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
专栏:

  天涯共此时
  ——中央电视台南极科考报道纪实
  阳涛
  雪龙号破冰船静静地离开上海民生码头,驶向遥远的南极。站在雪龙号高高的甲板上,张军的心已经飞上了那片冰雪覆盖的白色大陆。此行,作为中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这位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中国报道》的编导和摄影师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南极冰盖电视卫星不能覆盖的情况下,利用通信卫星把电视节目实时地传回北京。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异地信息传输、异地采访原本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然而这次考察的终点在南纬73度22分,不仅电视卫星不能覆盖,即使对于赤道上空的同步通信卫星来讲,也超出了通常的有效覆盖范围。能否实现实时的双向传输,初次启用的设备到时候是不是顺手?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曾背负着五星红旗踏上北极点、面对种种险情从未有过恐惧的张军,此时心里也不免有些担忧。他下意识地看了看表,表上的日历牌上写着:1997年11月15日。
  3年前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时,张军就动过实况转播的念头。以往的极地考察,北极报道通过将磁带空运到有电视卫星地面站的中纬度城市传送,南极报道则要等活动结束之后才能把图像带回来编辑加工,报道时间往往要滞后很长一段时间。北极科考队预定在5月4日到达极点,当时在青年节目“12演播室”任导演的张军特别想在这一天实现直播,作为送给全国青年朋友的节日礼物。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那一次直播未能实现。
  时效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1997年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从香港回归到三峡、小浪底截流,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抓住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中国报道》的观众主要在海外,而南极科考又是国家行为,如果能对它进行及时的报道,无疑将有助于显示我们的综合国力、树立中央台世界级大台的形象。想到这些,46岁的张军涌起一阵年轻人的冲动:一定要把这件事办成。
  张军的设想得到了海外中心领导的支持。行前,张军及其节目责任编辑董鑫在技术部门的帮助下反复试验,一套通过赤道上空的海事通信卫星实现“南极—北京”实时双向音像传输的方案诞生了。
  1997年的最后一天,南极长城站。张军在武汉测绘大学王清华博士的协助下,靠在背风的车库门前,用笔记本电脑通过视频收集卡,从数字摄像机中采录出刚刚拍摄到的我国14年来首次将长城站的废旧物品和生活垃圾运送回国的镜头,以2400比特的速率传送回北京。尽管过窄的频带使每传一个12秒的镜头需要17分钟的时间,作为电视记者,张军的心里还是格外高兴。因为这毕竟是我国首次通过卫星用最快的时效传送南极科考的活动图像和声音。这时,北京方面也传来好消息:当天,国家主席江泽民在’98国际海洋年到来之际,为洁净一新的中国南极长城站亲笔题词。
  元旦过后,雪龙号驶离长城站。经过近20天航行,科考队到达中山站,作冰盖考察的最后准备。除夕之夜,张军开启传输速率为64K的INMARSAT—B站卫星通信电话,与北京方面做了双向音像传输,一次成功。但中山站的纬度毕竟只有60多度,这样的效果到高纬度地区能否实现,仍然是一个谜。
  2月2日,张军等8名考察队员向南极冰盖的最高点DOME—A进发。9天之后,向冰盖腹地行进了460余公里的科考队在72度32分的南纬线上安营扎寨,准备在这地球最南端度过虎年的元宵节。科考队打开卫星通信天线和可视电话系统,中科院资环局秦大河局长、南极办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和《中国报道》主持人王世林的身影立刻出现在1.3万公里外的显示屏上。由于带宽的限制,从南极传至北京的图像每秒只有9帧,8名科考队员如同登月宇航员,在画面上缓缓地动作。“爸爸,你冷吗?”当科考队队长李院生的女儿奶声奶气的声音通过赤道上空3.6万公里的同步卫星传过来时,所有的人都流泪了。这时,张军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在万里之外的演播室里响起,震撼着世界各地收看这次转播的观众的心灵:“这是一次科学与新闻的对话,一次人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前方士兵与后方指挥官的对话,更是一次出门远行的男儿与家中娇妻幼女的对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段跨越大洋的对话将永远载入中国电视新闻的史册。
  左上图:2月12日,8名冰盖队员到达距南极中山站525公里远的折返点。
  下图:张军在雪地车内测试通信装置。(附图片)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大量流失,骨干队伍日渐老化。当前的迫切任务,在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填平断层传薪火
  舒里 袁诗
  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骨干队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代问题。近几年各级领导虽然也认识和重视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工作,但应当承认实效并不显著,实际情况是越来越严峻了。这是制约我国科学技术近期和远期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要稳住一支精干的较年轻的队伍,使他们能够有可以安心工作的生活条件以及相对较好的工作条件,从各个方面使他们有在中国国土上,决心在基础科学上长期坚持下去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应该理解,杰出的人才是在一大批优秀人才努力工作的基础上,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要仔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改进目前的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要防止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对杰出人才,不要过早、过多地让他们承担繁重的学术组织工作及各种活动,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事具体的研究,更加努力学习,拓宽学术视野和提高学术水平。领导机关要更多地重视如何解决整个骨干队伍,特别是较年轻的整个一层人所面临的困难,而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创造和“包装”少数典型上。在人才问题上各个部门要切实地协调做好工作,不要过多考虑宣传效果。
  争夺优秀人才,特别是杰出的人才,是当前国际上相互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领导部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极端严峻的局势。要通过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在政策上、舆论导向上、各方面工作安排上把这个问题逐步缓解。
  目前实际承担主要工作的仍是50岁以上的一批同志。这批同志也有许多困难,领导部门也应该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要充分认识他们对我国科技工作的贡献,认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他们仍是实际工作的主力这个事实。在政策上、舆论上都要掌握分寸,不要伤害这批同志,不要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要认识到较年轻的人才的成长,主要地是要通过这批同志的帮助、支持才可能实现的。


