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优势与劣势
  宫杰
  一个领导干部,总是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否客观地、辩证地认识两者的关系,关系到领导干部是否有自知之明,能否勤学不倦,不断进取,立于时代潮头。
  优势与劣势首先是相互作为对立物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时空中有着各自的定位。在某个领导干部身上,优势何在,劣势何在,一般说来是确定的。如果说优非优、劣非劣,那么对一个干部的评价和任用就失去了依据,本人也不能自知,要么一味自悲,要么盲目自信。
  优势与劣势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包含的。陈云同志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这个深刻的见解对于今天我们认识问题仍有指导意义。年轻干部年富力强,是明显的优势;但正因为年纪轻、阅历浅,所以在政治经验、组织领导能力乃至党性锻炼、作风修养等方面与老一辈相比,是有差距的,劣势又在其中。当然,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不能兼得年龄、体力上的优势。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多有比较系统地接触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优势是胜任领导工作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同志长期工作于政治思想和行政管理领域,因而对专业技术工作及其思维方式就比较生疏。这又是身处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一种劣势。同样,有的曾经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领导干部,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这些同志在系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可能又不大见长。人的局限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往往与其长处相伴随。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把“力戒骄傲”看作是领导干部的一个“原则问题”,为什么我们党一贯要求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优势与劣势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彼此相互转化的情形在现实中是常见的。天资欠佳,是一个人的劣势,但如果知步不捷而行早,知翼不健而先飞,刻苦发奋,持之以恒,就能够以勤补拙,终有所成,变劣势为优势。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是领导干部的宝贵财富。但如果把已有的经验固定化,身处信息时代却不求新知,不思进取,凡事均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诚如邓小平同志早在五十年代所说的:“经验本来是好东西,如果不善于学习,就会变成坏东西。”可见,勤学好读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不过,学习也有一个优势劣势转化的问题。倘若埋头读书但不善思索,则常常会惘然无所得;倘若冥思苦想但不能潜心读书,则往往要多生疑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最为紧要的是,思想要跟上时代潮流,知识要不断更新,学习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论必须联系当前的实际。否则,固守本本,游离时事,就要从苦读好学的优势走到脱离现实、思想僵化的劣势上去。
  一个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应当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拓展优势,削减劣势,扬长补短,化劣为优。为此,越是自己的优势凸现、为人称道的时候,越不能忘却自己的劣势,越要想到如何去补己之短,越应当虚怀若谷,常思进取。对于领导干部的谦虚,多有从人品风格的角度加以赞许的。需要补充的是,择谦而从,是事物的双重性使然,是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使然,而不应当是为了给人家一个好印象,图个好名声。在知识不断创新、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今天,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当铭记,“不进则退”这个法则,对谁都是一样起作用的。


第10版(理论)
专栏:

  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企业改革就难以有新的进展,企业活力就难以更好增强。要让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走出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该——
  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创造良好环境
  宫淑玫
  要让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摆脱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措施。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企业改革就难以有新的进展,企业活力就难以更好增强。其中要特别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付出努力。
  严格依法行政,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改革的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当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滑坡,越来越成为困扰整个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缓解企业的困难,有些地方在减税让利上做文章,故意拖欠国家税款。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国家税法规定,而且不利于企业转换机制、公平竞争。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多年来很重要的一着,是走减税让利的路子。据统计,1979—1995年,山东财政以减税让利的形式留给国有企业的财力累计达二百多亿元,仅“八五”期间就达一百一十五亿元。大量的减税让利,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好些国有企业依然困难重重,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这说明减税让利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机制问题,而且减税让利的负面影响很大,使国有企业之间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进一步助长了国有企业的惰性和依赖性,缺乏努力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内在压力和动力。因此,今后不应再走花钱扶持旧机制的老路子,必须在塑造新的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创造企业走向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这是解决企业经营困难、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出路。
