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特稿

  坚强,使一支倦怠的队伍变得昂扬,使企业上下同甘共苦,一次次从逆境中奋起,赢得了今日的骄傲。这就是四方集团的经验——
  心合业旺
  本报记者 武侠
  对于“四方集团”来说,1998年是令他们深感危机而又自豪的一年。危机是因为全国大中型企业面临全面改革,生存形势十分严峻;自豪是因为“四方”的事业正蒸蒸日上,没有一个人因为企业的原因下岗,相反,企业刚刚兼并的环卫车辆厂,使已经下岗的300名工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即使企业面临困难,不到万不得已,我们都不会把职工推向社会。”“四方”董事长程家华的一句话,使“四方”2000多名职工更深切地感到了集体的温暖、团结的力量。
  “四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安徽省合肥化肥厂,成立于1958年,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亲临视察。25年世事多变,到1983年,这个我国最早成立的小氮肥生产厂已是风雨飘摇,亏损额达1300多万元。又是15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原来小小的合肥化肥厂已经成为一个集科、工、贸、服务为一体,总资产达3.4亿元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集团公司。
  人们不禁要问:那条破旧的老船是怎样再扬风帆的呢?“四方”合心、“四方”合力——这是“四方”上下全体职工的共同结论,也正是后来的“四方”集团得名之源。
  领头雁的作用
  职工们通常认为,1983年是转机的起点。那一年,企业第一次获得10万元的盈利,而那正是新领导班子上任的第一年。
  新班子的领头雁是程家华,一个学化工出身的工程师;新班子的特点是懂技术、具有现代意识和开拓精神;新班子的本色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强。
  新班子上任伊始,一手抓科学管理,一手抓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建立完善了制度,理顺了关系,一支倦怠的队伍重又整装待发;技术进步始于改造老产品、开发新产品。1984年的合成氨系统改造,当年就盈利100万元,企业由此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搁浅多年的老船重又点火启航了。
  程家华流下了欣喜的泪水,全体职工欢呼雀跃。从此,全厂上下拧成一股绳,踏上了一条喜悦与苦涩、成功与失败相伴的开拓创业之路。
  程家华和他的同事们改变了以前只管生产、不问市场的旧思路,主动放开来、走出去。他们南下北上谈项目、找销路、学技术、找贷款,一步一个脚印。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职工们大多会谈起一段往事。1992年春节前后,程家华的老母亲刚刚去世,儿子在一起意外事故中身受重伤,危在旦夕,久病的妻子闻此噩耗,深受打击,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这沉重的压力该如何承受?然而,就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他按时出现在全厂大会的主席台上。也许就是这种坚强,使这支倦怠的队伍变得昂扬,使企业上下同甘共苦,一次次从逆境中奋起,赢得了今日的骄傲。
  成功的秘诀
  说起成功的经验,程家华说,无论科学管理还是技术进步,最终的秘诀是“人才”。
  “四方”改造老产品、开发新产品,靠自己人;别人花巨资引进国外设备,而“四方”引进设备,自己再消化、改造,节省大量资金,靠自己人;企业上马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靠自己人;为进一步开发市场,“四方”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技服务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靠的还是自己人。
  目前,“四方”集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0名,占企业总人数的30%,另外每年都要接纳三四十名大中专毕业生,并专门制定了培养人才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这些刚刚毕业的学生们在各个岗位上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成为企业潜力巨大的后备力量和宝贵的财富。
  一位已经在“四方”工作多年的技术员诚恳地说:“许多单位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经验,把我们当包袱,而‘四方’花费那么大的力量把我们培养成技术骨干,我们对于‘四方’有了一种家的归属感,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肯定会好好工作的。企业好,我们会更好。”
  重视人才确实使“四方”获益匪浅,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在“四方”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三聚磷酸钠是“四方”最主要的支柱产品,曾荣获省优秀新产品奖,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品的主要开发设计人员就是由程家华二赴兰州、费尽周折亲自“挖”来的。
  此外,企业自己开发的工业氯化铵、三聚氰胺、多元系列复混肥等多项产品都先后荣获了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星火科技等多种奖项。经上下共同努力,企业的产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达到3亿元。
  职工的自豪
  每当有客人来到“四方”参观或考察,职工们就会指着附近一片工地,充满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宿舍,15幢共400多套,没见过吧?
