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银幕恋情》摄制完成
  中国电影公司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银幕恋情》日前经电影局审查通过并获好评。
  该片满怀激情地讲述了一支活跃在农村的电影放映队的故事:石板梁村一对热爱电影放映事业的青年姐妹招弟、引弟,有感于农村看电影难,自筹资金购买一台电影放映机,打起姐妹放映队的旗帜,翻山越岭,含辛茹苦,在山村为农民放电影。她们克服各种困难,把姐妹放映队办得越来越红火,既满足了山区农民看电影的渴望,又帮助山区农民走上致富之路,闯出了一条利国利民利自己的道路。
  该片编剧一丁;导演于向远;由张路、李晓红、李强、戈治均、张海燕等饰演片中主要角色。(宋国贤)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万众放歌新时代
  由两千多个节目、近万名群众与业余演员参加表演的北京东城第十二届文化艺术节暨“五月的鲜花”歌咏活动,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恢宏的气势吸引了二十多万观众,日前举行的大型文艺晚会《放歌新时代》为其画上圆满句号。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和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东城区连续十二年举办群众性文化艺术节和歌咏活动。此次又投资一百万元,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推出了一批群众自编自演的作品,展示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喜人前景。鲍道微/摄影 杜染/文
  舞蹈《阳光·春天》(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草原上的民族曲艺之花
  达·阿拉坦巴干
  蒙古族曲艺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地区特点的民间艺术,她在古代史诗、高昂的民谣、剽悍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树一帜,形成了乌力格尔(蒙语说书)、好来宝(数来宝)、岱日查(对答唱)、伊若乐(祝颂)、玛克塔拉(赞词)、陶力(英雄史诗)、乌力格尔图道(叙事民歌)、笑嗑亚热(蒙语相声)等,以说唱形式为主体集中了多种表演形式的曲艺艺术系列。
  1987年蒙古族历史上第一支专业曲艺团———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成立,她是目前全国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创作演出的仅有的三个团体之一。
  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是一支很有特色、短小精悍的队伍,全团十几个人,演员一专多能,装备轻便,能上能下。十几年来,他们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遵循“面向牧区,送戏上门,育人才,出作品”的建团方针,活跃在一百一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行程五万多公里,为边疆地区广大牧民演出了一千五百多场,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为了给边远牧区的牧民演出,他们没有汽车就骑马、坐牛车,深入到蒙古包演出。有时,连着到几座蒙古包演出,一直演到凌晨两三点钟,牧民们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蒙古包艺术!”有一次为了到一个边远的牧民点演出,他们在荒漠上徒步走了一天,路上没遇见一个人,没喝上一口水,烈日炎炎,热浪扑面,演员们个个嘴干唇裂,嗓子冒烟儿,眼看着一个个实在力不能支了,倒在沙坨子上大口喘粗气。这时,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嗒嗒,牧民们怀抱着茶壶飞驰而来。原来牧民们听说他们要来,烧好奶茶迎出了几十里路。喝着喷香的奶茶,望着亲人们亲切的笑脸,演员们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十几年来,这个曲艺团还挖掘整理和新创了包括蒙古族八个曲艺品种的一百二十万字的一百五十多个曲目。十年来累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颁发的创作、表演奖共四十多项,在内蒙古曲艺界率先捧回了“文华奖”和“牡丹奖”。
  多年来,这个民族曲艺团接待了来自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三百二十多个访问团,还接待了韩国、日本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界人士,以及蒙古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等专家学者三千多人次,以淳朴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演技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崭新风貌,受到来访者的高度赞誉。
  1997年,是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改革和创作演出双丰收的一年。他们前往北京参加了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继往开来》的演出,参加了自治区庆祝党的十五大召开的文艺晚会,参加了中国曲协举办的“’97曲艺荟萃”汇演并荣获“新曲目奖”。他们创作演出的群口好来宝《团结奋进的内蒙古》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新节目奖,这是内蒙古曲艺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他们还应邀赴乌兰巴托参加了《蒙古国’97国际幽默艺术节》,获得了专项一等奖和最高荣誉奖。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创造艺术教育的辉煌
  本报记者 钱守仁
