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漫笔

  精品不是自封的
  赵国政
  近些年,精品二字常挂在有些人的嘴边。
  精品战略、精品工程、精品意识、精品追求,这些词句作为文化部门领导和创编人员的一种向往和目标,自有其进取意义。因为精品愈多,事业愈旺,老百姓的精神食粮就会囤积车载,享用不尽。然而精品不是种一茬便能收一茬,谁愿望强,决心大,投入多,谁就能收获,要视土壤条件、种子条件、气候条件,以及播种者主观上的艺能条件是否具备而定。
  当我们把精品挂在嘴边时,当创编人员确立下精品目标时,对主、客观条件是否有过缜密而全面的估量,是否真的心中有底,胸中有数?如果不是这样,久而久之是否会把精品这个很闪光的词变得很随便,很轻易,成为一句顺口而出、含有某种标榜意味的时髦语?如此这般,是否会最终导致主观及客观上对精品一词的疲沓和麻木,乃至在衡量一个作品是否为精品时,艺术的尺度和准绳也会随之失准和失真?
  笔者不止一次遇到下列情形,也许是对上述现象的一个注脚吧。
  在与一些文化工作者和领导进行艺术切磋时,我常听他们动不动就是,我们这个精品,我们那个精品,我们准备搞个精品,我们正在创作一个精品,好像近几年称经典那样,可以自己说了算,想有就有,不需要社会反馈,不必专家认定,更无需时间的考验。
  精品到底该是什么样?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单从辞书上寻找定义,大概并无多少裨益。我想,不妨从外来的那么多巅峰之作,我国二十世纪那么多优秀作品中寻找答案,至少也可以用来作参照。
  急功近利搞不出精品,自立标准的“精品”不是精品,对精品处于无知状态者最好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精品。起码不要把精品挂在嘴边,变成口头禅,而要拒绝种种诱惑,长期深入生活,力戒浮躁,艰苦努力,厚积薄发,精制精作,然后让最终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创作是不是精品。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窗口行业应考核文明素质
  编辑同志:
  半年来常常读到贵刊登出的读者来信,对文明环境、文化建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启发颇多,不禁也想讲两句。
  我们的窗口行业,如出租汽车业、公共交通业、旅馆服务业、商品销售业、民航、列车及火车站等等,有的地方多年来用人只求技术合格,不注意文明素养的具备。我说的文明素养并非讲有多高的文化,而是指一个现代公民应当拥有的起码文明意识,比如尊重他人、不说粗话、举止有礼、干净整洁。就我们的现状而言,一下子让全体国民都达到,尚有难处,但以此作为窗口行业录取、考核、检查的标准,不仅能够实现,而且必须实现。因为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一下飞机、火车便听见一声声催促式吆喝。坐进出租汽车不是计价器欠诚实就是一阵讨价还价;要不则是一脸匪相或者一口痞气,衣冠不整,人和车子一般脏乱;或者向你拼命兜售自己的各种观点,强行议论,不听甚至不认同还不行,或者大放广播,无论你是否愿意,只要他高兴,非得和他同享相声小品音乐不可。走近柜台,也许遇见一脸不耐烦,也许撞上硬性推销。跨入旅馆招待所,居然比衙门还厉害,依旧是一副数十年不改的老面孔。这些都直接损伤了国家、都市、地区的形象。
  我去过不少城市,觉得上海出租汽车业比较规范,与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北京、上海、西安的调查采访的感觉大致相同。车的外观干净,车的里面清洁,司机穿戴整齐,有问必答,又不和客人强行攀谈,讲究礼貌,计价准确。
  我建议应该把文明素质作为窗口行业用人的主要标准,不合格者不予录用。已经在职的,应进行文明礼貌的培训、抽查、考核,不及格者给予处分或离职训练。我们的文明建设不妨先由窗口行业做起,再普及到每位公民。
  山西 何敬修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面对损伤日益严重的乡镇古建筑,陈志华教授呼吁:
  救救乡土文化
  本报记者 李舫
  现在所看到的乡镇古建筑,只是历尽千难万劫幸存下来的一小部分,而且大多满目疮痍。可惜,就连这些残骸我们也无力保存。这些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表征,在今天消失的速度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常常是昨天才发现,今天就只剩下一堆废墟,甚至可能什么都没有了
  窗外已是仲夏,阳光灿烂,暑气渐升,而这个被书籍、资料和建筑标本占据大半的狭小空间却使人陡然生凉。墙上挂满的精心绘制的规划图稿缓释了一屋子的沉重。桌子上整齐地铺列着各种民间古建筑的图片。历经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而侥幸保存下来的中国民间古建筑残骸,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每一个奇迹里都装载着一串长长的、不知结尾的尘世故事。它们也许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们会在这样一个角落里相遇。它们的主人,年近古稀的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此时正站在它们中间。他刚刚从浙江农村赶回来,风尘仆仆,行色匆匆,疲倦中透出宁静、执著和锐气。
  “每一次从农村回来,都感觉心情非常沉重。时间非常迫切,我们的精力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东西太多了。”
