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抗洪壮举世人赞誉 亲人友人情系中华
  编者按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松花江、嫩江流域也出现特大洪水,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形成了极大威胁。在灾害面前,中国军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紧密团结,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抗击洪水的不屈精神和英雄业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敬佩和赞誉。
  “洪水无情人有情。”这次特大洪水不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身在他乡,情系祖国,踊跃捐款捐物;国际友人深表关心和同情,慷慨解囊相助。这对我们夺取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无疑是有力的支持和鼓舞。
  长堤壮歌惊世界,八方援助到灾区。为了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洪救灾的关注,本报今日特辟专版,传递来自海外的慰问和支持。
  就我国发生特大洪灾
  一些国家领导人表示慰问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连日来,又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就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向我领导人致电(函)表示慰问。
  向江泽民主席发来慰问电(函)的有:阿尔及利亚总统泽鲁阿勒,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秘鲁总统藤森,美国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马耳他总统邦尼奇,孟加拉国总统谢哈布丁·艾哈迈德,巴西总统卡多佐,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贝宁总统克雷库,沙特国王法赫德,阿曼苏丹赛义德,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也门总统萨利赫,布隆迪总统布约亚,不丹国王旺楚克,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萨勒明,沙特王储兼第一副首相、国民卫队司令阿卜杜拉。
  向朱镕基总理发来慰问电(函)的有:法国总统希拉克,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马耳他总理桑特,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不丹大臣会议主席廷莱。
  荷兰
  防洪标准千年一遇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丁刚
  日前,荷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向中国灾区捐款,而且表示要派有经验的水利专家到中国来。兴修水利是安民兴邦的大事,荷兰在这方面有成功的建树。
  在荷兰,有些河水与地面只有二三十厘米之差,然而水位全都在控制之中。经过半个多世纪与洪涝的斗争,荷兰人民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水源管理体系。
  打开荷兰地图,人们便会看到西北端那道笔直的拦海大坝,那就是闻名世界的须德海工程。30年代,荷兰人建造了这座长达30余公里的拦海大坝,拦住了狂暴的大海,使坝内形成了一个内湖,并向大海争来1650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这个宏伟的工程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观光点。
  须德海工程虽使北方免受海水侵袭,但荷兰西南部仍然在遭受着大海的威胁。1953年2月1日之夜,春潮与风暴同时袭来,海水倒灌,淹没了荷兰5.7%的国土(14.5万公顷),造成1835人死亡,4.7万座房屋被摧毁,损失高达10亿荷兰盾。这次创伤后,荷兰政府决心建造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在鹿特丹以南的海湾之间修建水坝、防洪坝等12个大型防洪项目。
  三角洲工程于1958年正式动工,历时已经30多年,至今仍未全部完工。在兴建东斯海尔德海湾8公里长的防洪大坝时,荷兰工程专家设计了开放式方案,在65个高度为30至40米、重量为1.8万吨的坝墩上安装62个活动钢板闸门。通常情况下,钢门呈现开启状,风暴来临时,则钢门下降,将疯狂的海水拒之于大门之外。这样既可防洪,也可保护这一带海区的贝壳类水生动物。由于该项工程难度大,被称为“登月行动”。大坝于1982年完工,从此使鹿特丹及其附近地区的近百万人民免遭洪患。
  几十年来,荷兰人在与洪水的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位在荷兰工作的中国水利管理工程专家对记者说,荷兰的经验可概括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为水利工程,“软件”指水利管理。“硬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建造高标准防洪工程,树立根治水患的长远眼光与决心。荷兰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的防海堤坝防洪建造标准是“万年一遇”,也就是只有一万年一遇的大洪水才有可能漫过大堤。荷全国江河防洪堤坝的标准则为1250年一遇。而为修建三角洲工程,荷兰共投入150亿荷兰盾(约合84亿美元)。后来又追加了数十亿荷兰盾。荷兰人认为,算防洪账不能只看眼前,防洪工程则是万年大计,因防止洪水侵袭而减少的损失已远远超过了这笔钱。