第11版(科技)
专栏:

  秸秆利用出路何在?
  马飞孝
  又是麦收季节,坐火车穿行在华北平原上,但见铁路两旁烟尘滚滚,农民们正在将新收的秸秆付之一炬。大量秸秆露天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大气环境。今年5月,成都双流机场因当地农民焚烧秸秆,浓烟锁住机场,造成61个航班延误。在这之前,也曾发生过济青、沪宁等高速公路上汽车追尾等严重事故。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等5部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严禁焚烧秸秆,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但我国每年产秸秆7亿吨,只靠禁烧并不能解决问题。治本之法是为秸秆找到一条合理利用的出路。
  如今,秸秆还田的技术多种多样:直接还田、饲养牲畜、制造沼气,人们为秸秆的有效利用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发明的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成为解决秸秆问题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在特定的设备内,麦秸、玉米秸等作物秸秆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变成了一氧化碳、氢等可燃气体。1公斤秸秆可以生产2立方米燃气,一户四口之家,每天炊事约耗气5—6立方米,利用率比直接燃用秸秆高一倍以上。一个村只需一套气化设备,通过管道将燃气送到每家每户。在兖州市小马青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这种管道供气。做饭的时候,旋开自动点火开关,管道中的燃气便着起蓝色的火苗,十四五分钟的工夫就能烧开一壶水,既方便又快捷。收获农作物后,农民将秸秆交给村里,自己只管用气就行了。街道变得干净了,随地烧秸秆的现象也得以杜绝。如今,山东、河南、黑龙江、北京等地的73个村1万多户农民用上了这种集中供气设备,秸秆轻轻松松取代了煤炭、甚至液化气。农民们戏称这是“两个人烧火,全村做饭”。
  不难看出,秸秆气化技术也成了解决农村能源紧缺的办法。河北省井陉县是产煤地区,当地农民烧煤不花钱,但煤炭工业局帮当地的几个村上了秸秆气化装置。局长吕增林算了这样一笔账:煤矿终有用完的时候,上气化集中供气站,一斤秸秆产的气相当于一斤煤,每年用10万吨秸秆,就等于煤矿局又开了个10万吨的煤矿,而且秸秆是源源不断的,现在花些钱,但还是合算的。由清华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全国有7500个村(约占全国总村数的1%)使用秸秆气化,每年消耗约150万吨秸秆,不仅能消除露天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而且能替代常规的煤炭148万吨或液化气27万吨。


