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

  吴邦国在为《就业指南》作的序言中强调指出:
  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增多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而且是长远的战略问题,是当前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准则。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学习各地创造的经验,研究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国务院研究室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写了这本《就业指南》。出版这样一本政策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通俗读物,对推动再就业工作是有益处的。
  当前我国出现的职工下岗问题,是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下岗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切实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并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
  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里“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说明扩大就业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要认真研究我国有哪些潜在的就业领域,积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门路。比如说,扩充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业、旅游业、家政服务、商品配送、社区服务、环保绿化等,这些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促进下岗职工向这些行业转移,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做好。
  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这是帮助他们提高再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再就业的重要环节。职业培训一要有针对性,注重质量,突出实效;二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三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与设施,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尽量不铺新摊子。职业培训部门要抓住这样一个重要契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国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做出贡献。
  促进再就业,关键是要彻底摆脱各种陈腐择业观念的束缚。观念一变天地宽。下岗职工要克服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思想,自立自强,到市场经济中闯出一片自主择业的新天地。用人单位也要端正择人思想。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工养老、医疗与失业保险制度,解决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切实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后的合法权益。
  我们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做好。我相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方面积极努力,全社会大力支持,一定能够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为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做出新的贡献。
  (《就业指南》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政治成熟的标志
  ——学风问题系列谈之一
  张聿温
  执政党的学风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学风端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上成熟进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就非狠抓学风,努力把学风搞端正不可。
  学风问题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是指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它至少应包括学习理论的动机、对待理论的态度、掌握理论的途径、运用理论的目的等几个问题。而这无一不和政治成熟密切相关。
  学习理论的动机是否端正,事关政治上的坚定与纯洁。抱着什么样的出发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学风的首要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到理论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基础,深刻理解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才会自觉地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而实现和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否则,被动地学习理论,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不是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而是为了装潢门面,应付差事,岂不是最大的学风不正!对待马克思主义如此不恭,是很难谈得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纯洁性的。
  对待理论的态度是否科学,事关政治上的敏锐与清醒。科学理论是活生生地发展着的,而不是盘踞“顶峰”的“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死的教条。对待科学理论既不能抱轻视、忽略的态度,也不能抱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只有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它,才能不陷入盲目和僵化的泥潭,而永远保持政治上的敏锐和清醒。这一点,2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已经生动地作了注释。闭眼不看发展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以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政治上的迟钝和麻木。
  掌握理论的途径是否对头,事关政治上的深刻与稳健。学习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根本对立的途径。一种是下功夫读原著,吃透精神实质,完整地、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种是简单化、庸俗化地记取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前者是老老实实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学风,后者是投机取巧的态度,浮躁轻薄的学风。投机取巧的态度和浮躁轻薄的学风,取不到“真经”,学不到精髓,也就摆脱不了政治上的肤浅和幼稚。
  运用理论的目的是否明确,事关政治上的认真与负责。毫无疑问,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改造主客观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谓改造客观世界,就是向贫穷落后宣战,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谓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腐倡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理论联系实际,就要联系改造主客观世界这个根本的实际。这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学习马克思主义,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夸夸其谈,言不及义,甚至言行不一,嘴上说得好听,行动上做得难看,那就有辱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一种政治上的失职。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党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都与学风不正密切相关。而我们党真正走向成熟,还是从延安整风开始的。延安整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文化大革命”极大地败坏了党的优良学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学风不正的问题,仍在党内包括少数领导干部中严重存在,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败坏党的形象和声誉,窒息党的生机和活力。今天,重温党的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认识学风问题的重要,增强端正学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从而使我们党和党的每个成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更加成熟起来。
  编者的话:《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并要求全党必须在学风上有一个明显进步。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满足广大读者的意愿,本版从今天起在《思想纵横》专栏推出一组“学风问题系列谈”,希望能对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的发扬,促进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进一步兴起有所帮助。


第10版(理论)
专栏:

  《中国科技国情报告》评介
  丁衡高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游光荣著)《中国科技国情报告》一书,是一本分析科技国情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国情、国力与科技实力的关系;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我国综合科技实力的现状及其在世界的坐标;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国际比较;我国国有工业技术装备状况;我国发展民族高技术产业的条件;如何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等等。总的来说,这本书分析了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基本国情,既介绍了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的成就,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书搜集了许多实例,占有大量统计资料,既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又提出了有关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引用和参考价值。该书联系实际,问题抓得较准,分析也比较透彻,提出的思路和对策,有启发意义。
  该书紧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主题,始终强调科技和教育在未来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在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科教兴国的满腔热情和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声疾呼。
  如果可能的话,在本书再版时,希望增加一章,把目前散见于各章之中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建议系统化,并相应增加一些论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共产主义明灯》简评
  吴秉元
  为纪念《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周年,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百川选编的《共产主义明灯》一书。
  《宣言》从一八四八年发表以来,已被译成二百多种文字,有一千种以上的版本在世界各地传播,其发行量之大,影响之广泛和深远,都是无与伦比的。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空前剧烈的变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学习《宣言》这部伟大著作,领会其精神实质,该书载有《宣言》最新译文的全文及其历史背景和内容提要,附有一百零二条注释,精选了二十多位老同志和专家学者研究阐发《宣言》内容的论文,还收录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该书比较充分地阐明了《宣言》的理论意义,以及历史和现实意义。书中论述了《宣言》作为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斗纲领,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全面的成熟论述。《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了工人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和基本任务,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书中阐明,《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指路明灯。《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对未来人类历史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将起着灯塔和旗帜作用。
  该书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既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了许多重大实际问题。


第10版(理论)
专栏:

  领导干部形象
  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陈春华
  在讲到廉政建设时,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好形象,并指出形象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般说来,形象是指能引起人们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的形状或姿态。一个领导干部的形象,就是指他给外界的风貌以及人们心目中对他的印象和评价。它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比如,一提起孔繁森,人们就会从他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中,从他所表现的领导干部的品格、气质以及他高尚的人生境界,构建了一个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的形象,这一形象矗立在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里。这种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化做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鼓舞人们去克服困难,夺取新的胜利。
  领导干部的形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导向作用呢?这是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权力。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形象不仅仅体现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和政绩的优劣,重要的是关系到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眼里,领导干部就是党、政府、上级领导的代表和体现,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实践者,他们手中的权力应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权力的人民性决定了领导干部形象的人民性。因此,人民公仆的形象,是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就此而言,一个领导干部好的形象,就是公开树起来的一面旗帜,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对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再说,领导干部的形象有互动性。江泽民同志曾多次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这句话来说明领导干部带头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问题影响大,时常产生“共振”和“互动”的现象。由于我们党的宗旨和工作路线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要不断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彼此发生思想上的渗透和影响。因此,他们的形象也最容易使人们产生摹仿和遵从的言行,对人们有着很强的客观制约性和影响力。如果领导干部有不良作风,形成不良形象,就会在“互动”中恶性循环,错误的思想被姑息,不正之风被助长。古人说:“上贪则下赃,上廉则下洁,上行则下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上面的干部放纵自己,下面的风气就难以清正;上面的干部严于律己,下面的风气就必然清正,这种“形象”的互动性效应,足以说明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上梁正”。
  领导干部树立好形象,关键在做。要做出好榜样,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有过硬的“做功”。江泽民同志说:比如做报告,即使你再会讲,但你讲的和做的不一致,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事例,就把你讲的完全否定了;相反,你虽然不会讲,但你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其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我们平时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有过许多重要论述。比如,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为整个社会做表率;等等。焦裕禄、孔繁森等就是领导干部光辉形象的典范,是全党学习的榜样,符合党的性质的需要,符合人民的需要,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伟大精神。
  领导干部的形象是由其内在素质决定的。因此,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是塑造良好形象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为自己的“形象”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原则,雕刻自己的“形象”,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三是要时刻接受群众监督。把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廉洁自律的一系列规定当成“镜子”,时常照照自己的“形象”,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同时还要管好下属。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干事业,做表率,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实践中,真正树立起领导干部的好形象。