  经营管理方式可以不同,但市场经济的特有规律不能改变,游戏者必须遵循同一游戏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对所有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税收政策。应对不利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财税法规进行清理,逐步取消财税改革过渡期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使企业能在统一的税收环境下公平竞争。应加强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税、以率计征,堵塞各种税收流失的渠道,禁止出台与税法相抵触的区域性、行业性的优惠政策,维护财经法纪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对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确需扶持的企业,可采取先征收后返还的办法,把支持放到明处。企业也不应依靠政府直接扶持发展自己,更不能指望靠欠税增加自身的效益,应在统一税负、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下,从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拓展市场、提高质量上,努力走出一条“适者生存”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路子。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依靠企业、私人投入难以做到,加大政府投入很有必要。在这一点上,远有德国、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近有深圳、张家港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实例,都是极好的佐证。深圳从创建经济特区之初,政府就把大量的财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尽量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而不是一味向企业直接投入,其结果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近几年来,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水电路、机场改造、港口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等,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总的看来,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从现在起,就要下大气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改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有效方式,也是为稳定经济大局服务的。政府应集中财力增加基础产业和城市公用设施的投入,大力支持一些对经济发展全局作用较大的特殊企业,力争“九五”期间有大的突破。通过投资兴建水、电、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不仅使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而且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创造规范的管理环境
  企业发展,关键是要有好的经营机制,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约束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干预企业内部的具体经营事务,但是加强对企业的监督考核,仍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立一个好的企业经营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对国有企业激励不足、约束弱化,就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经营效益。
  搞好国有企业,特别重要的一条,是企业要有好的带头人和领导班子。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即使有妙计良策,也不可能把企业搞好。现在有些企业长年亏损,而企业经营者却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甚至连一点压力都没有。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就是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地评价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增强企业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效益指标。要切实坚持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高低看贡献、贡献大小看上交的原则。财政部颁布了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十项指标,这是考核企业效益水平的重要依据。现在许多地方将这些效益指标定期张榜公布,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二是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应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不仅对完成考核指标的给予奖励,而且对完不成指标的要给予惩罚,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值增值。三是突出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的提高。应通过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考核,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健全管理制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果。同时,应努力整顿财会秩序,严格监督检查,解决部分企业假账真做、真账假做、虚盈实亏、资产流失问题,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规范的管理环境,督促企业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10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与以往“一切运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自主的运动,社会主义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和制度。
  ——王海亭(安徽)
  *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与群众同命运、共呼吸、心连心。送温暖不能只在逢年过节时送,要把工作做在平时。有问题及时帮助解决,解决了问题,就是送去了温暖。
  ——肖世诚(宁夏)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改革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领导干部只有走群众路线,在落实指示、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过程中,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注意实践中的回声和反馈,才能把群众凝聚在改革的大旗下,吸引到攻坚的洪流中,才能激发群众参与改革、支持攻坚的“主人翁”精神,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群策群力、万众一心的生动局面。这是改革攻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课题。
  ——王均奇(山东)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彻底摒弃了那种将改革开放视为少数人的事业,将群众视为消极、被动的“看客”,以为单凭少数人的主观设计,就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的偏见,诚心诚意地将广大人民群众视为改革实践的主体,将改革开放视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中国的改革,不但没有把人民群众排斥在改革进程之外,而且总是把依靠和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把变革压抑和束缚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社会体制当作改革开放实践的基本内容。
  ——何显明(浙江)
  *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志总以为是方法问题,实际上却是个根本态度问题,是对群众有没有感情的问题。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对群众的感情越来越远。在群众面前,官气十足,冷冰冰的,甚至连群众的手都不愿握,群众家的水都不愿喝,群众家的板凳都不愿坐,指望这样的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不敢想的。二是对有钱的人的感情越来越近。对大款亲近有余,甚至称兄道弟,亲密无间,搞权钱交易。一些领导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在这方面没有把握好自己。这一远一近,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担忧,发展下去,危害极大。
  ——张军咏(广东)
  *每个共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既要有廉洁自律的觉悟,又要有廉洁律人的勇气和政治责任感;既要用自律觉悟保障他律手段的落实,又要通过他律手段培养促进自律习惯的养成;既要大力倡导廉洁自律,又要强化监督,建立他律机制,更要在全社会创造互律氛围,使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处,让廉政清风吹遍神州大地。
