事业捐献款已达一千六百万元。
  1998年,是通威集团大发展的一年,四川省政府将通威集团列入全省三十七家省列扩张型企业之一,同时通威集团也在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准备工作。刘汉元领导通威集团在进行稳健有效发展的同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他的勃勃雄心是:全面开发三峡大渔业。等到高峡出平湖,将可达到年产水产品二百万吨,节约耕地二百万亩,减少粮食消耗二百万吨以上,新增渔业产值二百亿元,有效安置移民三十万人。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如朝阳喷薄于世界东方,惟有朝阳的事业与人类希望同在。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唱给母亲
  周之德
  一
  你是大山的女儿。我仿佛看到你弓着脊梁,有如绵延起伏的大山,背负起大地上所有的重负———那就是你不朽的雕塑吗?
  那峡谷中流响的松涛,如泣如诉,吐不尽大山的情愫,浑厚中回响着一幕幕历史的悲壮———把大山人的岁月吟成无泪的诗篇,那是你永不停歇的歌谣!
  有风、有雨,有雪、有霜。在你脚下延伸的山径上少有霓霞为你伴行……
  你就这样走进了大山的永恒。在你身后升起一路星辰,于是便有大山的春绿、秋红、冬青……
  二
  我就是你那托付给大山的儿子。从小就习惯于在深山旁呼唤你的名字:醒一醒吧,母亲!
  你从来没有笑着回答过我一声声询问:
  那山崖下流出来的清泉,是你苦涩的泪水吗?
  那山坡上长出来的竹笋、蕨根、蘑菇……是你对我的赐予吗?
  那遥远而壮阔的平原是你对我的殷殷祝福吗?
  那翱翔的雄鹰是你对我的深情企盼吗?
  那庙前融融的烛光是你对儿孙们平安的许诺吗?
  啊,母亲!我活着就是为了理解你山一般的缄默、山一般的雄伟、山一般向往!
  三
  你曾是故乡最贫瘠的一块土地。属于你的过去,没有鲜花,没有谷穗,没有笑靥……
  我是属于你的一棵小草,千百次诞生,和你相依为命。这是你的满足,也是我的满足。
  有了我,你才腾升起生活的希冀,即使泪水、汗水打湿了山梁,你也无怨无悔;有了你,我才会在寒霜和泥浆中千百次跌倒后又千百次站起!
  当我深深扎根的土地泛起绿色的涟漪,汇聚着大江南北的春潮,浪拍南岭巫山,我便确信:属于未来的岁月,春光不再枯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