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技)
专栏:

  机不可失
  ——“国家创新体系报告”出台始末
  柯元
  从年初开始,因为一份名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成了舆论注目的焦点。6月,这份报告的姊妹篇———《关于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更引起了人们对中科院的关注。有人甚至将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称为“中国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头号工程”。
  时势造英雄
  “时势造英雄”,在经济面临压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渠道尚不完全通畅的情况下,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中科院能得到中央政府如此有力的支持,不能不说与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密切相关。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的年度报告,其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已是以知识为基础。也就是说,知识经济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世界银行对这一新经济表现出极大关注,两次召开会议研究知识经济的含义和规律,探讨应对之策。
  既然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那么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及其创新体系的结构就显得格外重要。
  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大致可分为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从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奉行“技术立国”政策,走的是一条“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出口”的路子。日本模式是典型的工业经济下的创新模式。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一座炼钢炉建好可以用30年,一条铁路修好可以用100年,有足够长的时间去学习和吸收。
  然而信息革命的到来,打破了日本人的神话。由于过分强调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进入90年代,日本的技术进步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的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经济连续30年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美国通过对15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欧美模式比日本模式更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这些国际上的新动向引起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注意,他就是中科院计划局规划处处长何传启。当时,他刚从中国驻美大使馆科技处卸任归国,借调到国家科委起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1997年2月,他给当时的院长周光召、副院长路甬祥写信,建议中科院密切注视这些新变化。
  英雄造时势
  此后不久,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为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97年9月2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听取中科院工作汇报时指出,我们不仅要有一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应用研究开发队伍,也需要有人来做好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科技工作。否则,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失去后劲。中科院领导层对此深感振奋,立即组织人员编写中科院的发展规划。
  以往一提到作规划,人们就习惯性地想到按数、理、化、天、地、生、信息、能源、医药等领域拉单子、列项目,最后一阵胡椒面撒下去,为数不小的投入“化整为零”。一位长期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官员私下里抱怨说,不把投入的层次划分清楚,永远都无法满足要求。
  基于这一认识,何传启等人在讨论会上极力主张:先从宏观角度搭建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再在其中确立中科院的定位。院领导对何传启的意见深表赞同,迅速成立了以路甬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始报告的酝酿和编写。
  从9月10日到10月23日,工作组兵分三路,有的组织软课题研究,有的赴上海、合肥、北京的20多家研究所进行调研。核心小组的5位同志经过一个星期的封闭式写作,三易其稿,拿出了5万多字的汇报大纲。
  报告指出,应该从单纯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向国家创新体系转移,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转移。报告将国家创新体系划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4个子系统,对其组成和主要功能作了详尽的说明,深层次地揭示了各系统之间的分工合作。至此,为国家调整科技政策提供的理论依据已全部齐备,政府科技投入的指向性也已基本明确。
  春节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阅读了这一报告,并作出重要批示。根据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李岚清、温家宝副总理几次去中科院,商议对报告的修改意见。中科院则迅速将报告予以充实和订正,形成“关于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呈送给国务院。
  在汇报提纲中,中科院提出在未来3年内稳定支持科研人员1万人,引导分流1万人,退休安置1万人,将现有的6.8万在职职工逐步消减至3万人,同时将流动人员的规模扩大至3万人,使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的比例达到1∶1。未来3年中,中科院向国家申请共数十亿元的财政支持,用于试点单位的改革。
  中科院的试点,拉开了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序幕。6月9日,汇报提纲通过审议的消息刚刚公布,中科院就收到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了解详情的电话。消息灵通的美国科学院院长更是在此前路甬祥访美时,就直截了当地向他索要有关的文件。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关注着这个古老国家为迎接新世纪做出的新努力。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落后了200年。在本世纪最后几年中,我们再也不能失去机会了。