  ——李文泉(河北)
  *当前,要特别提倡讲奉献。不但要看工作态度,更要看你有多大本领,到底为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要有一颗纯正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能抵挡各种诱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人。
  ——邹国民(上海)
  *在世纪之交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我们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信念。从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信念、情感整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上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高长江(吉林)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做好工作要有好作风
  张德江
  编者的话:十五大向全党提出了“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撰写的文章,着重论述了加强作风建设问题。作者联系当前干部队伍思想和工作实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一些不良作风,强调在新的实践中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忠诚老实、真抓实干、大胆负责、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相信对读者会有启迪和帮助。
  作风是一面镜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工作态度,都无一不体现在作风上。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干部形象,直接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风建设搞不好,损害党的事业,危及党的生命。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现在,我们要战胜面临的困难,抓住发展的机遇,完成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就必须下大气力把作风建设好。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反对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现在,一些干部的思想路线不端正,思想方法不对头,虽然嘴上喊实事求是,但行动上却与实事求是背道而驰。特别是一些干部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热衷于轰动效应,追求表面化的“政绩”,好大喜功。这种倾向违背了实事求是,危害极大。我们知道,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二十年前,我们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去,我们背离这一思想路线,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我们应该百倍珍惜这一思想路线,并自觉地运用这一思想路线指导工作。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办什么事情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国家已经吃够了盲目求大、求快的苦头,再不能做超越阶段的“蠢事”。在求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一贯提倡和鼓励干部想大事、干实事,反对无所用心、无所作为,同时我们也一贯主张和要求,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能靠头脑发热和想当然办事。尤其是搞经济工作,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劳民伤财,甚至形成“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
  事实证明,一个干部、一个班子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关系着这个干部和班子能不能为国家成事,为百姓造福。各级干部要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课题,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掌握这一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解决好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使自己在行动上自觉防止脱离实际。必须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摆脱名、权、位的私欲,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从国家和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从具体的工作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搞掖藏私利的“名堂”,才能踏踏实实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干实事,做贡献。
  坚持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反对高高在上、当官老爷
  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谋利益,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既是作风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政治问题,根本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现在很多干部对此理解不深,认识不清。在思想上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在信念上没有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导致在作风上漠视群众,脱离群众,甚至压制和伤害群众。一些干部沾染了十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官升脾气长,老爷气、阔少气十足,人民群众很不满意。有的作风飘浮,不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即使下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敢对群众讲实情,说真话,采取“推、拖、哄、骗”的方式,结果使矛盾激化。有的对群众的疾苦置若罔闻,麻木不仁。这些现象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如果“当官”而不尽公仆的义务,不为群众说话、办事,他就从根本上不够格。
  现在,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如果各级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不想做公仆,不会做公仆,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各级干部要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努力在实践中增强群众观念。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摆正党与人民、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掌权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因此,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强化公仆意识,时时处处尽公仆责任。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听群众意见,走群众路线,最广泛地代表群众利益;要加深对群众的感情,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不能搞长官意志、强迫命令,严防官僚主义。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了解群众冷暖,关心群众疾苦,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坚持忠诚老实、表里如一,反对夸夸其谈、欺上瞒下