  陈志华教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四十多年来致力于西方建筑史及建筑理论的研究,颇有建树。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浙江龙游县十三座祠堂的搬迁规划使他对中国古村镇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识到这一抢救古文化遗存工作的迫切性。十年来,他和楼庆西、李秋香两位同事,带领学生多次奔赴大江南北,考察各地的民居、民宅,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以古稀之年进行着发掘和保护乡村古建筑这项艰难而寂寞的工作。在经年累月的考察和研究中,他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意味着历史文化名城,还意味着地域更为辽阔、分布更为广泛、关涉人口更为众多、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血脉。然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传承方式大都是书斋式的,知识分子比学问就比谁看过别人没有看过的书。殊不知,那些大量的、被人们忽视的、散落并积淀于广阔民间的乡土文化正是中国文化最具有民族性、最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其中,为数众多的具有相当文物价值的古村镇和民间古建筑群,是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征。这些古村镇建筑,除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民宅外,多数表现为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私塾、厅堂、作坊、店铺、书院、水碓、戏台、牌坊、砖塔、古桥、陵墓等形式。”
  1990年,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一行到浙江考察,得知兰溪有一个叫山泉的小村子尚保留着全省绝无仅有的八十三块古建筑中的匾额。他们闻讯赶到,可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却已被付之一炬。他们赶到时是失火的第三天,祠堂的柱子还冒着烟,其中一块金碧辉煌、价值连城的状元匾更是灰烬皆无。
  这种事情在他们的考察中屡见不鲜。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详尽而明确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民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是一片空白,许多古旧建筑常常被用做仓库、草料场等,稍有不慎就会烧得精光。
  安徽黟县官麓村有几座古老而漂亮的大祠堂,改革开放前作为人民公社机关仓库而有幸得以保存完整。八十年代中期木材市场开放,许多乡村干部为蝇头小利所诱惑,明目张胆地将祠堂拆成木材卖掉,这些木材至今仍是这个村的一笔糊涂账。浙江建德市新叶村几座晚清祠堂珍贵的木雕,竟然也一夜之间被拆光、偷光。许多精美的木雕、石雕被偷偷运到海外,高价卖掉。大量中国民间古建筑就这样“化整为零”地消失了,然后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海外的大小文物市场上。更有甚者,某些地方领导打着建设“文明村”、“小康村”的旗号,对文物建筑大动干戈,以历史文化为代价建树长官政绩。还有一些地方领导为利益驱动,将古旧建筑夷为平地,然后大搞“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捕风捉影”的旅游景点,如“杜十娘投江处”、“赵云大战曹操的长坂坡”,荒唐不经,以至“旅游所到之处,真正的文化荡然无存”。对此,文物保护专家们不无辛酸地说:“规划规划,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个电话。”专家们惊呼:长此以往,我们的历史遗存将要变成一堆废墟。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过去的事实一再证明,战争和动乱给文物建筑造成的破坏是有形的,而愚昧和短视给文物建筑带来的伤害则是无穷的。
  “值得我们正视的是,任何对历史失之偏颇的认识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都会造成历史文化的断裂和研究方式的失范。”
  历史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和延续呢?这是一个不仅仅需要历史学家回答的问题,更是我们在迈向现代化、推进经济繁荣的进程中必须思索的课题。作为西方古建筑史专家,陈志华教授对此感触良多: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大都是人为的,自然风蚀掉的只占其中微乎其微的部分。破坏,一方面缘于愚昧无知,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对历史遗产的忽视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中世纪的时候,许多古罗马的建筑物被拆掉造天主教堂,这些拆来的柱子,大小、粗细和式样都不相同,只把高矮截齐就被凑合到一块了。大角斗场、卡里卡拉浴场、帝国广场群的公共建筑和庙宇,都成了采石场。曾一度令古罗马人骄傲和自豪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就这样被毁掉了。拉斐尔曾愤怒地痛斥教皇们的野蛮行径:‘整个新罗马,我们现在所见的一切,装饰得华丽宏伟的宫殿、教堂和其他建筑物……都是古代大理石变的。’在遭受巨大的损失后,意大利人痛定思痛,爱护文物建筑像爱护宝贝一样。从六十年代起,意大利政府已开始意识到,不但要保护纪念性建筑,而且要保护一般的建筑物,同时要保护它们的环境,进一步保护城市和村庄的历史中心以及一些小城市和村庄的整体。现在,趋势是还要保护得更多。”