第7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营造良好的科研“软环境”
  马飞孝
  兴“大狗”叫,也允许“小狗”叫,讨论班里人人平等,教师也不例外;弟子不必不如师,逢讨论内容落入您的“领地”,敬请当仁莫让……清华大学破坏力学实验室每周一次的讨论班坚持了20年。贴在门上的这一“班训”,着实耐人寻味。
  科学研究,的确需要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但笔者在最近的采访中发现,很多成果累累、人才辈出的科研单位,财政情况并不比其他地方强多少,有的甚至比平均水平还要差。正像清华破坏力学实验室一样,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造了一种“大狗”、“小狗”一齐欢叫的良好科研“软环境”。
  俗话说,咬人的狗不叫。它所说的“叫”,是指卖弄、吹嘘、虚张声势。而我们所鼓励的“叫”,是指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争鸣,互相提高。“水实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古人尚且崇尚思想的相互碰撞,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的今天,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自然更需要提倡自由平等的论争。
  谈到讨论,“自由平等”显得尤其重要。现在,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塔尖上是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建树的老资格的权威,塔底则是一大批初出茅庐的青年人。有的经过艰苦努力登上塔尖成为权威之后,就变得容不下任何“后生”的不同意见。“晚辈”一叫,“前辈”就要咆哮,令许多很有前途的年轻人没有精神上的成就感,最后只有另寻他就。
  一旦这种不好的风气形成了传统,想让“小狗”们叫的时候,它们也叫不出来了。不少开明的学科带头人认为,今天的年轻人不敢置疑、回避争论,有时候甚至想启发都启发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导师和领导的意志行事,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科研队伍如何培养跨世纪的“将才”和“帅才”呢?
  有一幅关于因特网的漫画。画上,两只狗正在上网。其中一只回过头来,对另一只说:“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建立起这样一个平等交换意见的环境。在那里,没有人在意你是一只“小狗”。


第7版(科技)
专栏:

  太阳能走进青海牧民家中,解决了照明及家电的用电问题。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第7版(科技)
专栏:

  设计数字化时代的生活
  ——近观“网络大师”埃瑟·戴森
  唐音
  当主持人宣读着冗长的欢迎辞时,埃瑟·戴森静静地站在讲台旁。没有“数字化时代女先驱”的高傲,也没有“信息业的宫廷小丑”那刻意的谦恭。事实上,这位身穿水红色真丝短袖衫的瘦瘦的女人更像一位教师。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她那与47岁的年龄不相称的年轻笑脸和偶尔闪现出的透视一切的目光。
  你不会想到,她就是那个生活在“车轮上的美国”、却至今不会开车,号称网络大师、家里却没有电话,大部分时间在旅途中度过、整个世界就是随身携带的大帆布箱的埃瑟·戴森。
  8月10日,海南出版社和《计算机世界》举办的“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报告会上,埃瑟·戴森就站在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轻松地描绘网络时代生活的今天和未来。
  美国人并没有文化上的优势
  当听众指出因特网文化带有过重的美国文化色彩时,戴森不愿点头。她说,事实上,因特网文化既非美国文化,也非中国文化。如果说网上存在文化冲突,那并非说英语和不说英语的冲突,而是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冲突。
  戴森表示,实际上英语对美国人造成了一种很不利的局面:其他人都通过学英语来关注美国,但美国人却很少有机会去观察和学习别人的东西。
  谈到英文垄断,戴森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真实世界里,你不说话,别人也能感觉到你的存在。而在网络世界里,你不参与,不创造,就等于放弃了生存的权利。因此,她希望有更多的中文、日文的东西进到网上来,网上已有的英文内容并不会妨碍做到这一点。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不见得是好事
  剔除掉真实生活中的背景,人们的确可以发出同样大小的声音。这对促进平等是有好处的。但戴森认为,在没有必要隐瞒自己身份的情况下,亮出身份也许更利于交流。狗应该因为自己是狗而感到自豪,而没有必要怀着一种自卑的心理去装人。
  戴森觉得,人们懂得怎么自己去选择游戏规则,从而形成各自的网上社区(COMMUNITY)。假如好人觉得这个社区里有坏人,而自己又无法改造他们,那么就可以选择离开,让坏人留在那里自相伤害。然而当即有人提出,既然“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那么怎样防止坏人的不断骚扰,又怎样阻止没有自制力的孩子去学坏呢?戴森没有回答。但这种疑问倒是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戴森的观点:“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不见得是好事。
  在因特网上做因特网生意尤其艰难
  谈及网上淘金,戴森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她认为,在因特网上做因特网生意是件非常艰难的事。虽然YAHOO!和AMAZON的市值很高,但很多人对网上发生了什么其实一无所知。实际上,因特网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少企业之所以选择因特网,并不是因为自身的迫切需要,而是因为它们的竞争对手在使用。
  而另一方面,戴森认为,因特网的出现可以防止少数几个人控制世界的危险,弱化类似于电视那样的中央化集权,使小企业和大企业一样享受规模经济的益处。
  农民比工人更容易适应网络时代
  戴森表示,因特网带来的结构变化之一,是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重新整合。农民因为以往的生活习惯,很容易适应这种工作、生活的相互融合。而工人会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因为这种改变,儿童将与成人有更多的接触和融合,这将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的确,在网上,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孩子还是一条狗”,戴森说,所以孩子们将更加密切地注视成年人的生活。孩子们的生活将发生变化,虽然我们不知道它将变成什么模样。
  两个小时的交流是短暂的。好在戴森留下了一本书:《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她打算把它翻成18种文字,几乎和因特网上使用的语种一样多。


