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
  张岱年
  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在中国本土却没有起到变革的作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至十七世纪中叶起,逐渐形成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则落后了。到十九世纪,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站起来了”。救亡图存问题的解决,在历史上将会日益显示出非常伟大的意义,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确实揭示了文化改造的主要任务。尽管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实验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也还是相当丰富的。
  在文化问题上,要避免两种不正确的倾向,即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也要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早在二三十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胡适之先生,主张中华文化优越论的是梁漱溟先生。我提的口号是“文化创造主义”,即“综合创新论”。多年来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中体西用我反对,西体中用我也反对,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是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需要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得太多,而是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扬。所谓批判继承,当然是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一些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缺乏了解,光羡慕西方文化。其实,中国古代有许多深刻思想,但是因为中国古书的文字简要,有时就很难理解,不像西方著作长篇大论讲得那么详细。中、西哲人各有短长,中国古代思想家虽论证欠缺,但也直截了当,意蕴丰富,废话不多。
  我认为,对待古代贤哲,要设身处地,心知其意,否则就会看不到他们个人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句话,是司马迁提出来的。在他那个时代,距离先秦已有一百多年,人们已经不太了解先秦思想家的真义,有些人以己意曲解。他提出的这句话对我们今天也同样很有意义。
  中国文化主要还是儒家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因为孔子、孟子很少讲本体论,第一个讲本体论的是老子。我认为《易传》还是儒家思想,这是很明显的。用老庄思想解《易》是可以的,但用象数、纳甲之类说《易》,那就近于迷信了。我们应抓住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
  简言之,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以人为本”还体现了人格价值思想。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在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事实上孔孟讲的就是人的“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而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希望了。“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意义,概括说起来就是能够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
  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史百科》围绕着“中国人”这个核心,力求涵盖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提供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掌握的有关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知识,包括文化、历史演变的源流,以及在流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为了兼顾查索和阅读两个方面,我们选择了百科的体例,不是作简单的名词解释,而是条分缕析,按照历史的线索对各方面的内容作出综述。
  作为一个中国人,确实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
  (此文为《中国文史百科》序言节选,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图书为谁出版?
  杨光治
  图书为谁出版?这本来是一个可笑的、多余的问题。然而现实清楚地表明,如今大有提出这个问题的必要。
  众所周知,人们购买图书的最基本目的是为了阅读,以便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本领以适应时代需求,或提高思想境界以完善自我,或从中获得精神享受以丰富生活。虽然也有人买书仅是为了保存乃至珍藏,还有人只是为了“装饰门面”借以扮演风雅,但那毕竟是少数。
  既如此,图书的出版就应当面向广大读者。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爱书的读者阮囊羞涩,购买力不强。所以要使图书畅销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尽可能降低价格,以适应消费水平。
  这些年,由于材料、印工等不断上涨,图书的成本不断提高,所以书价也一涨再涨,大约已涨至十年前的十多倍。与此同时,某些经营者忘记了广大读者,把图书出版工作引入了误区,来个火上加油,加速了书价的飙升,于是这种“特殊商品”离开广大读者更远了。误区是:
  一是贪巨求套。名曰“全集”、“大全”、“大典”、“大观”、“博览”、“海”、“库”之类的大部头纷纷上市;有的单本书厚达千页,丛书、套书动辄数十本一套,可是其中不少乃东拼西凑、重重复复、外强中干的货色,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篇幅多,必然价格高。
  二是竞逐豪华。出版部门热衷于经营“特精本”、“豪华本”、“礼品本”。这些书的包装极尽奢华,除封面、扉页外,还有护封、封套、硬套(盒)、环衬、里衬,都金碧辉煌;内文用高级纸印制,有的还配上彩色图片。由于装帧印刷极为讲究,成本极高,必然价格极昂贵。
  现在,定价一百元以上的图书比比皆是,这已使广大读者搔首长叹,而一些天价的“精品”更使他们触目惊心:一套少儿读物定价九百多元,一套“特精”的史籍定价十六万元!看来,除了个别特级图书馆外,只有“大款”才买得起,无奈“大款”们未必喜爱图书。
  于是乎,这类图书大量积压,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浪费了编纂者的心血。
  另据内行人说,出版者并不都是蠢人,他们追“巨”求“豪”,实在是万不得已。近年图书评奖相当重视外表,如果装帧不佳、“个头”不大,就不易获得评委的青睐;而获奖榜上无名,对出版社及其当家人都没有好处。所以有些出版者虽然明知这些“巨”、“豪”货色不受读者欢迎,明知会亏本,也硬着头皮这样做——但愿这不是真的。
  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城市建设了不少规模很大的书店(有的还时髦地命名为“书城”,很妙!),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然而广大读者更加盼望能买到平价的图书。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新探索 新收获
  ——读《幼儿文学概论》
  束沛德
  我高兴地看到,两位对幼儿文学情有独钟的女将——张梅妮、巢扬,在填补我国幼儿文学理论空白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她俩合著的《幼儿文学概论》(重庆出版社出版),视野开阔,脉络清晰,材料翔实,是一本比较系统、完整地探讨、论述幼儿文学基本原理、文体特征、发展历程的专著。
  两位作者不是孤立地考察幼儿文学,而是把它放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这样一个更宏大的范畴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她们在构筑理论框架、建立自己的论点时,善于广泛借鉴、吸取当今幼儿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如书中关于幼儿文学是“成人和幼儿共读的文学”的论述以及关于“幼儿文学创作应当遵循快乐的原则”等论点,可说是既熔众方家学者的博见于一炉,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较为透彻地揭示了幼儿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和接受方式。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和特色是注重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联系,力求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书中无论是对基本原理的论述,还是对各种文体的分析,都注意尽量避免过多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论证,而是紧密联系幼儿文学现状、发展趋势和作品的成败得失,来认识、把握和揭示它的特征和自身规律。比如,对图画故事这一文学与美术巧妙契合的特殊样式,通过作者列举的中外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就不难理解、把握对其在文字上所提出的那些特殊要求——富于动感,有节奏感,精炼、准确、生动、有色彩。对幼儿诗歌、童话、生活故事等体裁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也都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评析,作了生动的、有说服力的阐述,把创作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虚实结合,明白易懂。
  亦史亦论,史论兼顾,是这本书的又一长处。书的第一、二编是基本原理和体裁论,第三、四编评述重要的幼儿文学作家。论及的中外作家,或为幼儿文学的先驱、拓荒者,或为富有鲜明创作个性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时间跨度上,中国的起自“五四”截至新时期,外国的上溯到十七、十八世纪;地域上包括了法、德、意、英、俄、捷、日、丹麦等国。在体裁样式上,则兼及在诗歌、童话、生活故事、图画故事、戏剧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作家。通览此书可以大致了解我国和外国幼儿文学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轨迹。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迟到的《李白》
  苏华
  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是由岳麓书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种。
  对于喜爱李白的读者来说,王瑶先生写于1954年的《李白》,时至今日仍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李白生平的学术传略;王运熙和李宝均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第一版),不少人自然也是读过的。学者中左舜生先生的《略谈李白》,也是很好的。但这些读本和类似左舜生先生的无数研究考证李白的文章,并不为寻常百姓所熟知。虽然这些普及性的读本,也不乏精到之处,不乏一个超稳定的读者群,可是比起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李太白醉写吓蛮书》,以及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里选辑的《今古奇观》中的话本小说《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这种评介类的读物,对市井人心的影响并不大。现在,由曾月郁、周实两位作者将李白这样一个千古人物,从生到死地在文学作品中创作出来,从形式上说,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如果我的这个识见是错的,那么,至少也可以说,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从写得好不好上说,是个大的考验。这不光是创作功底厚不厚的事,还有史识和考证,及有关唐代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沿革、典章、风俗上的离不离谱。所以我说,尽管这样的《李白》迟到了,但毕竟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出现了。