第10版(理论)
专栏: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
  钱兴中
  “不言下岗言转岗,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恋旧业创新业,不求包揽求保障。”这是人们对浙江省温州市解决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的形象化概括。它道出了温州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的基本做法和宝贵启示。温州市市长钱兴中的文章,认真总结了当地推进再就业的实践,希望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编者
  基本的做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面临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由来已久。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时便开始出现;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数量有所增多;进入九十年代,伴随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强,下岗职工面也日见扩大。据温州市失业保险机构1996年对全市二千三百八十三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占此两类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职工下岗情况的调查,下岗职工占在册职工总数的比重达41.4%,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十六个百分点。1997年,市区的企业职工下岗率为7%,居浙江省各市(地)第三位。面对严峻的再就业形势,我们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实施政府调控相结合,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富余劳动力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努力克服这一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全局的难题。对此,有人把温州解决再就业问题的秘诀概括为四句话:“不言下岗言转岗,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恋旧业创新业,不求包揽求保障。”基本做法如下:
  注重形成较为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讲,温州市经济能够保持勃勃生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二十年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做到不动摇、不畏难、不松劲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政府先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继而积极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目前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三点六万家。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所有制结构,不仅使温州市经济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而且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提供了一定的吸纳空间。据统计,1991年以来,全市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共增加约二十万个新就业岗位,使现有就业岗位总量达到二百万个。
  注重形成较为活跃的劳动力流动态势。温州的经济不局限于地理上的温州。现在在全国各地的温州人达一百六十多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自己开辟生产门路,并创造了在外地当“老板”的众多机会。当大批温州人外出经商办企业,对本地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时,我们不是人为地加以限制,而是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特征。事实上,一大批温州人包括相当数量的国有、城镇集体下岗职工外出自谋出路,一方面找到了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并为当地开辟了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腾出了原有就业岗位,有效地缓解了再就业的压力,还吸纳了百万外来务工人员。正是这种生产要素在动态中表现出的强大活力,构成了推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注重形成较为成熟的择业观念。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经商意识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精神的熏陶,温州人形成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负重品格、风险观念、经营能力”,使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温州人摒弃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自强自立、再创新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不少下岗职工彻底破除了只有在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工作才算就业的观念,破除了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破除了一味依赖国家安排就业、端“铁饭碗”的观念。他们把下岗看成是一次转岗再创业、为社会作新贡献的良好契机,涌现了一批“再就业明星”。
  注重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温州放手发展以民间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全市原有五十家职业介绍所全部由私人开办,一直业务繁忙,发挥了中介作用。同时,市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及时加以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了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并建立和完善了再就业上岗培训等配套机构。目前温州已形成三个层次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即科技人才市场、技术工人市场和一般劳务市场。劳动力资源的高度市场化配置,大大方便了下岗职工寻找再就业门路。
  注重形成较为完备的社会化保障体制。早在1987年,温州便开始在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中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统筹。1991年7月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社会一体化养老保险,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全社会一体化失业保险、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从而消除了劳动者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流动的障碍,使下岗再就业人员从根本上摆脱了后顾之忧。如今,温州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养老、失业保险参保面已达100%,三资企业约为50%,全市约有四万多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参加了全社会保险统筹。
  实践的启示
  部分职工下岗和再就业,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妥善处理这一事关全局的大事,关键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本地的实际,坚持改革,不断探索,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机制。这是温州市多年来在解决下岗再就业过程中得出的启示。
  在把握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上,着重依靠发展促稳定。做好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财力解决好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因此,应把立足点放到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根据这一实际,我们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加快发展机械、石化、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稳定提高鞋革、服装、灯具、烟具、眼镜、制笔等区域特色产业,壮大以海洋产业和旅游、会展等为重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使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12%以上。继续放手发展和壮大多种所有制经济。除国家法律另有规定外,温州市还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六个平等”,即企业登记平等、税收管理平等、规费标准平等、金融信贷平等、市场准入平等和部门服务平等,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扩大吸收下岗职工就业。同时支持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和创办个体私营企业。
  在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着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依赖于市场。由于现阶段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不同工种劳动力的要求又差别悬殊,形成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较为复杂。因此解决部分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劳动供求规律,更多地依靠市场功能和市场机制进行灵活而有效的配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而应加强对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重在沟通供求信息、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保障服务等环节上下功夫。通过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宏观政策措施的落实,形成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良好社会环境。
  在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着重统筹全局以促进微观矛盾的化解。从温州的实际出发,再就业不搞“包揽”,就是不由政府层层分解指标,硬压任务,也不过多地搞具体的登记、介绍和安排。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精力放在着眼宏观,统筹全局,做好整体工作上。这不仅因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涉及面广,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又差别很大,必须善于抓住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如果由政府过多地“包揽”,很可能造成下岗人员的依赖心理。另外,就业问题不仅仅涉及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失业人员,这些人也需要以平等的态度予以关心。我们不是要包揽每一个下岗者的择业问题,但是我们要求要把总体就业岗位增加起来,把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强化起来,把社会保障完善起来,把市场体系健全起来。
  在把握效果与形式的关系上,着重把社会效果放在首位。再就业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中央提出的认真负责、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加强调控的指导思想,必须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而不能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同时也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外地的具体做法。衡量再就业工作做得好坏,关键是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否落实到位,转岗再就业是否整体快速顺畅,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社会效果是否良好。只要是有利于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就要不拘形式,大胆实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