  在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今天,神州大地上人文精神不仅没有因此而削弱,反而以更丰富蓬勃之势开放出艳丽的花朵。湖南省湘潭市少儿艺术团就是一个被誉为“艺术教育一奇葩”的典型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992年12月诞生的这个艺术团由湘潭市文化局,市教委,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共青团,市妇联,湘潭日报社,湘潭电视台,湘潭有线电视台等八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市群众艺术馆承办。她集培训、表演活动于一体,荟萃了全市最优秀的少儿艺术人才。艺术团下设舞蹈队、民乐队、美术队、合唱团,各呈异彩,各显其能。
  少儿艺术团一经成立,即以雏燕凌空之势屡创佳绩,而且在开拓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1992年至1996年,艺术团先后四次受市政府委托接待日本彦根市议会代表团友好访问团演出,至今小艺术家的剧照和一批美术作品仍悬挂在彦根市议政厅的墙上。五年来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重大演出。在湖南省委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和一百零二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小朋友们曾与国内许多著名艺术家同台演出,十分成功。舞蹈创作节目《湖南人民热爱毛主席》、《韶山杜鹃红》更使人们刮目相看。
  艺术团美术队也出手不凡,至今已举办了五次大型作品展和三次写生比赛,一批有才华、有造诣的“小画家”脱颖而出,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小朋友的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今年4月文化部举办“中华娃喜迎香港回归书画大赛”中,黄攀、文思弋等人的五幅美术作品获精品奖。今年5月省文化厅举办“迎香港回归书画大赛”,又有四十五件美术作品入围,其中金奖二件,银奖二件,铜奖二件,优秀奖十二件,这一成绩居全省第一。
  湘潭市少儿艺术团在实践中不仅创造艺术,而且也创造了业余艺术教育的宝贵经验。他们深知,业余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仅要适合群众欣赏的习惯,还要遵循艺术的规律,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三者既对立又不可分割,是辩证的统一。由于认识、掌握了规律,他们在工作中避免了盲目性,使艺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可谓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
  几年的艰辛,几年的心血,换来了可喜成果。1995年11月,湘潭群艺馆被评为全省以文补文的先进单位,受到省政府的嘉奖、表彰。随之省内外许多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纷纷前来取经,一些艺术院校也加强了与他们的横向联系。全国器乐考级委员会,北京舞蹈学院分别在该馆设立器乐、舞蹈考级点,广东省舞蹈学校在此设立招生点,湖南省艺术学校湘潭教学基地也在这里建立。然而他们不以此为满足,决心创造新的辉煌。
  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气魄,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业绩,给了笔者以强烈的印象:只有视真正的艺术如生命的人,艺术才会以生命的辉煌回报他们。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民间艺术节开幕式收入捐献灾区
  从8月14日起于北京、江苏等地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给中国观众带来精美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开幕式当晚,演出会场首都体育馆周围分设了四个募捐点,络绎不绝的观众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开幕式上,当大会主持人宣布今晚的演出收入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时,近万名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里饱含着血浓于水的深情。来自五大洲十六个国家的艺术家对我国发生的洪涝灾害极为关注,对灾区人民深为同情。他们说,洪水无情人有情,世界人民心相连,我们愿为灾区人民尽微薄之力。开幕式演出现场,中外艺术家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8月19日起,艺术家们已奔赴江苏等沿江地区巡演。(文一)
  开幕式上格鲁吉亚舞蹈 速写 赵士英(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奉调大鼓举行义演
  由魏喜奎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的“喜奎杯”奉调大鼓比赛已于日前揭晓,主办单位将于8月22日下午在北京正乙祠戏楼举行颁奖义演。获奖演员那欣、曾雪、王莹、孔小萌、于红、商甜将与曲艺艺术家关学曾、马玉萍等同台献艺,演出收入全部捐献灾区。此次义演中,艺术家们演出的单弦、北京琴书、河南坠子、曲剧选段、梅花大鼓等多种曲艺形式将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周桓)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诗人艾青走向荧屏
  从电视艺术的视角展现艾青人生沧桑的十集电视连续剧《给我一个火把———诗人艾青》即将投拍。该剧由香港立汇控股有限公司投资,西安电影制片厂承担拍摄。
