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龙潭飞虹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婺绿”何以苦尽甘来
  余清楚 程曦 罗彦康
  编者按:茶叶是婺源人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前些年,当地茶业面临诸多困难,一度陷入低谷。是毁茶改种,还是咬定青山?婺源县委一班人毫不含糊地选择了后者。他们从自身“八分半山一分田”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自身地理气候环境、农民的生产习惯等诸多因素考虑,坚持发展茶叶生产,既避免了“多了砍,少了赶”的悲剧,又赢得了今日的再度辉煌。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篇大文章。婺源走过的一段不平凡之路,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各地对自身优势和特色,始终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一有困难就动摇信心,一遇风浪就另起炉灶,甚至丢弃自身优势,跟在别人后面瞎凑热闹,凡此种种都是不足取的。
  采茶时节,细雨霏霏。我们踏入江西省婺源县,欣喜地看到,满目茶山,一片葱翠;诸多茶市,红红火火。
  咬定茶业不放松
  婺源有1200多年的种茶史,“婺绿”唐代即有名,宋代称“绝品”,明代列贡品,清代畅销于国际市场。品质优良的“婺绿”历来是婺源的主要经济支柱。80年代初,婺源被评为中国五大“名茶之乡”之一,茶园面积达16.7万亩,茶叶全部由外贸收购,那时婺源人是何等地风光啊!
  进入90年代,祖祖辈辈只管种茶、不问销茶的婺源农民被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伤透了心。一是外贸和加工企业价格倒挂矛盾日渐突出,收购价格严重下滑;二是处处但闻卖难声,“门庭冷落车马稀”。
  上梅洲村以盛产国家级茶叶优良品种上梅洲茶而名闻天下,树种不仅全国推广还传至亚非国家。令人吃惊的是,由于茶贱伤农,5年前,村民一气之下把良种茶园全改种了水稻。
  面对陷入困境的茶业,县委、县政府领导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及时组织干部驻进思口、武口、秋口、溪头四大茶乡,一个村一个村地开村民会,一面为村民解决当前困难,一面苦口婆心劝说茶农放远眼光。
  县委书记曹炳根走进了上梅洲村。在一个简陋的仓库里,他耐心地向100多号村民摆道理、算细账。村民重新找回了信心,自发将稻田回种茶树。去年,上梅洲村光来自名优茶的年收入,每户就增收近万元。
  保住茶园就是保住了“金饭碗”。稳定茶园后,县里又借发展三高农业的契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茶园。近3年来,全县新增无公害茶园3万多亩,新增优质高效茶园12万亩。
  抓住市场不回头
  1993年,当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总经理洪鹏满脸忧伤地重回家乡时,他几乎绝望了:先是上海,后是北京,婺源人铆足了劲带着与国家级权威部门共同研制的茶叶新产品,凑足了近200万元广告费做宣传,硬是没能撬开市场的大门。
  初闯市场的婺源人是盲目的。当年中国市场上热热闹闹冒出了保健茶,婺源人赶紧跟上,和国内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婺绿保健茶,挤出近百万广告费主攻上海市场,结果全军覆没。婺源人又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合作开发天源养胃茶,投放北京市场,之后又投入80万元广告费,还是难以打开销路。
  县里的同志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一些怪事:有人到邮局寄1公斤以上的茶叶,被告知超出规定重量,不予办理;各地甚至乡乡设卡、村村设杠,不许茶叶自由流通。婺源人痛切反思,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他们还不习水性。
