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珍惜青春 远离毒品
  范明
  5月30日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的全国禁毒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正像眼下越来越热的天气一样,参观展览的群众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原定于7月2日闭幕的展览不得不延期。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曾先后两次参观展览并进行采访。作为建国以来中国政府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大型禁毒展览,除了先进的、多种多样的展览手段以外,最吸引群众的莫过于它对毒品危害以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毒品,对生命的摧残,对青春的毒害,让每一个看完展览的人感到震惊。
  在展览中,人们痛心地看到一个又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在毒品的侵害下夭折了。他们当中有演员、有歌手、有机关干部、有大学生、有优秀团干部、有三八红旗手……
  展览会上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1997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经超过54万人,在受毒品侵害较为严重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85.1%的吸毒人员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当中有82%的人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规律: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是出于对毒品的无知,抱着好奇心理开始吸毒的;还有的青少年是受朋友、家庭的不良影响吸毒的;也有一些青少年是在升学、就业、婚恋等问题上遭受挫折,为寻求精神解脱而沾染上毒品的。帮助青少年认识毒品的危害,是目前禁毒教育的当务之急。
  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针对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在他们的人格和心理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使他们在毒品的诱惑面前,不仅有必要的知识,还有足够的理性和意志,拒绝诱惑,远离毒品。
  禁毒展终将结束,但由它引起的社会对毒品问题的关注、对青少年吸毒现状的担忧和呼吁,绝不会随着禁毒展的结束而结束。相反,它将成为深入开展禁毒教育和工作的新的起点。这个展览告诉我们: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他们创造一个无毒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珍惜青春、珍爱生命的青年,对毒品说“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春风一路 服务百村
  李映民
  广东省澄海市莲华镇隆城村,贫瘠的土地上曾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是革命老区。村的南面,是流水潺潺的北溪。5月30日上午,临溪的小广场上人头涌动,村里的老百姓像赶集般地汇集到这里,他们并非冲着当天在这里举行的龙舟赛,而是为了迎接一队远道而来的青年人。
  上午10时,一列车队徐徐开进了小广场,队伍最前面的那辆车的车头上挂着“百村服务行动”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车刚停定,一大群青年人便从车上走下来,他们在广场上树起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立起了太阳伞,摆开了别开生面的“服务集市”。霎时,广场上更加热闹起来。
  这支远道而来的队伍是“汕头市青年志愿者百村服务行动”的“先头部队”。汕头市青年志愿者百村服务行动是共青团汕头市直工委与解放军某部、武警汕头支队、汕头市公安边防局联手推出的大动作。该项活动汇合军警民三方力量,在汕头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大规模招募青年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采取各单位轮番接力的形式,为汕头市管辖下的二市一县的100个贫困乡村群众提供医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服务队伍将在1年的时间里完成全部行程。隆城村便是该行动的第一站。
  汕头高级技工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常年坚持利用双休日为汕头市民做好事,风雨无阻,因而赢得了“常驻的雷锋”的赞誉,这一次,他们派出10多名“能工巧匠”参加服务行动,他们上门为村民检测农机,免费为群众维修家用电器,义务理发,深受群众的好评。汕头市电力局的青年志愿者在出发前夕捐款购买了大米和食油等生活用品,来到隆城村后,他们挨家挨户慰问困难户。
  不知不觉中,夜幕悄悄降临。志愿者们在广场上搭起了帐篷,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你们是不是要住下来?”村民们疑惑地问。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众村民欢呼雀跃。当晚,武警汕头支队的志愿者为村民放映了精彩的电影,搭起了妙趣横生的灯谜台,笑声与掌声在寂寥的山村回荡着……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所有对于健康人来说轻而易举、理所当然的事,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奢望。但正是最需要帮助的她,却用精神修复了残疾造成的缺憾,以“热线”等形式,为许许多多渴望帮助的健康的、残疾的人们服务,为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
  生命,何其绚丽!
