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贡献
  海洋石油工业力保赢利目标
  本报讯 记者费伟伟报道: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在刚刚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作为国家公司,海洋石油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8%的目标负有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一方面原油产量要在去年1628万吨的基础上保持增长;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确保实现利润7亿元,决不允许出现亏损。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40%以上。按目前的油价和成本测算,在油气产量与去年持平的情况下,海洋石油总公司今年可能亏损3000万元。为确保产量、效益目标,他们决定采取四项具体措施:
  第一,原油产量确保实现1650万吨的目标。这个产量基础一旦动摇,利润目标将受到影响。总公司将采取切实可行的增产措施,千方百计挖掘油田潜力,在老油田综合含水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高油田产量。
  第二,利润确保实现7亿元。实现利润的途径主要靠降低桶油成本。一是油田操作费在年初批准预算的基础上压缩15%,总额3.7亿元;二是压缩油公司和基地公司管理费用1.5亿元,对亏损的基地经营性单位一律关停并转;三是专业公司要完成2亿元利润;四是金融投资收益拿回1亿元。
  第三,主动加压,把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唤起职工危机意识。
  第四,切实推进改革和管理,把降低成本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抓。总公司提出要用5年时间把我们的桶油成本降低20%左右。
  据了解,海洋石油总公司今年上半年在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17.8亿元的情况下,实现利润2.6亿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王彦表示,下半年随着各项措施的到位,全年利润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

  还是要讲责任
  “责任心”、“责任感”现在说得少了,其实,有没有责任感至关紧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班人从强烈的责任感出发,今年以来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眼下时间过半,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今年遇到的困难可以说主要是外部原因,但他们响亮提出:国家公司对国民经济增长负有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今年不仅不能亏,而且要确保实现利润7亿元。生活中我们也常能看到另一种情况,有些企业的负责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只总结分析客观原因,而对自己则颇能“宽容”:“大哥大”照打,豪华车照坐,出国“考察”照行……面对效益下降局面“稳如泰山”。这样的人当然不会谈责任,说“义不容辞”。只有转变这种精神状态,才能千方百计把工作搞好,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贡献。


第2版(经济)
专栏:看行业如何减员增效(一)