  《李白》是一部能让读者与李白同生明月腑肠的难得之作。要把一个真实的李白,通过小说的虚构想象和对历史不可杜撰的描写,甚而更重要的是对史实的研判,给读者一个入情入理的证实,首先少不了的是要走进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也许正是作者有感于这种创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激动,才充满喜悦并负责任地向读者宣告:“一个真实的李白正朝你我走来!”难道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李白是个不真实的李白?这没错。没看长篇小说《李白》之前,我们所知道的李白,至少是个不完整或缺少历史真实感的李白。一旦看完《李白》,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对李白知道的实在太少太少。扩而大之,我们还会觉得整个唐朝之所以诗人辈出,不但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使然,而且深受广泛的政治文化基础的左右。我对《李白》这部历史小说的器重,与一般读者并无大的不同。因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反过来说,人们喜爱的艺术作品,也同样会珍视历史和现实的尊严。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新书

  读新书
  《机器的征途》中介绍说,控制论领域的最新突破说明机器人已经有与昆虫相同的智能,五年内机器人将有与猫相同的智能,十至五十年内机器人将拥有高于人类的智能。书封面上用红字写着:“未来的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当做宠物豢养?”并强调:“这不是科幻小说。”凯文·渥维克著,李碧、傅天英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畅销全球的《第十种洞察力》是塞莱斯廷预言难得的续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把往事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强调人的原始本能,并将恐惧心理作为压抑和扭曲天性的因素加以摒弃,主张让本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达到人性的完美。詹姆斯·莱德菲尔德著,李松梅译,昆仑出版社出版。
  《读书听歌》(舟舟著)如书名所示,记述的是作者读书、听歌的感受,文章短小、清新,年轻、自在,也不无独到的见解。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文库·青草地丛书”之一种。
  《西风吹书读哪页》是《纽约时报书评》1896年创办以来百年书评精选。《纽约时报书评》以选择有名气有分量的作品和登载有个性有品位的书评而确立其在出版界的地位。书中所选七十多篇文章评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家和作品。书前的《“文学副刊”已成年:〈书评〉小史》一文概述了《纽约时报书评》的创办和历程。崔权醴编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说吧,记忆》和《固执己见》是纳博科夫的自传和对他的访谈录,两本书向世人展示了这位以《洛丽塔》扬名的作家的心路历程和真知灼见。分别由陈东飙、潘小松翻译,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情人·乌发碧眼》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两部小说的合集。《情人》曾获龚古尔文学奖,这部小说及改编的电影曾产生广泛影响。《乌发碧眼》写现代人的厌世、焦虑,同时揭示了现代人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民间的回声》
  说新民报人
  《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是由作家蒋丽萍、林伟平撰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人物传记。以陈铭德、邓季惺伉俪创办的民间报纸——新民报(新民晚报前身)的坎坷历程为主线,勾勒了在旧中国惊涛骇浪中新民报开拓事业,不断发展的创业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一批包括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罗承烈、浦熙修等在内的中华优秀知识分子争取民主进步、言论自由的沧桑经历。这部人物传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以说是一幅既鲜明又熟悉的历史文化图像。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寒风文集》
  四卷本《寒风文集》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抗日战争时投身革命的寒风一直把他的创作视点聚集在战争与战士身上。从他五十年代初创作的反映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东线》到近二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上党之战》、《战将陈赓》等无一不是以敌我双方的较量为重点,高屋建瓴地表现了恢宏的战争场面,是一部部史诗般的长卷。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竹林文集》
