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船长”要珍重
  王永福
  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把号称“不沉之船”触及冰山、顷刻间覆没大西洋底的一幕历史悲剧,惊心动魄地再现于世界观众眼前。尽管是一个陈旧的爱情故事,不同的观众,却有不同的观感。
  仔细体味一下,我觉得影片不仅反映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也不止于颂扬人类与险恶自然的抗争,同时也有力地鞭挞了那种盲目乐观、好大喜功、狂妄自负的长官意志。
  为什么像“泰坦尼克号”这样一艘建造超常坚固豪华的现代化巨轮,竟然以首航告终,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反面先例?影片通过船长史密夫的形象作了生动说明。史密夫是一位富有航海经验的老船长,如果顺利完成这次举世瞩目的航行,他就可以凯旋故里,荣耀度晚年。厄运捉弄他的原因,就在于他过于迷信“泰坦尼克号”这个庞然大物。当有人提醒前面可能遇到冰山时,史密夫有恃无恐,依然下令高速前进。史密夫之所以这样做的另一动因,是想借此赢得荣誉,张扬自己。正像船刚启航,就有人在史密夫身旁吹嘘的那样,“泰坦尼克号”到达目的地之日,就是英美和各国报纸舆论热烈欢呼之时,史密夫早已被未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当冰山真的突然横亘于前,高速行驶的强大惯性和巨轮老大不调的弱点,使一切紧急举措都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按照影片的描写,造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重要原因,不是遭遇冰山,也不是技术故障,而是船长决策失误,是人为的主观因素导致的。史密夫最后站到自己的位置上,毅然与巨轮一同沉没,恪尽职守,也算是对个人过失的自醒、自责和自我惩罚。
  就在美国“泰坦尼克号”触冰山沉没刚刚过去三年,另一艘豪华型轮“海皇后”,也是首航告沉大西洋。
  1915年5月1日,“海皇后”号在美国纽约下水,满载着二千多名乘客,开始了横越大西洋的纽约—利物浦首航。因为是年欧洲大陆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许多人对英国籍轮船在海上远航,表示极大的忧虑,建议取消此次航行计划。但“海皇后”号船长信誓旦旦地保证,“海皇后”凭借强大的蒸汽涡轮机组,可以避开任何潜艇的攻击,于是他贸然决定照航不误。然而经过六天六夜的航行,就在“海皇后”离爱尔兰海岸只有几千米的距离时,一艘在爱尔兰沿海游弋的德国潜艇发现了目标,一枚鱼雷击中了“海皇后”船体,轮船爆炸。船上乘客,除部分妇女和儿童登上救生艇脱险外,绝大多数人随轮葬身海底。
  同是豪华巨轮,同是首航沉没,又同样是由于船长的错误造成船毁人亡。如果我们把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比作一艘巨轮或一只航船,那么这里的领航者,特别是一把手,无疑就是掌舵的船长,事业的成败得失,都系于“老大”一身。
  珍重啊,大大小小的船长们。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一同登上他的魔船
  ——《严文井自选集》编后杂记
  康志强
  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邀约和老伴儿严文井的委托,编选成这本《严文井自选集》。
  这本集子,跟国内出版过的他的集子不太相同,有些篇章是第一次结集成书与读者见面,时间的跨度达六十多年。
  他的文章丰富多彩。
  让我们与他共听潺潺的水音,听鸟啼蛙叫虫鸣;共看蓝天白云飘飞和日升日落;共赏朝霞映天,晚霞染海;共观花开花落和树木、小草叶绿叶枯;共享阳光清月;共过春夏秋冬;共迎狂风暴雨;共受冷暖霜寒……
  那些无形的变得有形;
  那些有形的又可隐身;
  那些无声音的能说话;
  那些看不见的头脑能思维;
  有花的不结果;
  无花的能结果……