  事实上,这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在“四方”随处可见:“四方”职工每人都拥有企业的股份,是名副其实的企业主人;“四方”的职工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四方”职工的书法作品、文艺节目频频在省市获奖;“四方”人还有自己的报纸、电视台、艺术团、书画协会、外语俱乐部……
  身在“四方”,常常能感到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责任感。每逢重大事件,企业总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董事长、总经理与职工当面锣对面鼓,畅所欲言,许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就这么敲定了。为了大会的准备工作,职工代表们常常工作到深夜,毫无怨言;而职工对企业的建设尽心尽力,每年的合理化建议成百上千条,从总经理的小轿车到车间设备的零配件,无所不包;面对企业重大改革的转折关头,职工们总是积极参加集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现在,“四方”已经连续7年产值超亿,利税超千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他们知道,要实现“九五”期末利税1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的目标,还得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共同奋斗。“四方”集团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美好。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热门话题

  浅析“非国企不去”
  建达
  最近看到一份材料,分析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态,其中一条讲到,有的下岗职工选择新岗位时,坚持“非国有企业不去”,认为只有国有企业才能让他们有安全感。
  读了这份材料,我的心头不禁一热:在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暂时困境的情况下,我们的下岗职工还如此钟情于国有企业,可见他们与国有企业长期建立起来的感情,不是一两句话所能割断的。
  做好再就业这篇大文章,当然包括要转变择业观念。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争相辉映的新时期,“条条道路通罗马”,就业不必非在国有企业。“树挪死,人挪活”,换一个单位、调一个岗位,往往天地更广阔。许多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如今很多人也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但是,一部分下岗职工转变不了的“国企情”,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某些现实。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确实给了职工长时期的安全感、稳定感。劳保、福利、八小时工作制和无处不在的党团组织、工会,几乎给了职工生活中的一切,使众多的职工多年来即使拿着并不高的工资,也不眼馋高薪的其他类型的企业。而某些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超时加班、拖欠工资、侮辱工人甚至火灾伤人等等,让不少有心跳槽的国企职工望而却步。
  当然,私营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确实也有他们的优势。灵活的管理、较轻的负担和蓬勃的生气,使他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应当明白,国有企业视职工为主人翁的传统、强有力的福利和工资保障以及发扬民主的职代会制度等等,都是其他类型企业所不足或缺少的。离开了对人的尊重,离开了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离开了对人的爱心和保护,一切经济成果都将黯然失色。
  从这个角度说,职工的“国企情”中,表达了一种对于自身安全和法律保护的呼唤。这种“国企情”,正是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所要认真研究、正确引导的。倘若所有企业(包括国有、私营、合资企业)都能善待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真正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主人,那么,那些“非国有企业不去”的下岗职工的观念,自然会有一个大的转变。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福地”之情
  本报记者 陈杰
  38岁的刘菊华夫妻双双从天津无线电元件四厂下岗,10岁的儿子又突患癫痫,丈夫每天走街串巷收购酒瓶子,刘菊华怀揣四处借来的钱,带儿子跑医院求医,家境太艰难了。当她走进由天津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创办的“福地”再就业基地,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工资时,她流了泪:“‘福地’给我们全家带来了福音。”今年6月初,“福地”再就业基地在试运行8个月后正式挂牌。
  “福地”依托在天津中环电子机电元件公司,在1000多平方米明亮而规范的厂房内,150名工人在三条生产流水线上埋头组装计算机键盘,大多数是40岁左右的下岗女工,来自电子行业和其他工业系统。“基地以社会安置为己任,以经济效益保证安置效益,企业自筹120万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再给以扶持,滚动发展;基地的生产任务充足,年内可安置下岗职工260人,我们还向政府承诺提供50个岗位,可随时安置下岗的特困职工。”中环电子机电元件公司的党委书记张洋介绍说。