  振兴“婺绿”名茶,关键在于销售。县委、县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搞活茶叶销售、流通的政策,“十万茶农十万商”的口号在婺源应运而生,这是婺源人思想观念的一次飞跃。为了推销“婺绿”,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别出心裁地组建了一支茶艺表演队,乡村采茶少女身着传统服装,走向京城,走出国门,演绎古老茶艺。
  在婺源县赋青镇,镇干部告诉我们,他们一半的茶叶是农民自销出去的,这些农民肩担手拎、走南闯北推销茶叶,在镇上齐刷刷立起210栋三层以上新楼。
  眼下,全县已拥有大小茶市100多个,1万多名茶商活跃在全国各地。截至5月底,全县1万多担名特优茶已销售一空,640多吨外销茶已经出口,是去年外销茶的3倍。
  创立名牌不动摇
  “婺绿”在市场大潮中的成败起伏,使婺源人悟出: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应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名牌。
  大彰山群山叠翠,气候湿润,土质肥沃,自古就是出名茶的地方。当今世界,人们对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需求旺盛。彰山人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发无公害茶,并主动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大彰山茶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重金属含量等几十项生化指标,大大低于国家和国际标准。1997年,大彰山茶获得了全国茶类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AA级”绿色食品证书。
  乘这一东风,婺源人主动出击,办起了“绿色食品开发公司”,在北京、上海、济南、南昌设立经销网点。去年8月,大彰山茶经欧盟有机食品检测机构(BCS机构)认证,获取了一张通往140个国家的国际通行证。今年大彰山茶出口德国的订单达300万元。至今,AA级大彰山茶比同类茶价格高出2至3倍。
  从1996年开始,天生丽质的“婺绿”在国内外市场“发力”了。婺源县茶厂730吨“无公害茶”已分批销往英、法等国家,武口茶厂50吨“孤山名茶”已销往德国,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200吨“大彰山茶”也将销往欧洲。今年华东交易会上,婺源茶厂的优质名茶又接到830多吨外销茶订单。
  新田村农民金林生经营茶园上千亩,以前不讲科学,1亩茶园赚不了多少钱。3年前,在县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良种良法种茶,去年光税收就上交了8万元。
  如今的婺源人明白了,“婺绿”金牌不是挂在产品陈列室的摆设,也不是花多少广告费得来的,而是靠自身的优异品质、优质服务铸就的。对此,婺源县委书记曹炳根感慨地说:“市场有如茶叶,苦尽甘来,回味无穷。”
  题图:婺源茶园绿似海。程曦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翁鹤芳下岗后到农村承包农田,尽管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都咬牙挺了过来。艰辛的创业,换来了丰收的喜悦。请看——
  下岗转农说希望
  本报记者 袁亚平
  36岁的翁鹤芳,原是浙江省建德市安仁石煤综合利用公司分厂的职工。他在厂里跑过供销,搞过管理,也当过先进。下岗后,他到农村承包农田。
  由一个工人,转变成一个农民,这过程伴随着重重困难,也充满了朗朗希望。
  “当我提出承包农田时,当地一些人有的觉得惊奇,有的讽刺嘲笑。有人说:‘翁鹤芳从工厂下放当农民,承包农田不亏本,除非太阳从西出。’有的人怕我失业无收入,缴不出承包款。还有的人以市内居民承包农田无先例为理由,不让农田承包给村外人。这时,曾当过教师的父亲站出来,支持我去务农。他相信我能经得起风雨。
  “为了落实承包合同,我跑村委,跑镇委,跑了七八趟,我父亲也帮我去跑,最后终于得到了村、镇领导的允许和支持。1995年元旦过后,我正式与安仁村签订了《粮田承包合同书》,把那些路途远、土质和水利设施差的108亩农田全部承包了下来。