  袁炎 张保平
  这是一部以为服务残疾人为主的心理咨询热线,若非亲眼所见,没有人能够相信热线的主持人竟是一位卧床33年的重残病人。
  她就是石家庄市的杨俊平,一个坚强得令人钦佩、令人仰慕的青年女性。
  活着就是一种献身
  33年前,年仅6岁的小俊平被连日高烧折磨得奄奄一息。为了挽救可爱的女儿,父母亲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小俊平的病情仍在一天天加重,除了日复一日的高烧,所有的关节都变得红肿且伴随着难以承受的剧痛。此刻家中实在无力为俊平寻医问药,父母亲除了买些止痛片为女儿减轻痛苦,便是偷偷地相对而泣。
  疾病发展到极限不治而愈,但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儿不见了,代之以一个双腿双手僵直,关节严重畸形的类风湿后遗症病人。
  与床相伴的日子充满了苦闷和艰辛。疾病夺去了她上学的权利,但识字求知的欲望却更加强烈。
  她14岁生日那天,父母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点钱为她买回一台最便宜的收音机,没想到这竟改变了小俊平的一生。收音机日夜陪伴着小俊平,从此,音乐、文学、艺术走进了她的生活,让她看到了窗外阳光下丰富多彩的世界。
  那时候,小俊平最喜欢听小说连播,因为她又想出了一个最好的识字方法。每一篇小说开播前,她总是缠着父亲找来那篇小说的文本,然后一字一句地跟着收音机认读。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不到一年时间,她竟奇迹般地突破了不识字的难关。
  “如果学会写字,写信向各地的医院求援,也许会有人帮我站起来。”为了实现站起来的梦想,她又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写字。
  对俊平来说,写字实在太难了。起初一双小手实在不听使唤,刚握好笔,书却被碰到了一旁,费了好大力气,刚刚放好书,纸又滑到了地上。家里没人的时候,自己连一支掉在地上的小小的笔都奈何不得。有时她真想大哭一场,但求知的愿望却始终不肯放弃。日久天长,残疾的小手渐渐适应了握笔的动作,可以画出简单的线条了,她也终于想出了一个照顾自己的好主意。她向母亲要来一根竹竿,要翻身时就用竹竿撑一下,东西掉了就用竹竿划拉进地上的一只塑料袋里再挑到床上。
  她趴在床上没日没夜地写着,手被磨肿了,臂肘也终年渗着血迹。因为过度劳累,身体更加虚弱,常常发烧,浑身疼痛,一本小字典对她都重若千斤。那时候,写一个句子往往要翻几次字典、查几次书,手实在翻不动她就用嘴翻、用牙咬,一本妹妹用过的字典,被她翻得最后只剩薄薄的一册。“功夫不负有心人”,23岁那年,她终于能写出一封像样的信了。
  从此,一封封求援信从这位残疾姑娘的手中飞出,飞向她能知道的每一个医院的方向。
  1982年,正当她满怀渴望,等待治疗机会时,母亲却因病去世,年近六旬的父亲既要上班,又要照顾上学的弟弟妹妹和病床上的俊平,不久又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尽管她渴望得到治疗,渴望站立,却再也不忍心向父亲提起。
  写字没有帮她实现站起来的梦想,却为她的精神创造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
  珍爱生命用心走路
  1995年,姐妹们凑钱为俊平和老父亲安了一部电话,电话为俊平参与世界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从此电台的直播节目中多了一个娇美动人的声音,俊平也有了更多的朋友。
  “助残日”那一天,朋友们用三轮车把她带到西郊公园。俊平不肯戴朋友们为她准备的凉帽,“让我好好晒晒吧。”这阔别30多年的阳光呵!蓝天白云、绿树草坪……陌生的一切,她怎么都看不够。
  朋友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让她更加相信真情的存在,更坚定了生活的信心,但该怎样回报社会,回报这些关心爱护自己的人们呢?作为残疾人,杨俊平非常知道残疾人最需要友爱、温暖和帮助。1995年底,在父亲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俊平开通了一条残疾人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接通后铃声不断,残疾人有了一个时刻守候自己的好朋友,俊平亲切甜美的声音走进了许多孤独苦闷的心灵:
  “杨姐,我是一个患绝症的残疾人。我很疼,很害怕,命运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这是一位刚刚步入花季的少女,还没有开始美好的生活,却被宣判只剩两个月的生命。俊平多想去医院看一看她,但病残的身体连坐起来都不可能,俊平生气地捶打着双腿。她拨通朋友们的电话,哭着请求“请帮我去看看她、陪陪她!”两个月后少女平静地离去,她的身边簇拥着俊平的朋友们,枕边还放着俊平为她捎去的书。
  …………
  走进热线的不仅是残疾人,许多身体健康的人也常常向俊平诉说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孤独苦闷,或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在电话较少的白天,她就认真阅读找来的有关医学、法律、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她真诚的行动温暖了一颗颗无助的心灵,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和朋友们的友爱,缓解了身体的疼痛,但父女俩的生活仍然那么艰难。为了把热线办下去,父女俩每天只吃两顿饭,但父亲微薄的退休金还常常告罄。电话费直线上升,每次到缴电话费的时候,她都会紧张得手脚冰凉。
  俊平曾做过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编外工作人员,还做过多年热线。现在,她非常希望为需要24小时电话服务的单位工作,希望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能换取哪怕微薄的工资,以减轻老父亲的负担,并帮自己实现站起来的梦想。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铭记大轰炸