  1981年冬至1982年夏,陈教授曾在意大利居住半年多,参与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研究。他说,这期间,最让他怦然心动、久久难忘的,不是意大利光辉的历史文化财富,而是“意大利人对城墙、输水道、道路和各种不知名的遗迹,甚至是几块残石的保护。那才真正使人感觉到每一代人在文物保护上对祖先和子孙的庄严责任。”陈教授认为,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反映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他在罗马常看到许多受当地人自觉保护的古残砖碎石,只是一些零散的遗迹,没有人去参观,自然也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罗马人保护它们,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一种文明的标志。“文物建筑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是不容歪曲的,必须严格保护它的真实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文物建筑首先当做文物,而不是建筑。所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一个潜在危险,就是建筑师以自己的专业眼光来看待它们,恢复它们的构图完整、风格纯正、功能完善,等等。那样,只会把真古董搞成假古董。罗马人并没有用破坏古物来表现自己的时代意识,反过来,他们也决不丧失时代意识,把新建筑搞成假古董,哪怕是在古建筑旁造新建筑,也是一新到底,并保持新旧之间的尺度、构图、体积之间的协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罗马古迹,包括城里的古中心共和广场、帝国广场、巴拉丁山宫殿建筑群和郊外的阿德良离宫、奥斯提亚城等等,都严格保持着废墟的样子。这要比我们建造的仿古的假祠堂、假寺庙、假遗址、用大屋顶所营造的古都风貌要难得多,也高明得多。西方国家在保护文物建筑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他们犯过的错误更值得我们借鉴。”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拂去掩饰真理的岁月尘埃,努力使人类生命的进程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发出最暖人、最温柔的光,这无疑是一项清苦而寂寞的工作,依赖的正是无数个像陈志华教授这样怀着坚定的信念孜孜以求、不倦不悔的人。同陈教授谈话,就像翻阅古建筑史、古文明史,那些繁琐的数字和术语早已在他的头脑中落地生根,从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五千年乡土文化的气息,从每一种描述、每一段回忆、每一张图片中幽幽地散发出来,深深地打动着我。《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目前关于民间古建筑,陈志华等人已有这三部著作相继问世。“都是在台湾出版的,我们的出版社索价太高,我们出不起。”陈教授平静地说,语气中却不无怅惘。十年来,他们每年都要带领学生数次下乡,用教授们微薄的稿费维持着这项事业,使之薪火相传,尽管动辄捉襟见肘,尴尬之事屡有发生。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信念和无怨无悔的乐观精神,才让他们苦苦支撑到今天。(附图片)
  陈志华教授(左二)和同事、学生正在考察乡镇古建筑,看到极具价值的文物,他格外兴奋。
  民间古建筑的瑰宝:浙江省建德县新叶村,其中有文峰塔。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都市一景

  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为城市“添绿”呢?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办公楼墙壁上铺满的绿色植被———爬山虎,大概可以给人们一些启发。
  徐烨摄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请与我们同行
  在大地周刊创办半年之际,我们向读者表示由衷的谢意。对众多读者的热情关怀,我们铭记在心。来信来稿来电,虽不能一一刊登回复,但我们都认真拜读,并把种种建议吸纳于编采工作中。我们盼望各位读者今后继续关心大地周刊,与我们共同培育这一文化园地。
  我们再次敬请各位读者赐稿,文章、图片、书信等等形式均可,议论现状,描述风貌,品味情调,抨击不良,凡与文化生活、文明环境相关的题材都是大地周刊的内容。尤其欢迎那种精短犀利、入情入理、实话诤言的文字。我们也希望读者提出建议,提供编采线索,电话:(010)65092590、65092880,电传:(010)65092490,地址: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周刊,邮编:100733。
  ———大地周刊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爱康工程

  健身的新作用
  谢胜佳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隐匿进展的流行病”正日益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寿命。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在女性和中老年人中最高。在美国骨质疏松患病人数约为二千万人,每年发生骨折约一百二十万例,1992年的治疗费用超过一百亿美元,五十岁以上的女性因骨质变脆而导致骨折的危险率已达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我国目前有八千四百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据专家推测:到2010年将达到一点一四八亿人,而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超过二点一二亿人。
