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版)
专栏: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热忱服务广大读者
  ——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读者座谈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15日创刊,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半个世纪以来,本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报50年来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在本报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谨向广大读者表示敬意和谢意,并特别邀请部分读者朋友前来参加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现将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导向正确砥柱中流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林枫
  近50年来,我一直是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受益匪浅。近20年来,在新闻改革理论探索过程中,人民日报是我关注的报纸之一,观感良多。
  舆论导向,对于党的兴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进退,人民的福祸,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问题。
  人民日报是举世瞩目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社会主义中国新闻战线的排头兵,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方面,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
  人民日报的舆论导向,不仅表现在对国内外大事的报道和评论上,而且体现在重要的理论文章中。评论、社论是舆论导向的旗帜,理论则是舆论导向的灵魂,这些都是人们所关注的。
  几十年来,人民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众多出色的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人民日报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重大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卓有成效的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当然,在某些历史时期,人民日报的舆论导向也曾出现过严重失误。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总结了都是宝贵的财富,有助于当前和今后把舆论导向工作做得更好。
  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几十年来人民日报保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首要经验。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根本原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反映和影响世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民自求解放。正确理解、坚决贯彻党性原则,人民日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有了根本的章法和切实的保障。
  坚持实事求是,是人民日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过程中,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坚持实事求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史无前例的全新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新情况不断涌现,新问题亟待解决,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研究中国实际,找出客观规律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实事求是的课题常新。在实事求是的新征程中,人民日报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精神文明的使者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李庆安
  西柏坡与人民日报的关系源远流长。50年前,人民日报在西柏坡附近的平山县里庄村创刊,毛主席在西柏坡亲自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现在,毛主席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存放在我馆的文物库,陈列在我们展览馆里,镌刻在西柏坡石刻园的墙壁上。在社会各界共同祝贺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西柏坡人民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人民日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报思想和办报方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其它报刊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既是党和国家声音的第一传播者,又集中代表着人民的愿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使者。人民日报一直把弘扬爱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宣传报道重点之一,对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李素丽、邹延龄等不同时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都做了专题报道,激励了一代人又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西柏坡纪念馆作为一个基层单位,始终把订阅人民日报,学习人民日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自建馆以来,订阅人民日报逐年增加,现在西柏坡纪念馆每个科室都有人民日报,每个班组都读人民日报。80年代初,我馆观众萧条,资金拮据,但仍然坚持订阅人民日报。中层干部订阅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多年不变的制度,形成了学用人民日报的习惯。我馆地处山区,信息较少,把人民日报作为听取党的声音,了解国家大事、国际国内新闻的主要渠道。我们经常组织党员、团员学习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家领导人的报告、讲话和社论、评论员文章等。我馆近几年的发展,是与人民日报武装我们头脑,启发我们的思维分不开的,人民日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希望人民日报多刊登一些在思想上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和典型经验介绍。
  加大科技宣传力度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开逊
  人民日报创刊50年来,与中国的科技事业相伴相随,真实地记录着中国科技事业取得辉煌的历程,记录着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代人执著的追求和奉献。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人民日报怀有很深的感情。
  20年前,在科教兴国还没有成为共识的时候,人民日报便按中央精神,旗帜鲜明地宣传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连续发表了多篇在科研生产第一线默默耕耘、辛勤劳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事迹的报道,他们的精神强烈地感染了广大读者,许多优秀的人才在这种极其珍贵的帮助和支持下脱颖而出。
  人民日报对科技事件的报道敏锐、求实、严谨,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读者不会在它的报道中得到虚假、炒作的信息。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人民日报报道科学的时候,就像科学本身一样朴素。人民日报十分关注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经常在显著的位置报道科学普及活动,用很大的版面刊载人们对科学普及的思考。1995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公众理解科学”国际学术会议。当年11月,人民日报就在自己的科技专栏里全文发表了会议的主题学术报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国内许多报刊相继转载了这篇文章。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被公众理解的程度,科学通过普及才能成为影响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科学普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民日报对中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关注,令人由衷地钦佩。
