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车与路,能否双赢?
  本报记者 朱剑红
  先发展汽车,还是先发展道路?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困惑着面临家庭汽车大诱惑的中国人。
  能不能两全其美,让车与路在这历史的机遇中双赢呢?难道我们不能寻找一个既让汽车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成为民族骄傲,又使道路同时建得又快又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便利的方法吗?
  记者最近在采访一位主管城市建设的官员时,得到的答案是乐观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城市建设部门的人士是汽车进入家庭的反对派。这位官员承认,前些年他们的确是积极主张限制私人轿车的。当时,城建部门的主要顾虑是:轿车增长越多,财政的负担越重,城市交通的压力越大,因为,一辆汽车的道路及停车场的配套建设大概需要8万元。
  近几年,通过对汽车问题的充分研究,特别是通过考察和研究发达国家的实践,他们发现,车与路可以做到双赢,纽带是怎样设置汽车税费。
  据这位官员介绍,国外汽车的税费分三个环节设置——销售、持有、使用。
  在购买环节的税费,由于对汽车需求及汽车工业影响最为直接,所以其设置和调整是以限制或鼓励汽车工业为目的。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将汽车与其他商品同等对待,征收相同的税种和税率。如:日本的汽车税在40年代高达120%,到1997年已降为5%。
  在持有环节的税费,是按月或按年征收的,目的一是满足对汽车的日常管理费用;二是按汽车的档次征收级差汽车税,以达到鼓励使用省油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车辆。
  在使用环节,通过征收燃油税,体现多用车多交税。附加于汽油价格中的税约占汽油价格的50%以上,用车人的支出一般占其总税费支出的45%—70%。
  三个环节的税费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和产业政策所需要及时调整。在目前,基本的政策取向是:鼓励汽车购买,限制汽车使用。由于汽车用油量与使用道路的频率和强度成正比,燃油税又是修建公路道路的主要资金来源,对用车人来说,这种政策可以迫使他选择更经济的交通方式,主动节约能源;对政府来说,则得到了扶持汽车产业、同时发展交通建设的双赢结果。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汽车税费,其征收重点在购买环节,政策取向实际上是抑制购买、鼓励使用。汽车的收费与道路使用的频率和强度等都不挂钩。养路费每年定额征收,没有体现“多用路、多付费”的原则。此外,尽管汽车保有量的60%以上是行驶在城市道路上,而养路费却全部用于公路,没给城市道路一分钱。
  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和城市交通,都面临着许多解决起来颇为不易的困难。国产汽车的产量、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可居民购买的门坎没有降低,一些城市还或明或暗地制定各种名目的限制使用措施,汽车企业面临着积压和亏损的局面。城市交通量在日益增长,而建设城市道路的资金仍无着落,名不正言不顺地到处搞“附加”。
  令人高兴的是,我国的汽车税费改革开始上路。有关部门提出的改革设想是:取消养路费、公路建设基金及各种车辆购置附加费;改车辆购置费为车辆购置税;设立燃油税;设立“国家公路及城市道路建设基金”、“省公路及城市道路建设基金”,为公路和城市道路提供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如果根据这个方案来重新匡算和分配,那么汽车税费收入总额将比1997年的收入增加591亿元,其中地方增加328亿元,增长47%;中央增加263亿元,增长44%。公路建设资金将增加约439亿元,其中国家交通部将增加248亿元;地方增加192亿元。城市道路交通部门资金增加215亿元,其中中央增加107.5亿元;地方增加107.5亿元。
  对大城市、特大城市而言,公共交通无疑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的,但是,怎样才能使汽车产业与公路、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四者协调发展呢?这不是仅有良好愿望就可以的,也不是人为地限制这一方就能发展那一方,而必须辅以适宜的发展政策。
  无论是从国家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角度,我们都希望尽快推进改革,尽快实现中国汽车业和交通业的双赢。(附图片)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把“车改”排上改革日程
  李安定
  公车,由社会集团公款购买、使用的轿车,在中国曾占到98%的绝对优势。轿车一度是严格按官阶分配使用的“官车”,只由高级干部享用,县团级以下的官员,只能配用吉普车和自行车。1984年,这一规定撤消,干部用车的基数陡然上升。第二年,中国一下子进口轿车、面包车20万辆,超过前30年的总和。
  公车无限膨胀,形成一个可怕的“怪圈”:国家一只手投资造轿车厂,一只手掏钱把轿车几乎全部买下;随着公车数量的激增、档次的攀升,国家日益不堪重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3年社会集团购买力猛增到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高出经济增长数倍之多!其中公款购买轿车支出900亿元,占社会集团总支出的60%。
  1994年10月,公车消费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致使中办、国办紧急发出通知,严禁党政机关超标准用车。在19种严格控制公款购置的“控办”商品中,轿车被列为第一号。公款购车一下子收敛,至1996年底,刚刚花上百亿元建立的中国轿车工业又一次跌进谷底。公车消费的松紧,牵动着中国轿车市场的冷热。
  在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改变轿车单一由公款购买的消费结构已经写进去了。比照世界汽车发展规律,引导轿车逐步进入家庭,实现消费基金和建设基金的良性循环,恰恰应该是中国汽车产业最重要的结构调整。
  然而,公私轿车的双轨制,使轿车进入家庭、逐步平衡公车比例的良好初衷难于实现。“中国实行了房改,工资改革,公务员及医疗制度的改革……为什么不能实行‘车改’?”一位设计过“红旗”轿车的老工程师面对“豪华轿车热”感慨地说:“连我的外国同行也在问,这样昂贵的轿车有多少中国老百姓能买得起?轿车的发展应该增添国家的经济实力,岂能变成消耗国力的载体!”
