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采取切实措施 促进台商投资
  ——写在《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颁布十周年之际
  张士洁
  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即《二十二条》),自1988年7月颁布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前,台湾方面开放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包括投资在内的两岸交往交流才刚刚起步。十年后的今天,尽管台湾方面没有最终取消对大陆投资的限制,但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已超过3.8万个,协议台资金额近380亿美元,实际投资180多亿美元,形成了投资规模从小型中型向大型化发展、投资领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投资产业从下游产业向中上游产业拓展、投资地域从沿海向内地延伸的良好态势。台商投资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及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的势头看好。台商投资在祖国大陆的发展,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两岸贸易、人员往来及其他交流活动的开展。到目前为止,两岸间接贸易额累计约1200亿美元,人员往来总数超过1200万人次,大大推动了两岸间互补互利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这一可喜变化,包含了《二十二条》的一份功劳。作为专门鼓励台胞投资的第一个单项行政法规,它的及时出台,以郑重的法规形式,迅速、准确地向广大台胞传达了一个重大信息———祖国大陆真诚欢迎他们回来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并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投资权益。《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为促进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以利于祖国海峡两岸的共同繁荣,鼓励台湾的公司、企业和个人(以下统称台湾投资者)在大陆投资,制定本规定。”“台湾投资者在大陆的投资、购置的资产、工业产权、投资所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并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事实表明,十年来尤其是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许许多多的台商就是因为知道有这样一个国务院《二十二条》,才最终拿定主意,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大陆投资。即使在今天,《二十二条》也还是台商们最熟悉、知名度最高的法律规范之一。不仅如此,《二十二条》还为随后《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二十二条》开鼓励台胞大陆投资之先河,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本身具体规定的范畴,它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扎根于广大台商心里,贯穿在投资经营活动始终。
  十年来,在鼓励和保护台商投资问题上,大陆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二十二条》颁布之后不久,先后制定实施了《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1991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4年)等专门法律、法规,以及其他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专门力量监督、检查台资保护的执法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开展审判工作大检查,国务院台办会同司法部等有关部门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台胞投资保护法,国务院台办推动建立了全国性的台商投诉受理网络,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所有这些,对改善投资环境,保护台商权益,扩大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为进一步鼓励和保护台商投资,大陆方面还将做出更大的努力。正如1995年初江泽民主席所郑重宣示的那样,“我们将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目前正在认真总结有关经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包括台商及台湾有关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尽快出台《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条例》。今后十年是祖国大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时期,在本世纪剩下的时间里,将向世界提供7000亿美元的大市场,1.4万亿美元的贸易机会。如此巨大的贸易投资空间世所罕见,想必广大台商会一如既往,抓住先机,图谋更大发展,共同振兴民族经济。
  这里,人们不能不联想到,台湾方面至今仍在继续推行所谓“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拒绝两岸直接“三通”。这种不仅不鼓励反而严格限制台商到大陆投资、更不允许大陆企业赴台湾投资的政策,与大陆方面不断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保护台商投资,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两岸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孰是孰非,自在民心。