  建设新重庆
  本报讯 地处重庆的西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地域和学科优势,组织师生积极开展“铭记大轰炸,建设新重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重庆大轰炸”是指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期间,侵华日军出动9500多架次飞机,投弹2.1万多枚,对重庆进行的2000余次惨绝人寰的轰炸。其历时之长、范围之广、灾难之重,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幸存者数目正在日益减少。为挖掘历史资料,抢救珍贵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年3月初,在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孝洵教授提议下,该校率先在重庆市成立了“重庆大轰炸研究室”,组织了近10位专家、学者专门收集、整理有关大轰炸史料。该校团委则组织学生成立“重庆大轰炸学生寻访小组”,到重庆市相关的资料室、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文献资料,深入沙坪坝、解放碑、东阳镇、磨心坡、上清寺等处寻访幸存者和轰炸遗迹。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行程1000多公里,收集到20余万字的文献资料,寻访到30多位大轰炸受害者和见证人,整理出6万多字的采访资料,拍摄了100多幅人证、物证图片,并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绘制出了日军轰炸重庆线路图。他们还设立热线电话,方便热心者提供线索,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陈敏 刘袁)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让我们从此手拉手
  洪克非
  由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共同组织的全国少年儿童手拉手互助活动开展几年来,全国已有上千万对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建立起了联系和友谊,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种子。宋文鑫、肖海花就是他们中的一对——
  今年“六一”,湖南省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大礼堂里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主席台上,一个10岁左右、模样清秀的小女孩望着胸前金光灿灿的“全国手拉手好少年”奖章,激动得小脸通红,她多么希望远在他方的结对小伙伴能跟她一起分享此刻的快乐!
  1995年初,在共青团衡阳市委、市教委的联系安排下,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的子弟小学与衡南县泉溪镇喇叭联校结成了手拉手友谊校。“衡冶”子校少先队决定在年龄较大的五、六年级学生中挑选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喇叭联校的10名学生结成互助对子。
  倡议发出后的第二天,三年级学生宋文鑫怯生生地来到了校少先队总部办公室,向总辅导员李晓芳老师递交了申请书。李老师看了后,微笑地对她说:“你年龄小,家境也不很宽裕,等以后再参加好吗?”宋文鑫默默地走了。第二天,宋文鑫又郑重地交来了一份申请。李老师有些意外,想了想,摸着她的头说:“这样吧,我们再考虑一下。”李老师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宋文鑫的情况,得知宋文鑫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赋有爱心,在为灾区、希望工程捐款时,她几次拿出积攒的零花钱带头在班上捐款……李老师听了很感动,决定同意宋文鑫的申请。然而,第二天上午刚上班,李老师又意外地发现宋文鑫和她的爸爸、妈妈站在办公室门口,还带来了一份长长的申请书。申请书中写道:“……我在电视中看到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那么苦,甚至不能上学。虽然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爸爸、妈妈都很支持……”李老师看罢激动地对宋文鑫的父母说:“文鑫真是个好孩子,我们已经批准了她的申请,感谢你们的教育和支持。”
  宋文鑫的结对伙伴是喇叭联校三年级学生肖海花。1995年6月,两校组织了第一次手拉手小伙伴的见面活动。宋文鑫给素未谋面的肖海花带去了10本少儿读物和一套衣服。或许是一种缘分,两个平素不爱说话的孩子一见面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来到肖海花家中,映入宋文鑫眼帘的除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当得知肖海花还有两个哥哥正在读书,母亲没有工作后,宋文鑫暗下决心要尽力帮助结对的小伙伴完成学业。8月下旬的一天,宋文鑫给肖海花寄去了第一封信。她告诉小伙伴不要再为学费犯愁了,她和父亲过几日就会将学费送到;但这些钱不是向家里要的,而是自己存下的压岁钱和零花钱……以后,每学期开学前,宋文鑫都要给肖海花写信,并同时寄出学费。
  缘系于宋文鑫和肖海花两个孩子之间的爱渐渐延伸、扩张,使两个家庭也因此由彼此陌生而日益亲近、融洽。虽然相距较远,但逢年遇节,两家都要像亲戚一样互相往来走动。
  肖海花的成绩不算很好,尤其是在学写作文时,颇感吃力。宋文鑫十分着急。在厂子弟中学当老师的妈妈提醒文鑫,可以买些好的作文书送去。于是,她利用星期天跑遍了市里的几家大书店,精选了《小学生写作指南》等书,和父亲一起把书送到了肖海花的手中。