  其实,在国外,除了大老板和政府机构的最高领导有配备专职司机的专车,一般官员自己买车、开车上下班,如同中国人自己买自行车上下班一样正常。考虑中国的现实情况,除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和功勋卓著的老干部,对于大多数应该配车的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可考虑逐步实行配车货币化。官员按配车级别,由公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或优惠贷款用于购车,并提倡领导干部亲自开车。
  官员轿车逐步私人化,一能消除社会集团消费膨胀;二能改善干群关系;三能彻底根治公车竞相攀比豪华之风。如果一位局长拿到五六万元的购车补贴,也许他会买一辆普及型轿车;如果他是个车迷,也许会添上几万元买一辆舒适气派的中档车;但是他不会买一辆让一个工薪族倾家荡产的劳斯莱斯。真要如此,倒要查查他的资金来源了。
  报载:深圳市、大庆市和中建一局四公司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车改”,虽是试点性的,仍然可喜可贺。
  我想,若干年后,日益年轻、开放的官员们对官车私人化的趋势一定也会欢迎。可以预言,“车改”将会排上21世纪初的中国改革日程。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洗心”“革面”竞风流
  本报记者 江世杰
  国产轿车消费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具有竞争力的品牌集中。
  正是为了顺应这个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我国各大轿车生产企业纷纷推出他们的新款车或新车型。
  “出新”的基本手段,一是“洗心”,一是“革面”。
  “改头换面”的新捷达王和富康988
  3月8日,一汽大众生产的新捷达王轿车,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闪亮登场,标志着年初爆发的国产轿车价格大战,又有了品质竞争来与之相伴。
  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合资经营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当家品种是发动机排量1.6升的捷达轿车。其中装有20气阀发动机的捷达王轿车,一问世就以动力强劲受到欢迎。但是,随着社会上汽车审美观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捷达轿车那方头方脑、憨笨拙朴、缺乏流线型美感的外形不满意了。外观不“美”就可能影响销售量。这样,捷达改型的问题在1996年提上了一汽大众的议事日程。经过前前后后一年多的努力,由一汽人自己设计、完全按照德国大众公司标准进行的捷达轿车改型工作胜利完成。
  新捷达王与普通捷达轿车比较,共进行了27项改进,并新增了5项选装设备。当然,最明显的变化是外观,总体感觉已由方变圆,尤其是车头的线条圆润柔和,流线型的车身有了动感;前大灯漂亮醒目,符合当今国际新潮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第一印象。再加上其他卓有成效的改进,以及技术含量很高的设备,新捷达王就是摆在同等级的进口轿车旁边也不逊色。
  在6月23—30日举行的’98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长”出了“后屁股”的富康988轿车,显得十分风光。那些天,展台前熙熙攘攘,万头攒动,照相的、摄像的、索取资料的络绎不绝。这是国产轿车通过“革面”获得好感的又一例证。
  富康轿车是法国雪铁龙公司1993年才在欧洲正式投放的。神龙汽车公司将其引进中国以后,它那“半水珠”式的时髦造型,加上高速、省油、乘坐舒适、安全性好和可装带包装箱73厘米彩电的超大行李箱等特点,很快就受到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钟爱。然而,神龙汽车公司的决策者也有一块“心病”:在“官本位”依然严重的中国,像富康这样性能、质量双优但没有“屁股”的两厢车,是不会被大大小小的官员和厂长经理选作公务车的。现在,富康三厢车神速般地开发出来了,一些政府官员、专家教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说:富康轿车在跟踪“雪铁龙”最新车型和技术的同时,又根据国内消费者心理及市场的需求来改进产品,方向是正确的。新的车身设计既符合当今中国公众的审美观念,又符合目前国际汽车设计的潮流,还与雪铁龙车身风格保持了一致。
  秀外慧中的新桑塔纳和新夏利
  似乎是印证“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句老话,3月25日,即新捷达王轿车在北京亮相半个月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浦东新区举行了’98新款桑塔纳2000轿车的上市仪式,并盛情邀请京沪两地记者试驾试乘这款新车。
  98款桑塔纳2000与原桑塔纳2000相比,所有新的五大改进全在车体内部,大大提高了新车的技术含量,提高了车辆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档次。它装备了被命名为“时代超人”的AJR发动机,是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德国奥迪公司联合开发的,采用了当今世界许多最新技术,顺应了电子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使得发动机可靠性提高,维护更加方便;减少了电磁辐射干扰,使性能更加稳定;增加了进气密度和进气量,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大量使用电子传感器,保证发动机尽量工作在最精确、最优化的状态下……总之,换了“心脏”的98款桑塔纳2000,确实加速迅猛,动力强劲,这是当时参加试驾汽车的记者们的共同感受。