  其次,建设防洪工程要居安思危,要根据洪涝变化情况,年年修,月月查,精心维护,不断巩固完善。荷兰西南部三角洲是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入海处。每到雨季,三条河流的水一起涌来,常会造成洪灾。1995年1月,德国、荷兰遭受近40年来最大水灾,虽无一人死亡,但这种高水位状态还是引起了荷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荷兰议会便通过了一项特殊法案,以减少防洪涝工程的法律审批程序,加速有关工程的建设。国家、沿河各省及各水域管辖区开始联合实施新的三角洲工程,加固现有堤坝,拓宽和深挖马斯河。
  有了一流的防洪工程还要有一流的管理,这就是“软件”。在荷兰,防洪涝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荷兰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水量调度和水情预报中心,地方与中央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流域与流域之间,农、林、城建、交通、地质、气象部门全面协调。这样就避免了只顾眼前利益和短、平、快的做法,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系统管理方式。坚固的工程和科学化的管理有效地防御了洪灾的侵袭,为荷兰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布鲁塞尔8月19日电)
  日本
  一衣带水睦邻情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8月中旬的东京,暑气蒸腾。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来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把1000万日元交给工作人员时说,这是他个人的捐赠,请用在中国最急需的地方,他的心里话都写在信里了。
  老人在信中写道:“我1915年出生于日本国长野县,多年在私立大学工作,退休后靠年金生活。长大之后我才知道,我出生的1915年日本政府向贵国提出了‘二十一条’,那是趁火打劫的行为,我感到耻辱。后来,日本又发动了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支那事变(卢沟桥事变)、太平洋战争,给贵国人民造成不计其数的悲剧,实在罄竹难书。我在1944年应征参军,曾接受训练,没有被派遣去海外,我虽然未同贵国直接交战,但对日本的所作所为也深感负有责任。战后已过50多年,迟迟捐赠贵国1000万日元,以示歉悔之意。歉悔之心始于青年时代,垂垂老龄方才想到以捐赠作为补偿,为时晚矣,还请海涵。”大使馆工作人员紧紧握着老人的双手,感谢他对中国人民的捐赠。
  最触目惊心、动人肺腑的还是电视镜头。通过卫星电视网,许多客居东瀛的中国人每天可以收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耳闻目睹最新汛情和救灾报道,这得益于日本“大富”中文电视台的开播。该电视台7月1日正式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张总经理告诉记者,“大富”台8月16日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等主办的“我们万众一心”抗洪赈灾义演晚会,转播者首先被晚会的场面深深感动。本周一上班后,“大富”台职员们商定,一定要实现晚会重播,让更多的在日中国观众看到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的感人情景。“大富”台立即与中央电视台取得联系,希望速寄晚会录像带。中央电视台也密切配合。为了在晚会重播中进行募捐,“大富”台又申请了新的账户,届时将用中日两国文字打出字幕,呼吁为中国灾区捐款。义演救灾晚会将于25日由“大富”台重播。
  祖国遭受洪水灾害,旅日华侨心急如焚。东京、横滨、大阪和神户等地华侨纷纷向中国大使馆和中国媒体咨询灾情,各地华侨总会表示,夏休结束后将迅速展开捐款捐物赈灾活动,为祖国抗洪救灾献力。(本报东京8月20日电)
  埃及
  金字塔向长城致敬
  本报驻埃及记者 朱梦魁
  今年7月份以来,埃及各种新闻媒体大量报道我国南方和东北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尤其显著地播放和刊登了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视察灾区并亲临抗洪第一线动员指挥、以及中国军民齐心合力在惊涛骇浪中并肩战斗的动人场景、图片和新闻。一些长期从事埃中友好事业的埃及友人更加关注中国的水灾,并借助本报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杰出的中国领导人致敬,向夜以继日与洪灾水患进行殊死斗争的中国广大军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慰问。
  埃及最高新闻委员会副秘书长哈姆鲁什表示,“我作为长期致力于埃中友好的埃及新闻界同行,一向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成功与进步而高兴,也为她所遭遇的痛苦和灾难而难过。”他十分感慨地对记者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在滔滔洪水中筑起人墙的时候,我和全家人都对这种坚如磐石和舍生忘死的团结战斗精神赞叹不已。我认为,中国人民在这场惊天动地的抗洪斗争中再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本色和精神,那就是无论沧桑巨变还是自然灾害,无论是战争浩劫还是和平建设,没有任何挫折和困难能使中国人民屈服。我坚信,在经济建设中创造奇迹的中国人民也将会在这场抵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创造制服江河泛滥的奇迹。”