  在宋文鑫的帮助下,几年来,肖海花进步很快,几门功课平均成绩都在90分左右,名列班上前茅。
  采访要结束了,笔者问小文鑫对获奖的想法,生性腼腆的她悄悄吐露了自己的心曲——“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帮助别人真的很快乐!”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金山银坡觅贤才 天之骄子下乡来
  本报讯 日前,湖北省农学院本科毕业生王春芝,回到家乡河南省西峡县,承包了本村30亩坡边地,试种推广巴西陆稻和水稻旱育秧稀植技术。像王春芝这样,利用自身特长学以致用的大学生,在西峡县已有300余名。
  西峡地处豫西南伏牛山腹地,山多坡广,林木、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开放意识不强,很多农业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导致千亩土地撂荒,万亩荒山得不到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却有许多涉农大学生因专业不对口,在城市难以发挥自身特长,在学校学到的科学新技术找不到用武之地。他们有意到基层农村施展才能,但又顾虑政府保障措施不到位,一下农村便难以回城。
  西峡县委、县政府根据这种情况,研究出台了免征税收、保留原单位工作待遇等10项优惠措施,吸引了大批的大学生。大学生们的到来给山村带来了强烈冲击。南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杨小玉,1995年毕业后,在五里桥乡储金会贷款10万元,承包了该乡300亩荒山70年的使用权,山上种林、山腰种果、山下种粮,开创出了一条立体开发荒山的新模式。大学生吴文生,1997年从建材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桑坪镇办起了“永生石材厂”,合理开发本地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巧念“石头经”,当年创产值150万元,实现税利1.5万元。
  (李波 唐朝刚)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袁步兵科技裕民领头雁
  廖旭红 张光平
  在江苏省如东县孙窑乡农技站,人们经常看到一位30多岁、衣着朴素的小伙子,忙里忙外,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前来购种、咨询的农民。他就是“江苏省科技兴农带头人标兵”、孙窑乡农技站站长——袁步兵。
  袁步兵1987年从南通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孙窑乡农技站工作。10余年来他扎根基层,把青春无私奉献给他所钟情的农技事业,使该乡农业科技在农业新增产值中的贡献份额达到50%,全乡累计增加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人均累计增收3000元。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喻为“传播科技、富乡裕民的领头雁”。
  农业要丰收,统一供种至关重要。
  去年9月上旬,小袁到村组检查水稻灌浆情况,在跃港村二组,有几个农户围上来找他“算账”,说从种子站换来的种子,出现较严重的抽穗后枯死现象。袁步兵随即到现场观察,了解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并非种子所致,而是因为这一片田连年种植水稻,造成土壤板结,引发了水稻“基腐病”。他建议一方面对发病水稻采取断水搁田,喷施植物营养宝;另一方面进行水旱轮作,最好3年内不再种植水稻。这几位农民听后连连点头。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带领全站同志先后为全县繁殖原、良种300多万公斤,并使全乡统一供种率达到100%。
  小袁在落实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推广项目时,注重调查研究和科学实践。1990年前后,袁步兵在调查中发现棉花高密度种植必须配之以高水平管理。由于群众的管理水平受劳力等因素制约,高密度种植造成棉田中、后期叶面指数过大,致使棉花营养生长过旺,影响棉花产量。他经过考虑后决定调低种植密度。在直港村实施后,该村当年取得孙窑乡棉花生产最高产量。后来,他的这一做法得到县作物栽培站的肯定,为当地棉花生产确定适宜密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袁步兵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自找麻烦”,制订了一项科技扶贫工程。几年来他先后与本乡1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脱贫门路。经指导,有两个农户办起了蔬菜大棚,3户搞起了农田立体种植,还有3户承包了9亩抛荒地。
  近年来,凭着这股钻劲儿,袁步兵和他的同事们先后承担示范项目20多项,撰写农业科技论文、调查报告、示范性总结、经验介绍30多篇。孙窑乡农技站连续4年获县政府新技术推广一、二等奖。袁步兵本人先后6次被如东农业系统评为先进个人,连续3年获县政府嘉奖,1997年被县委、团县委评为“如东县十佳青年”。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拜师
  在铁路大会战中,为了挖掘企业的技术潜力,铁十四局二处团委广泛开展了“拜师收徒”活动,老师傅传“绝活”,新职工学技术,形成了比学赶帮的热潮。目前,已有66对师徒喜结对子。图为在该处召开的拜师收徒签约仪式上,徒弟们给师傅披上红彩,以表感谢之情。杨海燕摄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下岗以后
  两年前,从福州一家大酒店下岗的青年女工陈晓萍(左二)带着5位下岗姐妹创办了榕城第一家下岗职工包点店。如今,这家包点店已吸纳30多名下岗职工。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