  在《二十二条》颁布十周年之际,回顾两岸不断热络的经贸交流,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衷心祝愿《二十二条》及随后的法律措施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成效。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港人治港”印象

  为香港筹划美好明天
  ——访特区政府规划环境地政局
  本报记者 陶世安
  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环境地政局。局长梁宝荣兴致勃勃地说,回归祖国为香港带来无限的挑战和契机。回归前规划环境地政局已与内地有联系,回归后联系越来越密切。现在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多,因此可能需要增加点人手处理与内地跨界事务、规划工程的联系工作。
  谈起回归后这个局做的工作,梁宝荣谦虚地说:“满意很难讲,每件工作完成后,常常想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他向记者介绍了回归后做的3件大事:
  制定特区新的土地政策
  去年7月刚回归,就制定了特区新的土地政策。特区行政会议召开的第二次会议接受规划环境地政局的建议,确定了香港特区的土地及批地政策,在各项社会需求当中,把房屋列作首要的工作,提供足够的土地以达到每年的建屋目标。
  谈起香港土地开发的前景,梁局长说,为满足因人口增长、改善居住环境、清拆和重建所带来的住房需求,会通过加快建设和尽量利用现有的项目,鼓励原地重建和发展新的策略增长区,以应付从2001年至2006年的预计需求,其中包括扩大将军澳、西九龙填海、北大屿山东涌大壕等地区的发展规模和提高发展密度;同时研究东南九龙、“新界”锦田和元朗的发展。在满足2006年到2011年间的需求方面,现已开展了“新界”西北、“新界”东北、港岛南部和南丫岛的综合规划和发展研究,探讨这些地区的最高发展潜力,同时也会把这些研究开发的新增长区作为土地储备,以应付长远的需求。
  确定香港长远发展策略
  规划环境地政局在多年咨询工作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初正式提出香港长远发展策略报告,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同意采纳这个报告,作为香港2011年以前在土地用途、运输及环保方面的发展策略架构。梁宝荣说,这份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结合考虑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确立一个综合土地———运输———环境规划架构,使香港继续成为区域和国际的“理想之都”。特区政府于今年3月26日正式公布这个报告,决定采用假设香港人口到2011年达到810万,以及广东省和其他省份作为香港主要经济腹地的发展方案。
  梁宝荣指了指办公室墙上挂的深圳特区地图说,确定香港长远的发展策略,眼光需要看得广些、远些,不能局限在香港。我们在确定开发新的发展区、填海区、新的市镇,增加新的基建配套工程时需要同整个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制定这个发展策略时,必须充分顾及香港和整个珠江三角洲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互动关系。另一个重点,就是经过审慎的研究之后,决定香港特区未来15年的发展时,采纳一个比较高速的增长模式。
  这份报告的公布引起香港舆论的关注。港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报告,能鼓舞投资者的信心,使香港居民对美好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拟定一个新的环保计划
  “香港在1989年就制定了一个10年环保的文件,已提前1年达到文件提出的环保目标。我们准备1999年正式公布一个新的环保计划,希望能得到特区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梁宝荣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减少废物的出产、加强废物的处理,是香港仍然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香港不可能拿出更多的土地作废物处理区。”梁宝荣披露新的环保计划将以废物处理为重点,“我们一方面需要市民减少废物的出产;而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处理废物,需要用燃烧的办法。采用不造成任何污染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焚化炉。最重要的是教育市民不要出产那么多的废物。需要鼓励废物重用,回收利用。”
  梁宝荣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减少,香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从现在起必须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因此,在拟定新的环保计划时,会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讨论。“我们的工作务求能够紧贴社会变化的步伐,切合社会实际需要。在日益开放及民主的社会,决策者在作出决定时多花些时间去讨论,去聆听社会人士的意见,这样才会获得大众的支持。”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一年一度的饮食盛事“香港食品节”本月8日起举行。图为备受欢迎的食品节项目之一——“香港银盘竞跑邀请赛”一幕。 旅协 摄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深入骨髓的恋情
  ——访台散记之三
  樊永生
  在飞往台北的班机上,我提起一位台湾诗人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怀着一样的系念,一样的期盼,我们跨过“浅浅的海峡”,踏上美丽的宝岛;“这头”和“那头”的新闻界同行走到了一起。
  “各位长官,欢迎你们!”驱车来机场迎接我们的联合报的女记者,笑靥如花。可是那个陌生的、只在电影电视上才偶有所闻的称谓,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刚到台湾,激动、兴奋之余,我又有几分疑虑。40多年来,一水阻隔,两岸暌离,连结“这头”和“那头”的长桥将如何构筑?两岸的新闻工作者虽是同行,但相异之处甚多,彼此的愿望和情感能否沟通?真的会像缺乏善意的人所说,双方的交流是“鸡同鸭讲”、“鸟和鱼的对话”?