第7版(科技)
专栏:

  移民月球不再是梦想
  秦德岐
  美国航天局最近披露了一项利用月球资源建立居民点的计划,这是继今年“月球勘探者”号登陆月球并发现月球蕴藏有大量冰水之后的又一月球计划。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将再度升温。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美国航天局的消息说,移民月球的初步设想是在月球南极建立开发中心,所需材料则直接取自月球。由于月球土壤中铝和铁含量丰富,因而移民区的主要建材为铝和铁。采得的矿石运到月球南极一处环形山进行冶炼,冶炼所需能源来自太阳能电池板。由于月球土壤的五分之一的成分是硅,而硅正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所必需的材料。美国航天专家还计划利用硅等原料制造一种形似玻璃的气凝胶,这种轻质材料既可用于防太阳辐射,又可作为房屋的保温材料。目前,美国马歇尔航天中心和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以最终敲定如何实施移民月球的方案。
  在航天技术上可与美国匹敌的俄罗斯也开始实施新的月球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在月球上开采氦同位素氦—Ⅲ。氦—Ⅲ是一种核燃料,地球上极为匮乏,在月球上却极为丰富,几十吨的氦—Ⅲ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俄罗斯的探测计划将分三个阶段实施,前两个阶段主要是绘制月球全图、发射月球车采集月球岩石并运回地面进行分析,以确定矿物含量及矿藏所在地;第三阶段则是在二○一○年后建立月球基地,研究月球采矿工艺。
  与此同时,日本、英国等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其中日本计划于今年发射月球—A探测器,并在一九九九年向月球发射探测卫星。有十四个成员国的欧洲航天局计划于二○○○年发射微型月球卫星,并于二○○一年在月球南极附近降下“欧洲月球二○○○”项目的登月舱。
  随着冷战的结束,大国间在太空探测上表现出务实和追求经济效益的趋势。美、俄两国重返月球,不仅是为对月球这块离地球最近的太空处女地进行探测,还要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其他一些国家探测月球也是为在今后的月球开发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第7版(科技)
专栏:名家特递