  前不久,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博士生张林的论文答辩会上获悉,健身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恢复有显著的效果。对清华大学一些退休女教师所做的实验表明:有计划地按健骨器械操锻炼半年后,如果进行测量,锻炼者的骨量有明显提高。从国内外其它治疗资料检索结果看,尚无类似结果。目前骨质疏松的研究多集中在骨量方面,对防治机理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系统研究得更少。据张林说,有计划的负荷运动对骨的形成与重建有特殊的作用,其机理还有待继续研究,但可以肯定地说,运动健骨为骨质疏松的治疗与恢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研究方向。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舞剧《珠穆朗玛》广招人才
  一部名为《珠穆朗玛》的西藏题材的大型民族舞剧,经过一年的筹划,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就绪,将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舞蹈家协会、深圳市先科娱乐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梦公园娱乐传播公司联合推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项目合作签字仪式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举行。
  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独具异彩的藏族舞蹈艺术,歌颂生活在世界屋脊和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是这部舞剧的主题。作品的制作吸收了先进的市场经验,采取不同以往的运作手法,先寻找合作伙伴,总体策划成功后再立项,以招标方式聘任优秀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人员,组成创作群体,然后产生舞剧整体构思,再赴西藏等地采风,最后形成完整作品,经过排练、加工,推上舞台。舞蹈力求以藏族传统舞蹈为基调,融入现代创作意识和新观念,演员全部选用藏族人才,主创群体在西藏和其他省市自治区的中青年艺术家中遴选,舞美、灯光、音响将与现代高科技结合,还将采用独立六声道立体声技术并制作DVD。
  这部作品的筹划和创作得到国家民委、文化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的批准与支持。
  这部舞剧预计明年3月在北京和全国巡回公演,然后以巨资投入DVD的摄制,并去香港、澳门和国外演出。此举也是为了庆祝建国五十年和纪念西藏民主改革四十年。(文周)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新作荟萃 名流聚集
  交响诗大合唱《中华颂》将上演
  六月二十八日晚,北京中国剧院的舞台上将出现一批音乐新作,以“中华颂”为主题。
  这台演出有交响诗大合唱、独唱、二重唱、四重唱、配乐诗朗诵、合唱等形式,除交响诗大合唱《长城颂》为去年的作品外,其它都是专为这次演出创作的新作,共十三部作品。压轴之作是交响诗大合唱《中华颂》,气势宏大,由郑咏、刘维维领唱,总政合唱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合唱,总政交响乐团演奏。演出舞台上名流聚集,王秀芬、黄越峰、孙丽英、杨洪基、曲比阿乌、刘玉婉、戴玉强、万山红、罗天婵、阎维文、丁建华、乔榛等登台表演,郑建指挥。
  演出的所有作品均为遥远作曲,他还为其中一些作品作词,并且是导演之一。遥远原名文元衍,多年从事企业形象和都市形象的策划、设计,创作并执导的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第一次把对联与影视艺术相结合,播出后大获成功。他有多部音乐作品问世,还涉足雕塑,创作范围广泛。这次演出得到中山市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全力支持。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在广东听到遥远关于《中华颂》演出的设想后非常感动,认为艺术界应该多创作增强自信心自尊心、振奋民族意志的作品,于是提出独家资助的建议,经多方努力终于使设想化为现实。
  这台演出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六月三十日和七月七日分别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
  (杨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军艺改善教学条件
  最近,一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竣工,军艺几代人的心愿终于实现。
  一走进位于北京魏公村的军艺大门,新建教学大楼就矗立在眼前。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格局设计、基础设施、技术保障都比较现代化,将配有电化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化指挥管理系统。教室分为专业教室、专业基础课教室、共同课教室,能满足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文化工作管理等各层次各专业教学的需求。有十间现代化舞蹈教室、三个多功能大厅、二十间配有先进吸隔音设施的琴房、三间视唱练耳教室,还有画室和计算机绘画教室、戏剧排练室、文工专业模拟教室、影视配音教室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