  时值暮春,而岛上却像炎夏。天气和“人气”,都比我们预想的要热。
  欢迎宴会上,联合报社长张作锦到我们那一桌敬酒。张先生说的是“国语”,略带口音。我听出来了,那是我非常熟悉而又倍感亲切的苏北乡音。
  “张先生,您老家是……”
  “我老家在睢宁县古邳镇,就是张子房遇见黄石公的地方。”
  我自报家门后,张先生赶忙伸过手来,与我紧紧相握。他把酒杯斟满,用稍显生硬的家乡话说:“俺跟老乡干一杯!”
  这一来,撩起了大家浓浓的乡思,于是互相打听籍贯。我们访问团的成员都说普通话,但夹杂着南腔北调。从祖国大陆去台湾的老报人,眯缝着眼睛细听我们说话。他们说,要从不同的口音里,嗅出故园的泥土味和草木香。“噢!我们是山东老乡。”“嘿!咱们是河北老乡。”结识一个老乡,他们便激动不已,连连举杯,思乡怀旧的莼鲈之情溢于言表。
  联合报一位负责演艺报道的年轻记者,谈吐诙谐,自称“艺伎(记)”。在一次聚会中,他提出要与我单独喝一杯,因为我俩既是老乡又是亲戚。此话怎讲?他解释说,按他父亲籍贯,他与我是老乡;而他母亲与我同姓,又该是亲戚。乡情加亲情,比美酒还要醉人。
  没想到在另一家报社,我又认了一门“亲戚”。座谈会结束之际,有人高声通知:“请樊先生不要走,你的亲戚要见你。”我很奇怪,我在台湾没有亲戚呀!我们团的一位同志开玩笑:“好啊,你还隐瞒海外关系!”我与那家报社的一对夫妻见了面,原来他们是我的一位同事的亲戚。得知我到了他们报社,他俩一直在会议室外等着,非要同我见一面不可。
  虽是初识,却热情得如同亲朋重逢。有人对“亲戚”作了新的解释:“两岸同胞,同祖同宗,亲情难舍,休戚与共,大家可不都是亲戚嘛!”
  与联合报的同行在一起,开始彼此都很客气,略显拘谨。但是几天之后,大家就很随便了,交谈起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无隔无碍。在汽车上,我随口问了一句:“台湾有人听昆剧吗?”联合报的王小姐说:“有啊,我就爱听昆剧,还爱听国剧(京剧)。”接着聊起了两岸的戏剧和歌曲。他们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支台湾歌曲,本来默默无闻,可是经过赵丽蓉在春节晚会上一唱,顿时身价百倍,从台北到台南到处传唱。联合报的年轻记者还拿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影视作品作比较,说大陆历史题材的连续剧显得真实,也较有深度。大家都认为,两岸的文化互补性很强,合则双美,离则两伤。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加强两岸经贸交流的同时,应加强文化交流,使文化联系成为经济联系的强有力的纽带。
  两岸同行谈得最多的还是媒体交流。由于新闻交流尚少,信息传递不够,一些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还存有不少误解和偏见。有位大陆教授去台湾访问,岛上老百姓问他:“你和你太太的婚姻是自主的还是组织上包办的?”“你在大陆坐过计程车吗?”那位教授哭笑不得,感叹道:“新闻媒体都干什么去了?”
