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社会周刊·专页)
专栏:

  凝聚真情 奉献爱心
  ——九八中央电视台抗洪赈灾大型义演晚会纪实
  本报记者 吕明军 崔佳
  我们万众一心,
  就是万丈昆仑!
  我们万众一心,
  就是雷霆万钧!
  哪怕山崩地裂,
  哪怕浪高水深!
  我们就有这种精神,
  雄心不倒,豪气长存!
  8月16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由8位歌唱演员和近300人的合唱队共同演唱的这首《我们万众一心》,拉开了’98大型赈灾义演晚会的序幕。雄壮的歌声凝聚真情,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它显示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它表现出中华民族面对自然灾害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它凝聚着海内外华夏子孙的爱国之情。
  洪水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在灾区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奋战抵御洪魔的关键时刻,中央电视台、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联合举办了这台“我们万众一心”大型赈灾义演晚会。歌声传递着真情,捐款凝聚着爱心。
  一夜写出主题歌;紧急派出外景队;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演员,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排练……8天时间,拿出一台高质量的晚会。编导们说:“这是电视工作者献给灾区人民的一份爱心。”
  这台晚会从开始创意到节目直播只有8天时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晚会总策划、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邹友开说,8月9日晚接到任务后,文艺中心立即召集主创人员连夜策划。根据晚会的特殊性,他们很快确定这台晚会主要表现军民抗洪救灾的战斗精神,全国各地对灾区的大力支援,全国人民奉献爱心的实际行动。晚会要体现出的特点是:把文艺节目表演和抗灾现场的纪实报道结合起来;把文艺演出与募捐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现场捐款与社会捐款结合起来;文艺节目表现向上的精神,热烈的情绪,以群体性节目为主,尽可能多地容纳演员,使主题基调、节目构成、演员配备、舞美设计达到统一,突出“万众一心”的主题。
  根据部署,他们成立编辑组,从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报道抗洪救灾的节目中选取画面,作为背景资料,反映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在抗洪第一线的英雄风貌,反映灾区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关心群众的优良作风,反映军民团结奋战的动人事迹,反映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热烈场面。
  由于时间紧迫,文艺中心陈雨露、张晓海等几位导演联袂上阵,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投入运作。他们在几天之内就组织了近千名演员,往常要3天才能完成的彩排硬是在一个下午完成了。创作人员很快写出了脚本,词作家阎肃、曹勇半个小时就拿出了主题歌歌词,曲作家范伟强连夜谱曲,一夜写就。外景队的工作同样紧张艰苦,主持人刘璐为了采访抗洪前线的战士们,时常要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晚会监制刘铁民说:“这台晚会,我们是用心奉献给观众的。”
  他们中有70高龄的老人,也有10岁的孩童;有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有当红的演艺明星;有普通歌手,也有业余演员。台上他们表演,台下他们捐款。“情系灾区”是晚会全体演员的共同心声,一致行动。
  这台晚会不仅邀请了许多观众熟悉的专业演员,也邀请了几支业余合唱队。在专业演员中,音乐、曲艺、戏曲、电影各界人士一应俱全,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10岁。晚会编导告诉记者,所有的演员在接到邀请后都欣然前来,由于是临时通知,许多人克服了很多困难,打乱了原定日程,但他们没有丝毫犹豫。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说,听到抗洪前线将士们的事迹很受感动,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到灾区去,参加演出是尽一份心意。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赵丽蓉尽管已70高龄,又患有肺气肿病,平时很少参加演出活动,但这次她带领几位小品演员为晚会募捐摆开了“擂台”。她说,解放军在抗洪第一线那么英勇,那么感人,我怎么能在家呆得住,一听义演的消息我就要求来。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演出的间隙,靠在沙发上,闭着眼睛休息,让人不忍打扰。他告诉记者,在历次义演中,相声界演员总是冲锋在前,这次也不例外。他们要把艺术奉献给全国人民,唤起爱心。他说他刚从福建南平参加完抗灾演出,还要参加北京电视台的赈灾义演,然后奔赴湖北参加义演,如此紧张的日程并没有使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艺术家退缩。