  埃及外交部中蒙司司长苏凯里曾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多年并多次访问过中国,他有一个孩子也是在中国出生的。他向记者表示,“友好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总是在危难时刻向埃及人民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无论是埃及遭遇侵略、收复失地还是在埃及发展民族经济的事业中,兄弟的中国人民始终站在埃及人民一边。对此,埃及人民一直怀着感激与自豪的心情,维护并发展历久弥坚的埃中友谊。今年中国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后,埃及向中国提供了医药等紧急救灾援助,穆巴拉克总统和穆萨外长还分别给江泽民主席和唐家璇外长发了慰问电,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了埃中两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深情厚谊。”苏凯里先生说,“正在中国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抗洪斗争,不仅吸引了全世界敬佩的目光,更牵动了埃及友人关切中国灾情的心弦。埃及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卓有成效的抗灾措施和抗灾决心表示赞赏,并衷心祝愿中国灾区的人民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
  扎赫尔先生是许多中国驻埃机构在亚历山大办理海关事务的代理人。这些天来,他经常给记者打电话,询问中国水灾的最新情况。记者电话里采访他时,他连声说:“了不起,了不起!凶猛无情的洪水并没有冲垮中国人民抗灾的决心和毅力。我在电视里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在洪水猛兽面前临危不惧,携手并肩组成了人的长城。长城国度的人们所体现的长城一般的气概和精神,是任何困难不能动摇的,是任何敌人不可战胜的。”
  海夏姆是一家“柯达”冲印店的技术员,原是开罗大学阿拉伯语系的毕业生,研究中国问题和国际政治是他的业余爱好。一个中午,海夏姆突然造访。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亿万大军与咆哮奔涌的汪洋急流进行长时间拼死抗争,中国人在灾害面前的大无畏气概和舍己为人、弃家为国的精神风貌,确实值得其他民族学习……”(本报开罗8月19日电)
  美国
  彼岸洪灾牵人心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云飞
  一个多月来,美国各种新闻媒体有关中国军民抗洪抢险的报道连续不断。
  《华盛顿邮报》近日在一篇长文中指出,中国在保护人民免受水患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本月12日,此间收视率很高的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莱雷尔新闻一小时电视节目,专门就中国的水灾问题进行讨论。参加讨论的我驻美大使馆新闻参赞于树宁向观众介绍了广大军民抗洪救灾的情况。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前主席、现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的兰普顿和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讨论中都以本世纪初美国密西西比河泛滥为例,说明中国政府在组织抗洪救灾中“做得非常好”。兰普顿说,当时联邦政府曾就分洪问题在伊利诺斯州和密苏里州之间难以抉择,而中国政府这次所遇到的难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中国政府做得很好,这很不容易。
  美国摩门教国际部主任桑蒂尼夫人8月17日下午将一张1.5万美元的支票交给我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后说,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军民奋不顾身地用沙袋和石块筑堤的情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政府的领导人亲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说明他们都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一位名叫英格利希的医生,刚刚访华归来。他说上周在武汉亲眼看到当地军民奋力抗洪的情景,令人难忘,回来后立即在医务界募集医药用品,帮助武汉地区赈灾。
  旅居美国的广大华人、华侨、学人更是血浓于水,心系祖国。他们说,解放军官兵在关键时刻起着保护人民的中流砥柱作用。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人都亲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他们同老一代革命家一样地与人民心连心。连日来,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函,一张张寄托着游子心意的支票涌向我国驻美使、领馆。他们在信中说:“军民团结一致,不畏艰苦,与洪流奋战,尤其令人感叹敬佩。”“我们这些负笈海外的学子们,没有忘记祖国的亲人们,愿为抗洪救灾尽一份绵薄之力。相信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的支持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众志成城,战胜洪水,重建家园。”
  现在,美国各地的华人华侨和学人都已动员起来,募捐赈灾。有的组织义演义卖,有的在华人商场设立专柜捐款,有的在街头进行宣传,场面动人。
  我国驻美使、领馆及各机构的人员也都纷纷踊跃捐款,并表示要在祖国军民抗洪救灾精神的激励下,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本报华盛顿8月19日电)
  德国
  捐赠不仅是华侨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德国的电视、报纸近一段时间以来,几乎天天都有关于中国洪水灾情的详细报道。电视画面上,报纸版面上屡屡出现我军民团结一致、誓死抗洪的画面和照片。
