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现场目击

  ChinaByte、四通立方、ESPN……在’98世界杯的球场之外挑起激烈的竞争——
  网络文化新景观
  龙利平 白今阳
  1930年,当世界杯在全球首次亮相的时候,大约只有50万人次的观众。而今,据估计通过电视观看’98世界杯的将达到370亿人次。但对于那些上班族球迷来说,每天3到4场比赛,都想在电视上过一把瘾只怕谁也吃不消。于是,众多球迷将目光转向了国际互联网,希望通过这一新的媒体随时追踪法兰西赛场上的一举一动。
  网民们大概都感觉到了,自6月10日世界杯开赛以来,互联网的速度顿时慢了下来。据悉,国际上一些世界杯网站每天要接待50多万访问者。6月10日那天,世界杯官方站点www.france98.com接待了来自170多个国家的57万访问者,点击率高达5000万次,超过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也创造了Web有史以来体育网站日访问量的最高值,堪称盛况空前的“网上球迷大聚会”。
  互联网络的绝好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从最初只是少数技术人员才明白的神秘物体,变成了同电视、印刷品等并列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网络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从一种技术现象转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甚至有人断言,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相比,网络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最突出的是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你拥有上网条件,全球全方位的信息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同时,网络不受载体空间的限制,可以任意发布海量或微量信息;网络还打破了时间的限制,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制作周期的制约,实现了即时更新即时上网;更突出的是互联网的交互特性,将旧有媒体的单方向发布拓展为双向的交流,在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起即时的沟通渠道。
  当然,网络的这些优势需要有机会去证明,而世界杯足球赛恰恰给网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绝好时机。
  各路商家尽显英豪
  为了迎接这一盛会的到来,惠普和SYBASE等各路赞助商围绕世界杯建成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具规模的网上应用系统,法国电信还在巴黎主赛场和其他分赛场之间专门铺设了高速数字专线。这套由2000台PC和100台服务器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足能满足每天10.5亿的点击量。
  光有这些还不够,除本届杯赛的官方网址www.france98.com或www.worldcup98.com之外,惠普、佳能、世界足联、ESPN(世界著名体育电视台)都推出了自己的世界杯网站。一时间,“官办、民办、商办”的各路世界杯站点都呈现在球迷眼前,让人觉得互联网顿时异彩纷呈、热闹非凡。
  由于世界杯是全球球迷的节日,因此许多站点把它视为吸引世界各地读者群的好机会。如CBSSportsLine通过与他方合作提供6种语言版本的世界杯报道,而Yahoo更提供十几种语言版本。SportsLine宣称,其世界杯站点已经开始盈利,它从八个大型广告商那里拉来了100多万美元的赞助费。
  来自法国之夏的中国早餐
  世界杯网络风云也席卷了华夏大地。一些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的中国公司纷纷抢滩世界杯,试图利用这一万众瞩目的机会拓展自己的服务、扩大自己的读者群,同时也希望借机向对互联网知之不多的国人,展示网络作为新的传播手段可以快速接受和传达信息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地区世界杯网站就有5个之多。
  连以从事IT产业信息服务而闻名国内外的优秀中文网站ChinaByte,也于5月20日开通了自己的世界杯网站——法国之夏(www.worldcup.com.cn)。其中,“最新消息”有来自法兰西前线的最新报道;“前瞻后顾”提供了专家赛前预测及赛后评球,特别是他们的赛后评球基本上是在每场比赛结束后一个半小时之内即与网友见面;在“漫画足球”频道中,Chin ̄aByte特邀国内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丁聪、朱根华、苗地等在网上展示他们的艺术天才,将中国式的幽默画风与全球性的足球话题交融在网络天地中;在“品头论足”中,他们邀请了首都一些知名人文学者兼球迷,剖析赛场内外的种种文化现象。世界杯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男人的,但“法国之夏”特地开辟一个女性栏目,邀请各路巾帼,以女性的视角品评足球以及热爱足球的人们。这一栏目受到网民以及其他各界的关注,法国最大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将此栏目搬到自己的报纸上。
  ChinaByte提供的全天候、全方位世界杯报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清新明快的风格、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24小时跟踪报道、即时更新的做法,获得了众多球迷的好评。开赛第一天的访问人次(hit)就达到45万,日页面访问次数超过4万。
  如今,世界杯赛已经接近高潮,ChinaByte等足球网站的幕后英雄们仍在日夜兼程。当夜色在晨光中渐渐隐退,当美丽的朝阳将您从沉睡中唤醒,他们已在深夜悄悄为您准备了一份来自“法国之夏”的早餐。
  以下是其他部分世界杯赛站点,有空不妨去看看:
  人民日报网络版:www.worldcup98.net.cn
  国家体育总局:worldcup98.sport.gov.cn
  四通立方:france98.srsnet.com
  世界足联:www.fifa.com
  SKY:www.sky.co.uk/world ̄cup
(附图片)
  ChinaByte——“法国之夏”主页