  “福地”基地接纳的下岗女工不受年龄、学历的限制。她们年龄较大,技能单一,可说是再就业工作中比较难安置的一部分职工。天津红旗农场淀粉厂的魏大姐,今年45岁,下岗一年多,卖过蔬菜,倒过服装,由于经验不足,干得不顺手。在苦恼之中,得知“福地”开办,她带着强烈的就业渴望赶来应聘。上岗之后,她感到这里的管理人员待下岗职工如姐妹,人际关系很融洽,她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任劳任怨,每天组装150至160个键盘,月收入达六七百元。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花绍增介绍说,目前天津因生产经营性原因下岗尚未得到安置的职工有8万多人,其中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职工,苦于没有渠道,一时找不到岗位。全市上下都在千方百计地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条件。在一到两月内,天津将推出10个像“福地”这样安置规模在百人以上的再就业基地。基地不同于介绍职业、培训技能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是根据市场需求选项,直接为下岗职工提供岗位的,一定要使之成为下岗职工的造福之地。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奋斗者之路

  行家管“行”
  刘玉新 韩兴柱 张劲东
  杲传勇可以说是一个金融管理的行家。他担任山东省淄博市商业银行行长很短时间内,就将淄博市城市信用社(淄博商业银行前身)这个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分散经营的系统,变成了淄博金融系统资金实力雄厚的大户,一举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当初,淄博城市信用社系统是一个极不规范的金融企业。这些大大小小原先隶属于不同部门的20余家信用社,人员素质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业务种类单一、分散经营、各自为战,要归口到一个部门领导与管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杲传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担当了市联社总经理的重任。
  “要使各自独立、各行其是的城市信用社变成步调一致的整体,必须强化‘一级法人’意识,强化总部对支行的领导与管理。”这是淄博市商业银行一班人的共识。为此,杲传勇着重抓了三个环节:重新制定并发布了资金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稽核监督等十几项制度,编制了54项20余万字的制度汇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行总部领导分片负责制,建立了一套定期分析、预测、预警制度;还成立了信贷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比管理委员会、稽核监督委员会、经营管理综合考核委员会等。不仅如此,淄博市商业银行还按照各支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实行了等级管理,并视情况推行了三个层次的授权授信,按成本、利润、费用等核定各项指标,加大考核力度,使支行在授权范围内可以更充分地行使经营管理权,承担经营责任,分享经营利益,增强竞争活力和发展后劲。
  针对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不规范,经营粗放等问题,杲传勇进行了市场定位,有计划地调整贷款投向、投量及资金营运情况,通过清产核资,查明了不良贷款的原因,施行以贷促活,办理有效抵押、以物抵债、依法收贷、总部与支行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措施,很快就盘活不良贷款8000多万元,收回沉淀资金3000多万元,全行新增月内贷款收回率达到100%。
  “人才是创业兴行的根本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杲传勇做了一篇选拔造就人才的大文章。为了造就人才,该行运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老带新、新促老和利用该行培训中心等方式培训人才,使员工的文化结构得到了改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淄博市商业银行经受住了“磨合期”的考验。
  “务实、创新、高效、廉洁”是淄博市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在杲传勇的带领下,淄博市商业银行靠着这种精神,步入了稳健经营、集约化经营、规范经营、效益倍增的轨道。去年底,各项存款、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加了4875万元、7497万元;全年实现利润620万元。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观察与思考

  一场不该打的“官司”,打了一年。其结果,好端端的一家工厂被毁于一旦,300多名职工被迫“下岗”。人们慨叹——
  相煎何太急
  明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濒临中越边境。该州麻栗坡县因当年的一场战争而名闻全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麻栗坡人民一边医治昔日的创伤,一边寻找着发展的良机。
  1993年5月,由麻栗坡县几位领导带队的招商引资考察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公路局,欲与该局合作共同开发麻栗坡县的矿产资源,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麻栗坡县领导的良苦用心感动了河池地区公路局的领导。这个公路局是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资金雄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400多名职工憋着一股劲要为改革开放多作一点贡献。局长韦文虎当即决定接受兄弟省的邀请,抽出部分资金,派出最得力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去麻栗坡县合作办厂。
  河池地区公路局租赁的麻栗坡县新寨采选厂,当时由于管理不善,生产量少,效益一直不好,90多名当地职工几近下岗。河池地区公路局同该厂签订了4年租赁合同后,先后投资了1437万元,改造了旧厂,扩建了新厂,使该厂由原来选100多吨原矿能力提高到800多吨的中型选厂水平。该厂的职工也由原来的90人增到300多人。
