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
专栏:

  半个世纪的辉煌
  ——解放军出版社成为出版界一支劲旅
  楚春秋
  50年前,解放战争大局已定,一个崭新的人民政权已经躁动于母腹,许多重大问题摆在了未来共和国领导人的面前——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还有一个同样重大的问题:未来的中国,几百万军队将需要怎样的精神食粮?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全称叫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局,成立之初的基本任务是编写训练教程,翻译外军图书资料等。
  这支最初只有几个人的机构,就是解放军出版社的前身。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解放军出版社已经是一个拥有军事、科技、政治理论、文学历史、教材音像、《解放军生活》杂志6个编辑部和出版、发行、储运、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全面配套的大型综合性出版机构。
  立足军营,创建“军”字号品牌
  解放军出版社曾经编辑出版过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作品,例如60年代的战争回忆文章汇集《星火燎原》,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书名,朱德元帅作序,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元帅、将军、政府省部级干部等600多位战争亲历者执笔撰文。这套汇集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读者。
  建社早期,还出版了集革命领袖军事思想之大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列宁军事文集》、《斯大林军事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选》等军事理论著作,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和下级军官的普及读物,促进了我军官兵军事理论素养的提高。
  进入七八十年代之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放军出版社确立了军事领域中各门类各层次选题的总体规划。1964年即着手编纂的《中国军事史》,到1991年全部出齐,历时27年。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又组织出版《中国兵书集成》,辑周秦至清末各个朝代有价值的兵书近200种以及各类典籍中论兵篇章影印而成,共50集,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研究和收藏珍品。同时,解放军出版社还翻译外国著名军事著作《战争论》、《军事战略》、《军队大脑》等10多本,加之《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世界军事年鉴》等长久规划选题,还引进了世界军事精英的传记和理论,丰富了本国读者和研究机构的视野。
  走进市场,发挥“军”字号优势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视线更多地关注到战争中人的情感和命运。
  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预测到图书市场即将掀起的纪实热潮,组织一批军队作家,下大力气采写22卷本大型丛书《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力图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次重大战役、战略行动、历史事件的面貌,深层次地表现民族的、阶级的与个人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的变迁。此书精心操作12年,创造了较高的重印再版纪录。
  43卷、250个分册、字数多达2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系统地汇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创建至1987年60年间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写军史战史、探索建军作战规律的可靠依据,是对部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基本教材。3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全面反映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军事行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此书不仅在国内拥有可观市场,还受到史学界和海外侨胞的广泛关注,并且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此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解放军出版社还陆续出版了反映国民党高级将领生平、客观公正评述其是非功过的《民国高级将领列传》丛书,具有可贵的阅读和史料价值。
  国防意识和军人修养书籍的出版,是解放军出版社在新时期为全民国防教育作出的新贡献,如《军事科普》丛书、《绿色年华》丛书、《当代军人修养》丛书等。
  面向未来,拓宽“军”字号视野
  历史已经进入20世纪尾声,新世纪的曙光在全球初露微熹。解放军出版社对于自己未来的优势成竹在胸。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解放军和民兵,就有国防事业的有心人,就有解放军出版社的读者。社长李云平强调,建社至今,出版社几代人都延续着一个明确的思路,军队出版社姓“军”,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保持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凝聚力。在这些优势的前提下,只要不断开阔视野,坚持高标准选题,强化精品意识,就可以寻求新的和更大的发展。
  从1997年开始,出版社在出版格局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在完成为部队提供教育训练教材任务的前提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未来,投向市场经济,投向21世纪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投向高科技领域和高品位的制作方式,健全了以计算机为运用主体的编辑程序和发行网络,增加了多媒体传播方式的音像编辑设施。同时,一批时代气息浓郁、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书籍应运而生,如《市场经济知识丛书》、《外军高技术装备介绍》、《海洋战略环境与对策研究》、《战争目光》和《开启智慧丛书》、《世界航空母舰图鉴》、《求胜的艺术》等。他们还出版了大量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保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服装、行为规范、人生智慧、家用电器、机械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已经在不断更新的图书市场上显露了锋芒。
  政委马福德坦言:无论未来的图书市场怎样天翻地覆,解放军出版社不追时髦,不猎奇,不起哄,从容不迫地走自己的路,以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为立足点,以高尚的品位和雄厚的实力为支撑点,以健康和重大的选题为突破点,以稳重而成熟的风度,将继续占领军事出版的一方制高点。
  解放军出版社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部分图书。(附图片)