第11版(文化)
专栏:

  棕发蓝眼中国心
  ——意大利友人史凯日先生
  谷瀛滨
  史凯日这个名字本来已经中国味十足了,偏偏他的中国朋友们连这也免了,干脆叫他“老史”。的确,叫得还挺贴切。如果不是棕发、蓝眼,他的言谈举止确实更像东方人。老史含蓄深沉、彬彬有礼,与人相处热诚守信、投挑报李,俨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谦谦君子。
  老史并不老,刚逾不惑。作为意大利帝马公司和英吉拉米公司的首席代表,他已经在中国度过了5个春秋。老史的家族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从曾祖开始,几辈人都到过中国。时间最长的是当植物学家的父亲,50年代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采集过世界珍稀的红木标本。14岁时,老史通读了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他涉猎过中国古诗词,研读过佛经,通晓了一些西方人士至今仍然不明白的道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历百劫而不摧,仍然生机勃发,其精神文化必然是强大的、伟力无穷的。
  来自世界时装之都米兰,又是服装专家的老史,所心爱的却是一套在中国裁制的中山装。老史认为,中山装是最能体现中国男装特色和优雅风度的服装经典。为此,他千方百计地找到当年为毛主席、周总理做中山装的田阿桐师傅,定做了一身中山装,每当重大场合都要身着这套中山装出席。当我国一些服装公司热衷于聘请外国模特的时候,老史却在积极筹划将20名中国模特推向欧洲,推向世界的T型台。他充满自信地宣称:“美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女性的含蓄、典雅、雍容、高贵,源于一个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这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老史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友。花开花落两度春秋,他们的交往仍然保持在工作联系和相敬如宾的态势。这使局外人大惑不解,不仅异于西方也不同于常人。
  老史无情?数千行诗可以作证。它们分别写在、绣在送给女友的折扇、风筝和一袭旗袍上——
  写了一封含蓄而腼腆的书信
  把它附隐在一柄折扇的扇面
  他恳请折扇在她手中
  慢慢地展开
  让这封信文在空中升腾
  像一只蝴蝶盘旋花丛
  我愿成为你手中的一只风筝
  但别让风把我吹得离你太远
  我还想要一段毫厘长的银线
  把我的爱凝结在你的指尖
  你能相信这些内容和表达方式是出自一位西方人士之手吗?
  对此,老史自有见地。
  ——我理解并赞赏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态度,尊重女友的独立人格,相信她的选择,因此,我愿意等待……
(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社科出版社20年路程表明,如果99%的出版社都去争取90%的读者,另有1%的出版社来关照10%的读者,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学术图书不寂寞
  陈冀
  二十弱冠,青春勃发。今年刚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图书近4000种,有近10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当代中国》丛书前74卷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领域的基本状况作理论总结,被列为国家的“出版骨干工程”。《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体现了当代社会科学新生代的学术水准。脍炙人口的“社科版”图书还有译著《剑桥中国晚清史》等。然而,他们的心情并不轻松。学术图书的“出版难,发行难”始终伴随着他们。
  一般而言,一种书印数接近5000册只能保本,超过5000册才能赢利。然而,学术图书因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性思辨色彩,读者群相对狭窄,发行量通常只有二三千册,成本高、利润小。“不能一味埋怨客观现实”,社科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王磊对此别有一番见地,“如果99%的出版社都去争取90%的读者,而另有1%的出版社来关照10%的读者,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王磊认为,出版业在学术图书选题方面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知识热点、翻译书籍、雅俗共赏、层次多样可能是今后学术图书选题的侧重点。另外,一个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形成独特的风格,例如百年商务——西装革履的绅士,中华书局——长袍马褂的学者,三联书店——前进呐喊的“五四”青年,出版界总会有这样的联想。社科出版社将力求做到“学术著作推精品,大众读物求高雅”的风格。
  学术图书只能面对曲高和寡的尴尬吗?事实上,有的学术图书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和普及性,突破了狭窄的学术圈,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当代思想家访谈录》丛书之一《权力的眼睛》用对话的形式阐述了权力和文化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未来》用五大地质板块的地理原理阐释当代国际经济形势,这些都是成功的尝试。
  社科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白烨认为:现在许多学术图书依然沿袭着五六十年代的传统,“为学术而学术”的文风盛行,拒普通读者于千里之外。当前图书都讲求包装,其实书的包装应从写作开始。学术图书的作者更应多研究读者,多挖掘适合时代需要的题材,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巧做文章。这样才能使高深的知识惠及天下,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转向“天下何人不识君”,学者本人也自然乐在其中。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一部不可多得的史书
  ——评《国统区的周恩来》
  邓伟志
  我有幸得到一部由中央党校出版社推出的由吕荣斌同志著的《国统区的周恩来》。这部三十来万字的书深深吸引了我,把我带到那艰苦卓绝的国统区斗争,对周总理的敬慕之情、缅怀之感与书中的文字融为一体。
  此书原名叫《周恩来在国统区》,已是第三次印刷,这次又印1.4万册,据说几乎一抢而光。据所知,现国内外已有十几家报刊进行选载、连载,社会反响很好,有的地方将它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辅助教材。它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写起,至1947年春国民党政府关闭和谈大门、内战全面爆发为止,以十年国共合作为大背景,历次政治、军事等事件为小背景,去展示周恩来的工作与生活。在学术研究上有几点突破:
  第一,历史著作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史文、二是史论。通常研究是泾渭分明,史归史,论归论。而此书则将两者有机融为一体。细读就会发现,书中每一部分,乃至每一节都是一个专题研究,用大量事实去阐述周恩来人格、精神的一个侧面,观点鲜明,史实生动,全书从头至尾浑然一体。气魄之大,细节之精密,实不多见。
  第二,目前党史著作,一般为两种,一是资料,二是老同志回忆。而此书又将两者统一起来。全书从头到尾,由作者以第三人称去陈述历史,而具体到每一个片断,都由周恩来当年的四位副官去讲述,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领会周恩来的一言一行,读来让人深感可信、可敬。如果再细细品味,老人们的回忆又不是单纯的回忆,已是经过严格考证的。这种将历史资料与历史人物回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有机融为一书者,亦可视为党史研究中的先行体例。
  第三,写史是为了鉴今,史论又是不分家的。而此书中的论,基本不是作者出面,而是让历史老人去评说,具有权威性。这亦是历史研究表述中应取的手法。
  第四,大凡学术著作,比较枯燥无味,干巴巴的,甚至有的是板着面孔去训人。而此书文笔生动、流畅,语言朴实又形象化,让人拿起就不愿意放下。此书之所以如此受读者欢迎,与其文笔是分不开的,这也是目前学术著作中不多见的,应该提倡。
  第五,由于作者走访了当年的历史见证人,又经过详细考证,此书中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很有价值的资料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党史研究的空白,诸如“秘密交通线”、“地下商海”等部分文章,可以说是对党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第11版(文化)
专栏:

  鱼目岂能混珠
  ——读专家论古玩赝品
  马飞孝
  古书《图画见闻录》里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后梁刘彦齐善画,常常贿赂各大书画收藏家的仆人,暗借原画,偷摹一本,并按原画用旧材料装裱,以摹本归还,真迹据为己有。据说他用这种手法收集书画达千卷之多。宋代的米芾也擅长此道,被人称为“米老狡狯”。
  可见,书画古玩作伪古已有之。然而古时的造假者嗜画如命,作伪只是换取真迹的一种手段,似乎还不失风雅。如今的造假者则多是掉进了钱眼里,市场上古玩赝品可以“批量生产”,造假者甚至出现了各种流派,败坏了中国艺术的声誉。
  文物出版社的新书《贾文忠谈古玩赝品》谈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文物的鉴定提供了方便,如碳14断代技术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这一特性,可以精确测定1000—50000年内文物的年代;另一方面它也给古玩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古旧书画,年代越久看着越旧,这主要是由于光线,特别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纸的破坏。造假书画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把复制好的书画放在紫外光源下直接照射。这样,经过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出自然条件下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发生的变色、变脆、老化等变化。再如古玉上有“牛毛纹”,表明其年代久远,是上品。现在依靠电冰箱冷冻,玉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细如发丝的“牛毛纹”。在科技的武装下,古玩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肉眼很难识别,有时用仪器都难检测出来。该书分析了书画、陶器、古玉等11种古玩传统的与现代的造假方法,用对话的形式,将鉴别古玩赝品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让古玩爱好者从中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不至于被种种鱼目混珠之术所骗。这是一本趣味性和实用价值兼备的普及读物。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为了唤起真正的自尊
  ——记英文版《南京暴行》中译本的问世
  本报记者 钱江
  前些时候,日本东映株式会社投下15亿日元拍出电影《自尊》,为战犯东条英机涂脂抹粉,并掩饰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引起日本国内外舆论大哗。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出版工作者做了一件扎扎实实的事——将美国张纯如女士刚刚出版的《南京暴行》英文版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发行。
  它毕竟是第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全面叙述这场人间暴行的纪实著作,因此一问世就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今年30岁的作者在美国长大,她的父母早年移民美国,在张纯如很小的时候就把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告诉了孩子,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一个邪恶的代名词深藏在张纯如脑海中。还在学生时期,她就到当地图书馆查找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可是一无所获。
  1994年12月,张纯如参加了一个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会议,由此得知已有两部反映这场悲剧的小说问世,另外中国出版了一部画册《南京的暴行》。但是还没有人用英文写出这个惨剧的历史纪实,张纯如决心自己来完成这件事。为了找到尽可能多的当事人和受害者,张纯如多次来到南京采访。她不谙汉语,就专门请了翻译来协助访问。以大量的口述资料和档案为基础,张纯如详实叙述南京大屠杀的著作于去年12月在美国出版。
  《南京暴行》英文版一问世,人民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就从美国购得新书,由专人阅读。经协商,人民出版社以它的副牌东方出版社的名义购买了这部书的版权,从今年2月起约请专人翻译。翻译初稿完成后,东方出版社的资深翻译即进行审读,发现由于译者的历史知识不足等原因,这部翻译稿没有达到期望中的水平。抱着对历史和作者负责的态度,东方出版社毅然重新组织翻译,并在封面图案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经过一番努力,这部20万字的译著于今年5月在北京出版。
  东方出版社的编辑认为,他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南京暴行》以确凿的证据揭示了当年侵华日军的罪行,铁证如山,决非《自尊》这样的日本电影所能掩饰。同样,作者张纯如写在卷首的话也发人深省:“我最大的希望是这本书能够激发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