  想谈一点对人民日报科学报道的希望。
  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人们关注科学事件的兴趣也将会愈来愈大。在报道科学事件的时候,如果使描述性新闻带有更多的启发性新闻的色彩,将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事业,新闻媒体在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进程中,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希望人民日报的宣传把科学家和公众、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衷心祝愿人民日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订党报受益深
  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中学张自明
  自打1973年8月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学校从事中学教学以来,我一直是人民日报的热心读者。党报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成了我生活中离不开的知己、朋友、良师。
  我不会忘记,是人民日报开辟的《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栏目,帮助我和我的学生们全方位地了解了十四大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中学生“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使命感!是人民日报读者之友版开辟的素质教育栏目,帮助我校老师初步认识了推进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紧迫感,帮助大家转变了陈旧的观念。是人民日报理论版上一篇篇深入浅出的文章,帮助我学习邓小平理论。是人民日报《今日谈》、《人民论坛》上的一篇篇短文,帮助我和我的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是人民日报帮助我和我的学生们认识了孔繁森、徐洪刚、苏宁、吴天祥、李素丽、彭楚政等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我的生活中可以没有高级服装、高级音响,但不能没有人民日报———这扇帮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我有天天读党报的习惯,我有天天记读报笔记的习惯,我有把人民日报上精短文章推荐给学生办黑板报的习惯。
  另外,我对贵报还有一点小建议,希望读者来信版多给读者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是加强舆论监督不可多得的读者偏爱的版面。还有就是经济生活、工交、财贸版上《我身边的故事》这个我偏爱的小栏目,从1月1日到2月21日,一则故事也没见到。
  为千家万户投递党报
  北京市房山区邮政局金玉松
  我叫金玉松,今年23岁,在北京市房山区邮政局韩村河邮政所做投递工作。几年来,我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长年走街串村,为宣传收订党报党刊和投递邮件而努力工作。在23平方公里的服务范围及1.5万户人家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获得了“收订党报党刊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是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是传达党中央的各项指令和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深化改革的全国性报纸。尤其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人民日报对全国各条战线及广大群众如何走富裕之路有着其它报刊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作为邮政职工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宣传党报党刊做出自己的贡献,首先要提高投递质量,即缩短局内处理时间,加快投递速度,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觉悟,一心一意把精力放在收订和投递工作上,及时准确地将党报党刊送到千家万户,把党的方针政策带给群众,也为农村广大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宝贵的信息。
  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将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忠实本职工作,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收订和投递人民日报的工作做到实处。
  相伴人民日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郁钧剑
  读人民日报是上小学的时候,有许多字还不认识。我14岁时,考上了桂林市歌舞团。团长见我嗜读书,便“任命”我兼职团里资料室的资料员,并偶尔拨些少得可怜的经费供资料室订阅报刊。在这少得可怜的经费里,我总是首先订一份人民日报给大伙看。这样呢,几乎每天都会有同行找我:“钧剑,今天的人民日报来了吗?”在这极平凡细小的索报看报的过程中,也增添了我与同志们的一份亲昵。
  1980年我调到北京总政歌舞团,看人民日报已隐隐约约地形成一种习惯。我每天都要去传达室,为的是去蹭看人民日报。后来在歌坛上慢慢地唱出了点所谓的名气了,再去蹭报看似乎不雅,便自费订了几份报刊,第一份便是人民日报。一眨眼15年过去了。10多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20多篇诗歌、散文、评论等等。喜欢写文章的人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即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作品是一种规格,一种荣誉。我很珍惜这种规格和荣誉。当我有了这种珍惜以后,又突然觉得,我与人民日报因此而滋生了几许默契和几许亲情。默契在于它每天的字里行间都能左右我的视线;亲情在于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遇见人民日报的记者,都会感到亲近;只要读到人民日报,内心就会感到充实。
  良师益友亲密伙伴
  吉林省白城市档案局邢惠勤
  我在吉林省白城市档案局(馆)工作,我们档案馆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订阅人民日报和收藏人民日报合订本。
  作为一个档案工作人员,我既是人民日报的收藏管理者,也是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20多年来,人民日报一直是我学习的良师益友,精神生活中的亲密伙伴。通过读报和这次竞赛活动,我对人民日报50年的成长历程和社会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人民日报之所以在海内外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除自身的优势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半个世纪以来,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及时快捷、准确无误地传播党中央的声音,报道改革的信息和成就,宣传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大批先进典型事迹,赢得了社会和读者的赞誉和好评,在几代中国人心中树立了座座丰碑。
  二是人民日报同现实生活贴得紧,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实事求是地记载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沧桑。客观准确地报道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正如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社论所说:“历史在人民日报上投下了自己的影子,人民日报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人民日报的命运同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三是信息容量大,传递快,报道消息迅速,报纸发行及时。我们白城在吉林省的西北部,可以看到前一天的人民日报,这就便于我们及时了解、掌握上级精神和国内外大事,对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回顾历史是为了承前启后,总结过去是为了继往开来。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人民日报,做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愿同人民日报一起携手迈进21世纪。
  党和人民的喉舌
  原中纪委常务书记 韩光