第7版(文化)
专栏:文化现场目击

  评书评话南北大荟萃
  ——曲坛佳话苏州行
  吴文科
  不久前,“评书评话《岳传》南北交流演出”在苏州市“梅竹书苑”举行。尽管苏州电视台预告要录像播出,依然听客满堂,书场外炒卖门票的吴侬软语伴着细雨随风飘洒。到底是苏州评话的故乡,观众的热情是艺术最好的滋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养育这门艺术的温润土壤!
  由刘兰芳和曹汉昌分别领衔的这台大戏历时3个多小时,先后共演出《辕门投书》、《锤震金弹子》、《岳飞拜师》、《十败余化龙》、《小校场比武》、《打虎进城》等选回和片段。从年近九旬的曹汉昌到刚过而立之年的王池良,包括艺术上如日中天的刘兰芳、李宏声、陈景声、周明华,老中青三代、南北两方的“说岳”人聚集一堂。北方评书沉雄豪迈,苏州评话细腻深长,各得风流,谱写出一段当代曲坛的佳话。
  南北交流演出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苏州市评弹团的青年苏州评话演员王池良拜北方评书名家刘兰芳为师。刘兰芳说:“俗话讲自古同行是冤家,更不用说有谁会高兴自己的高徒又去投拜在别人的门下。我被池良多年来的一片痴心所感动,也想通过收徒向苏州评话学习。今天池良的恩师亲临祝贺,赤诚相见,令人感动!表明我们的同行心胸阔大,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
  此次收徒拜师仪式所在的“光裕书场”,正是百余年前创立并于1912年更名“光裕社”的这个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的原址。历史上该社在规范行业道德、维护同人利益、培养艺术人才等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陋习,比如对所谓不属本行本会的“外道”艺人的排斥。而今,同样是这块地方,后辈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开明、更加自信了。
  通过几天的观摩学习,笔者发现,苏州评弹作为以苏州话进行“说唱”表演的地方曲艺,其方言的内涵不只限于想象中的发音与声调,还包括当地独有的许许多多的土语词汇,更有当地人特殊的语法习惯。所以,外地人欣赏苏州评弹,听懂老先生说唱的传统书目较难;如果听青年演员说唱的以现代汉语语汇和语法为基础的脚本,即便仍是运用苏州方音说唱,也能大体听懂。这就给我们以启示:以方言“说唱”进行表演的地方曲艺,要想赢得更广泛的知音,不一定非要采用普通话表演不可,只要使脚本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之上就可以了。若论争取观众,本方言区父老乡亲的厚爱,就足够它们生存和发展了,不一定要用丧失自身特色的代价去拓展所谓更大的市场。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任何文化的积累一样,离不开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理论支撑。“苏州评弹学校”是我国建成最早而且至今也为数不多的现代曲艺教育机构。1982年创办的理论集刊《评弹艺术》是现今除《曲艺》杂志外全国唯一公开出版的曲艺刊物。
  苏州市文化局局长高福民透露,不久苏州将与国家有关方面合作,举办全国性的“评弹艺术节”,在促进本地区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为全国的文化发展尽一份力。