第11版(文化)
专栏:

  促进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
  ——“中华学丛书”的尝试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高等学校普遍开课传授以本国名、本民族名命名的学问,如“美国学”,让青年学生从宏观上系统地认识本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和文明特色。广东佛山大学萧君和教授首倡“中华学”,主编的首批“中华学丛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中华学初论》一书提出,“中华学”是致力于中华民族自知自觉的学问,包括对中华自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探究,并与国外中国学(汉学)等诸多学科接轨。《中华统一史》记述了周武王、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晋武帝等人领导的古代11次声势浩大的统一运动,揭示了“春秋大一统”的深刻内涵。
  不久前在京召开的“中华学丛书”出版座谈会上,萧君和教授提出,在面临一个新世纪的时候研究“中华学”,是为了使中华民族能逐步改造和完善民族思维结构,以科学理性精神对本民族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为民族的长远健康发展而奋斗。(天沛)


第11版(文化)
专栏:

  绞胎陶瓷别开生面
  孙友
  绞胎陶瓷是利用不同颜色的陶瓷泥料,根据艺术构思和设计意图进行特定的切叠绞和后再成形,经干燥后入窑烧成。它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失传。目前国内仅有几件绞胎陶瓷文物珍品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陕西博物馆内。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的张保军利用易县优质膨润土、高岭土和国内十几种稀有的天然着色矿物质,经过11年的潜心研制,终获成功。他出任易县绞胎陶瓷公司经理。1996年,易县绞胎陶瓷被国家轻工部门评为我国五大名瓷之一。
(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享有“中州第一小生”之誉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希玲,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精彩节目。图为王希玲在河南虞城县“文化广场”为观众现场表演。秦红亮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