第11版(科技)
专栏:

  煤层气 新世纪的新能源
  本报记者 贾西平
  工业大国争先开发的新能源
  煤层气,又称煤层瓦斯,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在煤矿,煤层气是酿成瓦斯爆炸的元凶,每年都要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同时,煤矿开采过程中释放出的煤层气对臭氧层的破坏相当于二氧化碳的7倍。
  然而研究表明,每立方米煤层气发热量为8000大卡,1000立方米煤层气相当于1吨石油。把煤层气开发出来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减少大气污染,而且会形成一种优质洁净的新能源。
  近20年来,煤层气开发在全世界方兴未艾。一些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都很重视。美国为实现煤层气开发的突破,70年代以来,科技投入高达30—40亿美元。为鼓励开发,美国政府从1984年开始对煤层气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到1995年,在短短的10年之间,产量从3亿立方米猛增至300亿立方米。法国、波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也在积极勘探开发煤层气。
  我国煤层气储量大分布广
  我国是个煤层气大国。初步预测,我国煤层气储量达35万亿立方米,与天然气储量相当,是美国的2至3倍。
  站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前,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与天然气相比,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分布面要广得多,而且大都邻近工业发达地区。这就是说,开发成功一个煤层气田,就相当于在几十年内为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洁净能源!
  煤层气有三种存在的形态,即以游离状存在于煤的孔隙、裂隙中;以吸附状吸附于煤体表面;以溶解状存在于矿床水中。虽然煤层气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但后者是海生动物形成的可扩散游离气体,有压力。打一口天然气井,一开始产量就很高,两三年就可收回投资,此后产量很快衰减。而煤层气则不同,它主要吸附在煤层上,一般要经过排水、降压、采气三个生产过程,最初一口气井的产量只有天然气的1/10甚至1/20,收回投资一般要10—20年,但持续生产时间很长。煤层气之所以被人们忽视,也许是投资者过分急功近利的缘故吧。
  相当于每年浪费560万吨石油
  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对煤层气的开采利用。即使有所利用,也仅是供矿区作生活燃料,远远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矿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约为56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白白浪费了560万吨石油!
  面对如此惊心触目的数字,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然不会漠然置之。早在80年代中期,我国就独立进行过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但由于技术、设备及认识水平的限制,没有取得成效。80年代末,我国又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勘探开发煤层气的热潮,共打井98口,单井最高瞬时日产量达到1万立方米。这些工作标志着我国煤层气工业开发正式起步。
  煤层气在我国尚属新事物。我国煤层都经历过多期地壳运动的改造与破坏,加大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难度。资源量不清,初期投入大,一些在外国可用的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也须在中国的实践中经受检验。
  面对这些难题,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国家将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纳入国家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针对目前亟待解决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理论和技术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对一些战略问题给予通盘考虑,统筹解决。
  一项崭新的事业
  为推动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国务院于1996年批准煤炭部、地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共同组建了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我国煤层气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承担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管道建设和煤层气输送、加工等任务。
  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起步晚了一些,但中联公司董事长陈明和认为,这项崭新的事业已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他说,目前,我国已对相当一部分煤层的瓦斯赋存作了比较深入的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此外,中联公司成立前,煤炭部曾在抚顺、焦作、阳泉等矿区,先后打过地面孔40余个,开采煤层气,取得了一些成果。鉴于煤层气开发投入高、风险大,我国又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成熟的技术与经验,也难于筹集巨额开发资金,加强对外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是我国煤层气产业起飞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到目前为止,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一批跨国公司已纷纷涉足我国煤层气开发。除与美国德士古公司正式签订合同外,中联公司还初步完成了6项煤层气对外合作的谈判,不久将陆续签约。
  据悉,我国已选定辽宁、安徽、山西等省区的一些条件较好的老矿区,作为开发煤层气的试点。一旦条件成熟,即建立两个大型的煤层气基地,进行工业化开发,到本世纪末,以上矿区和两个基地将达到年产10亿立方米煤层气的规模,到2010年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第11版(科技)
专栏:

  龙腾东方
  ——写在第100万台联想电脑诞生之际
  任敏
  百万的荣光
  1998年5月6日15时,北京新世纪饭店世纪厅。微波信号将联想上地生产基地的画面传送到这里,600多位来宾屏息静气,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现场的大屏幕。随着第100万台联想电脑徐徐走下生产线,世纪厅里掌声如潮。
  100万,这个数字不仅意味着联想电脑站在了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最前列,同时也象征着中国计算机生产厂家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制造商地位冲击的实力。
  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葛鲁夫从周光召院士手中接过这台电脑的用户卡,显得格外兴奋:“4年前,我们第一次见到联想集团负责人。如果当时说‘联想’要在4年内生产100万台电脑,我们是无法相信的。今天,作为奔腾芯片的供应商,我们看到了‘联想’的高速成长。‘联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生产奔腾Ⅱ电脑的公司。我将把这台电脑放在英特尔博物馆里展出。”
  “联想”留给葛鲁夫的印象是深刻的,而对于IBM、康柏、AST这些电脑行业的巨擘,“联想”给它们的印象恐怕很难仅用“深刻”两字来形容。短短8年时间里,“联想”电脑的年产销量从2000台迅速攀升至50万台以上。在它的带动下,国产品牌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许多国外电脑厂商不得不放弃它们开拓中国市场的计划。
  低价高质的窍门
  1990年,中国PC机市场的销售量是8.5万台。到1997年,这个数字上升到303万。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是和中国民族电脑制造业的贡献分不开的。用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的话来说,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每年计算机销售台数的增长和销售额是同步的;而在中国,销售额的增长远低于销售台数的增长,说明计算机在中国越卖越便宜,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上微机的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市场的产品。
  这样高的性能价格比,完全是由以“联想”为代表的国内生产厂商“带”起来的。多年来,“联想”始终将售价定在低于国外名牌机1000至2000元的价位上,同时又保持了应有的高品质,因而不仅保持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要和实力雄厚的国外厂商打价格战,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杨元庆这样揭示“联想”的诀窍:一方面,利用国外机器从宣布降价到向中国市场实际供货需要一定周期,以切实降低成本来保持有竞争力的价位;另一方面,依靠“联想”的高技术优势和船小好掉头的特点不断升级换代,迅速推出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的新机型。这样,价格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我们手里,由联想电脑来领导市场潮流。
  定位与转型
  柳传志承认,在计算机芯片及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用一套最灵活、最实用的体系进行物流控制是降低成本的核心。从市场预测到资金控制、物流控制,“联想”经过许多遍的尝试才取得了今天的结果。
  也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中,“联想”不断地变革着管理思想,调整着组织架构。创业之初,“联想”采取的是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大船结构”,所有的权力都由集团公司控制。对市场最敏感的是市场部门,而市场部门却没有权力对市场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在市场策略、创新速度、成本控制等方面难免陷于被动。1993年,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联想”尝到了组织结构不合理的苦头,销售任务没有完成。
  痛定思痛,经过3个月的痛苦反思,“联想”确立起以公司总部为旗舰,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各据一方,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舰队体制”。依靠这一新体制,“联想”渡过了难关,事业飞速成长。今年春天,“联想”再次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所谓“航母战斗群”的新模式。在一次次的管理重组中,“联想”的实力不断增强,一步一步地塑造出了自己国际性企业的形象。
  * * *
  “联想”是一家主要由贸易起家的企业。随着实力的增长,它进入了制造业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正如杨元庆所说,没有研究,没有长期研究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无法为开发提供完全自主的技术,就不能成其为高科技企业。目前,“联想”以板卡和外形设计为突破口,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时,立足现实,他们计划通过“内联外合”的策略,将技术储备的重点集中到功能和应用方面,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随着第100万台电脑走下生产线,“联想”提出了它雄心勃勃的“龙腾计划”:到2000年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突破20%,跻身世界十大个人电脑制造商之列。“联想”之龙真正能腾飞于世界吗?我们期待着。