  竹林曾以处女作《生活的路》率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出反思,继而又在《呜咽的澜沧江》等作品中,深入追寻了这一代热血青年的人生历程和曲折的思想轨迹。由华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五卷本《竹林文集》,除竹林的知青文学代表作之外,还收入了她的《女巫》、《苦楝树》等作品。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悠悠长水》书签
  《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葛剑雄为其恩师写的传记。谭其骧是历史地理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如葛剑雄所说:谭先生与中国一起度过了翻天覆地的八十二年,他六十年的学术生涯像那长年的流水,滋润大地。这部“前传”从谭先生一九一一年出生写到“文革”前夜。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新人耳目的论著
  吴芳
  苏者聪教授撰写的《宋代女性文学》是一本独特的文学专著,新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二十八万余字,涉猎女作家二百余人,作品近一千篇,使人耳目一新。
  作者搜集女性资料不遗余力,遍查文学、历史、笔记小说、选集、别集等资料,将一些不为人注意或身份低微卑贱而又有成就的女作家辟专章予以论述。对湮没近千年有突出创作成就的女作家,作者钩沉发微,重点介绍。如北宋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擅长书法、精通孟子的温琬,当时受到司马光的青睐。但过去几部中国妇女文学史,只字未提到过她。作者在书中充分肯定了她在创作上的成就,给了她和其他一些女性应有的文学地位,从而恢复了宋代女性文学的本来面貌。
  书中突出了女性作家的艺术个性,使创作同类题材的女作家呈现不同的艺术风采。如作者对三位写宫词的作家汴梁宫人、杨皇后、花蕊夫人徐氏作了细致的比较,既揭示出她们创作侧重点有所不同,更表现出她们创作风格迥异。汴梁宫人企盼收复失土,恢复中原;杨皇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花蕊夫人徐氏表现宫女的苦闷,渴望自由幸福。其风格也不一,汴梁宫人的词清新自然,深情细腻;杨皇后的词工丽典雅,端庄和穆;而花蕊夫人徐氏的词婉约悠深,极富思致。书中这些精妙入微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创作无疑有着借鉴作用。
  作者站在今天的高度看问题,不囿于历史偏见。宋代一些杰出的女作家,因某些行为不符合封建礼教的道德标准,因而被诋毁。而作者认为李清照再婚“无损她高尚的人格和光辉的艺术成就”。也曾有人认为朱淑真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是“失妇德”,作者则充分肯定她“反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取材严、用笔慎,不收录女仙女鬼及小说中虚构的女性人物。对某些有争论的作家身世及作品真伪作了考证,从而加强了该书的学术性与科学性。
  书中还论述了宋代女性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战争灾难、理学盛行、贞节观念浓厚、刑法不平等,加深了对妇女身心的迫害与摧残,形成了她们创作上悲壮兼哀婉的独特风格。
  作者从宏观论述入手,勾勒了全书主旨,并为细致地分析宋代女作家提出了全方位的理论概括,使读者从微观的鉴赏中得到理性的升华。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金代文学论》简评
  张博泉
  金代文学,应放在当时我国“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整体结构中进行研究。对于中华文学的全局来说,金代文学与南宋文学是同时异地、并行发展的两大支系,其地位本是对等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正统观念的影响,有关宋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有关金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这种极不正常的状况,直到最近十几年,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进程才逐渐改变。
  在推动金代文学研究走出低谷的学者中,周惠泉是较突出的一位。他在全方位、多角度研究金代文学的时候,通过大百科全书条目释文、文学通史、作家评传、作品选注等多种形式,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这段学术空白,其成果受到学界重视。而《金代文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则是他的新成果。
  《金代文学论》运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观,立足于从中华文化全局的高度审视金代文学的演变,探索北南双方文学并存共进、兼容互补的发展过程。由此出发,著者在该书第一部分以“金代文学总体观照”为题,研究金代文学、金代散文、金代文集三个方面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以及各民族文学走向融合的过程。这一思路,我认为符合当时各民族文学在“和合”中既冲突又融合,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的实际,而且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新的融合与提升,创造了金代文学颇具自身特点的范型。
  《金代文学论》对于金代作家的研究,则挑选最能体现金代文学独特成就的实例加以解剖,力求在点上推进突破。该书“金代作家成就研究”部分,扣紧三个代表性人物,即宇文虚中、完颜璹和元好问的文学建树。该书对作家的选择,显得构思别致奇特,独具匠心。从时间看,三个作家涵盖初期、中期和晚期;从空间看,涉及北方和南方;从民族看,包括拓跋鲜卑、宇文鲜卑后裔和女真族作家。该书通过上述作家楚材晋用的经历,准确地把握了金代文学的性质和不断升华的过程。著者把金代作家和金代文学的制高点定位在融汇汉文化传统和北方民族文化传统为一炉的多元一体的创造上。书中认为这个特点不仅属于金代作家个人,同时也代表和标志着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创新求变和大胆突破。
  《金代文学论》一书不趋易,不避难,并且知难而进,对于金代作家研究中的疑点、难点用力最勤,搞清了一些由于文献无征,在金代作家的生平中存在的金亡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