  再过一个星期,就是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纪念日,我衷心祝贺这个喜庆日子的到来,衷心祝贺人民日报已经走进“知天命”的时期。它在新的时期,定能为党为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我不仅是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而且是老读者。50年来,人民日报一直是我每天必看的报纸。我以一名老读者身份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十分高兴。
  人民日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她不但能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能正确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一直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也是我每天读它的主要原因。我每天要从它那里吸收必要的营养,思想上、理论上以及精神方面的营养。对它就像对吃饭、喝水、呼吸新鲜空气那样,使我每天都离不开。现在,人老了,每天如果少吃顿饭,或因为阴天下雨而没有吸到新鲜空气,均能过得去。但是,如果这天的人民日报没有看到,夜间连觉也睡不踏实。
  我每天还要看电视,主要是看重要新闻,还喜欢看“焦点访谈”。重要的电视新闻一是指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言论,二是指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我虽然看了电视,可对自己的耳朵,还不能完全相信。也就是看过了电视之后,还要看看当天的人民日报是如何刊登的,以及人民日报对此有什么论述。可见,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已经是离不开人民日报了。
  我们党的宣传方针是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一点人民日报在全国新闻媒介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作为一名老读者,我希望人民日报能越办越好。
  一、搞好理论宣传。主要是搞好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宣传。这是我们今后几十年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我们应当像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干部和人民的头脑。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优势和强项,它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形势和解决面临的问题。
  二、宣传好先进典型,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少年来,人民日报宣传的典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远有雷锋、焦裕禄,近有徐虎、吴天祥等先进典型,希望人民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的教育作用。
  三、进一步改进文风,多登短小、精炼的文章。长文仍是当前新闻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人民日报应带头煞长风,提倡短新闻。可喜的是人民日报已迈出了一大步,今年以来创办的《经济周刊》、《社会周刊》和《大地周刊》已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了。
  四、勇于批评,加强舆论监督。人民日报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应加大批评、监督力度。对于党员干部及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曝光。当前,反腐倡廉,党中央特别重视这项工作,中央纪委也抓得很紧。作为党的喉舌,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党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也有利于树立人民日报的权威地位,增强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当然,批评报道要搞好也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真实情况,掌握了批评的方法和角度,其社会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人民日报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报社50年来也形成了许多好传统、好作风。衷心希望这些作风、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加高出一筹。
  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离休干部 李方诗
  人民日报是全国人民都爱看、必看的报纸,是党中央的喉舌,又是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一个最宽广的通道,或者说是一座桥梁。
  我是人民日报的老读者,今年73岁。从人民日报创刊之日起我就认真阅读,一直到现在。我已经离休11年了,一直订阅5份报纸,每天我第一个翻开的就是人民日报。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想改都改不掉。人民日报伴我走过了很长的人生历程。在工作顺利、事业发展时,人民日报给我鼓舞和鞭策,遇到问题,从人民日报找答案。
  人民日报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与人民联系的一份最具权威性的报纸。过去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与敌人浴血奋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原因何在?论武器没有敌人的精良,论队伍没有敌人的庞大,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聪明和智慧。把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愿望和建议迅速转呈中央,就会更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比较突出,官僚主义、腐败行为和其他社会丑恶现象也有所滋生,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这说明老百姓是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大家对社会丑恶现象熟视无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才是最可怕可悲的事情。
  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腐败分子和其他社会丑恶现象进行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和批判,把丑恶阴暗的东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老百姓撑腰说话,应是人民日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国新闻界的任务。人民日报过去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中做过很多工作,在舆论监督、抨击社会丑恶现象中也尽了很大的力,但是离人民群众的希冀还有些距离。
  希望人民日报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
  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钱学仁
  在我们张家港市,无论是搞经济的,或是搞行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人民日报就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在我们张家港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张家港市以前是个穷县。近10多年来,尤其是近5年中,全市83万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发扬了张家港精神,艰苦创业,工农业经济、城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有30多项工作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先进,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究其原因,一靠上级正确领导,二靠新闻媒介特别是人民日报的正确舆论引导。人民日报代表了中央的观点和意志,我们照着干,或者我们的实践与探索能在人民日报上得到印证,我们心里就感到特别的踏实。其次,每当我们张家港取得一些成绩,人民日报就给予热切关注,及时地宣传报道,而人民日报每对张家港报道一次,就给我们全市人民增添一份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后,我们将继续读好、用好人民日报,把人民日报作为我们聆听中央指示精神、指导我们实践的有力武器。
  韩光
  李方诗
  林枫
  李庆安
  钱学仁
  张开逊
  郁钧剑
  邢惠勤
  金玉松
  张自明(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