  艾青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名人,诗坛泰斗。他一生坚持为时代和人民歌唱,他像火一样燃烧的诗魂,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艾青富有戏剧性的坎坷人生,同样也是一首迷人的诗。电视剧将融诗情和故事为一体,着重展示艾青作为人民儿子的情怀和追求光明至死不悔的精神,展示其成长为人民诗人的历程和人格魅力。该剧还将努力塑造一个真实、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使观众透过电视剧不仅能走近艾青,而且能理解艾青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以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该剧编剧吴洪浩,导演虞志敏,总策划王扶林。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危难之际见真情
  傅庚辰
  大型电视文献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了。这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叶剑英研究会和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该片采用“史、诗、谈、画、歌”五种形式,依照历史顺序,突出重大事件,鲜明、生动地再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我们党和国家、军队卓越领导者叶剑英元帅的光辉形象。为了拍好这部文献片,摄制组沿着叶帅的足迹采访了他生前战斗、工作、生活过的许多地方,记录了近百位当事人的谈话。叶帅的这些老战友、老部下、老朋友和亲属们从不同历史时期回顾了叶帅一生的丰功伟绩,看后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在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叶帅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所展现的非凡革命胆略和坚定信仰,所立下的历史功勋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中。党中央派周恩来去南昌组织武装起义,当时共产党人掌握的军队很少,最大的两支力量就是叶挺与贺龙的部队。汪精卫等为了彻底消灭共产党,在庐山以召集军事会议为名,要把握有兵权的叶挺、贺龙一网打尽。不明真相的叶、贺正在赶往庐山的途中,时任张发奎部参谋长的叶剑英探知内幕后急从庐山下来,告知叶、贺真情。叶、贺遂率部到达南昌,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从此诞生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合时,一方面军由于遵义会议之前错误路线的指挥,“湘江之战”的重挫,仅剩两三万人,而张国焘所在的四方面军人多势众。张自恃力量大,想夺取党和军队的最高权力。中央为了大局,让张担任了红军总政委,但张的野心仍不满足,在分成左路军和右路军之后,张不执行北上的决定,背着党中央,给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来密电,要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意思就是要陈昌浩等人以武力解决中央。电报收到时陈昌浩正在作报告,报务员把电报交给了参谋长叶剑英,叶立即赶到毛泽东住处。毛用铅笔抄下电文,嘱叶立即返回,不要让人知道来过这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紧急开会,中央决定连夜率红一、三方面军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叶剑英返回后,待陈昌浩作完报告才将电报交给他。右路军总指挥徐向前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不同意执行张国焘的命令。这就是危及中央、危及党和红军命运的“密电事件”。几十年后毛泽东曾多次提起这件事。
  文献片以翔实的鲜为人知的材料介绍了叶帅在“文革”中的坎坷经历及与“四人帮”的斗争。如“四人帮”所说“叶剑英与我们有刻骨仇恨”。1967年2月在京西宾馆的军委扩大会上,叶帅当面怒斥“四人帮”:“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说话时慷慨激昂拍案而起,震落茶杯,手掌骨折。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发表了《按既定方针办》的社论。在上海为十万民兵发放了枪支弹药,形势一触即发。在严峻形势面前,在“四五”天安门事件的群众基础上,在叶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党中央顺应党心民心,于10月6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从此,中国的历史发生了转折。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多次力举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并于1983年从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上退下来。正如他的壮丽诗章所言:“矢志共产图宏业,为花欣作落泥红。”他怀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理想,历经艰难困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晚年又作了一件关系到党、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大好事。“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帅的功绩和风采将万古流芳。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独具风采的民族金融家形象
  马威
  以拍摄现实题材而蜚声海内外的导演尤小刚,最近又与陶玲玲共同执导,成功地拍摄了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末上海民族金融业初期发展史的作品《银楼》。这是一部“谈钱而不俗”的雅俗共赏的严肃通俗剧。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心灵历程,激起了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和感情共鸣。