  现在我们生活中蔓延着各种各样的虚风、假风。在干部队伍中,有些人弄虚作假,表里不一,不忠诚老实。有的热衷于阿谀奉承,吹吹拍拍,用大话、假话哄骗领导、取悦领导;有的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当面说的和背后讲的不一样,八面玲珑;有的夸大成绩,掩盖问题,文过饰非,欺上瞒下;有的只说不做或做一说十,虚报数字,伪造政绩。这些都表现出对组织、对群众的不忠诚老实。这种虚风、假风,其思想动机是利己主义。此风不刹,就会严重地阻碍事业发展,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的形象。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忠诚老实,表里如一,这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修养和品格。
  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襟怀坦白,忠实地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不懈地为民族解放、为建立人民共和国而奋斗。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一步一步地夺取革命的胜利。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完成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所确定的战略任务,必须脚踏实地地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特别是在一个地方,要完成改革和建设的攻坚任务,把一方经济搞上去,更要扎扎实实地抓,认认真真地做。说假话无法取得真成果,不忠诚老实,就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品格。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的复杂情况,更加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自觉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为忠诚老实、表里如一的干部撑腰,扶正祛邪,树立新风。对那些玩把戏、耍虚招,为谋私利欺骗组织和群众的人要坚决处理。
  坚持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实现跨世纪的发展目标,解决好当前改革和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真抓实干,最老实的办法就是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成一件。只有真抓实干求实效,才能赢得组织认可、群众满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和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崇尚实干精神、呼唤实干作风的时代。只有干出实事,求得实效,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把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考察一个党员干部思想方法对不对头、党性观念强不强,关键看他为群众干不干事,干没干成事。不可否认,现在有些干部不想求实效,不会求实效:作风懈怠,工作想不细,抓不实,看的多,干的少,部署的多,落实的少;方法陈旧,满足于开会、发文件,不查实情,不求实效;工作投入多、产出少,效率低、质量差,致使正确的工作思路,贯彻不到基层,很多很好的决策和措施,落实不了、落实不好。这种情况如果不彻底改变,我们的任何设想和目标都将是一句空话、一纸空文。我们所说的求实效,就是在决策思路上要实,把握全局,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可能出发,科学决策,使工作落实具有充分的先决条件;在措施上要实,精心组织,使工作落实有完善的保证手段;在效果上要实,评价工作的优劣,根本的要看其所干的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没有促进,对人民群众有没有实惠,使干部抓落实有强大的动力和约束。现在党和国家在改革和建设上的思路与要求是明确的,关键是能否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我们必须在各级机关中大力倡导真抓实干求实效的良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班长要在讲求实效上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真抓实干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扎实深入和拼搏进取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提高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不断地在落实中促进发展。
  坚持大胆负责、勤勉敬业,反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
  实践表明,哪个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能够大胆负责,勤勉敬业,哪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就有成绩、有发展。相反,就会工作滞后,甚至会带来严重问题,造成严重损失。大胆负责,勤勉敬业,这是各级干部岗位职责的内在要求。现在确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着不负责、不敬业的倾向:一些干部有困难的工作不干,有风险的工作不干,得罪人的事不干,吃苦的事不干,甚至没有个人好处的事不干。患得患失,就是不考虑事业得失。一些干部精神萎靡不振,不注重调查研究,胸无良谋,手无良策,工作推着干,干着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饱食终日,苟度春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一些人当中,奉行的是不讲原则的“为官之道”,往往是碰到困难绕着走,遇到矛盾就上交,当庸官、当太平官。这样对待自己的岗位职责,实在是愧对事业,愧对广大群众。
  我们总讲党的干部要有好的形象,塑造好形象就应该从负责、敬业开始。在岗不负责、不敬业,就根本谈不到好形象。能不能负责、敬业,说到底还是看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尽责敬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要负责、敬业,就必须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在推进改革和建设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必须发扬无私无畏的精神,敢于触及矛盾,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得罪人。尤其是在面临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下,党员干部务必保持应有的负责态度和敬业精神。机构必须改革,但工作不能停摆,作风不能松懈,不能现在就开始等、看、混,更不允许突击花钱、分物、提干部。
  坚持艰苦奋斗、克己自律,反对奢侈浪费、以权谋私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带领广大人民夺取胜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成由节俭败由奢”,这是古训。虽然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各方面条件好起来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艰苦奋斗仍体现着时代精神,具有时代价值,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必须指出的是,现在奢侈浪费之风很甚,以权谋私久禁不止,严重地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一些干部办事讲排场,比阔气;讲享受,比消费;讲条件,比待遇。有的多占住房,超标准装修住房。有的不顾三令五申,违规配备小汽车和移动电话。有的搞轮流出国,变相公款旅游。有的追求吃喝玩乐,沉醉于灯红酒绿,恣意挥霍浪费,把党员干部的责任和形象统统忘光了。有的经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走向堕落。对这种风气如果任其蔓延,它就会严重腐蚀党的肌体。
  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还有那么多温饱难济的贫困农民,那么多生活面临困难的城镇职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丢掉艰苦奋斗作风,去吃喝玩乐,挥霍浪费。各级领导干部要胸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励;努力学习,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共产党员应有的苦乐观;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做艰苦创业、廉洁奉公的表率,带领群众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