  德国社会各界正在行动,以各种方式帮助我国人民抗灾救灾。德国红十字会和外交部合作,考虑到灾区缺乏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向我捐赠3800万颗消毒药品,价值50万马克。据了解,这种药每颗就能净化10升脏水。德国红十字会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在各银行开设的统一账号,号召人民捐款帮助中国灾区。德国外交部东亚处近来每天接到的询问电话多达上百。去年夏天,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曾发生洪涝灾害,农田、房屋受损,当地人民对洪水有切肤之痛。不久前,该州政府从州救灾物资储备中拨出16台可以安装在卡车拖车上的流动发电机和一台大功率泥浆泵,捐给中国灾区。在移交仪式前夕,他们认真地检查了全部设备的性能,缺少的零件一一购买补充完整。东部马格德堡的发动机和系统技术公司向武汉市捐赠了一套柴油发电机组。
  克雷菲尔德市的德中友协主席尼特夫人是记者的老朋友,她近来一直在四处奔走,募集到5000马克捐款和价值2万马克的850公斤的各类药品,正在联系转给中国红十字会。
  我驻德国大使馆近日不断接到电话,询问捐赠账号。中国人民熟知的足球教练施拉普纳已决定在9月7日出面组织募捐活动。8月11日,以“南京的辛德勒”闻名于世的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赖茵哈特夫人携全家来到我驻德使馆柏林办事处,生活并不宽裕的她捐了1500马克,她的两个小孙女一个5岁,一个7岁,用稚嫩的小手各自捧上10马克的糖果钱,表示对中国灾区人民的同情。
  华侨华人更是踊跃。8月13日晚全德华人暨社团联合会首届理事会在波恩开会,讨论救灾事宜。常务副主席余光演先生在国内投资建立了服装厂,虽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却第一个表示,捐助3万元人民币和5000件衬衫。纽伦堡的夏侃明先生说,救灾如救火,作为侨团负责人,“我们不带头谁带头?”在场的理事们当场认捐,大部分人都捐了1000马克。会上还确定了各地联络人,立即开展募捐活动。德国西部一个华侨在自己的亲属中开了动员会,8月18日下午他带领亲属驱车上百公里来到使馆,郑重地捐了2万马克。许多侨团都是先以侨团集体名义捐,而后再个人捐。柏林“皇宫饭店”的老板叶文贵先生发动他两家餐馆的70多名中外员工,通过德国红十字会捐款5000多马克,其中他本人捐了2000多马克,他还表示要动员更多的人提供赞助。86岁的湖北籍华人王仁居先生寄给柏林办事处一张2000马克的支票,他说:“我的老家在武汉附近,从电视上看到湖北灾情十分严重,我心里很着急。捐这点钱起不了什么作用,表示一点家乡情罢了。”据统计,仅我华侨华人的捐款短短几天之内已经超过10万马克。
  正如那位带领其亲属一起捐款的华侨所说:“国内同胞有难,伸手援助理所应当。洪水无情,人间有情呀!”
  (本报波恩8月19日电)
  法国
  同胞有难伸援手
  本报驻法国记者 果永毅
  8月16日下午。
  法国潮州会馆礼堂,旅法华侨华人社团赈济中国水灾会场。
  一位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的女士在侨领发言时第一个站起身,慷慨激昂地发表赈灾演说。她当场代表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宣布,向祖国灾区同胞捐款12万法郎。与会的侨领们都为老人的精神所感染,向她投去尊敬和赞许的目光。
  这位老人就是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会长、著名爱国侨领汪漱芬女士。汪会长说:“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没有祖国的人就像孤儿一样。今年7月,祖国的洪灾让我揪心。我每天盯着电视看中国水灾的报道,并不断给国内有关部门和亲友打电话,询问灾情。听到受灾同胞的不幸消息,我心情沉重,不思寝食。”
  记者问起,作为一个纯服务性的社团,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何以捐出如此大的款项。汪漱芬会长强调,这是她与黄国栋名誉会长共同商定的,应该首先表彰黄先生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这位香港实业家已经在国内捐建了两所希望学校,如今听说汪会长组织赈灾募捐,马上慷慨解囊,捐献10万法郎。至于另外两万,汪会长硬是不再介绍。在记者再三追问下,她才吐露实情。原来,1.5万法郎是她暗中为年迈多病的胞妹准备的后事费,另外5000法郎则是同她一样热爱中国的老伴让·马里捐赠的。
  在旅法侨界,像汪女士这样的爱国侨胞还有很多。一个月来,记者就曾接到过不少侨胞打来的询问祖国灾情的电话,他们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据中国驻法大使馆领事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法国著名华商陈氏兄弟公司已通过使馆向长江水灾区捐赠了60吨大米;法国著名华商巴黎士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辉已向中国灾区捐赠1万箱方便面;法国北京协会已募集赈灾捐款1万多法郎。更有不少侨胞通过使馆领事部向中国灾区捐款而不留姓名。在赈灾会上,20多名与会侨领争先发言,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一致决定以旅法侨胞的名义,给祖国灾区人民发去慰问电,并纷纷表示要各尽所能,集腋成裘,为灾区募集捐款,以帮助受灾同胞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巴黎如此,里尔、马赛等法国其他地区的爱国侨胞们也都在不知疲惫地奔走募捐,常常忙到深夜……
  “血浓于水”。从旅法侨胞的赈灾义举中,记者又一次深切地体味了这句千古名言的分量。
  (本报巴黎8月18日电)
  中国长江水灾激发了美国纽约华人的拳拳爱心。纽约皇后区20个华人社团组成赈济中国水灾筹委会。图为他们在纽约街头开展募捐活动。新华社记者毛众役摄
  图为荷兰须德海拦海大坝。本报记者 丁刚 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