第11版(科技)
专栏:

  《科技日报》丝绸版珍藏科学之春
  为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20周年,《科技日报》1998年3月28日真丝绸彩印珍藏版从6月18日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发行。
  这一由科技日报社和云南绿A生物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珍藏版共有4个版,内容有《歌唱春天》等记述16位院士参加纪念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座谈会的侧记,有科学家回忆当时参加会议筹备情况的文章,还有20年前忠实记录了科学大会召开情况的《人民日报》的照片,《月球上发现冰态水》等国内外最新科技新闻,以及我国著名书画家为纪念科学大会所作的书画作品。珍藏版采用筛网印花技术在优质真丝材料上彩印而成,经过高科技防水、防蛀、防火处理,可收藏500年以上而光彩依然。
  (叶铭华)


第11版(科技)
专栏:

  集成管理软件备受关注
  日前,我国首届集成管理软件理论研讨暨方案展示会在京举行。首都部分工商管理和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集成管理软件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与会者认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正逐渐由产品、技术等硬性资源向信息、策略、形象等软性资源转移。集成管理软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管理理论的结合,它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软件的控制规则来帮助和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效率的提高。此次活动的发起者———北京恒远新技术公司在国内首家倡导并开发推广现代化集成管理软件,从财务管理、产品组织到市场营销,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从部门级到企业级的软件优化方案。(谢征)


第11版(科技)
专栏:

  神奇的电脑音乐
  张一羽
  笔者作为业余曲作者,近年来使用电脑音乐系统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其方便快捷、准确无误的效果令人叹服,尤其是音源中对二胡、唢呐及各类打击乐的模拟几可乱真,让人领略到电脑音乐的神奇魅力。
  电脑音乐系统是由计算机、音序器、音源、合成器及其他电子乐器等部件构成的,各部分在电脑的指挥下统一行动。这就需要“MIDI(迷笛)”接口的连接。MIDI是“乐器数字接口”的英文缩写,它是国际MIDI制造者协会制定的世界通用接口标准。有了这个标准,电脑音乐系统各部分之间的通信电缆才能互相连接,充任指挥的电脑才能依靠大家都能读懂的MIDI语言发号施令,从音序器中读出音乐数据并命令音源遵从此数据发出所需要的声音。
  电脑音乐系统的关键部件是音源器。音源器中储存着成百上千种西洋管弦乐器、电声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以及自然界里有的或没有的各类音响效果,供曲作者任意选用。电脑音乐在演奏手段、乐队编制、速度技巧等诸多方面都是“轻而易举”的。曲作者可以用鼠标器在显示屏的五线谱纸上点画出高低长短的音符,可边创作边试听旋律、和声、节奏、强弱等效果,随时修改,任意编辑,灵活方便地选用各种乐器演奏,随意变换调性、音高和音乐速度,直至达到曲作者的音乐想象与实际音响效果在表现上的高度统一。这一切如果是真实乐队则需要经历重新写谱、抄谱、排练、录音的复杂过程。电脑音乐使无条件请乐队和租录音棚的曲作者再不会因听不到自己作品的实际效果而发愁,更为制作卡拉OK伴奏带和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影视音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