第7版(文化)
专栏:学者剪影

  追寻杏林千年星光
  ——医学史专家程之范二三事
  本报记者 艾笑
  很多年以前,程之范去医院看眼疾。一位中年的眼科医师手持检眼镜为他检查眼底。这位比大夫年轻不少的患者突然问:“你知道这个检眼镜是谁发明的吗?”
  医师愕然:“不知道啊。”
  “是德国的物理学兼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于1851年发明的……”程之范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如今,75岁的程之范教授成了知名的医学史专家、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史教研室主任。他告诉学生,这个简单的检眼镜是生理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猫的眼睛在黑夜里可以发出绿光。据此,赫尔姆霍茨在实验中发现人的眼睛也可以发光,不过是红光。当光源直对观察者的视线时,红色光线即可反射到观察者的瞳孔上,这样观察者必能检查到被观察者的眼底。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检眼镜一直沿用至今,医生在门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观察到患者的眼底病变了。而此前,眼底情况只能在解剖台上开了刀后才能看到。利用同一原理,在检眼镜之后不久,喉镜、尿道镜、膀胱镜、胃镜、直肠镜等也相继出现,使人类诊断疾病的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学生们通过这个活生生的故事,明白了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他曾在课堂上问学生:“西医看病时带的口罩是怎么来的?”
  “由欧洲传入的呗!”
  “错了!发祥地在中国。那是马可·波罗看到元朝宫廷御厨给皇上上菜时脸上都带着口罩,觉得非常科学,才介绍到欧洲去,先由外科医生采用的。当然,后来确是由西医带进中国医院的。”
  然而,他告诫学生,事后诸葛亮的话少说。这类例子还很多,比如20世纪初维生素在西方陆续被发现,这时我们才说“早在唐代(公元7世纪)孙思邈就在《千金方》中写到米汤(含VB1)可治脚气、动物肝(含VA)可治夜盲症”。60年代西方发现了微量元素,这时又有人说“中药黄芪就含大量微量元素硒,中医早就知道黄芪补气”。这些话,为什么不早说呢?中医学生要有雄心壮志,对祖国医学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不仅不能轻易丢弃,还要有新的建树。
  熟知医史经纶,使他感到医学的发展与哲学是分不开的。50年代,他专门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师从冯友兰、张岱年先生。渊博而幽默的冯友兰一直对自己这第一位学过医的学生喜爱备至。程之范后来形成的妙趣横生的授课风格,与冯先生的影响不无关系。程之范认为,深受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的西医学,把人也当做机器,诊疗上强调找出病灶即证明有病。直到进入20世纪发现了X光,以后又有了CT和核磁共振,其目的还是为了找病灶,只不过是愈找愈精细而已。甚至那些非常精细复杂的心脏搭桥手术、人工心、人工肾等等,本质上还都属于权宜之计。撇开背后那些高额利润驱动的商业行为不计,其实这些医疗措施在挽救生命的同时,都会给患者或社会带来相当的负面效应。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西医克服不了这些负面效应。他断言,21世纪的中医可望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医整体、辩证的思维优势。
  由于他主张医学史应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加以研究,把医学技术的发展向相关的文化、经济、艺术等多领域引申,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史的内涵,尤其有利于医学院校学生文化伦理素质的提高。许多医学院校派出教师到程先生门下进修。近两年,全国新开设医史课的医学院校已近30所。


第7版(文化)
专栏:

  天津教授 敞开歌喉
  听朋友说天津有一个教授合唱团,我半信半疑:做学问的教授对声乐又能懂得多少呢?
  排练室里坐满了人,他们正在排练毛主席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旋律跌宕起伏,时而雄壮有力、震撼人心,时而深沉婉转、含蓄隽永,各声部错落有致。我惊叹这些白发稀疏、文质彬彬的学者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是那么的感人!合唱团团长何乃文教授介绍说,合唱团成立于1995年8月,主要由天津高等学校的正副教授组成,还包括一些博士生导师。去年在天津第三届艺术节上,他们的演唱获得了优秀表演奖的第一名。(方滨生)(附图片)


第7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新思路新举措
  随州取消文明单位终身制
  罗毅 肖木森
  前不久,湖北省随州市组织了全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验收,并对往届命名的文明单位进行了复查。在反复审核的基础上,新命名和保留往届文明单位和系统785个,一次取消48个单位的往届文明单位资格,并对9个往届文明单位给予了限期一年改进的警示。
  有关人士指出,这是该市历时15年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州市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1984年起步的。至1996年冬,全市已建成市级文明单位737个,省级文明单位9个,省级最佳文明单位两个。经过评选命名的单位大都成为一个行业、一个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然而,一些已命名的文明单位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办法,没有新开拓。相当一部分老文明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创建力度,不如新申报的文明单位。
  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决定对文明单位实施动态管理,打破终身制,实施淘汰制。随州市委书记、文明委主任蒋昌忠介绍说,这次文明单位整顿活动,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验收结束后,各行业、各乡镇领导感到有点坐不住了。是文明单位的,到处取经探宝,寻找新思路,新上硬措施;不是文明单位的,也制定了争创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形成了比学赶帮热潮。城区的诸多文明单位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把市委市政府新提出的整治城区环境的目标化为自己的行动。他们提出:抓门口,让街道干净起来;抓道口,让交通畅通起来;抓窗口,让服务好起来;抓街口,让城市亮起来。短短一个月时间,随州面貌焕然一新。窗口行业以“承诺服务”为核心,加强服务文化建设;企业在内部及对外市场中公开实行“八项承诺服务”,提供“四个最优”,即最优技术、最优工期、最优质量、最优工程;文化界5月上旬连续上演两部大型花鼓音乐剧和大型歌舞剧,令海内外的旅游者大开眼界。