  一切的一切,都能够,都可以登上他的魔船。我们大家同舟共济,达到各自想达到的田园。
  他的作品感情繁复。
  淡淡的忧愁,悠悠的欢乐;
  爱与恨交织,美与丑共现;
  希望与绝望互生;
  等待与到来相磨……
  痛苦、焦灼、苦闷、烦恼、彷徨、悔恨、失败、忧郁、感伤……
  愉快、轻松、恬静、平和、美好、友爱、诙谐、奔腾、前进、成功、新生、歌唱……
  凡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抒发。
  从十七岁到八十三岁,一个不短的创作历程。虽然他起笔就不低,但从他自己来说,仍然也是从幼稚、到成熟、到老练。他的作品爱好者们,一致称赞他老年的文章越写越短,越短越精粹,越加空灵,越加耐人揣摩寻味。
  他的创作开始于小说、散文。后来又热情地为孩子们写了许许多多童话和寓言。晚年随笔随情随意。他不受体裁的限制,更不理条框的束缚。你说他的小说是散文可以;或说他的散文是小说也行;再说他的童话是诗歌,是散文,也无不可。总之,他打破了形式对他的界定,走自己想走和愿意走的路。他甚至认为所有的作品也都可以叫寓言,乃至《红楼梦》这样的巨著,说它是一篇寓言也无不可。这是他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观、美学观。
  充满了人生的体验,富有哲学意味。
  他性格倔强,甚至有些刚愎自用。他不肯向违背他意志的想法屈服,也不肯向世俗低头。他谈起话来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常引来客哄堂大笑。有时又几近讥讽,弄得人下不了台。客人走后,我难免要数落他几句,为此,他大为感叹,说中国人太缺乏幽默感,说起话来总喜欢正儿八经。
  他的这些性格,在他的作品中也都有渗透。仔细研读,才能摸出这个脉路。
  他不追求作品等身,但却要求自己把文章写好。写出一篇就是能站得住脚的一篇,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保留下去。
  他写了文章,总要一改再改,至少要改几遍以上。改了几遍还要放在抽屉里让它冷一冷,有时要冷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三年都不拿出来发表,至今他抽屉里还压着写了好几年的文章没发表呢!
  这个习惯是从年轻时养成的。
  那时他也写得快,几天就可以写一篇。在中学时,他以菁蔓的笔名向湖北的报纸投稿,第一次就被选中,编辑还回信说他的文章语言隽永,望今后源源不断投稿。
  他由于重文,又不喜欢死记硬背公式和概念,没能考上大学。二十三岁的时候,他由湖北到北平图书馆工作(现在叫北京图书馆),业余除勤奋读书外,就是努力写作,几天就能写出一篇。当他把写好的作品,连续投给当时在天津大公报周日副刊工作的沈从文先生时,沈先生回信嘱咐他说:你稿写好以后不要匆忙寄出,要多改几遍。从此以后,他照着沈先生的指点,文章写好以后,定是一改再改,养成了改稿数遍以上的好习惯。
  他的文章总是越改越短,改到他认为没有多余的字,多余的话为止。
  他很少用套话和生涩的字句。更不喜欢引经据典。他用字讲究、精炼。语句简单、朴素,就像我们平时说话。看起来似乎很普通,可是经他一组织,一结构,给人一种音乐的晓畅,令人悦耳;又像诗一样朗朗上口,让人心动;还像画一样叫人觉得美丽,丰富。内中却又包含着深刻的意义。
  我们原来住在北京东城区的一个破旧古老的大杂院。房子破旧,年久失修,墙上常常天然形成许多壁画,能把人引入胜境。
  阳光对这个破旧老屋从不吝啬,总是把旧屋照得豁亮。就是冬天,太阳也要把那无力的暖光,拼命从杨树、椿树、核桃树枝的缝隙中挤出,抛洒进老屋中,给我们多少安慰和温暖啊!这充满青春、生机和活力的老屋,给我们添了多少幸福啊!他的许多被人赞誉的作品,就是在这个破旧古老的屋子中写出的。这个给人创造力的地方,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
  1986年6月,我们搬到这个鸽子笼式的现代化楼房。虽然每家各居一格,可并没隔住喧嚣、吵杂。这又使我想起那老的破屋,它反而能接近普通人民的诚实与朴素感情,反而能获得普通人民的仁爱与同情心。我多么盼望温暖的阳光把这鸽子笼式的楼房也照得温暖豁亮!