  “重载列车”也“提速”
  ——铁路分流百万职工再就业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 江世杰
  今年年初,铁道部党组确定了今后三年全路职工队伍减员分流总体目标,即:到2000年,实现结构性分离110万人;铁路局运输企业从170万人减到140万人,净减员30万人;非运输企业净减员10万人。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像是要爬陡坡的重载列车。
  然而,刚刚过去半年,铁道部党组就进一步提出:加大减员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力度,1998年基本解决全路各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初步形成“合理下岗——培训提高——竞争上岗”的环流机制;三年内基本解决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问题。这指标“加码”、工作“提速”的依据是:一方面,铁路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起步较晚,去年才开始启动,需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迎头赶上煤炭、纺织等行业;另一方面,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运输企业在去年净减员7.4万人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又实现净减员2.1万人,说明已有条件把这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工作做得更好。
  “重载列车”也“提速”,这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抓思想认识,首先解决减员增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一些干部职工普遍认为,铁路现在的日子还过得去,虽然主业亏损,但多种经营的收入还不少,不像纺织、煤炭行业那样已经“水淹脖子”、“火烧眉毛”,因而没有必要匆匆忙忙搞下岗分流,使隐性失业显性化。铁道部领导认为,这是对铁路经营困难认识不足,缺乏危机意识的反映,决定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将目前铁路职工队伍状况和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
  ——铁路用人过多。据1995年末统计,全路职工总数高达337万人,其中运输业203万人,平均每营业公里占用37.2人,而美国不到1.36人,日本为8.84人,原苏联12.7人,印度22.16人。在冗员大量存在的同时,每年还要使用数万名临时工、劳务工。
  ——机构庞大,非生产人员多。一个铁路局机关有近50个处室、200来个科;分局、站段也相应地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据1993年统计,运输业非生产人员达到44.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2%;干部与工人的比例达到1∶3.1,即1名干部只管理3名工人。
  ——运输劳动生产率低下。199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77.7万吨公里/人·年;而美国、加拿大、原苏联、日本却分别为500.7万吨公里/人·年、455.8万吨公里/人·年、200万吨公里/人·年、140.8万吨公里/人·年,分别是我国的6.44倍、5.87倍、2.6倍和1.8倍。
  ——人工成本过高。1996年全路每100元运输进款的工资成本已达24.9元,如包括工资附加在内,人工成本高达34.16元,也就是说,运输收入的1/3多要被“人头”吃掉。1996年,宝钢每100元销售收入的人工成本只有3.5元。铁路人工成本过高,直接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经营亏损,从1994年以来全路累计亏损已超过100亿元;二是运输产品因为运价高而缺乏竞争力……
  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认识到减员增效的必要性,而且普遍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郑州铁路局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对减员增效,95%的职工表示理解,87%的职工表示支持。这又一次雄辩地证明,统一思想,端正认识,转变观念,是做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的基本前提。
  抓开阔思路,努力寻求减员分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4月份,以部署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全路劳动工资工作会议召开,通过研讨、交流,逐步明确了减员分流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一是实行结构性分离,使运输主体精干,让非运输企业和单位进一步走向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激励。1998年,基本完成机车车辆工业、工程、建筑、通信信号和物资五大总公司的分离改组,铁路局所属工业、建筑、多种经营等单位与铁路局确立资产经营关系,这一块共分离110万人。铁路局所属房建、生活、装卸、附业等单位与运输主业分离,面向铁路、社会两个市场,走向“四自”,这一块分离30万人。
  二是用先进的劳动定员标准组织生产,坚决把岗位上的富余人员减下来。40多年来,铁路的技术装备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铺设重型钢轨和无缝线路,安装自动、半自动闭塞,车站实行电气化集中,普遍采用内燃、电力机车和新型客货车,铺设同轴和光纤长途通信电缆,安装机车、列车无线电设备,编组站的设计、建设、管理取得重大成就,加上计算机在运输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压缩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般减员幅度应在20%左右。
  三是加快生产布局调整和维修体制改革,成建制地剥离分流人员。例如,关闭一些旅客和货物都不多的区间小站,优化编组站作业分工,扩大车务段、工务段的管辖范围,调整列车段、机务段设置,坚持机车长交路、轮乘制、专业化、集中修,减少列车检修的重复作业,线路桥梁养护过渡到以机械设备为主,等等。随着生产布局、维修体制、乘务制度和作业方式的改革,及时进行劳动组织调整,优化人员配置,培养和鼓励职工一专多能、兼职兼岗,等等。通过上述办法,分流减员能达到10%左右。
  四是深化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干部人事这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主动减员的动力和机制。一是从实行下岗、待岗的办法入手,建立竞争上岗、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形成“不爱岗就要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的氛围。二是以效率、效益为中心,对单位实行工效挂钩,对个人实行动态绩效考核;对工效挂钩的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实行减员不减工资的政策,以激励企业自觉减员。三是搞好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机关的精简,提倡先机关后基层、先干部后工人,对行政、党群、管理服务人员全面定编、同步同幅度精简的做法。
  应该承认,搞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难度确实不小。但是,只要上上下下都坚持改革,一些好的思路就会拓展出来,而且行之有效。例如,按照先进水平重新制定定员标准,车务、机务、工务、车辆、电务部门的减员幅度均在23%以上,最高的达到26%。又例如,“减员影响安全”论曾经令许多同志忧心忡忡。然而,凡是下岗分流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职工的责任心和危机感进一步增强,反而促进了运输生产安全。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东湛江市徐闻县粮食系统下岗职工666人,在实施再就业工作中,他们下力气拓展分流渠道。图为新寮粮所根据地处海岛,滩涂适宜养虾的优势,围建虾池70亩,发展养殖业,解决了40多名下岗职工的生活出路。
  邓勃 林鸿斌 钟华英 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西瓜上“树”产量翻番
  据新华社电 (刘范)“树上结西瓜”——这本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的笑话,但近日我们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却亲眼见到了长在“树”上的西瓜,这就是当地一些瓜农今年推广种植的吊蔓西瓜。吊蔓西瓜栽培技术是由邯邰镇小流村的老瓜农刘三锁首创发明的。西瓜上“树”后由于上下四面见光透气,产量提高了近3倍,成熟期提前5至8天,而且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


第2版(经济)
专栏:

  近五千家企业取得
  质量体系认证书
  本报讯 记者白天亮报道: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套国际公认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重视。到目前,我国已有近5000家企业取得了该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近7000家企业取得了26000张产品认证证书,还有上千家企业正在贯标并积极准备申请这一认证。这是记者从7月17—19日在北戴河举行的“ISO9000在中国——企业贯标经验座谈会”上了解到的消息,该会由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主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