  一些眼下当红的演艺明星为了参加这个晚会,推掉了其他演出,不惜个人受经济损失,对此,他们没有怨言。小品演员赵本山说:“义演是第一位的,这个时候有天大的事也得出来。”潘长江参加完这次演出后,还准备到湖北搞个人筹款演出,演出收入将捐给湖北灾区。
  在演出现场的休息大厅里,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告诉记者,他曾在武汉工作、生活了30多年,这次洪水比1954年那次大水还要大,湖北许多地方受灾很重,他每天都关心来自受灾地区的报道。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要用歌声去呼唤真情,去帮助受灾群众。他坚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拼搏,有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一定能夺取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
  在合唱队伍中,有两支合唱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支是老将军老战士合唱团,一支是欧美留学生同学会合唱团。前者是总政老干部合唱团,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文艺工作者,全团平均年龄70岁;后者是由出国留学归来的老专家、老教授组成的合唱团,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我国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的佼佼者,平均年龄60岁。为了这次演出,这些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在很短的时间内排练,付出了很多辛苦。演出前一天他们在电视台排练了十几个小时,但大家不辞劳苦,尽心尽力。
  演员们在舞台上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慰问和鼓励,在台下,他们也纷纷积极捐款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支持。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演出当晚一来到电视台,就把1万元钱交给了设在演播厅外的中国红十字会捐款站。她对记者说,作为湖南籍演员,她除了组织了其他几位同乡演员表演节目,代表湖南6000多万乡亲父老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援外,还要捐点钱为家乡父老献上微薄之力。在演出之前,她一直有病住院,参加完这台晚会,她还要到湖南义演。
  在捐款者的名单上,我们看到了许多非常熟悉的演员名字,许多人都不止一次地捐款。著名词作家乔羽将自己的4万元稿费捐出;黄阿原个人捐款5万元;唯一一名参加晚会的香港艺员梁咏琪也捐了1万元……
  企业家慷慨解囊,各单位团体踊跃赞助,许许多多个人也伸出友爱之手……不断攀升的捐款数字将晚会推向高潮。晚会结束了,但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捐助活动正方兴未艾。
  赈灾义演是为灾区筹款。晚会的编导者在晚会创意时将演出与募捐有机结合,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在晚会的捐助活动中,企业界、特别是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令人赞赏地走在了前列。春兰集团向灾区人民捐款1600万元人民币和10万美元。集团副总经理董木森说:“春兰的发展靠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当国家有困难,人民有困难,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支援。”长虹、乐百氏、海尔、爱多、鄂尔多斯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也慷慨解囊,他们是晚会捐款的主力。
  除了现金之外,一些企业还根据灾区的需要为灾区捐献了急需的物品。上海宝龙药业公司生产的药品专门治疗因潮湿而引发的皮肤感染。当他们听说抗洪救灾第一线的军民患有严重的皮肤瘙痒症后,立即紧急捐献了价值960万元的药品。在晚会现场,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吕继湘告诉记者,他们刚刚又向灾区紧急运送了价值60万元的药品,使捐献总额达到1020万元。
  在企业界的带动下,晚会现场的团体和个人捐款也非常踊跃。除了晚会主持人播报的数目之外,演播室门口的捐款站前也收获不小:中国佛教协会的高僧捐来会员书画义卖的收入;来京参加大学生辩论会的八所高校也前来捐款;北京市一位名叫刘冰的女士个人捐款140万元。
  本次晚会共开通了20条热线电话,4个小时共接听来自全国各地观众打来的电话1000多个,收到捐款近亿元。记者翻看了电话记录单,许多观众在捐款的同时都有简短的“留言”。上海的黄强先生捐出了原本想给妻子购买生日礼物的一笔钱;德州的原华禹捐出了下午刚收到的一笔稿费;四川的黄旭鹰将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捐出,还有许多小朋友将压岁钱、零用钱捐给灾区。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捐款的数额并不多,但他们的行动却非同一般。
  义演晚会虽然结束了,但晚会掀起的情系灾区的热潮才刚刚开始涌动。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献的队伍中来。
  上图为演员们在争相捐款。
  压题照片为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张悦 摄(附图片)