  当然,也有鸿雁般来去于两岸之间,把祖国大陆的信息不断传递给台湾民众的记者。联合报大陆信息中心召集人王玉燕小姐,就是其中之一。她自1988年开始跑大陆新闻,迄今已经10个年头。10年来,她到过十几个省、市,采写了大量的新闻和专题报道,帮助台湾民众真实、准确地了解改革、开放中的祖国大陆。王小姐本想做一名文艺记者,可是现在她喜欢跑大陆新闻。她认为,她做的工作有助于加深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汇聚共识。苦点、累点,值得。
  一位台湾作家这样写道:“我的记忆发酵着深入骨髓的恋情,一声故国,奔涌的血流已写成千百首诗章。”在与台湾同行握别之际,我分明感到,同样拥有的“深入骨髓的恋情”,把我们联到了一起。我在心底默默祝愿: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续写新的诗章!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内地香港警方合作显威力
  阿炳
  近日,广东等地公安机关破获了一个由香港和内地人纠合而成,跨越港粤两地作案的严重暴力犯罪团伙,其主要犯罪嫌疑人张子强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内地公安机关依法逮捕。这是近年来内地和香港警力紧密配合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所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据公安部披露,这个犯罪团伙罪案累累。该团伙自1990年以来在内地和香港先后涉嫌多起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例如,在香港持枪械绑架人质,勒索巨款16亿多港元,持枪抢劫7家金铺,劫得金饰价值700多万港元;在内地杀人、抢劫,向香港走私800多公斤炸药、2000余枚雷管和500米导火索,预谋进行恐怖、报复、勒索等犯罪。这个怙恶不悛的犯罪团伙,妄图利用两地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治安环境而逃避其应得的惩罚,然而他们完全打错了如意算盘,不管他们流窜到哪里,如何的狡诈,也难逃两地警力的严厉打击,终将被绳之以法。
  事实再次说明,内地和香港两地警方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香港回归祖国后,内地公安部门和香港警方遵照“互不隶属,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原则,进行了更加深入和有效的合作。这次内地公安机关在侦破此案的过程中,由于得到香港警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而能迅速破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对内地破获此案深表感谢,他认为有内地公安机关的合作,香港的治安将会继续保持世界一流的水平。
  此案的及时侦破,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有祖国作强大后盾,香港不仅能在经济方面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支持,而且在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也得到内地的密切配合和有力支持。
  维护香港的安全和稳定是中央政府的既定方针,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决不会坐视恶势力猖獗而损害香港的安定。恣意扰乱、危害香港和内地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恶势力,其图谋不但不可能得逞,而且终将会受到严厉的打击和法律制裁。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为澳门回归献份礼
  ——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
  本报记者 张玉书 徐德文
  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现在无论是在澳门还是内地,都有不少人在为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神圣事业默默地、紧张地工作着。最近我们就从采访中捕捉到一条重要的信息。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三方合作,编辑出版《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的工作正在顺利进展,三方合作良好。目前,第一阶段工作———选材复制工作已基本完成,编辑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在选材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十件有关澳门问题的重要历史档案,为人们研究澳门问题增加了可靠的依据。为此,记者特意走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杨继波副馆长,请他介绍有关的情况。
  研究近代史的宝库
  杨继波副馆长今年42岁,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专业的毕业生。1982年开始在国家档案馆工作,去年7月调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任副馆长。他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并介绍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曾有三项轰动世界的重大文化发现,这就是安阳的殷商甲骨、敦煌藏经以及幽深禁秘的清大内档案。我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就是明清两朝中央国家机关原始档案的保管基地,是国家授权公布明清两朝历史档案的机构。它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1929年改称文献馆,1951年又改称档案馆,至今已有72年历史。档案馆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档案文献典籍的管理利用和整理出版工作。迄今为止,档案馆收藏的明清档案达1000余万件,占全国明清历史档案总数的50%以上,清代中央国家机关的档案绝大部分集中在这里。这其中有皇帝的各种诏令文书、臣工的奏章、中央及地方行政机关之间的往来文书、皇帝及各机关的公务活动记录及汇编存查的档册等。这就为史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凭证。第一历史档案馆被人们誉为“东方瑰宝”。
  为澳门回归献份礼
  当记者问到编辑出版《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的情况时,杨继波副馆长激动地说,“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为了迎接澳门回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过酝酿和协商,于今年3月达成了三方合作编辑出版这套档案文献集的协议。其目的就是要将明清时期有关澳门问题的汉、满文原始档案文献汇编成册,以全面反映澳门问题的来龙去脉。汇编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两朝中央国家机关档案为主,适量选取《实录》、《东华录》及有关官书、方志、名人笔记的资料为辅。同时,收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的《澳门专档》中的有关资料。汇编采用编年体,计约250万字,拟分六卷。全书除有总“前言”外,各编档案文献前分别撰写“编辑说明”,书中还附有一些插图,书尾视需要编辑“索引”及“附录”。
  合作三方对编辑出版《汇编》的工作都非常重视。确定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邢永福、澳门基金会委员吴志良担任总策划,杨继波副馆长、吴志良委员以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邓开颂教授任总主编,每一分卷再设主编、责任编辑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全馆今明两年的工作的重点,已从馆内抽调了十多位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档案业务人员投入这项工作。从3月份到现在,第一阶段的选材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转入下一步的编辑加工工作,力争在明年10月全书正式出版,向澳门回归献上一份厚礼。
  杨副馆长还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次选材工作不仅把馆藏的有关澳门问题的档案系统地整理清楚了,而且新发现了一批有关澳门的重要档案材料,特别是其中有明朝档案20多件,满文档案数十件,这对于研究澳门问题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馆藏档案更具特色
  记者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澳门问题档案有什么特色?