  为了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河池地区公路局还无偿出资给新寨村修引水渠道,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人畜饮水问题;修建了卫星接收站,解决了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配合当地政府中心工作,派人下乡种烟;捐款资助当地小学……工人老大哥的到来,使新寨乡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当地各族群众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河池地区公路局承租的采选厂也因此被麻栗坡县评为先进单位。
  由于麻栗坡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因此采选厂扩大规模重新运转起来后,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就很快暴露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麻栗坡县委、县政府授权当时分管工业的一位副县长主持了一次由承租双方领导参加的供水供电办公会议。经过充分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写成会议纪要,决定由河池地区公路局投资40万元、县里投资26万元共同扩建工厂所在地的石桥水库,电力实行专盘专线供应。同时决定给予河池公路局在原租赁协议基础上再延长租赁期两年,租赁费每年递增20万元。
  接下去的几年中,新寨采选厂蓬勃发展,效益一天比一天好,承租双方都尝到了甜头。最主要的是,这家工厂为当地富余的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河池公路局除了按期交纳租赁金,还把建厂获得的利润全部投入再生产。
  谁知好景不长。第一次签约的4年合同期到了后,采选厂新厂长和支持他的县里个别领导竟一口否认当年供水供电办公会议决定的让河池公路局延长租赁期两年的承诺,断然决定要把广西来的工人老大哥赶出云南。双方诉诸公堂。打了一年漫长的官司,当年欣欣向荣的新寨采选厂如今已面目全非:河池公路局投资1400多万元所建的新厂,被拆得惨不忍睹;电器电线被劫一空;动用大量劳力挖出来的三个采矿窿道有两个被炸毁……最让人同情的是工厂的300多名职工,由于企业之间的纠纷,他们感到了命运的险恶和前途的渺茫。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之间因某种原因而诉诸公堂并不鲜见。但是,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由企业纠纷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企业职工因下岗而遇到的困难,却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挽回的。当企业发生纠纷的时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不影响生产,又能平息矛盾?确实,中国的企业再也经不起大大小小的折腾了。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今日劳模

  马国平:建筑工地写人生
  王琳 龙晓勤
  这就是在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10年有余的马国平吗?敦厚的脸庞总是洋溢着笑意,眉宇间流露出几分儒雅气。几年来,他所带领的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马国平青年突击队”四处征战,在建筑市场不景气的形势下干得红红火火,为建设首都作出了积极贡献,被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光荣称号。
  马国平青年突击队以善打硬仗而闻名。去年5月,农光里小区发生了回迁居民抢占竣工楼房事件,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能否平息事态,关键在于刚刚开工的农光里危改小区13号、14号住宅楼能否按期竣工。这两幢住宅楼总建设面积2万余平方米,去年4月11日才进行打桩、护坡等基础工程。面对市政府的忧虑和百余户期待迁入的居民,队长马国平向市政府保证:“工程难度再大,我们也要在1998年5月底按期竣工。”他们牺牲了节假日,发动工人夜以继日,苦干巧干,两栋楼于去年12月中旬相继封顶。1996年8月中旬,由马国平青年突出队承建并已交付使用的东多2号楼由于用户操作不当,致使煤气泄漏,发生爆炸,该楼及周围居民住宅的玻璃和部分楼板严重损坏。由于附近是使馆区和涉外饭店,社会影响极大。马国平接到甲方求援后,立即带领突击队奔赴现场,经过3个月的抢修,该楼恢复原貌。居民称赞说:“你们真不愧为青年突击队标杆。”
  谈及突击队成功的“秘诀”,马国平说:“以人为本,恐怕是我们最好的工作经验。要想干好工作,职工必须要有自发饱满的精神状态,克己奉公的敬业精神。”他提出了“重人合,达人情,暖人心,树人德,用人智”的管理思路。他们把外来民工队当成企业的主人,做到生活、报酬等“五个一样”。为民工建立起专门的生活区,设有澡堂、活动室、阅览室,统一制作了工作服,开展劳动竞赛、卫生评比等活动,使民工感到家庭的温暖。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机关积极做好下岗军嫂的再就业工作,减轻地方政府安置下岗人员的压力。他们从家底费中拿出50万元,开办了微机、护理、财会3个专业的培训班,对86名下岗军嫂进行再就业培训。图为微机培训班的学员刻苦训练的情景。叶涛 摄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承担云南玉(溪)元(江)一级公路最艰难标段施工的铁十二局三处广大职工,面对无路、无水、无电、无通讯、无人烟、无施工场地的困境,发扬铁军精神,及时将300余吨施工物资挑背抬至80多米高的半山腰,确保了工程进度,连续3次荣获总评第一名。李立国摄影报道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创建文明窗口 心系广大职工
  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人民检察院从治本入手,以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为目标,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创建文明窗口,取得新成绩。图①为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学平(左一)同党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树立检察机关形象问题。图②为审查批捕科干警为下岗女工上法制课,解答疑难问题。郭韬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