  作为一部具有高品位审美格调的严肃通俗剧,《银楼》在艺术创造上不仅仅满足于追逐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总是致力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其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表现最成功、最有光彩的是处于全剧中心的郑公、许文丽这两个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民族金融家的新形象。
  郑公是作为一个儒商型的金融家出现的。他讲仁义,重感情,守信誉,有着商人的精明和敏感,遇事冷静沉稳,办事果断。为了郑氏家族的利益,他从“海上”转向“陆地”发展;并不失时机、不动声色地买下了许氏银楼;他深知“世道险恶”,一再告诫儿子做生意要勤俭、谨慎。特别值得当代人思考和借鉴的是他经商不墨守成规,抱守残缺,而是能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敢冒风险。剧中有这样一个关键性情节:许氏家族为了夺回银楼,在老城厢唱起了对台戏。郑公明智地采纳了恒瑞(实际上是文丽)的建议,把银楼开到租界去。但这个想法却遭到了郑氏族人的反对。他运筹决策,出奇制胜,设计一把火烧了自家的银楼,显示了郑公非凡的勇气和胆识。这个典型而独特的情节,是全剧刻画人物最有思想光彩的一笔,它宛如一个“支点”,不仅强有力地起到了支撑全剧框架的重要作用,而且十分传神地刻画出郑公智勇双全、适时应变的思想性格。郑公经常教育后代要成长为敢于搏击长空的“雄鹰”。面对外国买办资本的威胁利诱、封建官僚的挤压和商业对手的暗算,他左冲右突,步步为营。最终因时运不济,回天乏力,才决定以一己之生命换得举族逃往国外,让孩子们去国外学习,以便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重回上海,重振家业。
  如果说,郑公家族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悲剧,令今人生戒,那么剧中的另一条贯穿线,即许家小姐文丽从一无所有的沦落中崛起,最终成为上海滩的商业巨头,却能给人以重要启迪。文丽小时候突遭家庭变故,她由富家千金一夜之间成为沦落在外的流浪女。她长大成人后,巧遇儿时玩伴恒瑞,两人一见钟情,文丽随恒瑞重返上海滩。她受尽折磨,但能忍辱负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凭着她的机敏和出色的经商才干,赢得了郑公的信任,终于在郑家争得一席之地,协助恒瑞在租界开设了新银楼,生意蒸蒸日上。在一股金融风潮席卷上海滩时,郑家濒临绝境,文丽继母许氏乘机夺回银楼,她与继母发生了激烈争执。在爱情与金钱、良心与不义、恩与仇、名与利的漩涡中,该剧生动地刻画了她重情重义、百折不挠的思想性格。在商战中,郑、许两家是对手,但在为人处事上,她与郑公却是心地相通,一老一少思想与形象互为补充。
  郑公、许文丽这两个人物各具风采,性格生动。郑公的扮演者是久负盛名的老演员奇梦石,他饰演的郑公凝重,深沉,内蕴丰富,他的表演本色、素朴。饰演许文丽的邬倩倩,表演挥洒自如,朴实自然,十分传神、声情并茂地演活了一个沦落社会底层而不失高雅气质,屡遭失败凌辱而不失进取之志,陷入商战漩涡而不失善良本性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女性形象。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聚散依依根与叶
  尹鸿
  继《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等一系列电视剧之后,我们又看到了同样以海外侨民为题材的《绿卡族》———但它并不是对这一题材的简单重复。它的叙事中心是一群在八十年代出国潮流中出国,在九十年代回国潮流中回国的所谓“绿卡族”在中国的故事。他们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多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们不得不重新体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中国,熟悉他们过去所熟悉而如今已经陌生的亲人朋友,面对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他们已经多少有些隔阂的东方文化。从这一点来说,《绿卡族》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提供了一种观察中国现实、表现中西文化冲突的新思路。
  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剧中的人物众多,大多从海外归来,有有成者也有无成者。一方面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吸引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来成就一番事业,另一方面是他们在西方文化中所感受到的文化认同的压力唤起了民族认同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一片热土。电视剧没有简单地用理念来设计剧中人物的言行,因而剧中的多数人物形象都具有一种心理和性格的真实。尽管有时剧中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些对比、一些议论多少还有概念化的痕迹,但从整体上看,这些人物特殊的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使他们具有了一种体验、理解、判断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非常具体的参照,同时他们又能够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具有一种反省和批评意识。所以,这部电视剧一方面通过这批“绿卡族”回国后的经历、感思对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民族性与世界性、爱国主义与人类主义的大文化主题进行了生动而具象的探讨,另一方面它也通过一群海外归来的人们表达了中华民族一种本世纪以来的精神情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飞走是为了一次又一次的归来。
  这部电视剧在制作策略上选择了一种有时虽然略显矫饰,却带有某种观赏潜力的言情戏剧化的叙事方式:恋爱关系、生离死别、聚散依依、两代姻缘等,使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使作品能够满足普通电视观众的心理期待和观赏习惯。在影像造型上也比较注意调动视觉本身的表现力,善于利用空间环境、画面构图、光和色的控制以及一些特技手段来营造气氛,烘托人物,表达情绪。其多数演员对于人物的“跨国”文化背景的把握都比较准确。