  “当时,我初步匡算了一下,总投资要3万多元。我想分步走,一边去信用社申请贷款1万元,一边自己想办法筹款。我父亲把平时节省下来的2000元钱拿来给我,家里人也凑出了2000元钱给我;我自己到一个自来水工地,扛着水泥、石块上山,做这份苦力赚了2000多元钱;市劳动局给自谋职业人员送来资助金1000元钱;我又向亲戚朋友借钱。这样七凑八凑,总算凑足了1万元左右,用于春耕生产。
  “种田,虽然不能说是一项很难的行当,但要种好田,使这些低产田丰收夺高产,却是非常有学问的。我向老农民讨教,请镇农技员到现场指导;我参加多种农技培训,买了《农作物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民之友》等十几种农技书刊学习;我还到附近乡镇的示范户参观取经。我就这样学着干,干中学,农技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自己觉得再也不是一个务农的门外汉了。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推广优良品种,我选择了20亩制种田。全靠镇农技管理员王一坤的热心帮助,把事情谈妥了。我花了3000多元钱,买来了20亩制种田的种子,还同种子公司签订了《杂交水稻制种协议书》。”
  在承包农田的3年中,他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9万公斤,开发荒田10余亩。除了清偿债务和其他开支,纯收入达7万余元。今年,他打算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100头山羊和试验食狗的养殖;再开办一个外贸服装厂,设备和资金已基本落实,招收一些有缝纫技术的下岗职工进厂。
  “失业不失志,务农创新业。”在最近召开的杭州市再就业工程工作会议上,翁鹤芳成了引人注目的一个典型。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惩治盗版任重道远
  《学习的革命》是一本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出版社告诉我,书从去年6月上市,已发行10多万册,还是供不应求,现在社里又印刷了第六次,带着墨香的书很快又被拉走了。
  书中引用的一句格言式语录特别吸引我: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比赛。仔细想想,确实如此。自然灾害不用说了,教育落后,科技手段不可能先进,灾害必然肆虐;社会灾害中如金融危机、假冒伪劣产品不绝等,要靠完善的市场法规去制止,市场法规要靠有理性的人去制定和执行,理性要靠教育培养,教育落后,经济行为无理性,必然会结出苦果。
  出版社本身就遇到了这个灾难。他们买得版权在祖国大陆出版此书的简体字本,盗版书也就如影随形,目前已在广州、南京、济南等地发现。盗版者正和他们展开一场竞赛,看看印刷这本讲教育的书谁能争夺到更多的读者———快者赚钱,慢者倒霉。
  《学习的革命》修订本的出版者曾说,此书是你个人通向21世纪的交互式护照。一位读者说,这本书会教给你享受学习。但盗版者在另一个意义上对此加以“活学活用”。这显然是一种挑战。
  随着电脑排版系统的普及和印刷技术的进步,盗印一本书已经非常便捷。书一旦被盗印,并且作为商品去赚钱,作者的思想和劳动也就被掠夺,出版社的版权也就受到侵害———这就是侵犯知识产权。利用现代科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求迅速致富,这是当今社会一大公害。战胜它既要有新的技术,也要教育全社会提高遵守市场法规的觉悟。比如盗版书,本属赃物。赃物不受法律保护,一些商贩店主竟敢大批进货,多方销售,不少消费者也贪便宜随意购买,这实在是市场管理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和知识界已做出长期努力。但事实告诉我们,今后的任务依然很繁重。因为要驾驭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我们既要继承中国历史上讲究商业道德的传统,更要培育起维护自己商业信誉的现代理性。否则,我们仍将无法充分享受知识经济的惠泽。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大围山好景为君留
  本报记者 贺广华
  会唱民歌《浏阳河》的人很多,淌过浏阳河的人不多;放过浏阳烟花爆竹的人很多,踏足浏阳市的人不多;看过湘西张家界的人很多,到过湘东大围山的人不多。然而,不到浏阳市,焉知浏阳河?不上大围山,又怎能追溯浏阳河的源头?