  迎接知识经济抓什么?
  ——兼论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傅家骥 程源
  要使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就必须掌握知识经济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作用,抓住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我国在这个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复杂经济形态,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它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的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不足。知识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事实,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必须面临的课题。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现代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凭借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实力来决定成败。从本质而言,争夺世界市场的并不是国家,而是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也并不是政府,而是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因此,国际竞争的成败在于一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有效;换言之,一国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过程,正是该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积累的过程。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不好,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创新工作做得不够,企业没有用技术创新的实践去改变企业的面貌。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落脚点,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改革,拓宽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为技术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为技术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增量和规模,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涉及到“创新源”问题,即动力机制问题,这一问题是理解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点和枢纽。
  目前对创新动力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论述是技术推动说和市场拉动说。技术推动说认为,科学技术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而市场拉动说则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我们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组织过程,科学技术自身的矛盾运动是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的永恒动力,同时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家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学要为技术开路,没有科学提供的强大后盾,技术创新是很难进行的。因此,我们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进一步推动科研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它们在知识的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从我国目前科研系统的分布来看,主要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行业科研系统、省市科研系统、国防科研系统、民营科研系统和企业技术中心,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科学技术网络系统。这些子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何使这些子系统有机地协调起来,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得到高效率的配置,共同发挥它们在知识的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成为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应成为科技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将各种有用的知识及时转化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这一点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知识经济在重视知识创造的同时,也强调知识的扩散和使用,并且认为两者同样重要,这使得“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受到重视。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网络化,企业和国家的成功决定于收集和利用知识的效率,知识在知识网络中得到了共享。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就在于通过企业内外部的学习和合作,有效地利用知识网络,从而使与创新有关的风险和费用得到了分摊,提高了创新的收益。创新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行为主体看做一个整体就是国家创新体系。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创新的成效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效。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应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多方面行为主体构成的综合性创新网络系统,企业技术创新应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它的组成和功能应体现出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全过程。同时,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个系统还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国内外大环境不断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这个领域集聚了大批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虽然我们提倡科研院所进入企业,直接发挥它们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作用,但是改革不会使高校院所都进入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发挥我国科技网络系统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以企业的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包括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动态网络系统,以形成知识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政府政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应发挥政府对知识网络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为创新在各类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7版(科技)
专栏:

  科教经费投入增长乏力
  财政部门官员细说缘由
  近年来,一些地区预算内教育科技拨款没有达到《教育法》和《科技进步法》等法规确定的增长比例,引起了国务院领导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不久前,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分析了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这位副部长说,从年初预算安排来看,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要求,对教育、科技经费作了预算安排,但是预算执行中超预算收入部分一般都根据各级人大在审议财政预、决算时提出的要求,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消化粮食挂账、救灾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因此,当年超收部分尽管也增加了一部分教育科技支出,但没有按相应比例同步增长,致使全年财政对教育科技拨款的增长略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振军)


第7版(科技)
专栏:

  首都经济的曙光
  ——读《中关村十年之路》有感
  冯之浚
  一提到“中关村”三个字,在不同人群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印象和看法。有的人认为她是“中国的硅谷”,是我们自己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基地、一个标志;而有的人认为她只是一个电脑市场;甚至有的人认为中关村只不过是在改革中钻了空子的“冒险家乐园”。
  在北京市庆祝试验区成立10周年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书———《中关村十年之路》。读完这本书,不仅回答了我的疑问,而且使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正在继续发展的朝气蓬勃的中关村!
  中关村的崛起,建立了一个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典范。如果说我国一批经济学家和理论家在思想战线和理论战线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呐喊奋斗,那么中关村的企业家、科学家、地区的领导及其一批研究学者正在用他们的实践来铺就一条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他们的试验成功了:在国家基本没有投资的情况下,这一高新区已经创造出了300多亿元的技工贸总收入;出现了完全是按新机制来运转的5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锻炼出一支成功的企业家队伍。中关村这个大市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的活力。
  中关村的崛起,开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改变了首都的经济发展战略。
  北京有全国最密集的智力资源,有最集中的高校和研究单位,有最先进最密集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源,也就是说,首都有发展以高技术和智力密集型的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知识经济的最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天的中关村,已成为敲开“知识经济”大门的先行者,它的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能从中获取丰富的养分,使首都乃至全国在“知识经济”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第7版(科技)
专栏:

  红矮星旁有行星
  地外生命存在可能性增大
  美国天文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在恒星“Gliese876”附近发现了一颗行星,距太阳只有15光年,这是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以外发现的最近的行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这种红矮星有行星。
  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杰弗里·马西说,银河系含有1000亿个恒星,其中大多数是红矮星。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即使这种小小的恒星也能有自己的行星,那么完全可以推断仅在我们的银河系里就至少有数十亿颗行星。这样,地球以外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增大了。(谷利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