  杨副馆长思考了一下说,台湾出版的《澳门专档》所收档案,与本馆馆藏档案本是一个整体。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档案分存海峡两岸。档案史料的出版,会弥补一些缺憾。本馆馆藏的澳门档案有这样几个特色。首先,在文书种类上,馆藏澳门档案是明清两朝中央国家机关的澳门问题档案,包括呈报皇帝的上行文书及朝廷颁发的下行文书和清中央政府各衙门之间的平行文书等,全面反映了明清中央政府在澳门问题上的政策、对策及其商讨过程,与《澳门专档》所收档案有互补性。其次,在时间跨度上,馆藏澳门档案从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历经清代十朝,均有翔实记载,而《澳门专档》收录的仅限于咸丰到宣统的四朝文书。第三,馆藏档案中,不仅有汉文的,还有不少满文的文书,特别是在清朝前期,不少文件只有满文,没有汉文。这也是馆藏档案独具的特色。杨继波副馆长还说,过去馆藏澳门档案并未系统整理过,这次编辑出版,80%以上材料是第一次公布,这对社会各界都是十分新鲜的第一手材料。
  在杨副馆长等人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编研部、保管利用部等处。当我们走进设备良好的档案保管库房,看到一些珍贵的档案史料,深感大开眼界和颇长见识。我们还看到来自各地的一些专家、学者正在查阅档案材料,不少外国朋友也在寻找所需资料。江泽民主席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70周年时题词:“历史真迹,东方瑰宝”。明清档案被誉为“东方瑰宝”真是当之无愧。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推出《香港粤语唱片收藏指南》
  由“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委员会”主编,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香港粤语唱片收藏指南》近日与读者见面。
  该书分《粤剧粤曲歌坛20年代至80年代》、《粤语流行曲50年代至80年代》两册。前者选出330位歌伶小传和唱片资料,后者收入187位歌手(乐队)的作品资料和小传,650幅唱片封套。两册文字达80万字、图片超过1万张,歌曲数以万计。
  有关专家认为,《香港粤语唱片收藏指南》堪称东南亚地区第一本资料最详尽、涵盖最广泛的粤语唱片资料汇编,对于粤剧粤曲在香港的渊源以及唱腔的演变,对香港流行乐坛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基础。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台湾出版医学百科全书
  由台湾医学界编著的医学百科全书近日出版发行。
  台湾医学界有关人士表示,虽然台湾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的医学百科全书出售,但大多数是从外文翻译过来,尚未有台湾版的医学百科全书。
  据悉,这部台湾版的医学百科全书一套共有八册,由台湾72位专家学者执笔,历时3年完成。此书图文并茂,一般民众也能从精简的文字中了解艰深的医学知识。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上海鸿运斋日前隆重推出’99澳门回归纪念壶。壶正面是170字的葡萄牙人强据澳门史略,背面是135字的澳门基本法摘录。据了解,此壶由我国一代紫砂宗师顾敬舟的传人顾惠君设计监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