  大围山,就这样引起了我的注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幻影,偶尔掠过我的脑海。终于有了那么一天,她闯进了我的视线;终于有了那么一次机会,让我真切感受到她的绰约风姿。
  5月9日,一向孤芳自赏的大围山,撩开其神秘的面纱,含羞带笑相迎每一个走近她的游人。前来参加首届金沙旅游节的人们,有不少是如我这般首次慕名而来的远客,他们全然不顾阴沉间雨的天气,迫不及待地涌向消失于林海中的盘山公路,企求爬上主峰窥视她的全貌。但这纯属非分之念,大围山有380平方公里之广,没法子一览无余;而山上长年变幻莫测的云雾,更使她平添几分神秘。
  其实,要领略大围山之美,不必沿袭爬黄山上泰山那样一种方式,她没有那么高傲,没有那份峻拔,没有那种令人怦然心跳的艳丽。她属于那种端庄而不失妩媚的美,需要人们慢慢去品味发现,越是漫不经心、毫无目标地随意徜徉,越能充分发掘她无处不在的天生丽质。
  有人说,大围山的春天,美在青翠欲滴的竹林、欢快飞泻的溪流;大围山的夏天,美在姹紫嫣红的杜鹃、清风徐拂的松林;大围山的秋天,美在层林尽染的红枫、明月倒映的碧湖;大围山的冬天,美在银装素裹的琼枝、安详幽森的林海。这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姑妄听之而已。
  大围山的美丽,除了自然的造化,更多的是浏阳人民持续40年不懈努力的结果。最早它是一片林场,尔后成为一处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批准设立国家森林公园,长期封闭式的植树造林和精心呵护,使此地林木覆盖率达99%。山因绿树而秀丽,绿因山势而生辉。加之花鸟禽蝶、清涧飞瀑,怎能不引人驻足流连!于是,有闲情逸致之士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如此闻名遐迩。浏阳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赶忙修山道、建宾馆,乘势而上发展旅游业。至今不到两年工夫,已累计接待22万多游客,创收2600余万元。
  但红红火火的旅游热,并没有让浏阳人忘乎所以。他们深知,正是这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青山绿水,吸引了众多渴望回归自然的城里人,因而在开发建设中始终不曾放松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有专家测定,大围山空气负离子含量比邻近的长沙市区高出600倍,山上的清泉明澈甘甜,含锌量高,不仅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还有保健延年之效。
  纷至沓来的旅游者,也给当地长期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贫困山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前满山的竹笋因交通不便任其拔节成竹,如今路通畅了,村民脑子一转办起了竹笋加工厂;从前遍地的野菜无人理会,如今游客来了,村民只要花上小半天时间采集,就可换回几十元钱。据浏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大围山周边已有上万的村民竞相开发旅游服务业,近两年呼啦啦新开了120多家店铺,安装了上百台程控电话,昔日苦巴巴过日子的贫困人家,而今抱回了大彩电。
  告别大围山时,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向往绿色,亲近山林,不正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然恶化了吗?人们崇尚自然、回归原野,不正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围山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朝一日,勤劳智慧的132万浏阳人民将自己的家园全都染成大围山那样的青绿色,那该有多美!
  龙潭飞虹(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找准结合点
  中共西藏日喀则市委书记 张泽忠
  张泽忠,1953年生,硕士研究生。历任青岛市教育局团委副书记、共青团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市北区常务副区长、区委副书记。1995年,任西藏日喀则市委书记。
  我在西藏日喀则市担任市委书记整整3年了。日喀则市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西藏第二大城市。虽然其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但与内地相比,仍然很落后。3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内地干部进藏工作,是否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好“结合”文章。这篇“文章”做得好坏,不仅关系到中央决策是否能落到实处,而且关系到边疆的巩固与发展。
  我在青岛工作、生活多年,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青岛与日喀则是对口支援单位。我援藏之后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青岛的支持与日喀则的实际结合起来,日喀则既不能生搬硬套青岛的做法,也不能看到日喀则的落后就无所作为。在对口支援中,我们脚踏实地从基础性工作做起。3年中,我们利用青岛援助的1448万元资金,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和小型加工业,利用当地资源兴办面粉厂、食品厂、玉雕厂。日喀则是后藏中心,我们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建材、农机、家具、牲畜、粮油、服装、旅游产品交易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藏缺这缺那,最缺的是人才;西藏这落后那落后,最落后的是人的素质。把发展经济与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这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青岛市领导的支持下,青岛与日喀则之间建立了市对市、区对乡、部门对部门的全方位、多层次对口支援机制。青岛市选派了3批30名各类专业技术干部赴藏工作,日喀则先后有50多位领导干部到青岛考察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此培养更多的人才。事实证明,这方面的投入十分必要。人员素质的提高使整个工作都有了起色,日喀则连续3年位居全地区综合考评第一名,其中有20多项工作在全国和自治区获奖。
  做好结合文章就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不急功近利,也不贪大求全;不做表面文章,也不搞轰动效应,这是我进藏3年最深的体会。(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救人廿载终不悔
  本报记者 武卫政 甘大孟
  在特区深圳,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交警,也不是医护人员,却从30多起交通事故中救出了80多人,其中有5人是被他从死亡边缘上拉回来的——
  这位英雄叫郭自林,今年43岁,广东梅县人,如今在深圳龙岗区搞工程。20年前,老郭在部队开车时,被评为“驾驶员标兵”,多次救过车祸中的伤者;退伍后,他当过民警,接着在深圳市政府做了一段时间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无论走到哪里,危难之际,总能见到郭自林见义勇为的身影。
  一辆汽车翻倒在路边,车身冒着浓烟,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郭自林毅然冲过去,冒死把困在驾驶室里的两个伤员救出。一位老者被车撞断两腿,头部受伤,一只手骨折,躺在路边近一小时,围观者众多却无人伸手援助,郭自林上前问明情况,将老人抱进自己的新车送往医院。郭自林就是这样,每次遇见车祸,救人二话不说,等处理完一应事务,他就悄然离去。救了那么多人,从来不留自己的姓名,对外也从不张扬,更不收“红包”。有时亲朋好友说他:“你做了那么多好事,也该露露脸,让我们也跟着沾沾光。”老郭总是说:“咱救人又不是为了扬名!我不讲,你们也不要讲了。”
  记者见到郭自林,是在前不久《深圳特区报》报道了他的事迹之后。当时有许多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表达对郭自林的敬佩之情,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报上写的是不是真人真事?