  世界正在涌向中国,中国也在融入世界。二十一世纪人类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相互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绿卡族》的确用一种电视剧的方式提供了某些文化启示:自轻自贱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自夸自大的民族中心主义,都将面临新世纪的挑战,人类需要以一种更为阔大的胸怀面对一个共同的世界,民族之根将与伸展在天空中的千枝万叶一起共同构成我们栖息的绿荫。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江南歌舞一枝花
  迎着歌舞繁荣的春天,无锡市歌舞团走过了四十年光辉的历程。
  四十年来,无锡市歌舞团始终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走出人出戏之路,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表演艺术团体。
  无锡市歌舞团曾移植演出了《江姐》、《雷雨》、《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万水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三十多部优秀剧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舞蹈、歌曲、器乐作品和歌舞晚会,在江苏省、华东地区及全国比赛、会演中荣获大奖。歌舞《江南好》和舞蹈诗《太湖鱼米乡》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应邀晋京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并分别荣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新节目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编导奖”。《太湖鱼米乡》还被文化部作为一百个优秀节目之一向全国推荐。
  无锡市歌舞团几十年来坚持巡回演出,共演出一万余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足迹遍及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近十年来,该团多次应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江苏电视台邀请,参加重大演出活动并赴日本、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进行文化交流。目前,一台以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剧《二泉映月》(暂名)已定稿进入作曲阶段,将于今年年底搬上舞台。(张建平)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发行出新招
  《戊戌风云》全面走向市场
  8月初的一天,来自北京三百多家广告公司的代表带着新奇的心情和客户的委托,走进了梅地亚宾馆的会议厅,参加北京电视台和瑞得大众文化有限公司就双方合作摄制的二十集电视剧《戊戌风云》在此举办的大型广告招商会。两天后,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瑞得公司在沪上举办了同一内容的招商会。
  这两次招商会是国内各地电视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实现电视节目发行改革而迈出的重要一步。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体制与结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媒体与市场的接轨,盲目投拍,“产、供、销”严重脱节,造成了中国电视剧制片业数字庞大的资源浪费和产品的严重积压。京沪两台是跨省市级电视网的最有实力的电视台,它们在中国电视业的省市级网经营总额中,占有半壁江山,由它们率先和制片商、发行商联手,实现跨地区、跨体制、跨行业的协作,显然有其特殊的意义。
  作为改革的开端,他们选中了新拍成的电视剧《戊戌风云》。《戊戌风云》近日受到京城专家的一致好评,称之为“近年来最好的历史剧”,“视野开阔,气势恢宏”,而且“雅俗共赏,很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该剧从剧本策划的第一天起,“产、供、销”一体化操作思路就贯穿始终,从而对电视节目从创作到走向市场,进行了一次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市场直接沟通的有益尝试。8月份的这两次广告招商会是一系列市场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它无疑使电视台和节目生产者更多了一些理智。(向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剧《少奇同志》开机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银行、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少奇同志》近日在天津开拍。
  该剧以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中主持华北、华中抗日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等许多重大事件为主线,突出展示了刘少奇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的雄才胆识和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生动刻画了刘少奇同志坚定、睿智、果敢、实事求是的战略家风度和人格魅力。
  该剧由海波编剧,导演孙波(华北部分),剧中刘少奇同志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郭连文扮演。(赵文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