  利用高新技术来提升轿车产品的档次,“换心”———即采用性能更先进的发动机,无疑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6月下旬举行的’98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两款新车。
  一是一汽大众推出的奥迪2001.8T轿车。大家都知道,奥迪200是省长部长以上干部才能坐的车,其发动机排量不能超过2.6升。然而,当它换装了排量为1.8升、将五气阀技术、多点燃油电子喷射技术与涡轮增压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发动机时,其功率竟然与排量2.6升的发动机完全相当。“换心”后的奥迪200,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小排量、大功率、低油耗、低污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轿车。
  二是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新投放市场的TJ7130UA型夏利轿车。这款排量为1.3升的三厢车,装备了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8A—FE发动机。这种1.3升发动机的高性能表现为:既能达到相当于1.6升发动机的高功率,又能实现相当于1.0升发动机的低燃耗。“鱼和熊掌可以得兼”,正是这款新型夏利轿车的魅力所在。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欧洲街头新“甲壳虫”轿车的“顶功”。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安全带 系着您的身家性命
  江东流
  前不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北美业务部工程总监罗伯特·兰奇,在参加“中国汽车安全研讨会”时寄语汽车消费者:养成使用安全带的习惯,就能使您的身家性命得到有效保护。
  兰奇说,现代化轿车都有一套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主动安全装置有助于在操纵性方面防止事故发生,被动安全装置则在事故发生时给予乘员以最佳保护,两者在设计上互为补充。
  汽车被动安全领域中的乘员保护系统,主要由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组成。尽管安全气囊在许多事故中夺回了一些人的生命,但在各种事故中能为乘员提供最基本、最有效保护的,仍然还是座位安全带。这是因为:发生撞车事故以后,安全带的张紧装置大大减小了乘员往前冲撞的距离,避免因惯性作用而冲向挡风玻璃等;即使汽车翻滚,安全带也能使乘员保留在车里,而不致被甩出车外;还能帮助乘员避免碰撞到车内物体和突出装置,即不至于发生二次碰撞,而二次碰撞是汽车乘员在事故中发生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的公路交通中,没有人能够保证他驾驶或者乘坐的轿车永远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要想在可能遭遇的交通事故中避免伤亡,最好的办法也是最容易采取的有效措施,就是一上车就系上安全带。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车上装了安全气囊,即使发生撞车也不会受到伤害。兰奇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试验证明,单独使用安全带可以减少45%的致死率,单独使用气囊只能减少13%的致死率。
  兰奇还说:1996年,美国汽车安全带的使用率为68%。政府估计,安全带使用提高到85%,则可以挽救5000人的生命;如果安全带使用率提高到100%,则可以挽救1万人的生命。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富康轿车 意外中的意外
  本报记者 冉永平
  平时特别钟爱我的排量1.36升的富康轿车,最近发生的一次严重交通事故,又令我拿起笔写下这起意外中的意外。
  4月11日,天下小雨,我和妻子送我父母回老家,当车驶到北京延庆县山区时,发生了翻车事故。当时时速70公里的轿车在山路上翻转了360度后,撞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上停住。
  惊魂未定的我们从严重变了形的车里下来一看,真是惨不忍睹,除了后背箱门外,那辆漂亮的富康面目皆非。
  稍冷静下来的第一个念头是离车远一点,因为在电影里常看到翻车后随之是爆炸。然而过了一会儿,发现那车仍静静地趴在那儿。看来,爆炸是不会了。于是再下来看人是否受伤,四个人,只有妻子的手可能是被碎玻璃划破,流了点血。交警来后问有没有拖车绳。因本来就是新车,平时又没出过问题,怎会准备拖车绳?正在犯愁,一个过路的司机说不妨先打火试试,兴许能走呢!这意外中的意外就被这句话带出来了。本没有抱希望地转动了钥匙,车突然一下子就着了。小心翼翼地启动车,各方面一试,竟然没有什么问题。在雨中,又开着这辆面目全非的车,走了近百公里,返回了北京。
  第二天,到修理厂全面检查后,确定,除了外壳,发动机、电路等内部结构和设备均完好无损。