第12版(副刊)
专栏:

  鸟的怀念
  罗永常
  也许是老天爷的赐予吧,靠近我居室的那棵白杨伸出一树枝,胳膊似地横在窗前。有几只野八哥和一些叫不上名来的小鸟,经常飞到树枝上觅食、嬉闹。伏案工作的我,偶尔抬头见到它们,便打口哨和它们逗乐。它们先是怔怔地看着我,继而与我对语起来。我吹一声它们应一声,我吹两声它们应两声,一唱一和,十分有趣。
  关于人与鸟的友谊,冯骥才曾在一篇散文中写到过珍珠鸟,他说在他写作时小生灵竟然在他肩头睡着了,是信赖使他们融为一体。我与这些小鸟友好地相处了几年,尽管没有遇到类似情形,但与唐朝诗人韦应物《幽居》中所描绘的情形很相近。清晨,八哥喊我“早早起!”很准时,每次看表,七点多一点,误差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我若是外出几天归来,它们亲热得什么似的,在我面前扑过来飞过去,还吵个不休。一种水雀儿极有灵性,和它用口哨对语,它们不仅唱歌,还张开漂亮的羽翼,在空中翻几个滚儿,再直线掉落下来,那样子有趣极了,很像是战斗机表演咧。
  鸟类中,数八哥最通人性。一天雷光闪闪,大雨倾盆,两只八哥飞到我窗台上,总是望着书架后面的墙,露出惶惶不安的神情。我回头一看,完全明白了:原来书架后面的墙上挂了个嵌了猫的镜框。那波斯猫神极了:两撇白白的胡子,瞪着亮灿灿的眼睛,虎虎有神。这活八哥与死猫对视着、相持着,良久,我为了不吓坏这些小生灵,只好把可爱的波斯猫从墙上取下来。静候了一会,八哥飞进书房来了,怯生生地打量着房子里的一切。渐渐地,它们胆子愈来愈大,经常飞进来纳凉、觅食、嬉闹。一次待它们飞进来后,我把门窗关好,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它们逮住。此后,它们再也没进过我的屋,只是临窗对语而已。
  到了初夏,杨树起了虫子,很快蔓延开来,夜深人静站在树下便能听到蚕虫啃食般的声音,不几天婀娜多姿的白杨便被啃食成了秃子头。更可恨的是,这些虫屎落在人身上,奇痒难受。于是,大伙一合计,决定治治这些该死的虫子。我们在杨树上凿了个半尺深的倒眼,尔后灌进半瓶甲胺磷。这一着真灵验,第二天,虫子掉了一地,小鸟乐得什么似的,扑到地上拾虫子吃。两天后,可能是药性起了作用,这些小鸟病恹恹地望着我,不吃不喝,羽毛乱蓬蓬的,像是生了场大病。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小生灵很快恢复了生机,又欢欢快快地唱起歌来,我这才不至于有过多的内疚和自责。
  有了这个开头,大难便接踵而至。一天中午,传来一声八哥的惨叫,把我从睡梦中搅醒,我急忙冲到门外,见一小胡子拎着五六只八哥,一只没死的拼命地挣扎和嘶叫。见其惨状,我心如刀绞,冲上去夺过双管猎枪瞄准了小胡子,然而僵持一阵后,枪口抬高了,在空中鸣响。我是想告诉这些纯洁的小生灵:你们不要相信我,更不要相信所有的人!正是由于我的缘故,才使你们在欢乐中丧失了生命!
  来年开春,白杨抽芽,这些小生灵又飞回来了。相处了一段时日,过去的一幕幕悲剧它们似乎全忘了,我们又友好如初。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排绿色的白杨终于倒在刀斧之下了,小鸟的家园被毁掉了!几只依依不舍的八哥,不只一次地光顾窗台,但终因烈日如火,在滴水冒烟的水泥板上它们毛绒绒的身躯几乎着了火,留下一串悲鸣之后,便飞向远方,再也没回来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怀念它们以及它们洁净的歌声。可如今,只能在唐风宋韵中去寻找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第12版(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湖畔
  李晓宁 摄


第12版(副刊)
专栏:

  无名岛的奉献
  彭斌德
  香港胜利回归祖国已经一周年了。在这些日子里,我的脑海里一直翻滚着三十多年前在毗邻香港的无名岛上为执行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建设而奋战的动人情景。尤其无比怀念当年那些为了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香港默默奉献而光荣献身长眠在无名岛上的年轻战友。
  无名岛,地处万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小的岛子,与香港隔水相望,是香港的重要门户。六十年代初,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香港不再遭受新的外来敌对势力的侵犯,我所在部队奉命前往无名岛执行毛主席亲自批示的国防施工任务。当我们登上这座荒无人烟的小岛,摆在大家面前的困难:一无房子,二无淡水,三无蔬菜。指战员不等不靠,没有房子就临时住在岩洞里;没有淡水,就自己打井,取出来的水虽是苦涩的,大家就坚持饮用这种水;没有蔬菜,干部战士就一日三餐吃着咸菜。在施工中,大家干劲十足,由一天开挖几米提高到十多米。南方夏天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坑道里空气闷热,干部战士就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干。岛上地质复杂,塌方是最大的拦路虎。我们通过采取边开挖边支撑的科学施工方法,闯过了一道道塌方难关。一次,开挖中遇到了“卡脖子”地段,一层层粘土中夹杂着巨大的花岗岩石,眼看就要影响施工进度,干部战士就组成攻关突击队。在会战中,风钻手张小勇一马当先。这位来自老革命根据地的憨厚战士,一入伍就上了无名岛,当一名风钻手,他热爱本职,技术熟练,工作从来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这天会战,张小勇一个人操作着几十斤重的风钻机,在烟尘弥漫的坑道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两只胳膊被震得又酸又疼,别人替换他也不让。当他和战友正在打最后一排炮眼时,突然发生了大面积塌方,几十立方米的土石倾泻而下,将张小勇埋在了里面,险情就是敌情,时间就是生命。当指战员以最快的速度将张小勇抢救出来时,张小勇已经停止了呼吸。人们只见他的双手仍紧紧地抱着风钻,风钻机还在不停地发出嘟嘟的响声,似乎在把英雄歌唱……部队党委根据张小勇生前的表现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指战员在烈士的精神鼓舞下,不仅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塌方的拦路虎,而且在拱顶被复中打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攻克战。拱顶被复由于上面只有几十厘米高的间隙,人不能立着,干部战士就蹲着作业,有的地段蹲着不行就将身体趴在拱顶的模板上将装着混凝土的小铁桶一桶一桶地用双手传送的办法进行被复回填。一个台班下来,同志们不仅腰酸腿疼,而且汗水、石头缝里渗透出来的冰冷刺骨的水和混凝土沙浆使得大家浑身被泥水湿透,干部战士硬是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勇于拼搏精神提前完成了一千五百多米长,一百多米宽难度最大的一段拱顶被复回填任务。
  经过近两千官兵的十年日夜鏖战,开挖了三千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被复回填了上千万立方米,终于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这一项宏伟的国防工程建设任务。除了主体工程,还利用开挖的土石方填海建成了一条三里多长的海边公路,开筑了一条长达五里多的盘山公路,兴建了一座一百多米长的宽广码头,几十幢永久性营房及各类仓库等大量的附属工程。这项工程的竣工,对稳定香港回归以前的局势和巩固我国国防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当即将转战新的任务之前,指战员来到了无名岛的最高处,以特有的方式寄托对光荣献身无名岛的英烈们的最后哀思,为一座座朝向香港的英烈们的坟茔培土,刻上了碑文,摘来了岛上唯有的一种野山花,一束束插在英烈墓前,行军礼向英烈们告别。在依依惜别无名岛的那天,当我们站在登陆舰高高的瞭望台上,放眼远眺,只见如今这座由指战员用血汗铸成的铜墙铁壁的无名岛,好似一个威武雄伟的忠诚卫士,屹立在香港的身旁,永远在为香港的安宁站岗放哨。


第12版(副刊)
专栏:

  峡谷纪事
  那家伦
  峡谷深极了,也就幽暗极了。这里仅能见到狭窄的天空,也只有很少的阳光……因为东面一列排开去的山峦很高。因为与东山峦相对的西山峦也很高。它们挡住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这里,原本是高原,只要有勇气,只要从山坡攀登上高岭,就可以迎接生命的日出,那是辉煌与壮丽构造的美……
  然而,他没有。
  生于斯,长于斯,行于斯,他一直自喜地彳亍于峡谷。
  缺少光照而苍白的他,不愿看看两旁的峻崖多么有气势,攀援它,是生命的一项丰富。放弃这种丰富的他,便发生了天然的短视———即便跨过一个小土堆,也认为是爬过一座山坡。
  峡谷很长。它当然比人生长多了。
  他自喜地彳亍着。他因为前进着而自喜。他自喜地倾注着他的自喜的心血。
  右边有一丛小花。他采撷了。他倾注心血。
  左边有一丛小花。他采撷了。他倾注心血。
  采撷了。倾注了心血了。他感觉到丰富。
  然而,他没感觉到自我重复的枯竭。重复的小花和枯竭的心血。缺少光照的小花易于雷同,少有活力的心血易于枯竭。于是便重复……
  继续前行,峡谷很长。后退回去,仍能采撷。
  他就是未能抬头看看高岭上的丰富,以及登岭后才能看到的天外天的无尽辉煌……


第12版(副刊)
专栏:

  钢铁长堤
  黄东成
  女娲修补的那一方天
  突然塌陷
  天河决口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啊,金黄的田野淹没在大水里了!
  啊,美丽的家园淹没在大水里了!
  运土,打桩,筑坝,
  奋战在暴雨里三天三夜……
  巡堤,查漏,堵洞,
  浸泡在雨水里六天六夜……
  背老,抱幼,转移,
  奔忙在洪水里九天九夜……
  千百万人拧成一股劲,
  结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堤!


第12版(副刊)
专栏:

  梁祝(中国画)
  向永清


第12版(副刊)
专栏: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书法) 胡中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