  对人们的疑惑,郭自林并没反驳,他说:“我救过的人,有不少是车祸发生后躺在路上没人管的。肇事司机跑了,许多过路司机又视而不见,这种事多了,真正救人的反倒让人感到奇怪。有一次我送完伤员到洗车场洗车,管理员嫌车上血淋淋的,硬是多要了我20块钱的洗车费。”
  为了救人,郭自林经常自己掏腰包,为伤员付医药费和租车费,也常常赔上不少时间和精力。我们问老郭:“在深圳,时间就是金钱,你不怕耽误生意吗?”老郭说:“人命关天哪!为了赚钱而见死不救,那不是我郭自林。何况救人也并不一定影响生意。前年我去见一位香港客户,半路上碰见车祸,我顾了救人,忘记给人家回电话。没想到第二天人家主动约我谈,并说冲着救人这点,愿意和我长期共事。”
  近年来,郭自林救人确实遇到过一些麻烦事。一辆出租车撞伤一行人,车也撞坏了,司机当道拦车送伤者去医院,正好郭自林路过,主动停车相助。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伤者苏醒过来,竟一口咬定是老郭撞了他,好在出租车司机敢于承担责任,老郭才得以脱身。“其实,过路司机不愿救人,是怕惹上麻烦。”老郭说,“我也不想被人误会,但人要有点爱心,不能见死不救。越是看到社会上一些人人情冷漠,我越是要争取救助更多的人。”(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诸暨中学育“全才”
  王国灿
  浙江省诸暨中学有着80多年历史,这儿曾培育了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何增禄,显微外科专家周礼荣等杰出人才。这所学校着力提高学生素质,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诸暨市曾被称为“高考状元市”,诸暨中学则被誉为“高考状元的摇篮”。近几年来,由于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曾一度以“应试教育”模式指导教学,致使学生两极分化,差生增多,学生总体素质下降。
  针对这些弊端,诸暨中学提出了“两全三负责”的办学方针,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对学生一生负责,对学生一家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不断地补充完善,形成了“加强教育求发展,严谨治学扬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他们将教学时间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3个板块,把学生劳动课、国情教育课、国防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
  在上必修课、选修课时,诸暨中学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诸如学生的各科知识、技能状况,思想品德,意志毅力,情绪等心理状态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等,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活动课在诸暨中学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近3年学校投资1000万元建造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投资600万元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了校内的“暨阳人”电视台,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优秀课实录和时事综述。此外,学校还花3万多元采购了铜管乐器,成立了学生铜管乐队,聘专人指导,现在乐队已成为学校文艺活动中的主力。
  学校设有美术、书法、乐队、歌咏、辩论对抗赛、演讲等9个兴趣活动小组,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学校每学期举办的“艺术周”和“体育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多方面才华的机会。
  由于按教育规律办事,诸暨中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考升学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连年达到80%以上;高考、会考成绩在省内名列前茅;在全国和省级高中各类学科竞赛中有300多人次获奖;学校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


返回顶部