  现在我的车已修好,花了2.3万元,车已完好如新。我仍然钟爱我的富康车。据了解,新款1.6升电喷富康车,其性能比现在的1.36升富康还好。因此,今后若有机会更换新车,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富康!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一车“两制” 以气代油
  让公交车辆“绿”起来
  老姜
  眼下,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真是“得寸进尺”。“汽油燃料无铅化”去年从北京开始,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逐步推开,今年“以气代油”即加快天然气汽车发展的呼声又在一大批人士中叫响。他们认为:鉴于用天然气(含液化石油气)代替汽油、柴油作汽车燃料的技术已比较成熟,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应加快天然气汽车的发展步伐,使公交车辆首先成为“绿色汽车”。
  应该承认,“以气代油”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
  ——无铅汽油并非“绿色燃料”,它只是除去了汽油中的铅,而没有除尽汽油中的“害”,即燃油尾气中所含的苯、二甲苯、乙基苯等致癌物质。
  ——天然气是洁净能源。在天然气汽车尾气排放中,不含铅,也基本不含硫化物;与汽油车的尾气相比,一氧化碳减少97%,碳氢化合物减少72%,氮氧化物减少39%,噪音降低40%。
  ——天然气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在目前正在开发的汽车替代能源中,天然气汽车比用甲醇、乙醇、氢气、电力、太阳能等作能源的汽车在技术上更加成熟,只是汽车尾箱中多一个储气钢瓶,驾驶室里多一个油气转换开关而已,在驾驶操作上与燃油汽车并无区别;如行车途中天然气暂时用完,一拧转换开关就可以燃油驱动;充气站的建设也不比加油站的建设复杂多少。有统计表明,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建成66座充气站,改装天然气汽车5900辆。
  ——天然气汽车经济上可行。据深圳去年第一批改烧液化石油气的出租车提供的材料:每100公里可节约燃料费6元,另可节约机油消耗,减少发动机维修费用30%;改装时所花的8000元投资,一年内就可全部收回。建设充气站的投资回收只需5年左右,并不比加油站建设的投资回收期长。
  ——“以气代油”的最大理由是,京、沪、穗、渝等大城市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而且大气污染物中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90%左右来自机动车的尾气排放。要想让灰蒙蒙的城市上空变得蔚蓝,必须首先从“汽车屁股”上动刀。
  ——从全世界看,“以气代油”在许多地方已成气候。在意大利和俄罗斯,燃气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并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在日本,液化石油气机动车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1996年作为车用燃料的液化石油气达到200万吨,占液化石油气消耗总量的9.25%。记者今年3月到澳大利亚采访,其最大城市悉尼、墨尔本的出租汽车,清一色都烧液化石油气。
  可以预见,我国“以气代油”的前景是美好的。据悉,上海市将用5年时间将运营的4万辆出租汽车和公交车辆全部改为双燃料汽车,并以液化石油气为“主食”;深圳市将在2000年前将1.5万辆燃油公共汽车改装完毕,预计到2005年,全市天然气汽车将发展到29万辆;重庆市到今年底将有上万辆汽车改用天然气,到2000年将生产和改装5万辆天然气汽车。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东风”成为我国最大汽车产品开发中心
●“东风”成为我国最大汽车产品开发中心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前不久迎来了15岁生日。15年来,这个中心共开发出19个系列690种新车型、8个系列26种发动机,成为国内同行业最大的产品开发中心。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现在能同时进行重、中、轻、微、轿等十几个系列车型的开发。
  东风技术中心还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个,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7项,成为汽车行业一支重要的技术开发力量。(武跃华)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我国汽车行业概貌(截至1997年底)
  汽车总产量159万辆,比上年增长7.8%,其中轿车和微型客货车分别增长24%和29%。
  工业总产值2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比上年增长6%。
  摩托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比上年增长8.2%。
  实现利税197亿元,比上年增长0.07%。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整个机械工业的50%、70%和80%。
  轿车、客车、载重汽车的比例为31∶27∶42,正逐步趋向合理。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日本丰田公司不需充电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