第7版(文化)
专栏:

  跨越大洋的文化使者
  ——记著名画家袁熙坤
  6月2日上午,美国华盛顿特区。全美新闻业女记者协会的形势报告早餐会上,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正在发表演讲。坐在前排的一位中年中国男子手执毛笔,飞快地在画板上勾勒着台上的基辛格博士。女记者们很快在这位画家的身后围成一个圈子。
  早餐会结束时,基辛格博士走下讲台迎向同时收笔的袁熙坤先生。他细细端详跃然画板上的自己(右图),连声说:“真功夫!”事后,袁熙坤说,“我从不轻易下笔。这次为基辛格博士画肖像前,我认真地阅读过他的自传和著作,仔细研究了他的影视资料。”
  袁熙坤以人物肖像画蜚声中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成为他画板上的人物,其中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南非总统曼德拉等。
  此次,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学院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并专门为他在校内设立个人作品陈列室。主人对客人介绍的中国领导人身体力行倡导植树绿化的细节颇感新奇,突然提出要用当今最大的绘画电脑制作一幅109×78厘米的仿真画,并希望以江泽民主席1996年植树节前在北京朝阳公园湖畔与其他中央领导人执锹培土的场面为内容。在电脑画室里,袁熙坤和美国艺术家们先用高精度扫描仪将速写和照片输入计算机,然后在屏幕上修改。袁熙坤亲手用电脑画笔对人物的形象作了更准确的再现,尤其显得生动。江主席面容祥和,全神贯注于锹下粗壮的树根,亲切的场面体现了当今中国领导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融洽关系。人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阳光、针叶乔木构成的和谐和安宁的氛围。
  6月10日,由乔治梅森大学、马里兰大学等校的知名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了美国东西方文化艺术教育协会,袁熙坤被邀请担任该会主席。6月21日,袁熙坤启程回国。在机场海关,美国官员们发现他没托运任何行李物品,只携带了十几幅自己在美创作的超长超宽的绘画作品登机,当即肃然起敬。(言晓)(附图片)


第7版(文化)
专栏:

  海峡彼岸有知音
  武汉说唱团赴台演出受欢迎
  应台湾大同博爱协进会的邀请,武汉说唱团前不久赴台湾演出。该团虽拥有张明智、赵卫国、孙仲江等众多国家一二级演员,但还是有人担心,台湾同胞能够认同具有浓郁湖北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吗?
  出乎意料,第一个节目就引来满场掌声。尤其是在演唱湖北民歌《龙船调》、《回娘家》、《洪湖水浪打浪》以及台湾民歌《船歌》、《甜蜜蜜》等节目时,台下也跟着唱,场面甚为感人。演员谢幕达5次之多。整场演出共有十几名学生先后上台献花,与演员拥抱、亲吻。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拥到台上、进入后台,同演员交谈、合影。
  (卢建文 周国应)


第7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读《第三次高潮》
  葛逊
  刘鸿泽的《第三次高潮——新中国中医药对外交流纪实》,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上,我国的中医药对外交流曾经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扶桑掀起中药热;第二次是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与国外医药的交流。新中国诞生之后,党和政府大力保护和支持中医药,并不断派出有中医参加的医疗组、医疗队到国外进行交流,形成了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作者精心采访、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半官方的中医药对外交流活动的大量图片、资料,记载了由政府组派的中医名家出国为各国政要、名流治疗顽疾的经过,以及中医药对外经贸发展的情况等。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其地域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的前两次交流所不能比拟的,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华彩乐章。
  作者得益于长期从事中医药交流合作工作的丰富实践,把一次次中医药交流活动描绘得富有诗意、质感和表现力:一根银针,使也门国王蜷曲之手伸展自如;缅甸国庆节,八旬老中医施展医术,赢得众人喝彩;为越南主席胡志明金针拨障,韦氏父女名声大振;当南也门主席鲁巴伊因颈椎病痛苦不堪、求医无门时,中医师以其正骨疗法,在海湾“掀起了巨浪”;马拉卡南宫里,总统以每月万元美金的高薪挽留中国医师,却被婉言谢绝;疗效显著的中医药向令人望而生畏的艾滋病发起了攻击,吸引着大洋彼岸的患者追寻到中国……一件件人间奇迹,震撼人心。书中大多数史实系第一次披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