第11版(社会周刊·专页)
专栏:

  三次家庭赈灾会
  ——退休工人郭成昌捐款十万元赈灾
  8月3日上午,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带着老伴,来到湖南衡阳市民政局赈灾办,小心翼翼地从手提袋里拿出用布包了几层的几沓人民币,说:“这是我老两口对灾区人民表示的一点心意。”
  两位工作人员清点完毕,有些惊讶地问:“您捐10万元?”老人微微点头。
  这位老人叫郭成昌,是衡阳铁路机务段退休工人。
  8月5日,记者采访了郭成昌。他的老伴笑着告诉我们:“为了这10万元捐款,他开了三次家庭赈灾会哩。”
  7月21日晚,郭成昌看完电视新闻的灾情报道后,这位73岁高龄,1953年入党的老党员,再也坐不住了,扭头对身旁的老伴说:“今年怎么了,洪水两个月了还不退,哎,素莲,我们是不是捐些款支援灾区。”患中风刚出院的老伴王素莲望着丈夫,想了想说:“我支持你,但这些钱除了退休金外,还有孩子们孝敬我们的生活费,是否要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郭成昌立即打电话,把在衡阳工作的三个儿女叫到家中,开家庭赈灾会,征求儿女们的看法。
  大女儿郭桂香望着父亲,快言快语地说:“支援灾区,是应该的,但不知道爸爸妈妈要捐多少?如果捐得太多了,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怎么办?”二儿子志强表示赞同姐姐的意见。郭成昌见一下无法说服儿女,便说:“捐多少,我再考虑一下吧。”儿女们散去后,郭成昌陷入了沉思。
  7月24日,郭成昌再次打电话把儿女们召集到家中,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个老党员,要带头为灾区人民分忧,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老两口认真想过了,这几十年的积蓄,加上你们给的生活费,共10万元,全捐了。”老二志强接过话头:“妈妈刚住院用了不少钱,您又有肺气肿,上个楼都困难,大姐三个孩子都下了岗,我和老三家里也都紧巴巴的,我看不要捐这么多,还得留些钱防老呀!”大女儿郭桂香、三儿子郭志勇都赞成老二的意见,要父亲慎重考虑。
  7月26日,星期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郭成昌又旧话重提:“你们不必担心我们今后的生活问题。你妈虽一直没工作,但我每月的退休工资有800元,加上逢年过节你们给的一些钱,钱够用了。”儿女们见父亲态度这样坚决,都一致支持。郭成昌脸上露出了笑容,高兴地赶到银行,把平时省吃俭用积存的活期、定期存款全都取出来,捐给了灾区。
  湖南衡阳广播电视报社
  洪克非 朱章安 曹林涛


第11版(社会周刊·专页)
专栏:

  一切尽在行动中
  ——首都群众赈灾捐赠活动扫描
  本报记者 龚金星 赵佩珍 刘莉荔 何亚萍
  长江中下游暴雨成灾,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几天来,在首都北京,捐款捐物的现场热线电话铃声不断、人头攒动,离退休的老人来了,下岗职工来了,打工青年来了,还有稚童在父母亲的陪同下也来了……人们捧出了一颗颗不能拒绝的爱心,也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
  中华慈善总会分设在北京市西单二龙路甲33号新龙大厦和朝阳区民族园路1号中华民族园南大门的两处捐赠站点,是最繁忙的捐赠站点之一,在络绎不绝的捐赠人群中,有着无数感人的故事。
  8月12日上午11时,北京市广渠门中学97级宏志班刘芳、沙玥同学来到西单二龙路捐赠站点,将他们全班同学暑假打工挣下的5000元全部捐献给了灾区人民。宏志班是北京市有关部门为一些家庭困难而又聪慧好学的少年特别设立的班级,这里的每一位孩子在经济上都不宽裕,他们因此受到了首都各界群众的关心和资助。宏志班的两名学生代表说:“我们的困难,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里,是多么幸福和幸运。如今长江中下游人民遭受了如此罕见的洪涝灾害,我们也要尽一点自己的力,献出一份自己的爱,因此我们40多名同学一致决定把暑假打工挣下的几千元钱捐献给灾区人民。”
  13日上午10时,家住北京复兴路14号空军大院的67岁老人沈阳,在他人的搀扶下来到西单二龙路捐赠站点,郑重地把1万元钱交给了工作人员。她说:“党和人民养育了我,现在灾区人民需要我献出一点爱心的时候,我如何不应尽点报答恩情的义务呢。”但是,谁能知道她是一位在家卧病已长达6年之久的老人呢。当我们的记者到她家拜访时,看到她的生活是那么的简单、节俭,摆在比较显眼位置的一个茶几还是老人用碎木板拼成的。这1万元捐赠,凝聚着老人的深情和爱心,是老人多年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
  (二)
  民政部设在部机关院内的救灾捐赠点从早到晚都是人来人往。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战胜洪灾”的标语让您热血沸腾;走进捐赠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更让您动情。我们不能一一详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只在此采撷中小学生捐款的几个镜头。
  8月11日上午,8岁的小朋友饶立晨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捐赠站,捐献了100元。饶立晨是从美国回北京来探亲的,从电视上看到不少小朋友遭受了洪灾,他想帮一帮他们。他妈妈说:“孩子在国外,我们更应该培养他爱祖国、爱人民的观念。”
  8月13日,北京市65中初一学生杨地独自来到民政部捐赠点,把自己的70元零花钱捐了出来。他告诉记者,家里人支持他来捐款,自己是在看电视知道水灾的情况后来的,他们同住一所大院的好多小朋友都来捐钱了。
  8月15日上午,记者在捐赠点看到一位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姑娘,正在把502元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交给工作人员。她叫尹航,是大连市东北路小学一年级学生,是专程赶来捐赠的。尹航告诉记者:“我从电视里看到很多小朋友的家都被洪水淹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买件救生衣穿上。”
  北京七一小学9岁的学生郭瀚鹏也在15日上午来到了捐赠点,他是跟在某研究所工作的妈妈一起来的,妈妈是来捐款的。郭瀚鹏不仅把自己攒下来的59元9角钱全部捐献了,还替他外婆捐了100元款。他很自豪,告诉记者:“解放军叔叔最棒,我要捐些钱给他们买矿泉水喝。”
  胡旻是北京市崇文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是我们在15日下午见到的几位捐款的小朋友之一。她是跟爸爸、妈妈一起来的,他们一家3口,今天在这个捐赠点每人捐了1000元。胡旻告诉记者,她捐的钱不是向爸爸妈妈要的,是自己的压岁钱。她说:“我希望灾区的小朋友能跟我一样在9月1日按时上学。”
  (三)
  设在北京电视台的赈灾捐款办公室和热线电话,是13日晚通过电视和报纸公布的。此后,各界群众反应热烈,截至14日14时的统计,共收到电话800多个,募集捐款260余万元。
  14日早上7时,第一个来到捐款办公室的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退休人员张巨东,他拖着今年春天刚做完结肠癌手术的病体,郑重捐出了500元,支援灾区人民。
  燕京汽车厂的金波和杨淑珍是一对60岁的老夫妻,他们也在14日上午骑车一个多小时赶来了,捐赠了1000元。他们动情地说:“灾区人民需要援助,我们只能尽一点绵薄责任。”
  一位在五棵松打工的年轻人在14日10点多钟来到这里,替自己和朋友捐了200元。他坚决不愿透露姓名,只是说自己来京才几个月,挣钱不多,所以捐得也少,很不好意思。
  14日下午3点多,记者在捐款现场又见到一位打工者捐款100元,想问一下他的姓名,他不愿讲,只是说:“我没有固定地址,也没有固定收入,但比之灾区人民损失了家园,比之解放军在抗洪一线流血流汗,我尽这点力是应该的。”经记者再三追问,他才说自己名叫黄启贤,是山东曹县人。
  (四)
  8月8日上午,京城热浪袭人。宣武区捐助站的工作人员忙得满头大汗,热情地接待着一个又一个捐赠者。
  家住广安门外南大街的田桂兰和老伴一起蹬着三轮车来了。他们大汗淋淋地把1000元人民币、近20件衣服和两床棉被交到工作人员手中。田桂兰说:“我们人老了,帮不上什么忙,就尽点微薄之力吧。”
  华夏书画社残疾职工刘京生,失去双臂,现有病正住院治疗。得知南方灾情,他再也躺不住了,让爱人用三轮车把他拉到捐赠站,深情地递上了300元钱。
  离休干部耿树春的老伴李秀箴双目失明又患糖尿病,家中生活拮据。为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情意,老两口来到了工作站,捐上500元。
  76岁的周晓冰老人靠一双儿女每月供给的100元生活。8月11日,老人家颤巍巍地来到捐赠站,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0元钱捐上,说给灾区人民买顶帐篷。和周晓冰老人一起来的小外孙女也捐上了15元,她说:“用这些钱,给受灾的小朋友买一些大米吧。”
  每晚电视里播放的军民团结抗洪抢险的激动人心场面,时刻浮现在牛街环卫所每个保洁员的眼前。这些来自安徽、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的30多名保洁员自发捐款745元。河北籍保洁员赵晓龙父母多病,妹妹有残疾,家中生活非常困难,他毅然向人借了80元钱,捐给灾区。保洁员滕玉学说,“我是河北张北地区人,去年,我们家乡遭受地震灾害,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天南方遭受水灾,灾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这些普普通通百姓的不平凡举动,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团结,万众一心的亲情图。
  “不愿留名姓,只愿献爱心一片、真情一片。”每一处捐赠站点的工作人员都告诉我们,这是每一位捐赠者的要求。各处捐赠站点的动人故事还在继续,为截稿时间所限,我们只能在此停笔。


第11版(社会周刊·专页)
专栏:

  一位小朋友的心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